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于見法中。

    自身解了。

    證知得法。

    自知生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受有。

    犢子白佛。

    頗有一比丘。

    于佛教法。

    成就無漏。

    心得解脫。

    慧得解脫。

    于見法中。

    自身解了。

    證知得法。

    自知生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受有。

    為有是不。

    佛告犢子。

    得是法者,不但一二及以三四乃至五百。

    多有比丘。

    心得解脫。

    慧得解脫。

    于現法中。

    自身取證。

    犢子複問。

    佛教法中。

    頗有一比丘尼。

    心得解脫。

    慧得解脫不。

    佛告犢子。

    我教法中。

    比丘尼等。

    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數衆多。

    犢子又問。

    除彼比丘及比丘尼。

    頗有一優婆塞。

    度疑彼岸以不。

    佛告犢子。

    我佛法中。

    諸優婆塞度疑彼岸。

    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數衆多。

    斷五下分結。

    成阿那含。

    不還欲界。

    犢子又問。

    除比丘比丘尼修梵行者,除優婆塞。

    頗有一優婆夷。

    除于疑悔。

    度疑彼岸不。

    佛告犢子。

    我佛法中。

    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數衆多。

    斷五下分結。

    成阿那含。

    不還欲界。

    犢子梵志複白佛言:置比丘比丘尼并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是佛法中。

    頗有優婆塞。

    獨在居家。

    受五欲樂。

    度疑彼岸不。

    佛告犢子。

    是佛法中。

    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數衆多。

    如斯等人。

    乃與男女群居。

    逼迮共住。

    香華嬰珞。

    着細缯衣。

    用好旃檀衆妙雜香。

    以塗其身。

    受畜金銀種種珍寶。

    奴婢僮仆其數衆多。

    處斯愦鬧逼隘之中。

    能斷三結。

    得須陀洹。

    決定必至于三菩提盡諸苦際。

    極鈍根者,任運七生。

    不至三惡。

    人天流轉。

    自然得盡諸苦邊際。

    犢子又問。

    且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又置優婆塞。

    在欲得須陀洹。

    頗有女人。

    在佛教法。

    作優婆夷。

    在于欲中度疑彼岸者不。

    佛告犢子。

    我佛法中。

    諸優婆夷。

    在欲度疑。

    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數衆多。

    諸優婆夷。

    雖處居家。

    如優婆塞。

    斷于三結。

    得須陀洹。

    犢子言:瞿昙。

    汝于菩提。

    已得正覺。

    設當修梵行。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處欲優婆塞。

    處欲優婆夷。

    若如是等。

    不具道行。

    便為支不滿足。

    犢子言:瞿昙。

    汝今既得成等正覺。

    得果比丘比丘尼修梵行。

    優婆塞優婆夷。

    處欲優婆塞處欲優婆夷。

    悉獲果證。

    于佛教法。

    是名具足。

    犢子複言:瞿昙。

    我今樂說譬喻。

    願聽我說。

    佛告之曰:随汝意說。

    譬如天降大雨。

    随下水流。

    注于大海。

    汝之教法。

    亦複如是,男女長幼。

    及以衰老。

    蒙佛法雨。

    于長夜中。

    盡趣涅槃。

    善哉瞿昙。

    善哉妙法。

    善哉能入佛教法者,犢子言:我今相問。

    設得出家修梵行者,為久近成。

    佛告犢子。

    若有外道異學。

    于佛法中。

    求出家者,先剃其須發。

    滿足四月。

    于衆僧中。

    心意調濡。

    然後受戒。

    不必盡爾。

    亦随人心。

    犢子梵志聞佛語已,心生喜樂。

    若蒙出家。

    得受戒者,假設四年。

    我尚為之。

    況四月也。

    佛告犢子。

    吾先為汝說二種人。

    不必一切悉皆如是,犢子言:瞿昙。

    先者實作是說。

    佛告比丘。

    汝等今者與彼犢子。

    剃發受戒。

    爾時比丘。

    受佛敕已,即剃其發。

    并與受戒。

    如比丘法。

    尊者犢子。

    精勤修道。

    于半月中。

    具于學地。

    知法到法。

    見法覺法。

    既得學果。

    知已解已,得證法已,尊者犢子作是念。

    我今應詣佛所。

    作是念已,即往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立。

    白佛言:世尊,我于學地。

    都證知已,唯願世尊,重為我說。

    令我聞法。

    心得解脫。

    佛告犢子。

    汝若速求。

    心得解脫。

    應修二法。

    當學二法。

    增廣二法。

    言二法者,所謂智定。

    若能如是修習增廣。

    是則名為知種種界。

    通達諸界。

    知無數界。

    佛告犢子比丘。

    若欲離欲惡不善者,有覺有觀。

    入于初禅。

    如是比丘。

    應修二法。

    定及智慧。

    乃至四禅。

    慈悲喜舍。

    空處識處。

    不用處。

    非想非非想處。

    亦複如是,犢子。

    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者,悉皆應學如是二法。

    欲學身通。

    欲知他心智。

    欲知宿命。

    欲得天眼耳。

    欲得漏盡智。

    應修二法。

    增廣二法。

    知種種界。

    通達諸界。

    知無數界。

    尊者犢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大悲如來。

    種種因緣教導。

    犢子受佛教已,于閑靜處。

    獨坐精勤。

    心不放逸。

    常處禅定。

    所以族姓子。

    剃除須發。

    正欲為修無上梵行故。

    于現法中。

    自身取證。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受有。

    時衆多比丘往至佛所。

    爾時尊者犢子見諸比丘,即問之言:汝等欲何所至。

    比丘答言:我等将詣佛所親近供養。

    犢子比丘語諸比丘言:汝等今者往至佛所。

    因以我語問訊世尊,起居輕利。

    少病少惱。

    并可為我白世尊言:犢子。

    比丘已報佛恩。

    為法供養。

    順佛所行。

    時衆多比丘往至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尊者犢子比丘。

    稽首世尊足下。

    問訊世尊,起居輕利。

    少病少惱。

    犢子比丘。

    又作是言:為我白佛。

    我已修行。

    随順佛說。

    世尊所行。

    我已具得。

    佛告比丘。

    先汝有天來至我所言:犢子比丘已得羅漢。

    我已先知。

    天在後導。

    汝等今者複在天後。

    爾時世尊記彼犢子已成羅漢。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身命及目連,希有迦旃延。

    未曾有、有我,見及于愚癡。

     犢子所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