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戒。
心不變異。
然複稱于身心二業。
内外俱适。
修念此事。
現在之世。
不離惱熱。
有少增進。
過人之法。
或得少智。
或得見法。
或少禅定。
是名第三無益苦身。
聚落主。
我亦不說無益苦行。
都為一種。
有一苦行名為下品。
複有苦行。
名為中品。
又有苦行。
名為上品。
雲何名下。
初毀戒時。
心已變壞。
身心内外。
一切俱熱。
追念此事。
無時暫離。
于現在世。
不離煩惱。
終不能得過人之法。
是名為下。
雲何名中。
若複有人。
雖不犯戒。
心亦不變。
然複稱于身心二業。
内外俱适。
修學此事。
于現在世。
不離惱熱。
亦不能得過人之法。
是名為中。
雲何名上。
若更有人。
雖不犯戒。
心不變異。
然複稱于身心二業。
内外俱适。
修學此事。
于今現在。
不能永斷一切煩惱。
有少增進過人之法。
或得少智。
或得見法。
或觸禅樂。
是名為上。
為聚落主。
除是二邊。
趣向于道。
所謂三種欲樂。
及以三種無益苦身。
趣向中道。
何等名為舍于三種欲樂之事。
及以三種無益苦身。
向中道耶。
聚落主。
貪染欲樂。
惱害自見。
亦惱害他。
自他俱害。
現集諸惡。
于當來世。
亦集諸惡。
以此因緣。
心煩悲憂受諸苦惱。
設盡欲結。
亦無自苦。
亦不苦他。
亦複無有自他之苦。
現在之世。
不集諸苦。
于未來世。
亦複不集一切衆苦。
以是義故。
得現法樂。
離衆惱熱。
不擇時節。
得近涅槃。
于現在世。
能得道果。
智者自知。
明了無滞。
不随他教。
是名初中道。
聚落主。
複有中道。
離于惱熱。
不擇時節。
得近涅槃。
智者自知。
不随他教。
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定正方便正志正念。
是名第二中道。
說是法時。
王頂發聚落主。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爾時王頂發聚落主。
知法見法得法。
度疑彼岸。
離于疑惑。
不随他教。
不受異見。
于佛法中。
得自在辯。
即從坐起。
整衣服。
合掌向佛。
白佛言:世尊,我于今日。
已得出過。
歸依于佛。
亦複歸依法僧二寶。
我持優婆塞戒。
從今盡壽。
歸依三寶。
爾時王頂發聚落主。
聞佛所說,歡喜踴躍。
頂禮而去。
(一二八)爾時世尊,遊行于末牢村邑。
漸次至于優樓頻螺聚落。
在鹦鹉閻無果林中。
時驢姓聚落主。
遙聞世尊遊末牢邑至優樓頻螺聚落鹦鹉閻無果林。
作是思惟。
我聞世尊瞿昙所說之法。
能滅現在一切苦習。
我亦欲滅現在一切苦習。
宜應詣彼聽斯妙法。
彼或為我說于盡滅苦習之道。
時彼驢姓。
思惟是已,即出聚落。
往世尊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我聞如來所說之法。
能滅衆生現在苦習。
善哉世尊,垂哀矜愍。
願為敷演現在能滅苦習之義。
爾時世尊,即告之曰:我若為汝說于過去曾更無量衆苦滅苦習法。
汝或時信。
或不信。
或樂不樂。
我今亦欲為汝說于未來無量衆苦滅苦習法。
而汝或信。
或不信。
或樂不樂。
佛複告曰:我于今者,即于此處。
為汝說于滅苦習法。
汝當谛聽至心受持。
諸有衆生。
起小苦處。
而此苦中。
種種差别。
是等衆苦。
因欲而生。
皆習于欲欲為根本。
欲為因緣。
時聚落主。
複白佛言:善哉世尊,今我根鈍。
不解略說。
唯願垂愍。
廣演斯義。
令我開悟。
佛複告言:今我問汝。
随所樂答。
此優樓頻螺聚落中。
所有民衆。
假設有人。
盡系縛之。
加諸罵辱。
皆悉斬戮。
汝頗于中。
生苦惱不。
聚落主言:雖複憂慘。
不必一向生大苦惱。
複白佛言:世尊,此優樓頻螺聚落之中。
是我愛者,則能生我憂悲苦惱。
心不悅豫。
非我愛者非我所欲。
非我所念。
于斯等邊。
我則無有憂悲苦惱。
佛告之曰:聚落主。
是故當知。
一切種種苦惱之生。
皆由于欲。
悉因于欲。
欲為根本。
佛複告言:聚落主。
于汝意雲何。
若汝子未生。
未依于母。
未見聞時。
頗于彼所。
有欲親昵。
愛念心不。
對曰無也。
佛複告言:汝子依母而生長已,汝若見時。
頗生欲親愛念以不。
對曰實爾。
佛言:汝子依母生已漸大。
設當敗壞。
王賊劫奪。
若如是者,汝生苦惱憂悲念不。
聚落主曰:若遭是事。
當于爾時我心愁毒。
若死若近死。
況複不生憂悲苦惱。
佛複告言:是故當知。
一切種種苦惱之生。
皆因于欲。
悉從欲生。
欲為根本。
聚落主言:希有世尊,所說甚善。
巧為方喻。
複白佛言:我子設當在于遠處。
遣使往看。
使若還遲。
我與其母。
心意不安。
怪使遲晚。
我子将不平安耶。
佛言:聚落主。
是故當知。
衆生苦惱。
種種憂悲。
皆因于欲。
由欲而生。
欲為根本。
假使四愛敗壞變異。
便生四種憂悲苦惱若三亦皆生于憂悲苦惱。
若有一愛。
便生一憂悲苦惱。
若無愛者,是則無有憂悲苦惱。
離于塵垢。
如池蓮華。
不着于水說是法時。
驢姓聚落主。
遠離塵垢。
得法眼淨。
見法得法。
解法知法。
度疑離惑。
不從他心。
不趣異道。
于佛教法。
獲得辯力。
即從坐起。
整衣服。
合掌白佛。
而作是言:世尊我已出離。
歸依三寶。
從今日夜。
為優婆塞。
盡我形壽。
生清淨信。
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九)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
千優婆塞。
五百乞兒。
而自圍繞。
遊行摩竭提國。
從一聚落。
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
乃至到彼那羅健陀城賣疊園林。
于中止住。
時閉口姓聚落主。
是尼乾陀弟子。
聞佛在摩竭提遊。
乃至是中。
到此園林。
作是念言:我當往白師尼乾陀。
然後往詣瞿昙邊。
時閉口姓。
即往尼乾陀所。
頂禮其足。
在一面坐。
時尼乾陀。
即告之言:汝能以二種論難瞿昙不。
如兩鏶鈎鈎取于魚。
既不得吐。
又不得咽斯
心不變異。
然複稱于身心二業。
内外俱适。
修念此事。
現在之世。
不離惱熱。
有少增進。
過人之法。
或得少智。
或得見法。
或少禅定。
是名第三無益苦身。
聚落主。
我亦不說無益苦行。
都為一種。
有一苦行名為下品。
複有苦行。
名為中品。
又有苦行。
名為上品。
雲何名下。
初毀戒時。
心已變壞。
身心内外。
一切俱熱。
追念此事。
無時暫離。
于現在世。
不離煩惱。
終不能得過人之法。
是名為下。
雲何名中。
若複有人。
雖不犯戒。
心亦不變。
然複稱于身心二業。
内外俱适。
修學此事。
于現在世。
不離惱熱。
亦不能得過人之法。
是名為中。
雲何名上。
若更有人。
雖不犯戒。
心不變異。
然複稱于身心二業。
内外俱适。
修學此事。
于今現在。
不能永斷一切煩惱。
有少增進過人之法。
或得少智。
或得見法。
或觸禅樂。
是名為上。
為聚落主。
除是二邊。
趣向于道。
所謂三種欲樂。
及以三種無益苦身。
趣向中道。
何等名為舍于三種欲樂之事。
及以三種無益苦身。
向中道耶。
聚落主。
貪染欲樂。
惱害自見。
亦惱害他。
自他俱害。
現集諸惡。
于當來世。
亦集諸惡。
以此因緣。
心煩悲憂受諸苦惱。
設盡欲結。
亦無自苦。
亦不苦他。
亦複無有自他之苦。
現在之世。
不集諸苦。
于未來世。
亦複不集一切衆苦。
以是義故。
得現法樂。
離衆惱熱。
不擇時節。
得近涅槃。
于現在世。
能得道果。
智者自知。
明了無滞。
不随他教。
是名初中道。
聚落主。
複有中道。
離于惱熱。
不擇時節。
得近涅槃。
智者自知。
不随他教。
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定正方便正志正念。
是名第二中道。
說是法時。
王頂發聚落主。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爾時王頂發聚落主。
知法見法得法。
度疑彼岸。
離于疑惑。
不随他教。
不受異見。
于佛法中。
得自在辯。
即從坐起。
整衣服。
合掌向佛。
白佛言:世尊,我于今日。
已得出過。
歸依于佛。
亦複歸依法僧二寶。
我持優婆塞戒。
從今盡壽。
歸依三寶。
爾時王頂發聚落主。
聞佛所說,歡喜踴躍。
頂禮而去。
(一二八)爾時世尊,遊行于末牢村邑。
漸次至于優樓頻螺聚落。
在鹦鹉閻無果林中。
時驢姓聚落主。
遙聞世尊遊末牢邑至優樓頻螺聚落鹦鹉閻無果林。
作是思惟。
我聞世尊瞿昙所說之法。
能滅現在一切苦習。
我亦欲滅現在一切苦習。
宜應詣彼聽斯妙法。
彼或為我說于盡滅苦習之道。
時彼驢姓。
思惟是已,即出聚落。
往世尊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我聞如來所說之法。
能滅衆生現在苦習。
善哉世尊,垂哀矜愍。
願為敷演現在能滅苦習之義。
爾時世尊,即告之曰:我若為汝說于過去曾更無量衆苦滅苦習法。
汝或時信。
或不信。
或樂不樂。
我今亦欲為汝說于未來無量衆苦滅苦習法。
而汝或信。
或不信。
或樂不樂。
佛複告曰:我于今者,即于此處。
為汝說于滅苦習法。
汝當谛聽至心受持。
諸有衆生。
起小苦處。
而此苦中。
種種差别。
是等衆苦。
因欲而生。
皆習于欲欲為根本。
欲為因緣。
時聚落主。
複白佛言:善哉世尊,今我根鈍。
不解略說。
唯願垂愍。
廣演斯義。
令我開悟。
佛複告言:今我問汝。
随所樂答。
此優樓頻螺聚落中。
所有民衆。
假設有人。
盡系縛之。
加諸罵辱。
皆悉斬戮。
汝頗于中。
生苦惱不。
聚落主言:雖複憂慘。
不必一向生大苦惱。
複白佛言:世尊,此優樓頻螺聚落之中。
是我愛者,則能生我憂悲苦惱。
心不悅豫。
非我愛者非我所欲。
非我所念。
于斯等邊。
我則無有憂悲苦惱。
佛告之曰:聚落主。
是故當知。
一切種種苦惱之生。
皆由于欲。
悉因于欲。
欲為根本。
佛複告言:聚落主。
于汝意雲何。
若汝子未生。
未依于母。
未見聞時。
頗于彼所。
有欲親昵。
愛念心不。
對曰無也。
佛複告言:汝子依母而生長已,汝若見時。
頗生欲親愛念以不。
對曰實爾。
佛言:汝子依母生已漸大。
設當敗壞。
王賊劫奪。
若如是者,汝生苦惱憂悲念不。
聚落主曰:若遭是事。
當于爾時我心愁毒。
若死若近死。
況複不生憂悲苦惱。
佛複告言:是故當知。
一切種種苦惱之生。
皆因于欲。
悉從欲生。
欲為根本。
聚落主言:希有世尊,所說甚善。
巧為方喻。
複白佛言:我子設當在于遠處。
遣使往看。
使若還遲。
我與其母。
心意不安。
怪使遲晚。
我子将不平安耶。
佛言:聚落主。
是故當知。
衆生苦惱。
種種憂悲。
皆因于欲。
由欲而生。
欲為根本。
假使四愛敗壞變異。
便生四種憂悲苦惱若三亦皆生于憂悲苦惱。
若有一愛。
便生一憂悲苦惱。
若無愛者,是則無有憂悲苦惱。
離于塵垢。
如池蓮華。
不着于水說是法時。
驢姓聚落主。
遠離塵垢。
得法眼淨。
見法得法。
解法知法。
度疑離惑。
不從他心。
不趣異道。
于佛教法。
獲得辯力。
即從坐起。
整衣服。
合掌白佛。
而作是言:世尊我已出離。
歸依三寶。
從今日夜。
為優婆塞。
盡我形壽。
生清淨信。
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九)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
千優婆塞。
五百乞兒。
而自圍繞。
遊行摩竭提國。
從一聚落。
至一聚落。
從城至城。
乃至到彼那羅健陀城賣疊園林。
于中止住。
時閉口姓聚落主。
是尼乾陀弟子。
聞佛在摩竭提遊。
乃至是中。
到此園林。
作是念言:我當往白師尼乾陀。
然後往詣瞿昙邊。
時閉口姓。
即往尼乾陀所。
頂禮其足。
在一面坐。
時尼乾陀。
即告之言:汝能以二種論難瞿昙不。
如兩鏶鈎鈎取于魚。
既不得吐。
又不得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