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多子塔。
我端嚴殊妙。
諸根寂定。
心意惔怕。
得于無上調伏之心。
相好光飾如真金樓。
我既見已,心中踴躍。
即作是念。
我昔推求出世之師。
今所見者,真是我之婆伽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也。
作是念已,心不散亂。
專念觀佛。
更正衣服。
右繞三匝。
胡跪合掌。
白佛言:佛是我世尊,我是佛弟子。
如是三說。
佛亦複言:如是迦葉。
我是汝世尊,汝是我弟子。
亦複三說。
佛告迦葉。
世間若有聲聞弟子。
都無至心。
實非世尊,而言世尊,實非羅漢。
而言羅漢。
非一切智。
言一切智。
如是之人。
頭當破壞作于七分。
我于今日。
實是知者,實是見者,實是羅漢。
而言羅漢。
實等正覺。
言等正覺。
我所敷演。
實有因緣。
非無因緣。
而說法要。
實有乘出。
非無乘出。
實有對治。
非無對治。
實有精進。
非不精進。
能斷結漏。
非不能斷。
迦葉。
汝今應作是學。
諸有所聽。
是善法儀應當至心受持莫忘。
尊重憶念。
舍于亂心。
宜應專意觀五受陰增長損減。
常應觀彼六入生滅安心。
住于四念處中。
修七覺意。
轉令增廣。
證八解脫。
系念随身。
未曾放舍增長慚愧。
爾時如來。
為我種種分别法要。
示教利喜。
我于爾時,尋随佛後。
未曾舍離。
每作是念。
佛若坐者,我當以此僧伽梨價直十萬兩金者,與如來敷之。
佛知我心之所念故。
出道而住。
我疾牒衣。
以敷坐處。
白佛言:世尊願就此坐。
佛即坐上。
既坐上已,語迦葉言:此衣輕軟。
迦葉白佛。
實爾世尊,唯願世尊,憐愍我故。
當受此衣。
佛告迦葉。
汝能受我亻商那納衣不。
迦葉答言:我能受之。
爾時如來。
即受迦葉所着大衣。
我于是時,自從佛手受是亻商那糞掃之衣。
佛授我已即便起去。
我随佛後。
繞佛三匝。
為佛作禮。
即還所止。
我于八日。
學得三果。
至第九日。
盡諸有漏。
得阿羅漢。
阿難當知。
若有人能正實說者,應當言:我是佛長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持佛法家。
禅定解脫諸三昧門中。
出入無礙。
譬如轉輪聖王。
所有長子。
未受王位。
五欲自恣。
我于今者,亦複如是。
是佛長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持佛法家。
禅定解脫諸三昧門。
出入無礙。
如轉輪王所有象寶。
甚為高大。
持一多羅樹葉。
覆其身體。
欲令不現。
可得爾耶。
阿難即言:如是樹葉。
終不能覆彼大象身。
尊者迦葉語阿難言:彼猶易覆。
無有人能障覆于我六通之者,若有人于如意通中生疑惑者,我悉能為演說其義。
令得明了。
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生死智通漏盡通。
若複有人。
于此通中。
生疑惑者,我亦能為演說其義。
使得明了。
阿難答曰:我于長夜。
每敬尊者,心生淨信。
時二尊者,作是說已,歡喜而去。
(一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迦蘭陀竹林。
爾時尊者舍利弗。
及大迦葉。
俱在彼山。
時彼國中。
有諸異見六師徒黨。
來詣尊者舍利弗所。
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如來世尊,頗說于我死此生彼。
如是說不舍利弗答言:如斯之事。
佛所不說。
外道六師。
複作是言:若如是者,說于我身在此間耶。
更不生耶。
舍利弗言:如斯之事。
佛亦不說。
外道複言:我于此死。
亦生于彼。
亦不生彼。
如是說耶。
舍利弗言:佛亦不說。
外道複言:我死之後。
非生非不生耶。
舍利弗言:佛亦不說。
外道複言:我先問汝。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不生。
悉不見答。
汝若名為宿舊出家。
應廣解義。
為我分别。
今者觀汝不能答。
我便是童蒙。
無智愚人。
時彼外道。
作是語已,即從坐起。
還其所止。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
去舍利弗不遠。
外道去後。
舍利弗即詣于彼大迦葉所。
以外道問。
向迦葉說。
如來何故。
如是四問。
默然不答。
何以故?不引相似比類而答于彼。
我昔曾聞。
有人問佛。
于此死已,受後有不。
佛默然不答。
又問。
死後不受有耶。
佛亦不答。
又問。
我此死已,亦受後有。
亦不受耶。
佛亦不答。
又問。
我死之後。
非受于有。
非不受有耶。
佛亦不答。
尊者迦葉。
語舍利弗言:如來甯可說色滅已,生于後有。
乃至非生非不生。
世尊于彼色所盡處。
正智解脫。
然都無有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亦生亦不生。
非生非不生。
是故不答。
如斯之義。
甚深廣大。
無量無邊。
無有算數。
乃至盡滅。
受想乃至識。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不生。
亦複如是。
此是動轉。
此是憍慢。
此是放逸。
此是有為造作之業。
此是愛結。
此愛生彼愛不生彼愛亦生彼。
亦不生彼愛。
非生彼非不生彼。
如來愛盡得善解脫。
愛盡生彼有亦無也。
不生彼有亦無也。
生彼不生彼亦無也。
非不有生彼。
非不無生彼亦無也。
此義甚深。
廣大無邊。
無有算數。
至于盡滅。
大德舍利弗當知。
以是因緣故。
如來于問中。
而不正答。
死此生彼。
此死不生彼。
亦生彼亦不生彼。
非生非不生。
此二大人。
互相贊美。
各還所止。
(一二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
住舍衛國西園林中毗舍佉講堂。
彼大迦葉。
于日沒時。
從禅定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
如來初始制戒之時,極為鮮少。
修行者多。
今日何故。
制戒轉增。
履行者少。
佛告迦葉。
如是如是,衆生命濁。
結使濁。
衆生濁。
劫濁。
見濁。
衆生轉惡。
正法亦末是故如來。
為諸弟子。
多制禁戒。
少有比丘。
能順佛語。
受持禁戒。
諸衆生等。
漸漸退沒。
譬如金寶漸漸損減。
乃至相似金出。
如來正法。
亦複如是,漸漸損減。
像法乃出。
像法出故。
正法滅沒。
迦葉當知。
譬如海中所有船舫。
多載衆寶。
船必沈沒。
如來教法。
亦複如是,以漸滅沒。
如來正法。
不因地沒。
亦非水火風之所壞。
若我法中。
生于惡欲行惡威儀。
成就衆惡。
法言非法。
非法言法。
非是毗尼說言毗尼。
犯說非犯。
非犯說犯。
輕罪說重。
重罪說輕。
如斯之事。
出于世者,皆由像法句味相似。
令佛正法。
漸漸滅沒。
迦葉當知。
有五因緣。
能令法滅。
一切鹹共。
忘失章句。
善法退轉。
何等為五。
不恭敬佛。
不尊重佛。
不供養佛。
不能至心歸命于佛。
然複依止佛法而住。
不敬法。
不尊重法。
不供養法。
于正法中。
不能至心。
然依法住。
不恭敬戒。
不尊重戒。
不供養戒。
不能至心持所受戒。
然依戒住。
不恭敬教授。
不尊重教授。
不供養教授。
不能至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養。
亦不至心向教授故。
然複依此教授而住。
于同梵行佛所贊者,不恭敬。
不尊重。
不供養。
不能至心禮拜問訊。
然猶依彼而得安住。
迦葉以此上來五因緣故。
能令正法。
漸漸滅沒。
衰退忘失。
迦葉複有五因緣故。
能令正法。
久住于世不沒不退。
不忘不失。
何等為五。
恭敬世尊,尊重于佛。
供養于佛。
常能至心歸依于佛。
于法于戒。
及以教授。
同梵行者,亦應供養恭敬尊重至心向之。
以此五種善因緣故。
能使正法久住于世。
不沒不退。
不忘不失。
以是義故。
應當恭敬佛法教授同梵行者,諸比丘等。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月喻、施與,角勝、無信,佛為根本。
極老、納衣重,是時、衆減少。
外道、法損壞。
我端嚴殊妙。
諸根寂定。
心意惔怕。
得于無上調伏之心。
相好光飾如真金樓。
我既見已,心中踴躍。
即作是念。
我昔推求出世之師。
今所見者,真是我之婆伽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也。
作是念已,心不散亂。
專念觀佛。
更正衣服。
右繞三匝。
胡跪合掌。
白佛言:佛是我世尊,我是佛弟子。
如是三說。
佛亦複言:如是迦葉。
我是汝世尊,汝是我弟子。
亦複三說。
佛告迦葉。
世間若有聲聞弟子。
都無至心。
實非世尊,而言世尊,實非羅漢。
而言羅漢。
非一切智。
言一切智。
如是之人。
頭當破壞作于七分。
我于今日。
實是知者,實是見者,實是羅漢。
而言羅漢。
實等正覺。
言等正覺。
我所敷演。
實有因緣。
非無因緣。
而說法要。
實有乘出。
非無乘出。
實有對治。
非無對治。
實有精進。
非不精進。
能斷結漏。
非不能斷。
迦葉。
汝今應作是學。
諸有所聽。
是善法儀應當至心受持莫忘。
尊重憶念。
舍于亂心。
宜應專意觀五受陰增長損減。
常應觀彼六入生滅安心。
住于四念處中。
修七覺意。
轉令增廣。
證八解脫。
系念随身。
未曾放舍增長慚愧。
爾時如來。
為我種種分别法要。
示教利喜。
我于爾時,尋随佛後。
未曾舍離。
每作是念。
佛若坐者,我當以此僧伽梨價直十萬兩金者,與如來敷之。
佛知我心之所念故。
出道而住。
我疾牒衣。
以敷坐處。
白佛言:世尊願就此坐。
佛即坐上。
既坐上已,語迦葉言:此衣輕軟。
迦葉白佛。
實爾世尊,唯願世尊,憐愍我故。
當受此衣。
佛告迦葉。
汝能受我亻商那納衣不。
迦葉答言:我能受之。
爾時如來。
即受迦葉所着大衣。
我于是時,自從佛手受是亻商那糞掃之衣。
佛授我已即便起去。
我随佛後。
繞佛三匝。
為佛作禮。
即還所止。
我于八日。
學得三果。
至第九日。
盡諸有漏。
得阿羅漢。
阿難當知。
若有人能正實說者,應當言:我是佛長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持佛法家。
禅定解脫諸三昧門中。
出入無礙。
譬如轉輪聖王。
所有長子。
未受王位。
五欲自恣。
我于今者,亦複如是。
是佛長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持佛法家。
禅定解脫諸三昧門。
出入無礙。
如轉輪王所有象寶。
甚為高大。
持一多羅樹葉。
覆其身體。
欲令不現。
可得爾耶。
阿難即言:如是樹葉。
終不能覆彼大象身。
尊者迦葉語阿難言:彼猶易覆。
無有人能障覆于我六通之者,若有人于如意通中生疑惑者,我悉能為演說其義。
令得明了。
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生死智通漏盡通。
若複有人。
于此通中。
生疑惑者,我亦能為演說其義。
使得明了。
阿難答曰:我于長夜。
每敬尊者,心生淨信。
時二尊者,作是說已,歡喜而去。
(一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迦蘭陀竹林。
爾時尊者舍利弗。
及大迦葉。
俱在彼山。
時彼國中。
有諸異見六師徒黨。
來詣尊者舍利弗所。
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如來世尊,頗說于我死此生彼。
如是說不舍利弗答言:如斯之事。
佛所不說。
外道六師。
複作是言:若如是者,說于我身在此間耶。
更不生耶。
舍利弗言:如斯之事。
佛亦不說。
外道複言:我于此死。
亦生于彼。
亦不生彼。
如是說耶。
舍利弗言:佛亦不說。
外道複言:我死之後。
非生非不生耶。
舍利弗言:佛亦不說。
外道複言:我先問汝。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不生。
悉不見答。
汝若名為宿舊出家。
應廣解義。
為我分别。
今者觀汝不能答。
我便是童蒙。
無智愚人。
時彼外道。
作是語已,即從坐起。
還其所止。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
去舍利弗不遠。
外道去後。
舍利弗即詣于彼大迦葉所。
以外道問。
向迦葉說。
如來何故。
如是四問。
默然不答。
何以故?不引相似比類而答于彼。
我昔曾聞。
有人問佛。
于此死已,受後有不。
佛默然不答。
又問。
死後不受有耶。
佛亦不答。
又問。
我此死已,亦受後有。
亦不受耶。
佛亦不答。
又問。
我死之後。
非受于有。
非不受有耶。
佛亦不答。
尊者迦葉。
語舍利弗言:如來甯可說色滅已,生于後有。
乃至非生非不生。
世尊于彼色所盡處。
正智解脫。
然都無有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亦生亦不生。
非生非不生。
是故不答。
如斯之義。
甚深廣大。
無量無邊。
無有算數。
乃至盡滅。
受想乃至識。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不生。
亦複如是。
此是動轉。
此是憍慢。
此是放逸。
此是有為造作之業。
此是愛結。
此愛生彼愛不生彼愛亦生彼。
亦不生彼愛。
非生彼非不生彼。
如來愛盡得善解脫。
愛盡生彼有亦無也。
不生彼有亦無也。
生彼不生彼亦無也。
非不有生彼。
非不無生彼亦無也。
此義甚深。
廣大無邊。
無有算數。
至于盡滅。
大德舍利弗當知。
以是因緣故。
如來于問中。
而不正答。
死此生彼。
此死不生彼。
亦生彼亦不生彼。
非生非不生。
此二大人。
互相贊美。
各還所止。
(一二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
住舍衛國西園林中毗舍佉講堂。
彼大迦葉。
于日沒時。
從禅定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
如來初始制戒之時,極為鮮少。
修行者多。
今日何故。
制戒轉增。
履行者少。
佛告迦葉。
如是如是,衆生命濁。
結使濁。
衆生濁。
劫濁。
見濁。
衆生轉惡。
正法亦末是故如來。
為諸弟子。
多制禁戒。
少有比丘。
能順佛語。
受持禁戒。
諸衆生等。
漸漸退沒。
譬如金寶漸漸損減。
乃至相似金出。
如來正法。
亦複如是,漸漸損減。
像法乃出。
像法出故。
正法滅沒。
迦葉當知。
譬如海中所有船舫。
多載衆寶。
船必沈沒。
如來教法。
亦複如是,以漸滅沒。
如來正法。
不因地沒。
亦非水火風之所壞。
若我法中。
生于惡欲行惡威儀。
成就衆惡。
法言非法。
非法言法。
非是毗尼說言毗尼。
犯說非犯。
非犯說犯。
輕罪說重。
重罪說輕。
如斯之事。
出于世者,皆由像法句味相似。
令佛正法。
漸漸滅沒。
迦葉當知。
有五因緣。
能令法滅。
一切鹹共。
忘失章句。
善法退轉。
何等為五。
不恭敬佛。
不尊重佛。
不供養佛。
不能至心歸命于佛。
然複依止佛法而住。
不敬法。
不尊重法。
不供養法。
于正法中。
不能至心。
然依法住。
不恭敬戒。
不尊重戒。
不供養戒。
不能至心持所受戒。
然依戒住。
不恭敬教授。
不尊重教授。
不供養教授。
不能至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養。
亦不至心向教授故。
然複依此教授而住。
于同梵行佛所贊者,不恭敬。
不尊重。
不供養。
不能至心禮拜問訊。
然猶依彼而得安住。
迦葉以此上來五因緣故。
能令正法。
漸漸滅沒。
衰退忘失。
迦葉複有五因緣故。
能令正法。
久住于世不沒不退。
不忘不失。
何等為五。
恭敬世尊,尊重于佛。
供養于佛。
常能至心歸依于佛。
于法于戒。
及以教授。
同梵行者,亦應供養恭敬尊重至心向之。
以此五種善因緣故。
能使正法久住于世。
不沒不退。
不忘不失。
以是義故。
應當恭敬佛法教授同梵行者,諸比丘等。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月喻、施與,角勝、無信,佛為根本。
極老、納衣重,是時、衆減少。
外道、法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