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人。

    鹹皆稱我。

    以為惡性。

    從是已來。

    名為惡性。

    村主複言:瞿昙。

    雲何得不惱觸。

    無惱觸故。

    得無惱語。

    雖複為彼之所惱觸。

    不惱于他。

    雖複為彼之所惱語。

    而不惱語以惱于彼。

    雖為他惱。

    不生心惱。

    以不惱故。

    世人鹹稱能忍善者,亦複于彼生忍善想。

    若如是者,能修正見。

    修正見故。

    正業正語正命正志正方便正定正念。

    修正定故。

    為他所觸。

    而不生惱。

    不生惱故。

    名為忍善。

    村主言:希有瞿昙。

    所說甚善。

    實如所言:我以不修正見故。

    為他所惱。

    為他惱故。

    出惱觸言:是以世人。

    稱我惡性。

    皆生惡想。

    故名惡性。

    不修八正道故。

    為他所觸。

    出惱觸語。

    遂至瞋忿。

    有是想故。

    世人稱我。

    以為惡性。

    村主言:瞿昙。

    我從今已後。

    如是惡性。

    卒暴我慢兇險。

    我當舍棄。

    佛贊之曰:汝若如是,實為甚善。

    時彼村主。

    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一二六)爾時有聚落主。

    名如意珠頂發。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我于往日在王宮殿。

    與諸輔相。

    共一處坐。

    群臣眷屬。

    詳議講論。

    所謂作沙門者,為得捉于錢寶以不得捉金不。

    時彼衆中有一人言:縱令捉者,竟有何過。

    應當得捉。

    有一人言:不應得捉。

    沙門釋子。

    不捉金寶。

    世尊,如是二語。

    為得名為稱法而說。

    為不稱說。

    若作斯語。

    非為毀佛。

    非過言耶。

    為是佛說為非是乎。

    佛告聚落主若作是說。

    斯名謗我為不稱說名為過說。

    然我所說,實不同彼。

    何以故?為比丘者,沙門釋子。

    法不應捉金等錢寶。

    若捉金等錢寶。

    彼非沙門釋子之法。

    佛之教法。

    轉勝端嚴。

    佛如是說。

    為比丘者,不應捉于金等錢寶。

    設有捉者,非沙門法。

    村主言:我于彼時。

    于大衆中。

    亦作是說。

    沙門釋子。

    實不應捉金等錢寶。

    若有捉者,宜應自恣放逸五欲。

    時彼村主。

    聞佛所說,頂禮而去。

    當于爾時,阿難比丘。

    侍立佛側。

    以扇扇佛。

    佛告阿難曰:汝可召諸比丘依此王舍城而住止者,盡集講堂爾時阿難。

    奉佛教已,如佛所命。

    敕諸比丘,盡集講堂。

    時諸比丘,各來集已,阿難詣佛。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諸比丘僧。

    依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者,皆來集在講堂之中。

    唯願世尊,宜知是時,爾時世尊,即往講堂于衆僧前。

    敷座而坐。

    佛告比丘。

    有如意珠頂發聚落主。

    來至我所。

    頂禮我已,而作是言:我于往日。

    在王宮殿。

    與諸輔相。

    共議講論。

    沙門之法。

    為應捉持金等錢寶。

    為不捉耶。

    時彼衆中。

    有一人言:假令沙門。

    捉持錢寶及金銀等。

    有何過咎。

    但捉無苦。

    複有人言:沙門之法。

    法不應捉金等錢寶。

    如斯二人。

    其語不同。

    此二人言:何者稱法。

    我即答言:沙門釋子。

    不應捉持金等錢寶。

    時聚落主。

    而作是言:我于昔時。

    于彼衆中。

    亦作是語。

    如斯沙門。

    得捉金等及以錢寶。

    亦應恣令受于五欲。

    時彼村主。

    聞我所說,歡喜而去。

    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

    彼如意珠頂發聚落主。

    于衆人前。

    作師子吼言:沙門法不應受取金銀錢寶。

    汝諸比丘,從今已後。

    若有所須欲捉之者,當作草木及捉糞想。

    甯捉糞穢。

    不捉寶物。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頂禮而去。

     (一二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瞻波國竭城祇池岸。

    時聚落主。

    号王頂發。

    來詣佛所。

    頂禮尊足。

    在一面坐。

    佛告之曰:此世間中。

    多有衆生。

    依二種法。

    一貪欲樂。

    二名習于無益。

    身事非聖之法。

    徒受無益損減。

    習于欲樂。

    是名下賤系累之法。

    受欲樂者,凡有三種。

    雲何為三。

    一者聚非法财。

    殘害物命。

    自樂己身。

    而為己身。

    作正樂因。

    此亦不名供養父母。

    亦不名與妻子及其僮仆。

    亦非親友知識眷屬輔弼己者,亦複不名為供養供給沙門婆羅門。

    諸福田等。

    若如是者,不修上道。

    不作樂因。

    不得樂報。

    是名第一欲樂設受欲樂。

    或時如法。

    或不如法。

    或為殘害。

    或不殘害。

    以樂己身安樂父母妻子僮仆親友眷屬輔弼己者,悉皆供養供給。

    與正安樂。

    然不施與沙門婆羅門。

    及諸福田。

    亦複不修正道。

    不作樂因。

    不求樂報。

    不作生天因緣是名第二欲樂。

    佛複告聚落主。

    若有集于财寶。

    如法而聚。

    而為殘害。

    以如法故。

    不造殘惡故。

    修自己身。

    正受其樂。

    亦名正理。

    供養父母及與妻子僮仆親友眷屬輔成己者,皆名正與安樂正事給養。

    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

    修立福田。

    修于上道。

    種于樂因。

    求樂果報。

    作生天因緣。

    是名第三受于欲樂。

    我今為諸受欲樂者,皆悉同說。

    設受欲樂。

    我說下賤。

    設受欲樂。

    我說為中。

    設受欲樂我說為上。

    何者下賤。

    非法聚财。

    又不非法聚财。

    自樂己身。

    而為己身。

    作正樂因。

    此亦不供養。

    亦不名與妻子僮仆親友眷屬。

    亦不随時供養沙門婆羅門諸福田等。

    不修上道。

    不作樂因。

    不得樂報。

    不作生天因緣。

    是名為下。

    何等名中。

    設受欲樂。

    或時如法。

    或不如法。

    或為殘害。

    以自樂身。

    亦複安樂父母妻子僮仆親屬。

    乃至不作生天因緣。

    是名為中。

    雲何名上。

    所謂如法聚财。

    不作殘害。

    身正受樂。

    正理供養父母及與妻子僮仆親友乃至能作生天因緣。

    是名為上。

    何等無益三種苦身。

    所謂苦非聖法。

    無有義利。

    若有苦身。

    心已變壞。

    初犯禁戒。

    身心内外。

    一切俱熱。

    追念此事。

    無時暫離。

    現在之世。

    不離煩熱。

    終不能得過人之法。

    是名初無益苦身法。

    若複有人。

    雖不犯戒。

    心亦不變。

    然複稱于身心二業。

    内外俱适。

    修學是事。

    現在之世。

    不離煩惱。

    終不能得過人之法。

    是名第二無益苦身。

    複次若更有人。

    雖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