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歸散滅。
佛言大王。
我為大王。
種種分别生必有死。
略而言之。
無生不終。
佛即說偈言: 一切生皆死,壽命必歸終。
随業受緣報,善惡各獲果。
修福上昇天,為惡入地獄。
修道斷生死,永入于涅槃。
。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諸佛與緣覺,菩薩及聲聞。
猶舍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時波斯匿王。
聞佛所說,心開意解。
更不憂愁。
歡喜而去。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在空閑處。
獨靜思惟。
夫為人者,雲何愛己。
雲何惡己。
複作是念。
若身口意。
行于善業。
遠離諸惡。
名是愛己。
若身口意。
行不善業。
作衆惡行。
名不愛己。
波斯匿王。
思惟是已,從靜處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我獨靜處。
作是思惟。
雲何名愛己。
雲何不愛己。
若能于身口意行善。
是名愛己。
若身口意。
行不善業。
名不愛己。
佛言:大王實爾。
若人身口意行惡者,是名不愛己。
何以故?彼為惡者,雖有怨雠。
不必速能有所傷害。
自造惡業。
毀害甚深。
是以自作惡業。
名為不愛己。
又有為己故作殺盜淫。
是為損己。
若人身口意行善者,設作是念。
我舍所愛居家妻子。
名不愛己。
實是愛己。
何以故?如此之人。
雖有親友父母兄弟。
恩徹骨髓。
至其衰老。
不能得救。
要自身口意修行善。
能自濟度。
是名愛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自愛己,不以惡加彼。
無有造作惡,得于快樂者,若人自愛己,應修諸善業。
速疾能獲得,種種諸快樂。
夫欲愛己者,應當自擁護。
譬如邊表城,曠野多賊盜。
得值無難時,應當自隐藏。
若其失無難,值難苦無窮。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于空閑處。
作是思惟。
雲何護己。
雲何不護己。
複自念言:若人修善。
名為護己。
若人行惡。
名不護己。
思惟是已,即從坐起。
往詣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
作是思惟。
雲何護己。
雲何不護己。
複作是念。
若修善行。
名為護己。
若行不善。
名不護己。
佛告大王。
實爾實爾。
若以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
圍繞自身。
不名護己。
何以故?非内護故。
若人身口意善。
雖無四兵。
是名護己。
何以故?有内護故。
此内護者,勝于外護。
故名護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欲自護,常護身口意。
修行于善法,有慚亦有愧。
不護三業者,邪見及眠睡。
障蔽諸善法,随從于惡魔。
則為自毀傷,是以應自護。
修定及智慧,常念佛所教。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于閑靜處。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能得富貴财業。
設得财業。
不尚驕奢。
貞廉知足。
節于嗜欲。
不惱衆生。
如是人少。
世界多有衆人。
得勝财業。
驕逸自恣。
貪嗜于欲。
加惱衆生。
如是人多。
波斯匿王。
于閑靜處。
思惟是已,從坐而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若設有人。
得勝财業。
心自知足。
能不驕恣。
不嗜于欲。
不惱于人。
如是人少。
若複有人。
得勝基業。
憍逸自恣。
貪嗜于欲。
加惱衆生。
如是人多。
佛言大王。
實爾實爾。
世界之中。
多有衆人。
得封祿已,憍慢自恣。
貪嗜于欲。
苦楚衆生。
如是愚人。
長夜受苦。
得大損減。
命終之後。
必入地獄。
佛言大王。
譬如魚師及其弟子于捕魚法。
善巧方便。
以細密網。
截流而拖。
魚鼈鼋鼍。
水性之屬。
為網所得。
此水性等。
入網之者,悉皆集在魚師之手。
牽挽旋轉。
任魚師意。
世間之中。
多有衆人。
得勝封祿。
憍慢自恣。
貪嗜五欲。
加惱衆生。
亦複如是,所以者何。
如斯愚人。
即入魔網。
為網所獲。
周回舉動。
住魔所為。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縱逸着事業,荒迷嗜五欲。
不知有惡果,如魚入密網。
此業已成就,極受大苦惱。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于閑靜處。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于人。
得勝封祿。
而不憍恣。
不嗜五欲。
不惱衆生。
世界之中。
多有衆人。
得勝基業。
憍慢自恣。
貪嗜五欲。
加惱衆生。
思惟是已,從坐處起。
即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我今靜處。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衆人。
得勝基業。
不憍恣。
不貪五欲。
不惱衆生。
多有衆人。
得勝基業。
貪嗜五欲。
加惱衆生。
佛言大王。
如是如是,實如汝語。
譬如獵師。
鑿阱捕鹿。
驅入阱中。
随意而取。
世界之中。
多有衆人。
得勝基業。
憍逸自恣。
貪嗜五欲。
苦楚衆生。
亦複如是,如斯愚人。
入于魔阱。
從魔所為。
當入地獄長夜受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縱逸着事業,荒迷嗜五欲。
不知後惡果,如鹿入深阱。
極受諸苦惱,行此惡業者,悲苦更苦報,悔恨何所及。
修于善業者,後獲妙果報。
臨終情歡豫,後則無悔恨。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有一長者,名摩诃南。
其家巨富。
多饒财寶。
佛問王曰:雲何大富。
王白佛言:彼長者家。
金銀珍寶。
數千萬億。
不可稱量。
況複馀财。
雖有财富。
不能飲食。
所可食者,雜糠粗澀。
若作羹時。
渾煮姜罷煮已,還取賣為财用。
所可衣者,唯着粗布。
五總疏弊。
以為内衣。
乘朽故車。
連綴樹葉。
以為繖蓋。
未曾見其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兒。
若欲食時。
要先閉門。
恐諸沙門婆羅門等來從其乞。
佛言大王。
如此之人。
非善丈夫。
何以故?得斯财富不能開意正直受樂。
又複不能孝養供給妻子。
亦不賜與奴婢仆使。
又不時時施諸沙門婆羅門。
亦複不求上業生天之報。
譬如鹵地。
有少汪水。
以鹹苦故。
無能飲者,乃至竭盡。
世間愚夫。
亦複如是,大得财業。
不能施用。
身自受樂。
亦複末能供養父母及與妻子。
并其眷屬。
奴婢仆使。
親友知識。
悉不惠與。
雖豐财寶。
都無利益。
佛言大
佛言大王。
我為大王。
種種分别生必有死。
略而言之。
無生不終。
佛即說偈言: 一切生皆死,壽命必歸終。
随業受緣報,善惡各獲果。
修福上昇天,為惡入地獄。
修道斷生死,永入于涅槃。
。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諸佛與緣覺,菩薩及聲聞。
猶舍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時波斯匿王。
聞佛所說,心開意解。
更不憂愁。
歡喜而去。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在空閑處。
獨靜思惟。
夫為人者,雲何愛己。
雲何惡己。
複作是念。
若身口意。
行于善業。
遠離諸惡。
名是愛己。
若身口意。
行不善業。
作衆惡行。
名不愛己。
波斯匿王。
思惟是已,從靜處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我獨靜處。
作是思惟。
雲何名愛己。
雲何不愛己。
若能于身口意行善。
是名愛己。
若身口意。
行不善業。
名不愛己。
佛言:大王實爾。
若人身口意行惡者,是名不愛己。
何以故?彼為惡者,雖有怨雠。
不必速能有所傷害。
自造惡業。
毀害甚深。
是以自作惡業。
名為不愛己。
又有為己故作殺盜淫。
是為損己。
若人身口意行善者,設作是念。
我舍所愛居家妻子。
名不愛己。
實是愛己。
何以故?如此之人。
雖有親友父母兄弟。
恩徹骨髓。
至其衰老。
不能得救。
要自身口意修行善。
能自濟度。
是名愛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自愛己,不以惡加彼。
無有造作惡,得于快樂者,若人自愛己,應修諸善業。
速疾能獲得,種種諸快樂。
夫欲愛己者,應當自擁護。
譬如邊表城,曠野多賊盜。
得值無難時,應當自隐藏。
若其失無難,值難苦無窮。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于空閑處。
作是思惟。
雲何護己。
雲何不護己。
複自念言:若人修善。
名為護己。
若人行惡。
名不護己。
思惟是已,即從坐起。
往詣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
作是思惟。
雲何護己。
雲何不護己。
複作是念。
若修善行。
名為護己。
若行不善。
名不護己。
佛告大王。
實爾實爾。
若以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
圍繞自身。
不名護己。
何以故?非内護故。
若人身口意善。
雖無四兵。
是名護己。
何以故?有内護故。
此内護者,勝于外護。
故名護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欲自護,常護身口意。
修行于善法,有慚亦有愧。
不護三業者,邪見及眠睡。
障蔽諸善法,随從于惡魔。
則為自毀傷,是以應自護。
修定及智慧,常念佛所教。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于閑靜處。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能得富貴财業。
設得财業。
不尚驕奢。
貞廉知足。
節于嗜欲。
不惱衆生。
如是人少。
世界多有衆人。
得勝财業。
驕逸自恣。
貪嗜于欲。
加惱衆生。
如是人多。
波斯匿王。
于閑靜處。
思惟是已,從坐而起。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若設有人。
得勝财業。
心自知足。
能不驕恣。
不嗜于欲。
不惱于人。
如是人少。
若複有人。
得勝基業。
憍逸自恣。
貪嗜于欲。
加惱衆生。
如是人多。
佛言大王。
實爾實爾。
世界之中。
多有衆人。
得封祿已,憍慢自恣。
貪嗜于欲。
苦楚衆生。
如是愚人。
長夜受苦。
得大損減。
命終之後。
必入地獄。
佛言大王。
譬如魚師及其弟子于捕魚法。
善巧方便。
以細密網。
截流而拖。
魚鼈鼋鼍。
水性之屬。
為網所得。
此水性等。
入網之者,悉皆集在魚師之手。
牽挽旋轉。
任魚師意。
世間之中。
多有衆人。
得勝封祿。
憍慢自恣。
貪嗜五欲。
加惱衆生。
亦複如是,所以者何。
如斯愚人。
即入魔網。
為網所獲。
周回舉動。
住魔所為。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縱逸着事業,荒迷嗜五欲。
不知有惡果,如魚入密網。
此業已成就,極受大苦惱。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八)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于閑靜處。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于人。
得勝封祿。
而不憍恣。
不嗜五欲。
不惱衆生。
世界之中。
多有衆人。
得勝基業。
憍慢自恣。
貪嗜五欲。
加惱衆生。
思惟是已,從坐處起。
即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我今靜處。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衆人。
得勝基業。
不憍恣。
不貪五欲。
不惱衆生。
多有衆人。
得勝基業。
貪嗜五欲。
加惱衆生。
佛言大王。
如是如是,實如汝語。
譬如獵師。
鑿阱捕鹿。
驅入阱中。
随意而取。
世界之中。
多有衆人。
得勝基業。
憍逸自恣。
貪嗜五欲。
苦楚衆生。
亦複如是,如斯愚人。
入于魔阱。
從魔所為。
當入地獄長夜受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縱逸着事業,荒迷嗜五欲。
不知後惡果,如鹿入深阱。
極受諸苦惱,行此惡業者,悲苦更苦報,悔恨何所及。
修于善業者,後獲妙果報。
臨終情歡豫,後則無悔恨。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有一長者,名摩诃南。
其家巨富。
多饒财寶。
佛問王曰:雲何大富。
王白佛言:彼長者家。
金銀珍寶。
數千萬億。
不可稱量。
況複馀财。
雖有财富。
不能飲食。
所可食者,雜糠粗澀。
若作羹時。
渾煮姜罷煮已,還取賣為财用。
所可衣者,唯着粗布。
五總疏弊。
以為内衣。
乘朽故車。
連綴樹葉。
以為繖蓋。
未曾見其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兒。
若欲食時。
要先閉門。
恐諸沙門婆羅門等來從其乞。
佛言大王。
如此之人。
非善丈夫。
何以故?得斯财富不能開意正直受樂。
又複不能孝養供給妻子。
亦不賜與奴婢仆使。
又不時時施諸沙門婆羅門。
亦複不求上業生天之報。
譬如鹵地。
有少汪水。
以鹹苦故。
無能飲者,乃至竭盡。
世間愚夫。
亦複如是,大得财業。
不能施用。
身自受樂。
亦複末能供養父母及與妻子。
并其眷屬。
奴婢仆使。
親友知識。
悉不惠與。
雖豐财寶。
都無利益。
佛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