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相。

     端正無與等,猶彼雪山王。

    于林得解脫,而不着于林。

    清淨解脫者,無生拔毒箭。

    如來所說法,于諸論中上。

     言說最第一,人中師子吼。

    敷演四真谛,廣度于一切。

    自離于大苦,亦度諸群生。

    鹹今得安樂,願為說此法。

     我今歸命禮,得度于彼岸。

    離諸怖畏者,善來住此林。

    今我得值遇,天人大導師。

    能除滅衆生,一切諸苦惱。

     爾時婆羅門。

    說是偈已,歡喜而去。

     (九八)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拘薩羅國。

    爾時世尊,止于孫陀利河岸。

    時彼岸側。

    有住婆羅門。

    往詣佛所。

    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汝欲入此河中浴耶。

    佛問之曰:入此河浴有何利益。

    婆羅門言:今此河者古仙度處。

    若入洗浴能除衆惡清淨鮮潔。

    名為大吉。

    佛聞是已,即說偈言: 非彼孫陀利,得閉及恒河。

    竭阇婆缽提,入是諸河浴。

    終不能洗除,已作之惡業。

    大力缽健提,并與愚下劣。

     設共于中洗,乃至百千年。

    終不能除惡,煩惱之垢穢。

    若人心真淨,具戒常布薩。

    能修淨業者,常得具足戒。

     不殺及不盜,不淫不妄語。

    能信罪福者,終不嫉于他。

    法水澡塵垢,宜于是處洗。

    雖于孫陀利,竭阇等諸河。

     此皆是世水,飲之及洗浴。

    不能除垢污,并祛諸惡業。

    飲浴何用為,實語而調順。

    舍瞋不害物,此是真淨水。

     若入淨戒河,洗除諸塵勞。

    雖不除外穢,能祛于内垢。

    兇崄殘害者,嬰愚造諸惡。

    如是等不淨,穢污垢惡者, 水正洗身垢,不能除此惡。

     時婆羅門。

    聞佛所說贊言:善哉善哉。

    誠如所言:夫洗浴者,能除身垢。

    為惡業者,非洗能除。

     (九九)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拘薩羅孫陀利河岸。

    爾時世尊,新剃須發宿彼河岸。

    後夜早起以衣覆頭。

    正身端坐系念在前。

    時彼河岸有祀火婆羅門。

    祀火之法。

    馀應施與諸婆羅門。

    于天欲曉即持祀馀。

    求婆羅門。

    欲以施之。

    過值于佛。

    爾時世尊,聞其行聲。

    即發卻覆。

    ?磬咳出聲。

    此婆羅門。

    既見佛已,而作是言:此非婆羅門。

    乃是剃發道人。

    尋欲回還。

    複作是念。

    夫剃發者,不必沙門。

    婆羅門中亦有剃發。

    我當至彼問其因緣所生種姓。

    時婆羅門。

    即至佛所問訊言:汝生何處。

    為姓何等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

    亦生善調乘,慚愧為善行。

    精勤自調順,度韋陀彼岸。

     定意收其心,具足修梵行。

    晨朝應施與,祠祀之遺馀。

    汝今婆羅門,若欲修福者,宜當速施與,如是善丈夫。

     時婆羅門說偈答言:我今遇善祀,此處真祀火。

    我今觀察汝,實度韋陀岸。

    昔來祠祀殘,每施與馀人。

     未曾得如汝,勝妙可施處。

    婆羅門。

    即以此食。

    奉上世尊,佛不為受。

    即說偈言:先無惠施情,說法而後與。

    如斯之飲食,不應為受取。

     常法封如是,故我不應食。

    所以不受者,為說法偈故。

    現諸大人等,盡滅于煩惱。

    應以衆飲食,種種供養之。

     欲求福田者,斯處亦應施。

    若欲為福者,我即是福田。

     時婆羅門。

    重白佛言:今我此食當施與誰。

    佛言:我不見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能受是食正理消化。

    無有是處。

    佛言:宜置于彼無蟲水中。

    時婆羅門。

    受佛教已,即持置彼無蟲水中煙炎俱起氵怱氵怱作聲。

    時婆是事已,生大驚怖。

    身毛為豎。

    以驚懼故。

    更采取薪。

    以用祀火。

    爾時世尊,即到其所。

    而說偈言: 汝齊整薪燃,謂為得清淨。

    薄福無智人,乃然于外火。

    婆羅門應當,棄汝所燃火。

    宜修内心火,熾然不斷絕。

     增廣如是火,斯名為真祀。

    數數生信施,汝應如是祀。

    汝今憍慢重,非車所能載。

    瞋毒猶如煙,亦如油投火。

     舌能熾惡言,心為火伏藏。

    不能自調順,雲何名丈夫。

    若以信為河,戒為津濟渡。

    如是清淨水,善人之所贊。

     若入信戒洗,即汝毗陀咒。

    能滅衆惡相,得度于彼岸。

    以法用為池,瞿昙真濟渡。

    清潔之淨水,善丈夫所貴。

     諸能洗浴者,毗陀功德人。

    身體不污濕,得度于彼岸。

    實語調諸根,隐藏于三業。

    具修于梵行,忍慚愧最上。

     信向質直人,斯是法洗浴。

    是故汝今者,應當如是知。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棄事火具即起禮佛。

    合掌白言:唯願聽我于佛法中出家受具。

    得為比丘入于佛法修于梵行。

    佛即聽許。

    令得出家受具足戒。

    時彼尊者,勤修克己專精獨一。

    樂于閑靜離于放逸。

    不樂親近出家在家。

    所以者何。

    此族姓子。

    剃除須發服于法衣。

    正信出家。

    為修無上梵行。

    現在知見自身證故。

    時此比丘。

    修集定慧。

    得羅漢果。

    盡諸有漏。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髻發婆羅突邏阇婆羅門。

    往詣佛所。

    問訊已訖。

    在一面坐。

    即說偈言:外發悉被髻,内有髻發不。

     世間發所髻,誰有能除者,爾時世尊複說偈言:明智豎立戒,心修于智慧。

    專精能勤學,年少除髻發。

     時婆羅門複說偈言:外發悉被髻,内有髻發不。

    世間發所髻,誰能斷除者,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眼耳鼻舌身,及與于意法。

    名色都無馀,心意盡滅度。

    若能如是者,斷除于髻發。

    旃陀、婆私咤失牛、講集處。

     天敬娑羅林,聚薪、二孫陀。

    一髻發為十。

     (一○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

    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獨坐思惟。

    而作是念。

    夫人無敬心。

    不能恭順于其尊長。

    不受教誨。

    無所畏憚。

    縱情自逸。

    永失義利。

    若如是者,衆苦纏集。

    若人孝事尊長。

    敬養畏慎。

    随順不逆。

    所願滿足。

    得大義利。

    若如是者,觸事安樂。

    複作是念。

    一切世間。

    若天若人。

    若天世界。

    若人世界。

    若魔世界。

    若梵世界。

    沙門婆羅門。

    一切世間。

    有生類中。

    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勝于我者,我當親近。

    依止于彼。

    供養恭敬。

    遍觀察已,都不見于世間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勝于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我依止。

    複作是念。

    我所覺法。

    我今應當親近供養恭敬誠心尊重。

    何以故?過去諸佛。

    一切皆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斯法。

    未來現在諸佛。

    亦複親近依止斯法。

    供養恭敬。

    生尊重心。

    我今亦當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于法。

    爾時梵主天王。

    遙知世尊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

    而作是念。

    觀察世間。

    若天若人若魔若梵。

    沙門婆羅門。

    一切生類。

    若有勝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我當依止。

    然都不見有能勝我者,又複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悉皆親近依止于法。

    供養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