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癡。

    一切悉斷無有遺馀。

    是名無學。

    若彼羅漢。

    盡于貪欲瞋恚愚癡。

    更不造作身口意惡。

    無所進求。

    以是義故。

    名為無學。

    爾時屍蔔梵志。

    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二一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屍蔔梵志。

    往詣佛所。

    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瞿昙。

    若有婆羅門。

    作是說。

    随所作業。

    悉是過去。

    本所作因。

    于現在世。

    所作諸業。

    能增過去不善之因。

    現在之世。

    若不造業。

    則能破壞生死之橋。

    四流永絕。

    更不流轉。

    以業盡故。

    苦亦得盡。

    苦盡則苦邊際盡。

    瞿昙。

    此事雲何。

    佛告屍蔔。

    如汝所言:彼諸沙門婆羅門等。

    作如是說。

    随所造業。

    悉是過去本業因緣。

    乃至盡苦邊際。

    若如是者,以何因緣。

    于現在世。

    而有種種風冷病等。

    四大增損。

    若如是者,為自所作。

    為他所作。

    屍蔔白佛。

    他之所作。

    佛告屍蔔。

    雲何自己所作。

    常拔須發。

    或舉手立。

    不在床坐。

    或複蹲坐。

    以之為業。

    或複坐卧于棘刺之上。

    或邊椽坐卧。

    或坐卧灰土。

    或牛屎塗地。

    于其中坐卧。

    或翹一足。

    随日而轉。

    盛夏之月。

    五熱炙身。

    或食菜。

    或食稗子。

    或食舍樓伽。

    或食糟。

    或食油滓。

    或食牛糞。

    或日三事火。

    或于冬節。

    凍冰襯體。

    有如是等無量苦身法。

    是名自己所作。

    雲何名為從他作苦。

    為他手足及以力杖瓦石打擲。

    如是等苦。

    是則名為從他得苦。

    一切世人。

    四大增損。

    或為風冷。

    而起是患。

    如是等患。

    現所見事。

    雲何彼諸婆羅門等。

    若作是見。

    言以此故。

    能盡苦際。

    即是自作過咎。

    如是等咎。

    一切世人。

    皆共知之。

    彼自虛說。

    以五因緣故。

    能令身心受諸苦惱。

    何等為五。

    所謂貪欲瞋恚掉悔疑。

    如斯五法。

    能令衆生現在之世身心苦惱。

    複有五因緣故。

    于現在世。

    能令身心常得快樂不受苦惱。

    何等為五。

    所謂能斷貪欲之心。

    則于現在。

    能令身心受法快樂。

    何以故?以有貪欲瞋恚掉悔故。

    能令衆生受諸苦惱。

    若能斷除。

    則受快樂。

    無有憂患。

    是故應當斷除如是貪欲瞋恚掉悔。

    若斷除者,無熱無惱。

    不待時節。

    當得解脫。

    必趣涅槃。

    屍蔔是名現在所得法。

    複有現前所得法。

    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志正念正定。

    說是法時。

    屍蔔梵志。

    遠離塵垢。

    于諸法中。

    得法眼淨。

    既得道已,即整衣服。

    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慈哀憐愍。

    聽我出家。

    如來即聽出家。

    既出家已,于空靜處。

    殷勤精進。

    得阿羅漢。

     (二一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那羅健陀置疊聚落菴婆羅林。

    時聚落中有一梵志。

    名那利婆力。

    在彼村住。

    其年衰邁。

    已百二十彼聚落中。

    所住人民。

    鹹謂是人真阿羅漢。

    悉共恭敬。

    而供養之。

    然斯梵志。

    有一親友福盡命終。

    得生天上。

    爾時此天。

    作是思惟。

    我今若勸是那利婆力。

    詣佛所者,必不信受。

    我今當教脫能信我。

    作是念已,即往于彼老梵志所。

    威光炎熾。

    遍照其人。

    所住之處。

    即至彼已,語梵志言:雲何于己實是怨家。

    詐現親相。

    雲何于自善親友所。

    視之如己。

    雲何說斷。

    雲何無熱惱。

    汝今應當心中默念。

    不應發言:若有能解如斯義者,當往其所而求出家。

    淨修梵行。

    爾時此天。

    作是語已,即沒不現。

    于是那利婆力梵志。

    聞斯語已,即往于彼富蘭那迦葉所。

    心中默念。

    如斯問難。

    雲何于己實是怨家。

    詐現親相。

    雲何于自善親友所。

    視之如己。

    雲何說斷。

    雲何無熱惱。

    然富蘭那迦葉。

    尚不能知彼心所念。

    況能答之。

    複至删阇耶毗羅胝子所。

    亦作如是心中所問。

    乃至尼揵陀若提子所。

    亦複如是,作心中難。

    彼若提子。

    尚不能知是念。

    況複能答。

    時那利婆力梵志。

    遍至六師。

    悉不能知如斯之難。

    若不能答。

    我今何為于其法中出家修道。

    不如還俗受五欲樂。

    我今家業甚為豐饒。

    甯在家居。

    布施作福。

    複作是念。

    我當往詣沙門瞿昙所。

    作是念已,即往佛所。

    于其中路。

    複作是念。

    沙門瞿昙。

    年少出家。

    而富蘭那六師之徒。

    悉是耆舊宿德之人。

    尚不能知。

    況彼沙門瞿昙。

    既是年少。

    出家未久。

    學日又淺。

    而當能解如斯之義。

    作是念時。

    于其中路。

    回車欲還。

    複更思惟。

    我昔曾從耆舊宿德老梵志所。

    聞如是說。

    出家之人。

    年雖幼稚。

    不應輕蔑。

    何以故?年雖幼稚。

    有大神通及大智慧。

    作是念已,即往佛所。

    至佛所已,恭敬問訊。

    在一面坐。

    心中默念如是四難。

    雲何于己實是怨家。

    詐現親相。

    雲何于自善親友所。

    視之如己。

    雲何說斷。

    雲何無熱惱。

    爾時世尊,知彼梵志心之所念。

    即說偈言: 屏處極毀罵,百千種诽謗。

    面前而贊歎,言是善好人。

    實能辨諸事,詐僞而不實。

    智者應當知,此是怨詐親。

     出言詐親善,所作無利益。

    智者應當知,此是怨詐親。

    雲何于親友,愛重如己身。

    不應于親友,伺覓其過失。

     親友心願同,相念常不忘。

    如是之親友,不為他沮壞。

    應當恒敬念,愛重如己身。

    何故說于斷,斷能生喜樂。

     亦能得勝利,至于寂滅所。

    能修于勝果,丈夫向正道。

    以是義故斷,雲何得無熱。

    得于寂靜味,獲得大智慧。

     爾時得無熱,遠離于諸惡。

    入法歡喜味,是名為無熱。

     爾時梵志。

    聞是偈已,即整衣服。

    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

    于時如來。

    即聽出家。

    既出家已,精勤修道。

    得阿羅漢。

    (二一三)須跋陀羅者,如集偈頌中說。

     優陟、分匿、俱迦那,須達、長爪、奢羅浮。

    重床、三谛及聞陀,二不留得、屍蔔根。

     屍蔔、那羅婆力迦,須跋陀羅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