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脩羅王。

    病患委困。

    時釋提桓因。

    往詣其所。

    阿脩羅語帝釋言:願汝使我病差安隐身得平健肥鮮如前。

    帝釋語言:汝可教我阿脩羅幻化之法。

    我當使汝安隐病差歡樂如前。

    阿脩羅言:待我問諸阿脩羅等。

    若可爾者,我當教汝。

    阿脩羅王。

    即問諸阿脩羅爾時其中有一谄僞阿脩羅。

    語毗摩質多羅言:帝釋長夜。

    行直善行。

    無諸谄僞。

    汝可語帝釋言:汝學阿脩羅谄僞幻者,當入盧樓地獄。

    帝釋若語汝言:我不學彼阿脩羅者,汝但舍去。

    汝患必愈。

    阿脩羅王。

    即用其語。

    說偈語帝釋言: 千眼帝釋舍脂夫,若知幻法必當堕。

    于彼盧留地獄中,滿足一劫被燒煮。

     爾時帝釋。

    聞斯語已,即言止止。

    不須幻法。

    尋即願言:令汝病差安隐無患。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

    雖處天位。

    尚不谄曲。

    真實行事。

    況汝出家。

    剃除須發。

    而當不離諸谄僞事行質直乎。

    若行質直。

    應出家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八)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帝釋。

    來詣佛所。

    将欲還時。

    請受一戒。

    何謂一戒。

    若我還宮。

    見諸怨憎。

    設來害我。

    我于彼所。

    終不加害。

    毗摩質多羅。

    既聞帝釋持如是戒。

    便捉利劍。

    于路而待。

    時釋提桓因。

    聞阿脩羅在于路側捉劍而待。

    遙語阿脩羅言:止止。

    汝今自縛。

    毗摩質多語帝釋言:汝于佛所。

    受一戒言:若我還宮。

    見諸怨憎。

    設彼害我。

    我于彼所。

    終不加惡。

    豈可不受如是戒耶。

    帝釋答言:我雖受戒。

    語汝住住。

    汝今自縛。

    如是之言:于戒無犯。

    毗摩質多羅言:憍屍迦放我。

    帝釋語言:汝作咒誓。

    更于我所。

    不為怨疾。

    我當放汝。

    毗摩質多羅。

    即說誓言貪瞋妄語謗賢聖如是惡報使我得爾時帝釋。

    聞斯誓已,即語毗摩質多羅言:我今放汝。

    釋提桓因。

    還至佛所。

    頂禮佛足。

    白佛言:世尊毗摩質多羅。

    聞我受戒。

    即捉利劍。

    在于路側。

    伺圖于我。

    時我遙語阿脩羅言:止止。

    汝今自縛。

    毗摩質多。

    即語我言:汝于佛所。

    受于一戒。

    若我還宮。

    見有怨憎。

    設來害我。

    我于彼所。

    終不加惡。

    豈可不受如是戒耶。

    我即答言:我雖受戒。

    但語汝住。

    汝今自縛。

    如是之言:于戒無犯。

    毗摩質多羅。

    即語我言:憍屍迦放我。

    我即語言:汝可重誓。

    更于我所。

    莫生憎疾。

    我當放汝。

    時毗摩質多羅。

    聞我語已,即說誓言: 貪瞋妄語謗賢聖,如是惡報使我得。

     我聞其誓。

    即放令去。

    帝釋複白佛言:此阿脩羅。

    作重誓已,從今已後。

    更不作于怨憎惡耶。

    佛告帝釋。

    阿脩羅。

    設不作誓猶不為惡。

    況作誓已,爾時帝釋。

    聞佛所說,踴躍歡喜。

    即于坐沒。

    尋還天宮。

     (四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昔于一時。

    帝釋與阿脩羅戰。

    當于爾時,諸天不如。

    阿脩羅勝。

    爾時帝釋。

    見已不如。

    尋即回駕。

    欲還天宮。

    于其道中。

    見苦娑羅樹。

    時樹上有金翅鳥巢。

    爾時帝釋。

    即敕禦者摩得梨言:此巢中有二鳥卵脫能傷損。

    汝可回車避于此樹。

    帝釋即向摩得梨。

    而說偈言: 汝觀樹上巢,巢中有二卵。

    今車若往彼,必沖而複破。

    我若以此身,入阿脩羅陣。

    喪失于身命,終不傷鳥卵。

     說是偈已,尋即回車。

    時阿脩羅衆。

    見帝釋回。

    生大恐怖。

    各作是言:帝釋向者詐現退散。

    今複回者,必破我軍。

    阿修羅衆。

    即時退諸天逐退。

    迫到其城。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

    居天王位。

    猶能長夜。

    修于慈忍。

    汝等比丘。

    當如是學。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

    與拔利婆婁支阿脩羅。

    夜詣佛所。

    威光熾盛。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時彼帝釋。

    毗婁支光明。

    普照祇洹,猶如晝日。

    時拔利毗婁支。

    在一面坐。

    而說偈言: 夫人常精進,所求必使得。

    既求得義理,安隐受快樂。

    帝釋亦說偈言:夫人常精進,所求必使得。

     既求得事業,修忍最為勝。

     爾時帝釋。

    白佛言:世尊我等所說,何者利益。

    何者無利。

    佛告帝釋。

    善分别者,皆是善說。

    汝等今當聽我所說,即說偈言:一切衆生皆為利,各各随心之所欲。

     等同利欲适願樂,夫人精勤求必得。

    既得事業忍最勝,是故應當修行忍。

    帝釋毗婁支。

    聞佛所說,禮佛足已,即于彼處。

    而沒還宮。

     (五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伽蘭陀竹林。

    爾時王舍城中。

    有一貧人。

    極為窮困。

    甚可憐愍。

    于佛法中。

    生清淨信。

    能淨持戒。

    少讀誦經。

    亦能小施。

    有此四事因緣果報。

    身壞命終。

    生忉利天勝妙善處。

    此新生天。

    有三事勝。

    一色貌勝。

    二名稱勝。

    三壽命勝。

    諸天見已,皆共恭敬。

    往帝釋所。

    白帝釋言:有新生天。

    有三事勝于馀諸天。

    帝釋言:我先曾見。

    彼新生天。

    本為人時,貧窮困苦。

    極為寒悴。

    直以信心。

    向于三寶。

    能淨持戒。

    少多修施。

    今得生此忉利天上。

    爾時帝釋。

    即說偈言: 若于三寶生淨信,其心堅固不動轉。

    持所受戒不毀犯,當知此人不名貧。

    名為智慧壽命人,以敬無上三寶故。

    得生天上受勝樂,是故應當作斯學。

     爾時諸天。

    聞此偈已,歡喜信受。

    作禮還宮。

     (五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爾時王舍城有九十六種外道。

    各各祠祀。

    設有檀越。

    信心于外道遮勒者,言當先供養我師遮勒。

    若信外道婆羅婆寔者,亦言先當供養我師婆羅婆寔。

    若信外道乾陀者,鹹言先與我師乾陀大嚫後與馀者,若信外道名三水者,言當供養我師三水。

    若信外道名老聲聞者,言先供養我師老聲聞。

    若信外道大聲聞者,亦言供養我師大聲聞。

    若信佛者,鹹言應先供養我師如來及以衆僧。

    是釋提桓因。

    作是念言:今王舍城人。

    生大邪見。

    佛僧在世。

    若生邪見。

    名為不善。

    帝釋爾時尋自變身。

    為老婆羅門。

    容貌端正。

    乘以白車。

    駕以白馬。

    諸摩納等。

    圍繞在右。

    向于寺場。

    當中直過。

    時王舍城人。

    鹹作是念。

    今老婆羅門。

    先向何處。

    我等随從。

    爾時帝釋。

    知諸人等心之所念回車南旋。

    向靈鹫山。

    到諸乘駕所住之處。

    于中而止。

    下車前進。

    往至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爾時帝釋。

    即說偈言: 轉法輪聖王,能度苦彼岸。

    無怨憎恐怖,我今稽首禮。

    設人欲修福,當于何處施。

    又欲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