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初誦第一 (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彌絺羅國菴婆羅園。

    爾時尊者善生初始出家。

    剃除須發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佛告諸比丘,此族姓子善生。

    有二種端嚴。

    一容貌瑰偉天姿挺特。

    二能剃除須發身服法衣。

    深信家法會歸無常。

    出家學道盡諸煩惱。

    具足無漏心得解脫。

    慧得解脫。

    身證無為。

    生死永盡。

    梵行已立。

    不受後有。

    佛說是已,即說偈言: 比丘常寂定,除欲離生死。

    住最後邊身,能破于魔軍。

    修心斷諸結,端正無等倫。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衆。

    圍繞說法。

    當于爾時,有一比丘。

    容色憔悴。

    無有威德。

    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

    叉手合掌。

    向諸比丘,在一面坐。

    時諸比丘皆作是念。

    今此比丘。

    何故如是顔容毀悴。

    無有威德。

    世尊爾時知諸比丘心之所念。

    即告之言:汝諸比丘,見彼比丘禮我已不。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見。

    佛複告言:汝等今者勿于彼所生下劣想。

    何以故?彼比丘者,所作已辦。

    獲阿羅漢。

    舍于重擔。

    盡諸有結。

    得正解脫。

    而今汝等。

    不應于彼生輕賤想。

    汝等若當知見如我。

    然後乃可籌量于彼。

    若妄稱量。

    則為自損。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孔雀雖以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高飛。

    外形雖有美儀容,未若斷漏功德尊。

    今此比丘猶良馬,能善調伏其心行。

    斷欲滅結離生死,受後邊身壞魔軍。

     佛說是已,諸比丘等。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提婆達多獲得四禅。

    而作是念。

    此摩竭提國。

    誰為最勝。

    覆自思惟。

    今日太子阿阇世者,當紹王位。

    我今若得調伏彼者,則能控禦一國人民。

    時提婆達多作是念已,即往詣阿阇世所。

    化作象寶。

    從門而入。

    非門而出。

    又化作馬寶。

    亦複如是,又複化作沙門。

    從門而入。

    飛虛而出。

    又化作小兒。

    衆寶嬰珞。

    莊嚴其身。

    在阿阇世膝上。

    時阿阇世抱取嗚唼。

    唾其口中。

    提婆達多貪利養故。

    即咽其唾。

    提婆達多變小兒形。

    還伏本身。

    時阿阇世見是事已,即生邪見。

    謂提婆達多神通變化。

    逾于世尊,時阿阇世于提婆達多所。

    深生敬信。

    日送五百車食。

    而以與之。

    提婆達多與其徒衆五百人。

    俱共受其供。

    時有衆多比丘。

    着衣持缽。

    入城乞食。

    飲食已訖。

    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向以時到入城乞食。

    見提婆達多招集遠近。

    大獲供養。

    佛告諸比丘,汝等不應于提婆達所生願羨心。

    所以者何。

    此提婆達必為利養之所傷害。

    譬如芭蕉生實則死。

    蘆竹駏驉騾懷妊等。

    亦複如是,提婆達多得于利養。

    如彼無異。

    提婆達多愚癡無智。

    不識義理。

    長夜受苦。

    是故汝等。

    若見于彼提婆達多為于利養之所危害。

    宜應舍棄貪求之事。

    審谛觀察。

    當作是解。

    莫貪利養。

    即說偈言: 芭蕉生實死,蘆竹葦亦然。

    貪利者如是,必能自傷損。

    而此利養者,當為衰損減。

    嬰愚為利養,能害于淨善。

     譬如多羅樹,斬則更不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衆多比丘。

    食時已到。

    着衣持缽。

    入城乞食。

    時諸比丘聞釋子象首比丘在于城内遇病命終。

    食訖回還。

    往至佛所。

    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我等比丘晨朝着衣持缽。

    入城乞食。

    聞象首比丘其命已終。

    唯願世尊,為我解說象首比丘為生何處受何果報。

    佛告諸比丘,夫能增長三非法者,身壞命終。

    必堕地獄。

    雲何名為三種非法。

    所謂增長悭貪愚癡瞋恚。

    今此比丘犯三非法。

    比丘當知。

    堕于地獄。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生不善心,成就貪瞋癡。

    此身自作惡,還複害于己。

    如芭蕉生實,自害于其身。

    若無貪瞋癡,是名為智慧。

     不害于己身,是名勝丈夫。

    是以應除斷,貪瞋癡大患。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長老難陀着鮮淨衣。

    執持好缽。

    意氣憍慢。

    陵蔑馀人。

    自貢高言:我是佛弟姨母之子。

    爾時衆多比丘往至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難陀比丘着鮮潔衣。

    手持淨缽。

    稱是佛弟。

    雲是姨子。

    内自憍慢。

    陵蔑馀人。

    佛聞語已,遣一比丘。

    往召難陀。

    時一比丘受佛敕已,往至其所。

    語難陀言:世尊喚汝。

    難陀聞已,即詣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佛告難陀。

    汝實着鮮潔衣。

    手持好缽。

    稱是佛弟姨母之子。

    憍慢于人。

    有是事不。

    難陀答言:實爾世尊,佛告難陀。

    汝今不應作如是事。

    汝今應當樂阿練若。

    處冢間樹下。

    納衣乞食。

    若是我弟姨母所生。

    應當修行如是等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當雲何見,難陀樂苦行。

    如彼阿練若,冢間坐乞食。

    山林閑靜處,舍欲而入定。

    佛說是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往至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說法中。

    難陀比丘最為第一。

    容儀端正。

    豪姓之子。

    難陀比丘最為第一。

    能舍盛欲。

    難陀比丘最為第一。

    收攝諸根。

    飲食知量。

    于初後夜精勤修道。

    修念覺意。

    常現在前。

    難陀比丘最為第一。

    雲何名難陀比丘能攝諸根。

    不着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難陀能攝諸根。

    雲何名難陀比丘飲食知量。

    食以止饑。

    不為色力。

    為修梵行。

    裁自取足。

    如似脂車。

    又如治癰。

    不為色力。

    肥鮮端正。

    是名難陀飲食知量。

    雲何名難陀比丘于初後夜。

    精勤修道。

    晝則經行。

    夜則坐禅。

    除陰蓋心。

    于其初夜。

    洗足已訖。

    正身端坐。

    擊念在前。

    入于禅定。

    訖于初夜。

    又于中夜。

    右脅着地。

    足足相累。

    系心在明。

    修念覺意。

    于後夜初。

    正身端坐。

    系念在前。

    而此難陀于初後夜。

    專心行道。

    等無有異。

    族姓子。

    難陀得最上念覺。

    難陀比丘撿心不散。

    正觀東方。

    南西北方。

    亦複如是,撿心觀察。

    不令錯亂。

    苦受樂受。

    不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