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少年。

    長老并僧鉗。

     (一二)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仙人山中。

    時尊者阿難處于閑靜。

    默自思惟。

    世尊昔來說三種香。

    所謂根莖華香。

    一切諸香。

    不出此三。

    然三種香。

    順風則聞。

    逆風不聞。

    尊者阿難思惟是已,即從坐起。

    往至佛所。

    禮佛足畢在一面立。

    白佛言:世尊,我于向者獨處閑靜。

    默自思惟。

    世尊所說,根莖華等三種之香。

    衆香中上。

    然其香氣。

    順風則聞。

    逆則不聞。

    世尊,頗複有香逆風順風皆能聞不。

    佛告阿難。

    如是如是,世有好香。

    順逆皆聞。

    何者是耶。

    若聚落城邑。

    若男若女。

    修治不殺不盜。

    不淫不妄語不飲酒。

    若諸天及得天眼者,盡皆稱歎。

    彼城邑聚落若男若女持五戒者,如是戒香。

    順逆皆聞。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栴檀沈水,根莖及花葉。

    此香順風聞,逆風無聞者,持戒香丈夫,芳馨遍世界。

    名聞滿十方,逆順悉聞之。

     栴檀及沈水,優缽羅拔師。

    如此香微劣,不如持戒香。

    如是種種香,所聞處不遠。

    戒香聞十方,殊勝諸天香。

     如此清淨戒,不放逸為本。

    安住無漏法,正智得解脫。

    衆魔雖欲求,莫知其方所。

    是名安隐道,此道最清淨。

     永離于諸向,舍棄于衆趣。

    說是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摩竭提國。

    與千比丘俱。

    先是婆羅門耆舊有德。

    獲阿羅漢。

    諸漏已盡。

    盡諸有結。

    所作已辦。

    舍于重擔。

    逮得己利。

    如來往至善住天寺祠祀林中。

    頻婆娑羅王。

    聞佛到彼祠祀林間。

    時頻婆娑羅王即将騎隊。

    有萬八千辇輿車乘萬有二千。

    婆羅門居士數千億萬。

    前後圍繞往詣佛所。

    至佛所已,舍象馬車。

    釋其容飾。

    往至佛所。

    長跪合掌。

    白佛言:世尊,我是摩竭提王頻婆娑羅。

    三自稱說。

    佛言:如是如是,摩竭提王頻婆娑羅。

    時頻婆娑羅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摩竭提國。

    諸婆羅門。

    及以長者禮佛足已,各前就坐。

    時此坐中。

    或有舉手。

    或默然坐。

    爾時優樓頻螺迦葉。

    坐于佛所。

    摩竭提人。

    鹹生疑惑。

    而作是念。

    為佛是師。

    為優樓迦葉是師耶。

    爾時世尊知摩竭提人深心所念。

    即以偈問迦葉曰: 汝于優樓所,久修事火法。

    今以何因緣,卒得離斯業。

    優樓頻螺迦葉以偈答曰:我先事火時,貪嗜于美味。

     及以五欲色,此皆是垢穢。

    以是故棄舍,事火祠火法。

    爾時世尊複說偈言:我知汝不樂,五欲及色味。

     汝今所信樂,當為人天說。

    尊者優樓頻螺迦葉複說偈言:我先甚愚癡,不識至真法。

    祠祀火苦行,謂為解脫因。

     譬如生盲者,不見解脫道。

    今遇大人龍,示我正見法。

    今日始睹見,無為正真迹。

    利益于一切,調禦令解脫。

     佛出現于世,開示于真谛。

    令諸含生類,鹹得睹慧光。

    爾時世尊複說偈言:汝今為善來,所求事已得。

     汝有善思力,能别最勝法。

    汝今應觀察,大衆之深心。

    為其現神變,使彼生敬信。

     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即時入定。

    起諸神通。

    身昇虛空。

    坐卧經行。

    即于東方。

    行住坐卧。

    現四威儀。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身下出水。

    身上出火。

    入火光三昧。

    出種種色光。

    于其東方。

    現其神變。

    南西北方。

    亦複如是,現神足已,在佛前住。

    頂禮佛足。

    合掌而言:大聖世尊是我之師。

    我于今者是佛之子。

    佛言:如是如是,汝從我學。

    是我弟子。

    佛複命言:還就汝坐。

    時摩竭提頻婆娑羅王。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有陀骠比丘。

    力士之子。

    世尊于時敕陀骠比丘。

    料理僧事。

    陀骠比丘奉命典知。

    後于一時有一比丘。

    名彌多求。

    于衆僧次應當受請。

    陀骠爾時即依僧次。

    遣彌多求比丘。

    應請詣彼值彼設供飲食粗澀。

    如是再三。

    私自惆怅。

    生大苦惱。

    向其姊妹彌多羅比丘尼說。

    陀骠所差因緣。

    每得粗澀。

    苦惱于我。

    即語彌多羅比丘尼言:姊妹,陀骠比丘三以惡食。

    苦惱于我。

    而汝今者,甯不為我設諸方便報彼怨耶。

    彌多羅比丘尼言:我當雲何能得相佐。

    彌多求比丘言:為汝計者,汝往佛所言:陀骠比丘先于我所作非梵行。

    我當證言:實爾實爾。

    彌多羅比丘尼言:我當雲何于淨戒人而作毀謗。

    彌多求言:姊妹,汝若不能為我作此事者,我自今後。

    更複不能與汝言語。

    比丘尼言:汝意必爾我當從汝。

    彌多求比丘言:姊妹,我今先去。

    汝可後來。

    彌多比丘往至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彌多羅比丘尼複詣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立。

    白佛言:世尊,雲何陀骠力士子。

    乃于我所。

    作非梵行。

    彌多求比丘言:實爾世尊,時陀骠比丘在大衆中。

    佛告陀骠比丘言:聞是語不。

    爾時陀骠比丘白佛言:世尊,佛自知我。

    佛告陀骠。

    汝今不應作如是語。

    若作是事汝當言憶。

    若不作者當言不憶。

    即白佛言:世尊,我實不憶有如此事。

    時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此陀骠比丘共彌多羅比丘尼。

    作非梵行。

    彌多求比丘證言我見。

    陀骠比丘于彌多羅比丘尼所。

    作非梵行。

    陀骠比丘欲何所道。

    佛告羅睺羅。

    若彼彌多羅比丘尼誣謗于汝言:羅睺羅今于我所作非梵行。

    彌多求比丘。

    亦複證言:我實見羅睺羅于彼彌多羅比丘尼所作非梵行。

    汝何所道。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若被誣。

    唯言婆伽婆自證知我。

    佛告羅睺羅。

    汝尚知爾。

    況彼清淨無有所犯。

    而當不知作如是語。

    佛告諸比丘,汝等可為陀骠比丘作憶念羯磨。

    彌多羅比丘尼以自言故。

    為作滅擯。

    爾時諸比丘受佛敕已,于彌多求比丘。

    苦切撿挍。

    語彌多求比丘言:陀骠比丘共彌多羅比丘尼。

    作非梵行。

    為何處見。

    為獨見耶。

    為共人見。

    如是責問。

    彌多求比丘不能得對。

    方言誣謗。

    陀骠比丘先于僧次。

    差我受請。

    三得粗食。

    我今實以貪瞋癡故。

    而生此謗。

    爾時世尊出于靜室。

    在衆僧前敷座而坐。

    諸比丘等白佛言:世尊,已為陀骠比丘作憶念羯磨。

    複為祢多羅比丘尼。

    作滅擯竟已,為問彌多求知其虛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成就一切,所謂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