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初誦第三
(四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阿修羅。
集諸四兵象馬車步。
悉皆嚴備鬥戰之具。
欲詣忉利天宮。
與諸天共鬥。
爾時帝釋。
聞阿修羅莊嚴四兵。
即告須毗羅天子。
我聞阿脩羅莊嚴四兵。
汝亦莊嚴四兵。
往與共鬥。
須毗羅白言:此事最善。
作是語已,縱逸着樂。
不憶此事。
帝釋聞阿脩羅已來出城。
複召須毗羅言:阿脩羅今已出城。
汝可莊嚴四兵往彼共鬥。
須毗羅白言:憍屍迦。
此是善事。
須毗羅。
仍爾着樂。
不修戰備。
阿脩羅莊嚴四兵。
已至須彌山上。
漸欲近來。
帝釋複言:我聞阿修羅漸來逼近。
汝将四兵。
可往擊之。
須毗羅即說偈言: 若有清閑無事處,唯願與我如此處。
帝釋即說偈答言:若有如此閑樂處,汝當将我共至彼。
須毗羅複說偈言: 我今懈怠不欲起,雖具聞知不莊嚴。
天女五欲光四塞,唯願帝釋與此願。
帝釋以偈答言:若有如此懈堕處,百千天女而圍繞。
五欲自恣受快樂,汝若往彼與我俱。
須毗羅複說偈言:天王若無事役處,與我無苦受斯樂。
帝釋以偈答言: 汝須毗羅有如是,我當與汝同是樂。
頗曾見聞無事業,而得生活受樂者,汝今若有如是處,可疾速往可随汝。
汝當畏事好閑處,應當速疾向涅槃。
聞是語已,須毗羅即集四兵。
出與阿脩羅戰。
時諸天得勝。
阿脩羅退壞。
阿脩羅已種種莊嚴而來還宮。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處天王位。
得大自在。
猶自精勤。
贊歎精進。
況複汝等。
信心出家。
被服法衣。
而當不勤精進。
贊歎精進。
若能精進。
贊歎精進。
如是為應出家之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往昔之時,遠于聚落阿練若處。
多有諸仙。
在中而住。
離仙處不遠。
有天阿脩羅。
而共戰鬥。
爾時毗摩質多羅阿脩羅王。
着五種容飾。
首戴天冠。
捉摩尼拂。
上戴華蓋。
帶于寶劍。
衆寶革屣。
到仙人住處。
行不由門。
從壁而入。
亦複不與諸仙言語共相問訊。
還從壁出。
爾時有一仙人。
而作是語。
毗摩質多羅等。
無恭敬心。
不與諸仙問訊共語。
從壁而出。
複有一仙。
而作是言:阿脩羅等。
若當恭敬問訊諸仙。
應勝諸天今必不如。
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
有一仙言:此是毗摩質多阿脩羅王。
仙人複言:阿脩羅法。
知見微淺。
無有法教。
無尊敬心,猶如農夫。
諸天必勝。
阿脩羅負。
爾時帝釋。
後到仙邊。
即舍天王五種容飾。
從門而入。
慰勞諸仙。
遍往觀察。
語諸仙言:盡各安隐無諸惱耶。
問訊已訖。
從門而出。
複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
安慰問訊。
周遍察行。
然後乃出。
甚有法教。
容儀端正。
一仙答言:此是帝釋有一仙言:諸天極能敬順。
為行調适諸天必勝。
阿脩羅負。
毗摩質多羅。
聞諸仙贊歎諸天。
毀呰阿脩羅。
甚大瞋恚。
諸仙聞已,往詣阿脩羅所語言:我等聞爾甚大瞋忿。
即說偈言: 我等故自來,欲乞索所願。
施我等無畏,莫複生瞋忿。
我等若有過,願教責數我。
毗摩質多以偈答言: 不施汝無畏,汝等侵毀我。
卑遜求帝釋,于我生毀呰。
汝等求無畏,我當與汝畏。
爾時諸仙以偈答言: 如人自造作,自獲于果報。
行善自獲善,行惡惡自報。
譬如下種子,随種得果報。
汝今種苦子,後必還自受。
我今乞無畏,逆與我怖畏。
從今日已往,使汝畏無盡。
諸仙面與阿脩羅語已,即乘虛去。
毗摩質多羅。
即于其夜。
夢與帝釋交兵共戰。
生大驚怕,第二亦爾,第三夢時。
帝釋軍衆。
果來求戰。
時毗摩質多。
即共交兵。
阿脩羅敗。
帝釋逐進。
至阿脩羅宮。
爾時帝釋。
種種戰诤。
既得勝已,詣諸仙所。
諸仙在東。
帝釋在西相對而坐。
時有東風仙人向帝釋即說偈言: 我身久出家,腋下有臭氣。
風吹向汝去,移避就南坐。
如此諸臭氣,諸天所不喜。
爾時帝釋以偈答言: 集聚種種華,以為首上鬘。
香氣若幹種,能不生厭離。
諸仙人出家,氣如諸華鬘。
我今頂戴受,不以為厭患。
佛告諸比丘,帝釋居天王位。
長夜恭敬諸出家者,汝諸比丘,以信出家。
亦應當作如是欽敬。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
顔色殊妙。
過于人天。
于其中夜。
來至佛所。
稽首佛足。
在一面坐。
時祇洹中。
晃然大明。
逾于晝日爾時釋提桓因。
即說偈言: 除滅何事安隐眠,滅除何物無憂愁。
滅何一法瞿昙贊,唯願為我法衆疑。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滅除瞋恚安隐眠,滅除瞋恚無憂愁。
去除瞋恚棘毒根,汝今帝釋應當知。
如是瞋恚壞美善,除滅上事聽所贊。
釋提桓因。
聞佛所說,繞佛三匝。
歡喜奉行。
(四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月八日。
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
伺察世間。
有慈孝父母。
敬順尊長。
奉事沙門婆羅門。
修于善法。
及行惡者,是故宜應修行善法。
滅除衆惡。
撿情守戒。
至十四日。
四天王。
複遣太子案行天下。
至十五日。
四天王自案行伺察。
亦複如是,時四天王。
既伺察已,往帝釋善法堂上。
啟白帝釋并語。
諸天世間人中。
多有不孝父母。
不敬沙門婆羅門者,不奉事師及家尊長。
乃至無有多持戒者,爾時帝釋。
及諸天衆。
聞斯語已,慘然不樂。
諸天鹹作是言:損諸天衆。
益阿脩羅。
若世間中。
有人常能孝順父母。
供養沙門婆羅門。
乃至多能持戒。
四天王上啟帝釋。
時諸天等。
極大歡喜。
鹹作是言:世間人中。
修行善事。
極為賢善。
作所應作。
增益諸天。
損阿脩羅。
帝釋歡喜。
即說偈言: 月八十四日,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受持清淨戒。
是人得生天,功德如我身。
佛告諸比丘,帝釋所說,不名善說。
所以者何。
若漏盡阿羅漢。
所作已辦。
應作是偈。
月八十四日,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受持清淨戒。
斯人獲勝利,功德如我身。
佛與羅漢。
應說斯偈。
名稱實說。
名為善說。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往昔之時,質多阿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阿修羅。
集諸四兵象馬車步。
悉皆嚴備鬥戰之具。
欲詣忉利天宮。
與諸天共鬥。
爾時帝釋。
聞阿修羅莊嚴四兵。
即告須毗羅天子。
我聞阿脩羅莊嚴四兵。
汝亦莊嚴四兵。
往與共鬥。
須毗羅白言:此事最善。
作是語已,縱逸着樂。
不憶此事。
帝釋聞阿脩羅已來出城。
複召須毗羅言:阿脩羅今已出城。
汝可莊嚴四兵往彼共鬥。
須毗羅白言:憍屍迦。
此是善事。
須毗羅。
仍爾着樂。
不修戰備。
阿脩羅莊嚴四兵。
已至須彌山上。
漸欲近來。
帝釋複言:我聞阿修羅漸來逼近。
汝将四兵。
可往擊之。
須毗羅即說偈言: 若有清閑無事處,唯願與我如此處。
帝釋即說偈答言:若有如此閑樂處,汝當将我共至彼。
須毗羅複說偈言: 我今懈怠不欲起,雖具聞知不莊嚴。
天女五欲光四塞,唯願帝釋與此願。
帝釋以偈答言:若有如此懈堕處,百千天女而圍繞。
五欲自恣受快樂,汝若往彼與我俱。
須毗羅複說偈言:天王若無事役處,與我無苦受斯樂。
帝釋以偈答言: 汝須毗羅有如是,我當與汝同是樂。
頗曾見聞無事業,而得生活受樂者,汝今若有如是處,可疾速往可随汝。
汝當畏事好閑處,應當速疾向涅槃。
聞是語已,須毗羅即集四兵。
出與阿脩羅戰。
時諸天得勝。
阿脩羅退壞。
阿脩羅已種種莊嚴而來還宮。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處天王位。
得大自在。
猶自精勤。
贊歎精進。
況複汝等。
信心出家。
被服法衣。
而當不勤精進。
贊歎精進。
若能精進。
贊歎精進。
如是為應出家之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往昔之時,遠于聚落阿練若處。
多有諸仙。
在中而住。
離仙處不遠。
有天阿脩羅。
而共戰鬥。
爾時毗摩質多羅阿脩羅王。
着五種容飾。
首戴天冠。
捉摩尼拂。
上戴華蓋。
帶于寶劍。
衆寶革屣。
到仙人住處。
行不由門。
從壁而入。
亦複不與諸仙言語共相問訊。
還從壁出。
爾時有一仙人。
而作是語。
毗摩質多羅等。
無恭敬心。
不與諸仙問訊共語。
從壁而出。
複有一仙。
而作是言:阿脩羅等。
若當恭敬問訊諸仙。
應勝諸天今必不如。
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
有一仙言:此是毗摩質多阿脩羅王。
仙人複言:阿脩羅法。
知見微淺。
無有法教。
無尊敬心,猶如農夫。
諸天必勝。
阿脩羅負。
爾時帝釋。
後到仙邊。
即舍天王五種容飾。
從門而入。
慰勞諸仙。
遍往觀察。
語諸仙言:盡各安隐無諸惱耶。
問訊已訖。
從門而出。
複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
安慰問訊。
周遍察行。
然後乃出。
甚有法教。
容儀端正。
一仙答言:此是帝釋有一仙言:諸天極能敬順。
為行調适諸天必勝。
阿脩羅負。
毗摩質多羅。
聞諸仙贊歎諸天。
毀呰阿脩羅。
甚大瞋恚。
諸仙聞已,往詣阿脩羅所語言:我等聞爾甚大瞋忿。
即說偈言: 我等故自來,欲乞索所願。
施我等無畏,莫複生瞋忿。
我等若有過,願教責數我。
毗摩質多以偈答言: 不施汝無畏,汝等侵毀我。
卑遜求帝釋,于我生毀呰。
汝等求無畏,我當與汝畏。
爾時諸仙以偈答言: 如人自造作,自獲于果報。
行善自獲善,行惡惡自報。
譬如下種子,随種得果報。
汝今種苦子,後必還自受。
我今乞無畏,逆與我怖畏。
從今日已往,使汝畏無盡。
諸仙面與阿脩羅語已,即乘虛去。
毗摩質多羅。
即于其夜。
夢與帝釋交兵共戰。
生大驚怕,第二亦爾,第三夢時。
帝釋軍衆。
果來求戰。
時毗摩質多。
即共交兵。
阿脩羅敗。
帝釋逐進。
至阿脩羅宮。
爾時帝釋。
種種戰诤。
既得勝已,詣諸仙所。
諸仙在東。
帝釋在西相對而坐。
時有東風仙人向帝釋即說偈言: 我身久出家,腋下有臭氣。
風吹向汝去,移避就南坐。
如此諸臭氣,諸天所不喜。
爾時帝釋以偈答言: 集聚種種華,以為首上鬘。
香氣若幹種,能不生厭離。
諸仙人出家,氣如諸華鬘。
我今頂戴受,不以為厭患。
佛告諸比丘,帝釋居天王位。
長夜恭敬諸出家者,汝諸比丘,以信出家。
亦應當作如是欽敬。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
顔色殊妙。
過于人天。
于其中夜。
來至佛所。
稽首佛足。
在一面坐。
時祇洹中。
晃然大明。
逾于晝日爾時釋提桓因。
即說偈言: 除滅何事安隐眠,滅除何物無憂愁。
滅何一法瞿昙贊,唯願為我法衆疑。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滅除瞋恚安隐眠,滅除瞋恚無憂愁。
去除瞋恚棘毒根,汝今帝釋應當知。
如是瞋恚壞美善,除滅上事聽所贊。
釋提桓因。
聞佛所說,繞佛三匝。
歡喜奉行。
(四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月八日。
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
伺察世間。
有慈孝父母。
敬順尊長。
奉事沙門婆羅門。
修于善法。
及行惡者,是故宜應修行善法。
滅除衆惡。
撿情守戒。
至十四日。
四天王。
複遣太子案行天下。
至十五日。
四天王自案行伺察。
亦複如是,時四天王。
既伺察已,往帝釋善法堂上。
啟白帝釋并語。
諸天世間人中。
多有不孝父母。
不敬沙門婆羅門者,不奉事師及家尊長。
乃至無有多持戒者,爾時帝釋。
及諸天衆。
聞斯語已,慘然不樂。
諸天鹹作是言:損諸天衆。
益阿脩羅。
若世間中。
有人常能孝順父母。
供養沙門婆羅門。
乃至多能持戒。
四天王上啟帝釋。
時諸天等。
極大歡喜。
鹹作是言:世間人中。
修行善事。
極為賢善。
作所應作。
增益諸天。
損阿脩羅。
帝釋歡喜。
即說偈言: 月八十四日,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受持清淨戒。
是人得生天,功德如我身。
佛告諸比丘,帝釋所說,不名善說。
所以者何。
若漏盡阿羅漢。
所作已辦。
應作是偈。
月八十四日,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受持清淨戒。
斯人獲勝利,功德如我身。
佛與羅漢。
應說斯偈。
名稱實說。
名為善說。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往昔之時,質多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