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樂受。
悉知緣起。
知此諸受起滅久近。
亦知諸想起滅因緣。
亦知諸覺當住起滅因緣。
令諸比丘當作是學。
守攝諸根。
飲食知量。
初中後夜。
精勤修習。
修最上念覺。
當如難陀。
佛告諸比丘,我今教汝學難陀比丘所修之行。
設有比丘所修之行,猶如難陀。
我今亦當教汝等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能善攝諸根者,亦能系念節飲食。
是則名為有智人,善知心起之體相。
難陀如是我所歎,汝等應當如是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曰窒師。
是佛姑子。
恃佛故恒懷憍慢。
不敬長老有德比丘。
無有慚愧。
每常多言: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恚。
時諸比丘見其如是,往詣佛所。
合掌禮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窒師比丘常生憍慢。
自說我是佛姑之子。
輕慢諸馀長老比丘。
恒多言說。
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
佛告諸比丘,汝等今者可往喚彼窒師比丘。
諸比丘等受佛教已,往喚窒師。
窒師受敕。
即詣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立。
如來爾時告窒師言:汝見諸長宿比丘。
無恭敬心。
無慚無愧。
自多言說。
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
為實爾不。
窒師白言:實爾世尊,佛告窒師。
汝今若是我姑之子。
應于宿德長老諸比丘,深生恭敬。
有慚有愧。
應自少語。
聞他所說,宜應忍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恒應修善莫生瞋,若生瞋恚名不善。
窒師汝今于我所,宜應斷瞋及憍慢。
習行諸善修梵行,若如是者我慶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毗舍佉沙門般阇羅子于講堂上。
集諸比丘,而為說法。
言辭圓滿。
所說無滞。
能令大衆。
聞者悅豫。
聽之無厭。
即得悟解。
時諸比丘聞其所說,踴躍歡喜。
至心聽受。
供養恭敬。
撿心專意。
聽其說法。
不為利養。
及與名稱。
應義才辯。
無有窮盡能令聞者憶持不忘。
時會大衆。
皆如是聽。
有諸比丘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白佛言:世尊,毗舍佉比丘般阇羅子。
在講堂上為衆說法。
不為利養名稱贊歎。
應義辯才。
無有窮盡。
能令聞者憶持不忘佛告諸比丘汝可往喚彼毗舍佉般阇羅子。
時諸比丘受教往喚毗舍佉。
既受敕已,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佛問毗舍佉言:汝實集諸比丘為其說法。
乃至令諸比丘,至心聽受有是事不。
答言實爾。
佛贊之言:善哉善哉。
毗舍佉。
汝集諸比丘,在講堂上。
為其說法。
又複不為利養名稱。
言辭圓滿。
聞者歡喜。
至心信受。
汝自今已後。
常應如是說法饒益。
汝諸比丘,若多若少。
應行二事。
一者應說法要。
二者若無所說,應答默然不得論說諸馀俗事。
汝等今者,莫輕默然。
而默然者,有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諸大衆中,愚智共聚集。
若未有所說,人則不别知。
若有所顯說,然後乃别知。
是故汝今者,常應說法要。
熾然于法炬,豎立仙聖幢。
諸阿羅漢等,鹹妙法為幢。
諸仙勝人等,以善語為幢。
佛說是已,諸比丘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于爾時,有衆多比丘集講堂中。
各作衣服。
時有一年少比丘。
出家未久新受具戒在僧中坐。
不作僧衣。
時諸比丘作衣已訖。
往至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比丘。
在講堂中。
裁作衣服。
此年少比丘在僧中坐。
不為衆僧造作衣服。
佛告年少比丘言:汝實不佐衆僧而作衣耶。
比丘白佛言:世尊,我随力所能。
亦為僧作。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
告諸比丘,汝等勿嫌年少比丘無所作也。
彼比丘者,所作已辦。
得阿羅漢。
諸漏已盡。
舍于重擔。
獲于正智。
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涅槃法,終不為彼,懈怠無智。
之所獲得,猶如良馬,上大丈夫。
斷除愛結,盡諸煩惱,除祛四取。
獲于寂滅,能壞魔軍住最後身。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比丘。
名曰長老。
獨止一房。
贊歎獨住。
時諸比丘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此長老比丘贊歎獨住獨行獨坐。
佛告比丘。
汝可喚彼長老比丘。
時一比丘往至其所。
語長老言:世尊喚汝。
長老比丘。
受教敕已,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立。
佛告長老。
汝實獨住。
贊歎獨坐行法耶。
長老白佛言:實爾世尊,佛複告言:汝今雲何樂于獨住贊歎獨住。
長老白佛言:世尊,我實獨入聚落。
獨出獨坐。
佛複告言:更有獨住。
勝汝獨住何等是耶。
欲本乾竭。
來欲不起。
現欲不生。
是名婆羅門。
無我我所。
斷于疑結。
遠離諸入。
滅于煩惱。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世間,我悉知之,舍棄一切。
盡諸愛結,如此勝法,名為獨住。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長老僧鉗從驕薩羅國。
遊行至舍衛國。
到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本二知僧鉗。
來至舍衛國。
着衣服嬰珞種種莊嚴。
攜将其子至僧鉗房。
時尊者僧鉗露地經行。
到尊者所。
而語之言:我子稚小。
不能自活。
故來相見尊者,雖與相見。
不共其語,第二第三。
亦作是說。
尊者僧鉗雖複相對。
了不顧視。
亦不與語。
本二即言:我來見爾。
不共我語。
此是爾子。
爾自養活。
着經行道頭。
棄之而去。
遠住遙看。
爾時尊者亦複不共子語。
本二複自思念。
今此沙門善得解脫。
能斷愛結。
彼仙所斷。
盡以獲得。
不滿所願。
還來取兒。
負還向家。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于人耳。
具聞僧鉗本二所說,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見來亦不喜,見去亦不憂。
舍除愛欲者,最上婆羅門。
來時既不喜,去時亦不憂。
離垢清淨行,名智婆羅門。
說是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生及惡色,提婆并象首。
二難陀、窒師,般阇羅
悉知緣起。
知此諸受起滅久近。
亦知諸想起滅因緣。
亦知諸覺當住起滅因緣。
令諸比丘當作是學。
守攝諸根。
飲食知量。
初中後夜。
精勤修習。
修最上念覺。
當如難陀。
佛告諸比丘,我今教汝學難陀比丘所修之行。
設有比丘所修之行,猶如難陀。
我今亦當教汝等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能善攝諸根者,亦能系念節飲食。
是則名為有智人,善知心起之體相。
難陀如是我所歎,汝等應當如是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曰窒師。
是佛姑子。
恃佛故恒懷憍慢。
不敬長老有德比丘。
無有慚愧。
每常多言: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恚。
時諸比丘見其如是,往詣佛所。
合掌禮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窒師比丘常生憍慢。
自說我是佛姑之子。
輕慢諸馀長老比丘。
恒多言說。
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
佛告諸比丘,汝等今者可往喚彼窒師比丘。
諸比丘等受佛教已,往喚窒師。
窒師受敕。
即詣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立。
如來爾時告窒師言:汝見諸長宿比丘。
無恭敬心。
無慚無愧。
自多言說。
若諸比丘少有所說,便生瞋忿。
為實爾不。
窒師白言:實爾世尊,佛告窒師。
汝今若是我姑之子。
應于宿德長老諸比丘,深生恭敬。
有慚有愧。
應自少語。
聞他所說,宜應忍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恒應修善莫生瞋,若生瞋恚名不善。
窒師汝今于我所,宜應斷瞋及憍慢。
習行諸善修梵行,若如是者我慶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毗舍佉沙門般阇羅子于講堂上。
集諸比丘,而為說法。
言辭圓滿。
所說無滞。
能令大衆。
聞者悅豫。
聽之無厭。
即得悟解。
時諸比丘聞其所說,踴躍歡喜。
至心聽受。
供養恭敬。
撿心專意。
聽其說法。
不為利養。
及與名稱。
應義才辯。
無有窮盡能令聞者憶持不忘。
時會大衆。
皆如是聽。
有諸比丘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白佛言:世尊,毗舍佉比丘般阇羅子。
在講堂上為衆說法。
不為利養名稱贊歎。
應義辯才。
無有窮盡。
能令聞者憶持不忘佛告諸比丘汝可往喚彼毗舍佉般阇羅子。
時諸比丘受教往喚毗舍佉。
既受敕已,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佛問毗舍佉言:汝實集諸比丘為其說法。
乃至令諸比丘,至心聽受有是事不。
答言實爾。
佛贊之言:善哉善哉。
毗舍佉。
汝集諸比丘,在講堂上。
為其說法。
又複不為利養名稱。
言辭圓滿。
聞者歡喜。
至心信受。
汝自今已後。
常應如是說法饒益。
汝諸比丘,若多若少。
應行二事。
一者應說法要。
二者若無所說,應答默然不得論說諸馀俗事。
汝等今者,莫輕默然。
而默然者,有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諸大衆中,愚智共聚集。
若未有所說,人則不别知。
若有所顯說,然後乃别知。
是故汝今者,常應說法要。
熾然于法炬,豎立仙聖幢。
諸阿羅漢等,鹹妙法為幢。
諸仙勝人等,以善語為幢。
佛說是已,諸比丘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于爾時,有衆多比丘集講堂中。
各作衣服。
時有一年少比丘。
出家未久新受具戒在僧中坐。
不作僧衣。
時諸比丘作衣已訖。
往至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比丘。
在講堂中。
裁作衣服。
此年少比丘在僧中坐。
不為衆僧造作衣服。
佛告年少比丘言:汝實不佐衆僧而作衣耶。
比丘白佛言:世尊,我随力所能。
亦為僧作。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
告諸比丘,汝等勿嫌年少比丘無所作也。
彼比丘者,所作已辦。
得阿羅漢。
諸漏已盡。
舍于重擔。
獲于正智。
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涅槃法,終不為彼,懈怠無智。
之所獲得,猶如良馬,上大丈夫。
斷除愛結,盡諸煩惱,除祛四取。
獲于寂滅,能壞魔軍住最後身。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比丘。
名曰長老。
獨止一房。
贊歎獨住。
時諸比丘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此長老比丘贊歎獨住獨行獨坐。
佛告比丘。
汝可喚彼長老比丘。
時一比丘往至其所。
語長老言:世尊喚汝。
長老比丘。
受教敕已,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
在一面立。
佛告長老。
汝實獨住。
贊歎獨坐行法耶。
長老白佛言:實爾世尊,佛複告言:汝今雲何樂于獨住贊歎獨住。
長老白佛言:世尊,我實獨入聚落。
獨出獨坐。
佛複告言:更有獨住。
勝汝獨住何等是耶。
欲本乾竭。
來欲不起。
現欲不生。
是名婆羅門。
無我我所。
斷于疑結。
遠離諸入。
滅于煩惱。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一切世間,我悉知之,舍棄一切。
盡諸愛結,如此勝法,名為獨住。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長老僧鉗從驕薩羅國。
遊行至舍衛國。
到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本二知僧鉗。
來至舍衛國。
着衣服嬰珞種種莊嚴。
攜将其子至僧鉗房。
時尊者僧鉗露地經行。
到尊者所。
而語之言:我子稚小。
不能自活。
故來相見尊者,雖與相見。
不共其語,第二第三。
亦作是說。
尊者僧鉗雖複相對。
了不顧視。
亦不與語。
本二即言:我來見爾。
不共我語。
此是爾子。
爾自養活。
着經行道頭。
棄之而去。
遠住遙看。
爾時尊者亦複不共子語。
本二複自思念。
今此沙門善得解脫。
能斷愛結。
彼仙所斷。
盡以獲得。
不滿所願。
還來取兒。
負還向家。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于人耳。
具聞僧鉗本二所說,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見來亦不喜,見去亦不憂。
舍除愛欲者,最上婆羅門。
來時既不喜,去時亦不憂。
離垢清淨行,名智婆羅門。
說是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生及惡色,提婆并象首。
二難陀、窒師,般阇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