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多羅僧。

    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過三惡道。

    時須跋陀羅白阿難言:善哉阿難。

    汝獲大利。

    為佛弟子給侍第一。

    我于今者,亦得善利。

    于佛法中。

    願得出家。

    阿難合掌白佛言:須跋陀羅。

    于佛法中。

    願樂出家。

    爾時世尊,即告須跋陀羅。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衣着身。

    即得具戒。

    得具戒已,即成羅漢。

    須跋陀羅。

    即作是念。

    我今不忍見于世尊入般涅盤。

    我當先入。

    須跋陀羅。

    即時先入涅盤。

    如來于後亦入涅盤。

    爾時衆中。

    有一比丘。

    而說偈言: 雙樹入涅盤,枝條四遍布。

    上下而雨花,缤紛散佛上。

    所以雨花者,世尊入涅盤。

    釋提桓因複說偈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盤。

    時梵主天複說偈言:世間有生類,舍身歸終滅。

     今者大聖尊,具足于十力。

    世尊無等倫,今入于涅盤。

    時尊者阿那律複說偈言:法主意止住,出入息已斷。

     如來所成就,行力悉滿足。

    今入于涅盤,其心無怖畏。

    都舍于諸受,如油盡燈滅。

    滅有入涅盤,心意得解脫。

     時衆睹已身毛皆豎佛入涅盤始經七日。

    爾時阿難阇維如來右繞說偈。

    大悲梵世尊,體同真淨寶。

    有大神通力,火出自然身。

     千氎用纏身,内外二不燒。

    △二誦第一 (一一一)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當勤修善行。

    漸漸增長。

    如月初生。

    時有比丘。

    初始受戒。

    漸修慚愧。

    善持威儀。

    往返人間。

    柔和恭順。

    不為佷戾。

    能制身心。

    如明眼人。

    避深空井及山峻岸。

    比丘亦爾。

    如月初生漸漸增長。

    善行日新。

    佛複告諸比丘,今此會中。

    迦葉比丘。

    勤修善行。

    如月初生漸漸增長。

    漸修慚愧。

    往返人間。

    能制身心。

    柔和恭順。

    終不佷戾。

    如明眼人。

    能避深井。

    遠離峻谷。

    迦葉比丘。

    亦複如是,佛告比丘。

    何等比丘與法相應。

    堪至諸家。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來則是諸法根本。

    諸法之導法所依憑。

    善哉世尊,願為我等。

    敷演斯義。

    我等聞已,至心受持。

    佛複告諸比丘,谛聽谛聽。

    至心憶念。

    若有比丘。

    無所染着。

    不愛縛家。

    不生增減。

    心無嫌恨。

    亦不嫉妒。

    見他利養。

    心生歡喜。

    見他施彼亦不忿恨。

    于修福者鹹皆随喜。

    又不自贊己有德行。

    諸所言說恒為一切見馀比丘。

    同至他家。

    終不譏毀。

    于自他所心無高下。

    若諸比丘,能修善心。

    如向所說,乃名随順。

    如法周旋往返人間。

    爾時世尊,于虛空中。

    而自運手。

    告諸比丘,今我此手。

    不着于空。

    不縛于空。

    無有嫌隙。

    亦無瞋恚。

    此手甯有縛着增減已不。

    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此空中手無縛無着。

    無有增減。

    佛告比丘。

    如是如是,若有比丘。

    心無縛着。

    如空運手。

    乃可出入往返諸家。

    不生增減。

    不生懊惱。

    亦不嫉妒。

    見他利養。

    心生歡喜。

    見他布施不與于己亦不忿恨。

    見修福者普皆随喜。

    乃至心無高下。

    佛告比丘。

    迦葉比丘。

    亦複如是,往返人間心無縛着。

    乃至心無高下。

    佛複空中第二運手。

    告諸比丘,如上所說,乃至迦葉比丘。

    亦複如是,佛告比丘。

    雲何比丘。

    出入諸家為人說法。

    雲何得名清淨說法。

    雲何名為不清淨說。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來則是諸法根本。

    法之所導。

    法所依憑。

    善哉世尊,願為敷演。

    我等聞已,至心受持。

    佛告諸比丘,谛聽谛聽。

    至心憶念。

    若有比丘。

    為人說法。

    作如是念。

    我為彼人而說于法。

    當令彼人信敬于我。

    能多與我飲食衣服病瘦醫藥。

    若作是說者,是名不淨。

    若有比丘。

    為人說法。

    欲令聽者證解佛法。

    除現在苦。

    離諸熱惱。

    不擇時節。

    導示善趣。

    為其顯現。

    乃至能令知者自知。

    不從他教。

    難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能令聽者聞其所說,如法修行。

    為令聽者于長夜中得法得義得利得安。

    如是說者,名為清淨慈悲之說。

    憐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

    如是說法名為清淨。

    是故比丘。

    應作是念。

    為人說法。

    當作是學,第三亦如上所說,迦葉比丘。

    能如是說。

    為令聽者證解佛法。

    乃至欲令正法得久住故。

    憐愍利益作如是說。

    是名清淨。

    稱可佛法。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若有比丘。

    将欲往詣于檀越家。

    先作是念。

    若有所施。

    當速與我勿令遲晚。

    至心施我。

    莫不至誠。

    願使多得。

    勿令寡少。

    惠我精細。

    勿得粗澀。

    若作是念。

    決定意者,往檀越家。

    檀越雖與。

    不至心施。

    不恭敬與雖施飲食。

    不令豐足。

    與其粗澀。

    不與精細。

    設有施與。

    遲緩不速。

    而此比丘。

    不稱意故。

    羞恥愁憂生損減心。

    而此比丘。

    應作是念。

    至檀越舍。

    彼非己家。

    雲何而得稱遂其心。

    何故生念。

    欲令檀越速施不遲。

    乃至精細不用粗澀。

    若作是念。

    設無所得。

    心不悔恨。

    離于增減。

    無有怨嫌。

    設彼檀越少有所施。

    不至心與。

    遲晚不速。

    乃至與粗。

    不與精細。

    如是比丘。

    心不嫌恨。

    亦不愧恥。

    心無增減。

    迦葉比丘。

    作如是心。

    至檀越所。

    斯非己家。

    雲何而得。

    自稱其意。

    望彼至心速施不遲。

    乃至精細。

    莫得粗澀。

    迦葉比丘。

    作如是念。

    至檀越家。

    雖不得施。

    都無慚恥。

    心不損減。

    是故比丘。

    應作是心。

    至于他家。

    不應生念。

    速施于我。

    乃至精細。

    是故汝等。

    當作是學。

    如迦葉比丘往檀越家。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

    在彼舍衛舊園林中毗舍佉講堂。

    時尊者摩诃迦葉。

    即于其夜。

    從定而起。

    從定起已,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佛告迦葉。

    汝當教授諸比丘等。

    指道教照禅定之法。

    為說法要。

    何以故?我恒教授是比丘等。

    汝亦應爾。

    我常為諸比丘,說于法要。

    汝亦應爾。

    迦葉白佛。

    是諸比丘,不能受語。

    難可教授。

    佛告迦葉。

    汝于今者,以何因緣。

    不為說法。

    迦葉複白佛言:今二比丘。

    一是阿難共行弟子。

    名曰難荼。

    二是目連弟子。

    名阿毗浮。

    是二弟子。

    互诤勝負。

    各自稱言:我知見勝。

    我所說勝。

    互共相引。

    欲決知見及以言說。

    為我說妙。

    為汝說妙。

    為我句義具足。

    為汝句義具足。

    爾時阿難。

    侍于世尊,以扇扇佛。

    爾時阿難。

    語迦葉言:止止尊者,聽我忏悔。

    如此比丘。

    新入佛法。

    愚無智慧。

    未有所解。

    尊者迦葉。

    語阿難言:爾止阿難。

    汝莫僧中作偏黨語。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

    汝可往喚彼二比丘。

    時彼比丘。

    奉教往喚語二比丘言:世尊喚汝。

    時二比丘。

    承佛敕命。

    即往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立。

    爾時世尊,告二比丘。

    汝等二人。

    實作是語。

    我讀誦多我所知多我所說言句偈不阙。

    欲決勝負。

    為有是不。

    時二比丘白佛言:實爾世尊,佛複告言:汝若解我所說修多羅祇夜授記說偈優他那尼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毗佛略未曾有優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

    汝若讀誦。

    令通利者,是等經中。

    為有勝負以不。

    時二比丘白佛言:世尊,是十二部。

    實無是說。

    佛複告二比丘言:說十二部經。

    為欲除滅诤訟勝負。

    汝今雲何作如是說。

    汝等愚人。

    作如是解。

    我豈可有如是說耶。

    若生诤訟。

    此非佛法。

    又複不應出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