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二種論。
亦複如是,能令于彼不得吐咽。
聚落主言:唯願教我。
我當往問。
何等二論。
能令瞿昙不得吐咽。
尼乾陀言汝詣彼所。
如我辭曰:汝今瞿昙。
頗欲利益諸家不。
若不利益。
與諸凡愚有何差别。
若言利益。
汝今雲何。
将千二百比丘千優婆塞。
五百乞兒。
從一聚落。
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
破壞諸家。
所經之處。
為汝踐蹈摧壞傷毀。
如雹害禾。
是名破壞。
非為利益。
爾時閉口。
受其教已詣賣疊林。
往詣佛所。
粗相問訊。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瞿昙。
汝今甯可不欲增長利益于諸家耶。
汝豈不常贊歎增長利益者乎。
佛告之曰:我于長夜。
恒欲增長利益之法。
時聚落主。
而作是言:汝若利益。
何故今者于饑馑世。
與千二百比丘。
千優婆塞。
五百乞兒。
俱從一聚落。
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
破壞諸家。
斯非增長利益之法。
所為損減。
如雹害禾。
汝壞人民。
亦複如是,佛告之曰:我憶九十一劫已來。
無有一家以熟食施而緻損減。
汝今且觀一切諸家。
多饒财寶。
眷屬僮仆。
象馬牛羊。
是富基業。
有不從施而得者,不盡從施。
我獲斯果報。
有八因緣。
能壞諸家。
若為王賊所侵。
為火所燒。
大水所漂。
失所伏藏。
生于惡子。
不解生業。
威逼用财。
惡子無理。
用于财貨。
一切世人皆雲:八事能破居家。
我今更說第九之破。
言第九者,所謂無常。
離是九種外。
言沙門瞿昙。
能破諸家。
無有是處。
若棄如是九種因緣。
言沙門瞿昙。
能破諸家。
不增長者,無有是處。
不舍是語。
不舍是欲。
如斯等人,猶如拍鞠。
必堕地獄。
時閉口姓聚落主。
聞是語已,必生驚怖。
憂惱厭惡。
身毛為豎。
起禮佛足。
歸命于佛。
而作是言:我今誠心向佛忏悔。
我甚愚癡,猶如嬰兒。
所作不善。
今于佛前。
虛妄不實。
下賤妄語。
唯願哀愍。
聽我忏悔。
佛告之曰:知汝至心。
汝實知罪。
實知愚癡,猶如嬰兒。
所作不善。
汝于如來阿羅呵。
作大虛妄鄙賤之業。
今自知罪。
誠心忏悔。
善法增長。
惡事退滅。
我今愍汝。
受汝忏悔。
令汝善法增長。
常不退失。
時閉口姓聚落主。
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一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那羅乾陀城賣疊林中。
爾時閉口姓聚落主。
而作是念。
我今欲見沙門瞿昙。
不見我師尼乾陀者,不得往彼。
即時往詣尼乾陀所。
頂禮其足。
在一面坐。
時尼乾陀即告之曰:今我教汝。
作二種難。
令彼瞿昙既不得吐。
又不得咽閉口姓。
即問之曰:阿阇梨。
以何二難。
能令瞿昙。
不得吐咽複告之曰:汝當往詣彼瞿昙所。
作如是言:汝可不為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汝亦贊歎利益安樂一切衆生之法。
若言不為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與世凡愚。
有何差别。
若言我欲利益安樂衆生。
何不一切等同說法。
雲何而有不為說者,時聚落主。
受其教已,往詣佛所。
粗相問訊。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汝實不欲利益安樂諸衆生耶。
豈不常贊如是法乎。
佛告之曰:我于長夜。
常欲利益一切衆生。
亦恒贊歎如是之法。
閉口姓言:若如是者,何不為諸衆生等同說法有不說者,佛告之曰:我今問汝随所樂答。
譬如世人。
有三種田。
有一上田良美氵叐壤。
極為上好,第二田者,适處其中好,第三田者,曠野邊遠。
沙鹵鹹惡。
有諸田夫。
先于何田。
而下種子。
閉口姓言:為利益者,先種良田。
望獲大利。
佛告之言:若良田盡。
次種何田。
閉口姓言:次種中者,種中田已,次種下田。
亦複擲子。
亦望後時少有所獲。
佛告之曰:欲知上田。
如我弟子。
諸比丘比丘尼。
我為說法。
初中後善。
成于己利句義。
微妙滿足。
利益具足。
清白顯發梵行。
彼比丘比丘尼。
聽我法已,依止我住。
歸依于我。
依憑于我。
我為舟主。
而濟渡之。
我為開眼。
令得視瞻住于安樂。
彼等聞已,各作是言:佛為我說。
我等鹹當盡心修行。
便于我等長夜利益。
得義得樂。
彼中田者,如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
我為說法。
初中後善。
成就己利句義。
微妙滿足。
利益具足。
清白顯發梵行。
彼優婆塞優婆夷。
聽我法已,依止于我。
歸依于我。
依憑于我。
我為舟主。
而濟渡之。
我為開眼。
令得視瞻。
住于安樂。
彼等聞已,各作是言:佛為我說。
我等鹹當至心修行。
便于我等。
長夜利益。
得義得樂。
欲知下田沙鹵惡者,如諸外道。
我亦為說初中後善。
乃至顯發梵行。
彼諸外道。
各能聽受。
随其所樂。
乃至一句。
解其義趣。
亦為彼等。
于長夜中。
救濟利益。
得義得樂。
時閉口姓。
聞佛所說,而作是言:希有瞿昙。
善說美喻。
佛告之曰:為成斯義。
更說譬喻。
如世人。
有三種盆。
有一水盆。
堅完不損。
無有孔裂。
亦無滲漏。
其第二盆。
亦完不破。
無有孔裂。
少有滲漏,第三盆者,亦破亦漏。
彼人注水。
應先何器。
對曰:先于不破漏者,完器滿已,注第二器。
其第二器。
雖完不破。
然小滲漏佛複告言:滿是盆已,更注何處。
其第三盆。
雖複漏破。
亦應注水。
為未漏間。
暫得用故。
其第一盆。
喻我弟子。
諸比丘比丘尼。
我為說法。
乃至令其得義得樂。
其第二盆。
喻我弟子諸優婆塞優婆夷。
我為說法。
乃至得義得樂。
其第三盆。
喻諸外道。
我為說法。
若少聽受。
乃至令其得義得樂。
時閉口姓聚落主。
聞佛所說,心生驚怖。
憂愁厭惡。
身毛為豎。
起禮佛足。
而作是言:我今誠心。
向佛忏悔。
我甚愚癡,猶如嬰兒。
所作不善。
面于佛前。
虛妄不實。
下賤妄語。
唯願哀愍。
聽我忏悔。
佛告之曰:知汝至心。
汝實知罪。
實知愚癡,猶如嬰兒。
所作不善
亦複如是,能令于彼不得吐咽。
聚落主言:唯願教我。
我當往問。
何等二論。
能令瞿昙不得吐咽。
尼乾陀言汝詣彼所。
如我辭曰:汝今瞿昙。
頗欲利益諸家不。
若不利益。
與諸凡愚有何差别。
若言利益。
汝今雲何。
将千二百比丘千優婆塞。
五百乞兒。
從一聚落。
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
破壞諸家。
所經之處。
為汝踐蹈摧壞傷毀。
如雹害禾。
是名破壞。
非為利益。
爾時閉口。
受其教已詣賣疊林。
往詣佛所。
粗相問訊。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瞿昙。
汝今甯可不欲增長利益于諸家耶。
汝豈不常贊歎增長利益者乎。
佛告之曰:我于長夜。
恒欲增長利益之法。
時聚落主。
而作是言:汝若利益。
何故今者于饑馑世。
與千二百比丘。
千優婆塞。
五百乞兒。
俱從一聚落。
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
破壞諸家。
斯非增長利益之法。
所為損減。
如雹害禾。
汝壞人民。
亦複如是,佛告之曰:我憶九十一劫已來。
無有一家以熟食施而緻損減。
汝今且觀一切諸家。
多饒财寶。
眷屬僮仆。
象馬牛羊。
是富基業。
有不從施而得者,不盡從施。
我獲斯果報。
有八因緣。
能壞諸家。
若為王賊所侵。
為火所燒。
大水所漂。
失所伏藏。
生于惡子。
不解生業。
威逼用财。
惡子無理。
用于财貨。
一切世人皆雲:八事能破居家。
我今更說第九之破。
言第九者,所謂無常。
離是九種外。
言沙門瞿昙。
能破諸家。
無有是處。
若棄如是九種因緣。
言沙門瞿昙。
能破諸家。
不增長者,無有是處。
不舍是語。
不舍是欲。
如斯等人,猶如拍鞠。
必堕地獄。
時閉口姓聚落主。
聞是語已,必生驚怖。
憂惱厭惡。
身毛為豎。
起禮佛足。
歸命于佛。
而作是言:我今誠心向佛忏悔。
我甚愚癡,猶如嬰兒。
所作不善。
今于佛前。
虛妄不實。
下賤妄語。
唯願哀愍。
聽我忏悔。
佛告之曰:知汝至心。
汝實知罪。
實知愚癡,猶如嬰兒。
所作不善。
汝于如來阿羅呵。
作大虛妄鄙賤之業。
今自知罪。
誠心忏悔。
善法增長。
惡事退滅。
我今愍汝。
受汝忏悔。
令汝善法增長。
常不退失。
時閉口姓聚落主。
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一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那羅乾陀城賣疊林中。
爾時閉口姓聚落主。
而作是念。
我今欲見沙門瞿昙。
不見我師尼乾陀者,不得往彼。
即時往詣尼乾陀所。
頂禮其足。
在一面坐。
時尼乾陀即告之曰:今我教汝。
作二種難。
令彼瞿昙既不得吐。
又不得咽閉口姓。
即問之曰:阿阇梨。
以何二難。
能令瞿昙。
不得吐咽複告之曰:汝當往詣彼瞿昙所。
作如是言:汝可不為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汝亦贊歎利益安樂一切衆生之法。
若言不為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與世凡愚。
有何差别。
若言我欲利益安樂衆生。
何不一切等同說法。
雲何而有不為說者,時聚落主。
受其教已,往詣佛所。
粗相問訊。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汝實不欲利益安樂諸衆生耶。
豈不常贊如是法乎。
佛告之曰:我于長夜。
常欲利益一切衆生。
亦恒贊歎如是之法。
閉口姓言:若如是者,何不為諸衆生等同說法有不說者,佛告之曰:我今問汝随所樂答。
譬如世人。
有三種田。
有一上田良美氵叐壤。
極為上好,第二田者,适處其中好,第三田者,曠野邊遠。
沙鹵鹹惡。
有諸田夫。
先于何田。
而下種子。
閉口姓言:為利益者,先種良田。
望獲大利。
佛告之言:若良田盡。
次種何田。
閉口姓言:次種中者,種中田已,次種下田。
亦複擲子。
亦望後時少有所獲。
佛告之曰:欲知上田。
如我弟子。
諸比丘比丘尼。
我為說法。
初中後善。
成于己利句義。
微妙滿足。
利益具足。
清白顯發梵行。
彼比丘比丘尼。
聽我法已,依止我住。
歸依于我。
依憑于我。
我為舟主。
而濟渡之。
我為開眼。
令得視瞻住于安樂。
彼等聞已,各作是言:佛為我說。
我等鹹當盡心修行。
便于我等長夜利益。
得義得樂。
彼中田者,如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
我為說法。
初中後善。
成就己利句義。
微妙滿足。
利益具足。
清白顯發梵行。
彼優婆塞優婆夷。
聽我法已,依止于我。
歸依于我。
依憑于我。
我為舟主。
而濟渡之。
我為開眼。
令得視瞻。
住于安樂。
彼等聞已,各作是言:佛為我說。
我等鹹當至心修行。
便于我等。
長夜利益。
得義得樂。
欲知下田沙鹵惡者,如諸外道。
我亦為說初中後善。
乃至顯發梵行。
彼諸外道。
各能聽受。
随其所樂。
乃至一句。
解其義趣。
亦為彼等。
于長夜中。
救濟利益。
得義得樂。
時閉口姓。
聞佛所說,而作是言:希有瞿昙。
善說美喻。
佛告之曰:為成斯義。
更說譬喻。
如世人。
有三種盆。
有一水盆。
堅完不損。
無有孔裂。
亦無滲漏。
其第二盆。
亦完不破。
無有孔裂。
少有滲漏,第三盆者,亦破亦漏。
彼人注水。
應先何器。
對曰:先于不破漏者,完器滿已,注第二器。
其第二器。
雖完不破。
然小滲漏佛複告言:滿是盆已,更注何處。
其第三盆。
雖複漏破。
亦應注水。
為未漏間。
暫得用故。
其第一盆。
喻我弟子。
諸比丘比丘尼。
我為說法。
乃至令其得義得樂。
其第二盆。
喻我弟子諸優婆塞優婆夷。
我為說法。
乃至得義得樂。
其第三盆。
喻諸外道。
我為說法。
若少聽受。
乃至令其得義得樂。
時閉口姓聚落主。
聞佛所說,心生驚怖。
憂愁厭惡。
身毛為豎。
起禮佛足。
而作是言:我今誠心。
向佛忏悔。
我甚愚癡,猶如嬰兒。
所作不善。
面于佛前。
虛妄不實。
下賤妄語。
唯願哀愍。
聽我忏悔。
佛告之曰:知汝至心。
汝實知罪。
實知愚癡,猶如嬰兒。
所作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