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求福,應生淨信敬。
今日修布施,來世得善報。
于何福田中,少施獲大果。
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中。
為天帝釋。
敷演祠中。
最為勝者,以偈答言:四果及四向,禅定明行足。
功德力甚深,猶如大海水。
此名為實勝,調禦之弟子。
于大黑闇中,能燃智慧燈。
常為諸衆生,說法而示道。
是名僧福田,廣大無涯際。
若施斯福田,是名為善與。
若祀斯福田,是名為善祀。
焚物而祭天,徒費而無補。
不名為善燒,若于福田所。
少作諸功業,後獲大富利。
乃名為善燒,帝釋應當知。
是名良福田,施僧次一人。
後必獲大果,此事是時說。
世間解所說,無量功德佛。
以百偈贊僧,祠祀中最上。
無過僧福田,若人種少善。
獲報無有量,是以善丈夫。
應當施于僧,能總持法者, 是則名為僧,譬如大海中。
多有衆珍寶,僧海亦如是,多饒功德寶,若能施僧寶。
是名善丈夫,已獲歡喜信。
若能信心施,當知如此人。
得三時歡喜,以三時喜故。
能度三惡道,除祛諸塵垢。
離煩惱毒箭,淨心手自施。
自利亦利彼,能設如此祠。
是人則名為,世間明智者,信心既清淨,得至無為處。
世間之極樂,智者得生彼。
帝釋聞是偈已,踴躍歡喜。
于坐處沒。
還于天宮帝釋。
還宮未久之間王舍城中。
長者婆羅門。
即從坐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
于明晨朝。
受大祠歡喜請。
爾時如來。
默然許之。
時王舍城婆羅門長者知佛默然受已請已,頂禮佛足。
各還所止。
時諸人等。
既還家已,各各辦諸香美飲食清淨香潔供設。
辦已晨朝敷座具行淨水。
遣使往詣靈鹫山中。
白世尊言:食時已到。
爾時如來。
着衣持缽。
衆僧圍繞。
世尊在前。
往詣彼城。
到大祠所。
既至彼已,如來敷座。
于僧前坐。
彼城中人。
敷好床座。
與僧而坐。
爾時諸長者等。
察衆坐定。
各行淨水。
諸婆羅門長者,手自斟酌種種香美飲食。
時諸人等。
各各勸益爾時世尊,觀諸衆僧。
飯食已訖。
即時收缽。
付于阿難。
時諸人等。
各自敷座。
在佛前坐。
專心敬仰。
求欲聽法。
爾時如來。
贊其所施。
而說偈言: 婆羅門經書,祠祀火為最。
外道典籍中,婆比室為最。
于諸世人中,王者最為首。
百川衆流中,巨海名為最。
星辰諸宿中,月光名為最。
于衆明之中,日光最為最。
上下及四方,世間及天人。
諸賢聖衆中佛最第一尊。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
種種說法。
示教利喜。
諸人踴躍。
從坐而退。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須毗羅仙人,滅瞋月八日。
病并持一戒,鳥巢及婆梨。
貧人及大祠。
(五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俱薩羅國。
漸次遊行。
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
聞佛來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往詣佛所。
稽首問訊。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世尊我昔聞。
爾出家求道。
要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汝為實有如是語耶。
将非他人謬傳者乎。
為是譏嫌。
緻于毀呰。
作此語也。
佛告波斯匿言:如此語者,是真實語。
非為毀呰亦非增減。
實是我語。
實如法說。
非非法說。
一切外人。
亦無有能譏嫌我者,波斯匿王複作是言:我雖聞爾有如此語。
猶未能信。
何故不信。
自昔諸人。
有久出家。
耆老宿舊。
諸婆羅門。
富蘭那迦葉、末伽梨俱賒梨子、删阇耶毗羅邸子、阿阇多翅舍欽婆羅、迦據多迦栴延、尼乾陀阇提弗多羅。
彼諸宿舊。
尚自不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況汝年少而出家未久。
而當得乎。
佛言大王。
世有四事。
小不可輕。
何者為四。
一者王子雖小。
最不可輕。
二龍子雖小。
亦不可輕。
三火雖小。
亦不可輕。
四比丘雖小。
亦不可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者雖為小,具習諸技藝。
生處既真正,亦不雜鄙穢。
有大美名稱,一切悉聞知。
如此雖言小,其實不可輕。
欲護己命者,不應輕于小。
刹利雖雲小,法應紹王位。
既紹王位已,法當行谪罰。
是以應敬順,不宜生輕慢。
于諸聚落中,及以閑靜處。
若見小龍子,形狀雖微細。
能大亦能小,亦複能興雲。
降注于大雨,若以小故輕。
必能縱毒螫,欲護身命者,不宜輕于彼,為于己利故。
宜應自擁護,亦如有小小。
若具于衆緣,猛炎甚熾盛。
遇于大暴風,能焚燒山野。
既焚林野已,遇時還複生。
欲護己命者,不應輕小火。
若于淨戒所,惡口加罵辱。
其身及子孫,一切皆毀謗。
于未來世中,當同受惡報。
是故應自護,莫以惡加彼。
刹利具技藝,龍子及與火。
比丘持淨戒,此四不可輕。
為護己命故,謹慎應遠離。
爾時波斯匿王。
聞此語已,其心戰栗。
身毛為豎。
即從坐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實有過罪。
自知毀犯。
譬如嬰愚狂癡無知所作不善。
唯願世尊,憐愍我故。
聽我忏悔。
佛告波斯匿王言:我今愍汝聽汝忏悔。
時波斯匿王。
既蒙忏悔。
心大歡喜。
作禮而去。
(五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禀性仁孝。
母初崩背。
哀号戀慕。
不自堪勝。
燒葬母已,便自沐浴。
衣發故濕。
于日中時。
往詣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佛告王曰:王從何來。
衣發故濕。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之慈母。
情特尊敬。
一旦崩背。
我送母喪。
遠至曠野。
殡葬已訖。
新浴洗故。
衣發猶濕。
佛告大王。
汝于母所。
極愛敬不。
王即答言:實為愛敬。
設令有人。
能使我母還得活者,我以象軍車軍馬軍步軍。
悉以與之。
續我母命。
心無悔恨。
設以半國賞之。
亦不生恨。
王複言曰:佛語誠實。
一切生者,會必歸死。
佛言:實爾實爾。
生必有死。
五趣四生。
無不終者,王者臣民婆羅門衆。
會歸當死。
灌頂人王。
威力自在。
統領國土。
會歸終沒。
轉輪聖王。
王四天下。
七寶具足。
亦會當死。
五通神仙。
在于山薮。
飲水食果。
亦歸于死。
三十三天。
極受快樂。
光色熾盛。
處天宮殿。
壽命延長。
亦歸終沒。
諸羅漢等。
舍于重擔。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正智解脫。
後邊之身。
亦歸散滅。
諸辟支佛。
獨一無侶。
常在閑靜。
亦當散滅。
諸佛正覺。
具于十力。
有四無畏。
得四無礙。
能師子吼。
身亦無常。
會
今日修布施,來世得善報。
于何福田中,少施獲大果。
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中。
為天帝釋。
敷演祠中。
最為勝者,以偈答言:四果及四向,禅定明行足。
功德力甚深,猶如大海水。
此名為實勝,調禦之弟子。
于大黑闇中,能燃智慧燈。
常為諸衆生,說法而示道。
是名僧福田,廣大無涯際。
若施斯福田,是名為善與。
若祀斯福田,是名為善祀。
焚物而祭天,徒費而無補。
不名為善燒,若于福田所。
少作諸功業,後獲大富利。
乃名為善燒,帝釋應當知。
是名良福田,施僧次一人。
後必獲大果,此事是時說。
世間解所說,無量功德佛。
以百偈贊僧,祠祀中最上。
無過僧福田,若人種少善。
獲報無有量,是以善丈夫。
應當施于僧,能總持法者, 是則名為僧,譬如大海中。
多有衆珍寶,僧海亦如是,多饒功德寶,若能施僧寶。
是名善丈夫,已獲歡喜信。
若能信心施,當知如此人。
得三時歡喜,以三時喜故。
能度三惡道,除祛諸塵垢。
離煩惱毒箭,淨心手自施。
自利亦利彼,能設如此祠。
是人則名為,世間明智者,信心既清淨,得至無為處。
世間之極樂,智者得生彼。
帝釋聞是偈已,踴躍歡喜。
于坐處沒。
還于天宮帝釋。
還宮未久之間王舍城中。
長者婆羅門。
即從坐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
于明晨朝。
受大祠歡喜請。
爾時如來。
默然許之。
時王舍城婆羅門長者知佛默然受已請已,頂禮佛足。
各還所止。
時諸人等。
既還家已,各各辦諸香美飲食清淨香潔供設。
辦已晨朝敷座具行淨水。
遣使往詣靈鹫山中。
白世尊言:食時已到。
爾時如來。
着衣持缽。
衆僧圍繞。
世尊在前。
往詣彼城。
到大祠所。
既至彼已,如來敷座。
于僧前坐。
彼城中人。
敷好床座。
與僧而坐。
爾時諸長者等。
察衆坐定。
各行淨水。
諸婆羅門長者,手自斟酌種種香美飲食。
時諸人等。
各各勸益爾時世尊,觀諸衆僧。
飯食已訖。
即時收缽。
付于阿難。
時諸人等。
各自敷座。
在佛前坐。
專心敬仰。
求欲聽法。
爾時如來。
贊其所施。
而說偈言: 婆羅門經書,祠祀火為最。
外道典籍中,婆比室為最。
于諸世人中,王者最為首。
百川衆流中,巨海名為最。
星辰諸宿中,月光名為最。
于衆明之中,日光最為最。
上下及四方,世間及天人。
諸賢聖衆中佛最第一尊。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
種種說法。
示教利喜。
諸人踴躍。
從坐而退。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須毗羅仙人,滅瞋月八日。
病并持一戒,鳥巢及婆梨。
貧人及大祠。
(五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俱薩羅國。
漸次遊行。
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
聞佛來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往詣佛所。
稽首問訊。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世尊我昔聞。
爾出家求道。
要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汝為實有如是語耶。
将非他人謬傳者乎。
為是譏嫌。
緻于毀呰。
作此語也。
佛告波斯匿言:如此語者,是真實語。
非為毀呰亦非增減。
實是我語。
實如法說。
非非法說。
一切外人。
亦無有能譏嫌我者,波斯匿王複作是言:我雖聞爾有如此語。
猶未能信。
何故不信。
自昔諸人。
有久出家。
耆老宿舊。
諸婆羅門。
富蘭那迦葉、末伽梨俱賒梨子、删阇耶毗羅邸子、阿阇多翅舍欽婆羅、迦據多迦栴延、尼乾陀阇提弗多羅。
彼諸宿舊。
尚自不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況汝年少而出家未久。
而當得乎。
佛言大王。
世有四事。
小不可輕。
何者為四。
一者王子雖小。
最不可輕。
二龍子雖小。
亦不可輕。
三火雖小。
亦不可輕。
四比丘雖小。
亦不可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者雖為小,具習諸技藝。
生處既真正,亦不雜鄙穢。
有大美名稱,一切悉聞知。
如此雖言小,其實不可輕。
欲護己命者,不應輕于小。
刹利雖雲小,法應紹王位。
既紹王位已,法當行谪罰。
是以應敬順,不宜生輕慢。
于諸聚落中,及以閑靜處。
若見小龍子,形狀雖微細。
能大亦能小,亦複能興雲。
降注于大雨,若以小故輕。
必能縱毒螫,欲護身命者,不宜輕于彼,為于己利故。
宜應自擁護,亦如有小小。
若具于衆緣,猛炎甚熾盛。
遇于大暴風,能焚燒山野。
既焚林野已,遇時還複生。
欲護己命者,不應輕小火。
若于淨戒所,惡口加罵辱。
其身及子孫,一切皆毀謗。
于未來世中,當同受惡報。
是故應自護,莫以惡加彼。
刹利具技藝,龍子及與火。
比丘持淨戒,此四不可輕。
為護己命故,謹慎應遠離。
爾時波斯匿王。
聞此語已,其心戰栗。
身毛為豎。
即從坐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實有過罪。
自知毀犯。
譬如嬰愚狂癡無知所作不善。
唯願世尊,憐愍我故。
聽我忏悔。
佛告波斯匿王言:我今愍汝聽汝忏悔。
時波斯匿王。
既蒙忏悔。
心大歡喜。
作禮而去。
(五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波斯匿王。
禀性仁孝。
母初崩背。
哀号戀慕。
不自堪勝。
燒葬母已,便自沐浴。
衣發故濕。
于日中時。
往詣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佛告王曰:王從何來。
衣發故濕。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之慈母。
情特尊敬。
一旦崩背。
我送母喪。
遠至曠野。
殡葬已訖。
新浴洗故。
衣發猶濕。
佛告大王。
汝于母所。
極愛敬不。
王即答言:實為愛敬。
設令有人。
能使我母還得活者,我以象軍車軍馬軍步軍。
悉以與之。
續我母命。
心無悔恨。
設以半國賞之。
亦不生恨。
王複言曰:佛語誠實。
一切生者,會必歸死。
佛言:實爾實爾。
生必有死。
五趣四生。
無不終者,王者臣民婆羅門衆。
會歸當死。
灌頂人王。
威力自在。
統領國土。
會歸終沒。
轉輪聖王。
王四天下。
七寶具足。
亦會當死。
五通神仙。
在于山薮。
飲水食果。
亦歸于死。
三十三天。
極受快樂。
光色熾盛。
處天宮殿。
壽命延長。
亦歸終沒。
諸羅漢等。
舍于重擔。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正智解脫。
後邊之身。
亦歸散滅。
諸辟支佛。
獨一無侶。
常在閑靜。
亦當散滅。
諸佛正覺。
具于十力。
有四無畏。
得四無礙。
能師子吼。
身亦無常。
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