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生尊重心。

    我今亦當随三世佛之所。

    應作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于法。

    時梵主天。

    彼作是念。

    我當從此處沒。

    往到佛所。

    時梵主天。

    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來至佛所。

    白佛言:世尊,實如所念。

    誠如所念。

    即說偈言: 過去現在諸如來,未來世中一切佛。

    是諸正覺能除惱,一切皆依法為師。

    親近于法依止住,斯是三世諸佛法。

    是故欲尊于己者,應先尊重敬彼法。

     宜當憶念佛所教,尊重供養無上法。

    爾時梵王。

    贊歎世尊,深生随喜作禮而去。

     (一○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

    成佛未久。

    佛于樹下。

    獨坐思惟。

    而作是念。

    唯有一道。

    能淨衆生。

    使離苦惱。

    亦能除滅不善惡業。

    獲正法利。

    所言法者,即四念處。

    雲何名為四念處耶。

    觀身念處。

    觀受念處。

    觀心念處。

    觀法念處。

    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

    若離聖道。

    即遠離甘露。

    若遠離甘露。

    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如是等人。

    我說終不能得離于一切諸苦。

    若修四念處。

    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

    即親近賢聖道。

    若親近賢聖道。

    即親近甘露法。

    若親近甘露法。

    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如是等人。

    即說離苦。

    時梵主天。

    遙知如來心之所念。

    作是念言:我于今者,當至佛所。

    随喜勸善。

    思惟是已,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來至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立。

    白佛言:誠如世尊心之所念。

    唯有一道。

    能淨衆生。

    乃至得免憂悲苦惱。

    時梵主天。

    即說偈言: 唯此道出要,斯處可精勤。

    欲求遠離苦,唯有此一道。

    若涉斯道者,如鶴飛空逝。

    釋迦牟尼尊,逮得于佛道。

     一切正導師,當以此覺道。

    顯示于衆生,常應數數說。

    鹹令一切知,生有之邊際。

    唯願說一道,愍濟諸衆生。

     過去一切佛,從斯道得度。

    未來及今佛,亦從此道度。

    雲何名為度,能度瀑駚流。

    究竟于無邊,調伏得極淨。

     世間悉生死,解知一切界。

    為于具眼者,宣明如此道。

    譬如彼恒河,流赴于大海。

    聖道亦如是,佛為開顯現。

     斯道如彼河,趣于甘露海。

    昔來未曾聞,轉妙法輪音。

    唯願天人尊,度老病死者,一切所歸命,為轉妙法輪。

     時梵主天。

    頂禮佛足。

    即沒而去。

     (一○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梵主天。

    于其中夜。

    光明倍常。

    來詣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梵主威光。

    照于時會。

    赫然大明。

    即于坐上。

    而說偈言: 刹利二足尊,種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人天中最勝。

     佛告梵主言:誠如是言:誠如是言:刹利二足尊。

    種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

    天人中最勝。

    時梵主天。

    聞佛所說,踴躍歡喜。

    頂禮佛足。

    于彼坐沒。

    還于天宮。

     (一○四)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拘薩羅國。

    時彼國中有一阿蘭若住處。

    爾時世尊,與諸大衆比丘僧俱在彼止宿。

    于時世尊,贊斯住處。

    說阿蘭若住處法。

    時梵主天。

    知如來遊于拘薩羅。

    與比丘衆。

    止宿阿蘭若住處。

    贊歎阿蘭若住處。

    說阿蘭若住處法。

    梵主天王。

    作是念言:我今當詣佛所。

    贊歎随喜。

    時梵主天。

    即于彼沒。

    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即說偈言: 處靜有敷具,應斷于結縛。

    若不能愛樂,還應住僧中。

    恒應正憶念,調根行乞食。

    具足禁戒者,應至空靜處。

     放舍于怖懼,堅住于無畏。

    斷除憍慢者,堅心處中住。

    如是我所聞,不應懷疑惑。

    一千阿羅漢,于此斷生死。

     學者二五百,千一百須陀。

    随流修正道,長不趣邪徑。

    不能具宣說,諸道得果者,所以不能說,畏懼不信敬。

     時梵主天。

    說是偈已,頂禮佛足。

    還于天宮。

     (一○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釋翅迦毗羅衛林。

    與五百大比丘衆俱。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所作已辦。

    舍于重擔。

    逮得己利。

    盡于後有。

    無複結使。

    正智解脫。

    複有十世界大威德諸天。

    來至佛所。

    問訊佛僧。

    于時世尊,說于随順涅盤之法。

    有四梵身天。

    各作是念。

    今佛在釋翅迦羅衛林。

    與五百比丘僧俱。

    皆是大阿羅漢。

    諸漏已盡。

    所作已辦。

    舍于重擔。

    逮得己利。

    盡于後有。

    無複結使。

    正智解脫。

    複有十世界大威德天。

    來至佛所。

    問訊佛僧。

    世尊為其說于随順涅盤之法。

    我于今者,當往于彼佛世尊所。

    時梵身天。

    作是念已,即于彼沒。

    譬如壯士屈申臂頃。

    來至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立。

    時第一梵身天。

    而說偈言: 今于此林中,集會于大衆。

    是故我等來,正欲觀衆僧。

    不以不善心,壞僧破和合。

    第二梵身天複說偈言: 比丘誠實心,宜應務精勤。

    猶如善禦者,制馬令調順。

    比丘亦如是,應制禦諸根。

    第三梵身天複說偈言: 譬如野馬被羁系,拔柱蹋塹安隐出。

    諸比丘等亦如是,拔三毒柱斷欲塹。

    世尊導師之所調,能出是等大龍象。

    第四梵身天複說偈言: 諸有歸依于佛者,人中舍形得天身。

    時四梵身天。

    各說偈已,在于僧中。

    敬心戰栗。

    作禮而去。

     (一○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梵主天。

    于其中夜。

    威光甚明。

    來至佛所。

    爾時世尊,入火光三昧。

    時梵主天。

    作是心念。

    今者如來。

    入于三昧。

    我來至此。

    甚為非時。

    當爾之時,提婆達多親友。

    瞿迦梨比丘。

    謗舍利弗及大目連。

    此梵主天。

    即詣其所。

    扣瞿迦梨門喚言:瞿迦梨瞿迦梨。

    汝于舍利弗目連。

    當生淨信。

    彼二尊者,心淨柔軟。

    梵行具足。

    汝作是謗。

    後于長夜。

    受諸衰苦。

    瞿迦梨即問之言:汝為是誰。

    答曰:我是梵主天。

    瞿迦梨言:佛記汝得阿那含耶。

    梵主答言:實爾。

    瞿迦梨言:阿那含名為不還。

    汝雲何還梵主天。

    複作是念。

    如此等人。

    不應與語。

    而說偈言: 欲測無量法,智者所不應。

    若測無量法,必為所燒害。

     時梵主天。

    說是偈已,即往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以瞿迦梨所說因緣。

    具白世尊,佛告梵言實爾實爾。

    欲測無量法。

    能燒凡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夫人生世,斧在口中,由其惡口。

    自斬其身,應贊者毀,應毀者贊。

    如斯惡人,終不見樂,迦梨僞謗。

    于佛賢聖,迦梨為重,百千地獄。

     時阿浮陀,毀謗賢聖,口意惡故。

    入此地獄。

    時梵主天聞是偈已,禮佛而退。

     ?此卷末五經及第六卷初五經。

    皆國宋本所無而丹本獨有者,第九是梵問經,第十是度須跋經。

    今撿梵問經者,與彼大本雜阿含經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異譯。

    度須跋經與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幅已下同本異譯。

    則國宋二本無此經者脫之耳。

    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