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命異。
衆生神我。
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死此亦生彼。
亦不生彼。
如是長者,我所見者,死此非生彼。
非不生彼。
時諸外道各各自說己所見已,語須達言:仁者當說。
須達答言:如我所見。
一切衆生悉是有為。
從諸因緣和合而有。
言因緣者,即是業也。
若假因緣和合有者,即是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無我。
以是義故。
我于諸見。
心無存着。
汝諸外道。
作如是言:一切諸法常。
唯此為實。
馀皆妄語。
如此計者,乃是衆苦之根本也。
以貪着斯諸邪見者,與苦相應。
能忍大苦。
于生死中。
受無窮苦。
皆由計有。
世界是常。
乃至死後非生于彼。
非不生彼。
如斯諸見。
實是有為業集因緣之所和合。
以此推之。
當知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無我。
複有外道語須達言:長者,衆生若是業集因緣和合而有。
悉皆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無我。
若如是者,汝今亦複作諸苦本。
與苦相應。
于生死中。
受無窮苦。
須達答言:我先已說。
一切諸見。
心無所着。
是故我今亦複不着如斯之見。
時彼外道。
贊須達言:如是長者,汝亦應當作如是說。
爾時須達于彼外道異見衆中。
作師子吼。
令諸外道邪見之心皆悉息已,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以己所見共外道談論。
向如來說。
佛即贊言善哉。
應當如是摧諸外道。
令堕負處。
應熾盛正法之論。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長爪梵志往詣佛所。
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我今者,于一切法。
悉不忍受。
佛告長爪梵志。
汝于諸法悉不忍者,見是忍不。
長爪複言:如此之見。
我亦不忍。
佛告長爪梵志。
汝若不忍如是見者,何故而言:我于諸法。
悉皆不忍。
誰為汝出不忍之語。
佛複告大姓。
汝若知若見。
不忍是見。
即斷是見。
已棄是見。
譬如有人。
既嘔吐已,若如是者于馀見中。
即不次第。
便為不取。
便是不生。
長爪梵志複作是念。
汝所言我已斷是見。
已棄是見。
譬如人吐便于諸見。
無有次第。
不取不生。
佛告長爪。
若如是者,多有衆生。
同汝所見。
亦複如是論者,諸有異道沙門婆羅門。
若舍是見。
更不受異見。
是名少智。
極為鮮薄。
亦名愚癡。
梵志當知。
世間衆生。
皆依三見。
初言我忍一切,第二言一切不忍,第三言我少忍少不忍。
賢聖弟子。
觀察初見。
能起貪欲瞋恚愚癡。
常為如是三毒纏縛。
不得遠離。
能生患害。
能生結使。
不得解脫。
喜樂于欲守護縛着。
是名為忍。
若不忍者能生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斯三毒所纏。
不能遠離獲得解脫。
喜樂于欲。
常為愛取守護縛着。
是名不忍。
若見少忍少不忍。
亦複如是忍如上忍中說。
不忍如上不忍中說。
賢聖弟子。
若說言忍。
便為與彼二見共诤。
若言不忍。
亦複與彼二見共诤。
若言少忍少不忍。
亦與二見共诤。
以己所見違于他故。
便起诤論。
若起诤論。
必相毀害。
以共诤論生毀害故。
以見是過生諸诤論故。
便棄是見。
不受馀見。
以是義故。
能斷是見。
棄離是見,猶如人吐。
于諸見中。
無有次第。
不取不生。
賢聖弟子。
若言忍及以不忍。
少忍少不忍亦有是過。
如是梵志。
此色顯現四大所成。
賢聖弟子。
見是身無常。
既見無常。
便能離欲。
見此身滅。
即便舍離。
若見身無常。
便離身欲。
便離身愛。
離身窟宅。
除身決定想。
梵志當知。
受有三種。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如此三受。
以何為因。
雲何為習。
因何而生從何處出。
以觸為因。
因觸生習。
習從觸生。
因觸所生。
若觸滅則受滅。
離熱得涼。
譬如日沒。
身邊命邊。
受身邊時。
知是身邊。
受命邊時知是命邊。
如實而知。
無有錯謬。
賢聖弟子。
若受樂受。
知身必壞。
若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知身必壞。
若受樂受非和合受。
苦受不苦不樂受。
亦複如是,雲何名為與受不和合。
所謂貪欲瞋恚愚癡。
不與生老病死而共和合。
憂悲苦惱。
衆苦聚集。
爾時尊者舍利弗。
出家半月。
侍如來側。
以扇扇佛。
于時如來為說斷于離欲之法。
時舍利弗如是觀察。
諸法無常。
即便離欲證成。
棄舍諸見。
無生漏盡。
心得解脫。
長爪梵志。
于諸法中。
得法眼淨。
如上所說,既得信心。
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
爾時如來即聽出家。
既出家已,勤修精進。
得阿羅漢道。
(二○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岸。
爾時奢羅浮梵志。
在大衆中。
而作是言:我知釋子所說教法。
我所知見。
勝彼釋子。
當于爾時,有衆多比丘。
入城乞食。
見奢羅浮梵志在彼池岸。
聞其所說,作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
我所知者,出過于彼。
時諸比丘,聞此語已,還至僧坊。
收攝衣缽。
洗手足已,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
食訖已還歸于其中。
路經須摩竭陀池。
彼池岸上。
有一梵志。
名奢羅浮。
在大衆中。
唱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教法。
我所知者,出過于彼。
善哉世尊,唯願當往彼池岸。
爾時如來默然許之。
與諸比丘前後圍繞。
往詣于彼須摩竭陀池。
時奢羅浮遙見佛來。
即從坐起。
敷置高座。
尋白佛言:可就此坐。
佛即便就座。
坐已而告之曰:汝實作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
我所知者,出過于彼。
如是說不。
時彼梵志默然而住。
佛複告曰:何故默然而不答我。
汝若解者,随汝意說。
若不解者,吾當為汝分别宣說。
令汝具足。
汝今若能具足說者,吾助爾喜。
梵志當知。
世若有人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者,如是說者,我稱善哉。
當問彼言:汝以何事。
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
衆生神我。
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死此亦生彼。
亦不生彼。
如是長者,我所見者,死此非生彼。
非不生彼。
時諸外道各各自說己所見已,語須達言:仁者當說。
須達答言:如我所見。
一切衆生悉是有為。
從諸因緣和合而有。
言因緣者,即是業也。
若假因緣和合有者,即是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無我。
以是義故。
我于諸見。
心無存着。
汝諸外道。
作如是言:一切諸法常。
唯此為實。
馀皆妄語。
如此計者,乃是衆苦之根本也。
以貪着斯諸邪見者,與苦相應。
能忍大苦。
于生死中。
受無窮苦。
皆由計有。
世界是常。
乃至死後非生于彼。
非不生彼。
如斯諸見。
實是有為業集因緣之所和合。
以此推之。
當知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無我。
複有外道語須達言:長者,衆生若是業集因緣和合而有。
悉皆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無我。
若如是者,汝今亦複作諸苦本。
與苦相應。
于生死中。
受無窮苦。
須達答言:我先已說。
一切諸見。
心無所着。
是故我今亦複不着如斯之見。
時彼外道。
贊須達言:如是長者,汝亦應當作如是說。
爾時須達于彼外道異見衆中。
作師子吼。
令諸外道邪見之心皆悉息已,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以己所見共外道談論。
向如來說。
佛即贊言善哉。
應當如是摧諸外道。
令堕負處。
應熾盛正法之論。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長爪梵志往詣佛所。
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我今者,于一切法。
悉不忍受。
佛告長爪梵志。
汝于諸法悉不忍者,見是忍不。
長爪複言:如此之見。
我亦不忍。
佛告長爪梵志。
汝若不忍如是見者,何故而言:我于諸法。
悉皆不忍。
誰為汝出不忍之語。
佛複告大姓。
汝若知若見。
不忍是見。
即斷是見。
已棄是見。
譬如有人。
既嘔吐已,若如是者于馀見中。
即不次第。
便為不取。
便是不生。
長爪梵志複作是念。
汝所言我已斷是見。
已棄是見。
譬如人吐便于諸見。
無有次第。
不取不生。
佛告長爪。
若如是者,多有衆生。
同汝所見。
亦複如是論者,諸有異道沙門婆羅門。
若舍是見。
更不受異見。
是名少智。
極為鮮薄。
亦名愚癡。
梵志當知。
世間衆生。
皆依三見。
初言我忍一切,第二言一切不忍,第三言我少忍少不忍。
賢聖弟子。
觀察初見。
能起貪欲瞋恚愚癡。
常為如是三毒纏縛。
不得遠離。
能生患害。
能生結使。
不得解脫。
喜樂于欲守護縛着。
是名為忍。
若不忍者能生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斯三毒所纏。
不能遠離獲得解脫。
喜樂于欲。
常為愛取守護縛着。
是名不忍。
若見少忍少不忍。
亦複如是忍如上忍中說。
不忍如上不忍中說。
賢聖弟子。
若說言忍。
便為與彼二見共诤。
若言不忍。
亦複與彼二見共诤。
若言少忍少不忍。
亦與二見共诤。
以己所見違于他故。
便起诤論。
若起诤論。
必相毀害。
以共诤論生毀害故。
以見是過生諸诤論故。
便棄是見。
不受馀見。
以是義故。
能斷是見。
棄離是見,猶如人吐。
于諸見中。
無有次第。
不取不生。
賢聖弟子。
若言忍及以不忍。
少忍少不忍亦有是過。
如是梵志。
此色顯現四大所成。
賢聖弟子。
見是身無常。
既見無常。
便能離欲。
見此身滅。
即便舍離。
若見身無常。
便離身欲。
便離身愛。
離身窟宅。
除身決定想。
梵志當知。
受有三種。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如此三受。
以何為因。
雲何為習。
因何而生從何處出。
以觸為因。
因觸生習。
習從觸生。
因觸所生。
若觸滅則受滅。
離熱得涼。
譬如日沒。
身邊命邊。
受身邊時。
知是身邊。
受命邊時知是命邊。
如實而知。
無有錯謬。
賢聖弟子。
若受樂受。
知身必壞。
若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知身必壞。
若受樂受非和合受。
苦受不苦不樂受。
亦複如是,雲何名為與受不和合。
所謂貪欲瞋恚愚癡。
不與生老病死而共和合。
憂悲苦惱。
衆苦聚集。
爾時尊者舍利弗。
出家半月。
侍如來側。
以扇扇佛。
于時如來為說斷于離欲之法。
時舍利弗如是觀察。
諸法無常。
即便離欲證成。
棄舍諸見。
無生漏盡。
心得解脫。
長爪梵志。
于諸法中。
得法眼淨。
如上所說,既得信心。
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
爾時如來即聽出家。
既出家已,勤修精進。
得阿羅漢道。
(二○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岸。
爾時奢羅浮梵志。
在大衆中。
而作是言:我知釋子所說教法。
我所知見。
勝彼釋子。
當于爾時,有衆多比丘。
入城乞食。
見奢羅浮梵志在彼池岸。
聞其所說,作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
我所知者,出過于彼。
時諸比丘,聞此語已,還至僧坊。
收攝衣缽。
洗手足已,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
食訖已還歸于其中。
路經須摩竭陀池。
彼池岸上。
有一梵志。
名奢羅浮。
在大衆中。
唱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教法。
我所知者,出過于彼。
善哉世尊,唯願當往彼池岸。
爾時如來默然許之。
與諸比丘前後圍繞。
往詣于彼須摩竭陀池。
時奢羅浮遙見佛來。
即從坐起。
敷置高座。
尋白佛言:可就此坐。
佛即便就座。
坐已而告之曰:汝實作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
我所知者,出過于彼。
如是說不。
時彼梵志默然而住。
佛複告曰:何故默然而不答我。
汝若解者,随汝意說。
若不解者,吾當為汝分别宣說。
令汝具足。
汝今若能具足說者,吾助爾喜。
梵志當知。
世若有人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者,如是說者,我稱善哉。
當問彼言:汝以何事。
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