卷十一

關燈
學道。

    阿難答言:我今為欲斷惡生善。

    以是義故。

    于佛法中。

    出家學道。

    梵志複言:斷何等惡。

    阿難答言:我今欲為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梵志複言:汝等亦知斷除貪欲瞋恚癡耶。

    阿難答曰:唯佛法中。

    有斷如是貪欲瞋恚愚癡之法。

    禁制身心。

    梵志又言:如此貪欲瞋恚愚癡。

    有何過患。

    汝等法中禁制之耶。

    阿難對曰:欲愛染着。

    能生惱亂。

    于現在世。

    增長惡法。

    憂悲苦惱。

    由之而生。

    未來世中。

    亦複如是,瞋恚所着。

    愚癡所着。

    能壞己心。

    亦壞他心。

    自他俱惱。

    于現在世。

    增長諸惡。

    未來世中。

    亦複如是,增長諸惡。

    複次若有染着此貪欲者,能令衆生盲無慧眼。

    貪欲因緣能令智慧微弱。

    損減諸善。

    不趣涅槃。

    不得三明及六神通。

    離菩提道。

    如貪欲瞋恚愚癡亦複如是,我等見斯貪欲瞋恚愚癡。

    有如是過患。

    以是義故。

    禁斷貪欲瞋恚愚癡。

    梵志又問。

    頗複有道修集增廣。

    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有八聖道。

    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定正念正志。

    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趣向涅槃。

    梵志複言:如斯之道。

    極為甚善。

    修集增廣。

    能斷貪欲瞋恚愚癡。

    阿難當知。

    我今緣務極為猥多今欲還歸。

    阿難告曰:宜知是時,梵志聞阿難所說,歡喜而去。

     (二○八)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于時如來。

    為舍利弗。

    種種說法。

    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

    時舍利弗。

    見佛默然。

    即從坐起。

    頂禮佛足。

    還其所止。

    未到所住處。

    道逢梵志。

    名曰優陟。

    問舍利弗從何處來。

    舍利弗言:梵志當知。

    我于今日。

    詣世尊所。

    聽法來還。

    優陟複言:汝今故未難于教法,猶如嬰兒未離乳耶。

    舍利弗言:我今聽法無有厭足。

    不同嬰兒。

    何以故?嬰兒轉大。

    則離母乳。

     優陟複言:我已久離聽法教誡。

    舍利弗言:如汝法中。

    雖複教誡。

    無有義利。

    行于非道。

    不名乘出不至菩提。

    是壞敗法。

    無有一法可恃怙者,汝之師尊。

    非是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汝今宜應速疾離彼邪師教法。

    譬如弊牛。

    志性輕躁。

    好為抵突。

    加複少乳。

    所生犢子。

    其形甚小。

    數數離母。

    随意放逸。

    如汝師尊。

    無義教法。

    亦複如是,志性輕躁。

    所有教法。

    無有義利。

    所有弟子。

    稚小無智。

    遠離其師。

    随意放逸。

    各自說言:我已離于教誡之法。

    如來法中。

    有義教誡。

    有義教誡。

    有善乘出。

    趣向菩提。

    不為邪見之所破壞。

    有諸善法。

    而可恃怙。

    我之世尊,是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諸弟子等。

    随逐不舍,猶如善牛。

    志性不輕。

    不為抵突。

    加複多乳。

    其犢身體。

    日日長大。

    随逐其母。

    終不舍離。

    優陟梵志。

    贊舍利弗。

    善哉善哉。

    汝獲善利。

    所受教誡。

    是出世法。

    趣向菩提。

    有善乘出。

    至于涅槃。

    不可沮壞。

    有所依憑。

    汝師世尊,是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作是語已,各還所止。

     (二○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梵志。

    名曰優陟。

    往詣佛所。

    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瞿昙于昔日時。

    諸外道等。

    相與聚集彼大講堂。

    作種種論。

    沙門瞿昙。

    在于閑靜。

    修攝其心。

    智慧辯才。

    我于是時,亦共論議。

    作如是言:此相應。

    此不相應。

    譬如老牛。

    加複無目。

    我等亦爾。

    所有教法。

    甚為鄙陋。

    盲無慧眼。

    沙門瞿昙有大智慧。

    在于閑靜。

    修攝其心。

    瞿昙。

    汝今雲何教諸弟子。

    佛告之曰:我佛法中。

    童男童女。

    共相聚會。

    歡娛燕會。

    随意舞戲。

    是名相應。

    譬如有人。

    年過八十。

    頭白面皺。

    牙齒堕落。

    然猶歌舞。

    作木牛馬。

    作于琵琶箜篌筝笛。

    亦作小車及蹋鞠戲。

    如斯老人。

    作如是事。

    名不相應。

    其有見者,當名此人為作智人。

    為作癡人。

    梵志對曰:如是之人。

    名為嬰愚。

    無有智慧。

    佛告之曰:我佛法中。

    相應相順。

    如童子戲。

    梵志當知。

    聖賢法中。

    如童子戲。

    優陟白佛。

    雲何比丘。

    修集善法。

    佛告之曰:比丘之法。

    應當遠離諸惡不善。

    修諸善法。

    不調伏者,為調伏故。

    應勤修集。

    不得定者,為得定故。

    應勤修集。

    不解脫者,為解脫故。

    應勤修集。

    所未斷者為令斷故。

    應勤修集。

    所未知者,為令知故。

    應勤修集。

    所不修者,為欲修故。

    應勤修集。

    所未得者,為欲得故。

    應勤修集。

    梵志白佛言:世尊,何等不調欲令調故。

    應勤修集。

    佛言:眼不調。

    乃至意不調。

    為令調故。

    應勤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解脫欲令解脫。

    應勤修集。

    佛言:心不解脫。

    為令解脫。

    應勤修集。

    梵志言:何等為斷惡。

    應勤修集。

    佛言:斷欲無明與愛故。

    應勤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知。

    為知故。

    應勤修集。

    佛言:未知名色。

    為令知故。

    應勤修集。

    梵志言:何等不修。

    為修故。

    應勤修集。

    佛言:未修定慧。

    不得八道。

    應勤修集。

    梵志白佛。

    比丘之行。

    甚為真實。

    我今事多。

    欲還歸家。

    佛告之曰:宜知是時,優陟梵志。

    即從坐起。

    還其所止。

     (二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國中。

    有一梵志。

    名曰屍蔔。

    往詣佛所。

    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昙。

    所言學者,雲何名學。

    佛告之曰:學故名學。

    梵志又問。

    雲何學故名為學也。

    佛言:時時修學。

    增上戒故。

    名之為學。

    時時修學。

    增上心故。

    名之為學。

    時時修學。

    增上智故。

    名之為學。

    梵志複言:瞿昙。

    若有阿羅漢。

    盡諸有漏。

    所作已辦。

    舍于重擔。

    逮得己利。

    心得自在。

    無複煩惱。

    正智得解脫。

    時當何所學。

    佛言:若有羅漢。

    盡諸煩惱。

    正見心得解脫。

    當于爾時,貪欲瞋恚及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