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菩提。

    複以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者,是人功德。

    不如得聞此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其福甚多。

    置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諸佛。

    假設恒河沙世界滿中珍寶供養諸佛。

    複有善男子善女人。

    得聞是經次第句義。

    信解不疑心亦不悔。

    是人功德複倍於彼。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三千界,滿中諸珍寶。

    供養於如來,救度於世間。

    若佛說此經,有能谛聽者,智慧得解脫,其福倍過彼。

     譬如恒河沙,於此諸世界。

    七寶悉充滿,盡施一切智。

    於佛之所說,信受是經典。

    是為解脫智,其福亦倍彼。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族姓男女。

    信解是經受持讀誦複為人說。

    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

    如是族姓男女。

    住無上道。

    於百劫中修行布施。

    供養如來。

    遠離此經。

    百劫持戒百劫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複於百劫得五神通。

    修世間智具足戒身。

    若有遠離此經典者,是則不名尊重供養於諸如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信解是經。

    受持讀誦複為他說。

    其所得福倍多於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滿百劫,一切諸餚膳。

    供養救世者,不名尊重供。

    若欲供養者,當受持是經。

    舍除福報想,修行法供養。

     如是供養者,是名真供養。

    以法為供養,如來法身故。

    假使滿百劫,以衣服供養。

    救世之世尊,多諸衣服施。

     不名為供養,有能持經者,是名真供養,最上之第一。

    假使滿百劫,常散諸天華。

    奉上諸世尊,不名為供養。

     若作第一供,救世能度者,應受持此經,能除果報相。

    若造七寶塔,為救世建立。

    一切如須彌,不名供養佛。

     此為最大供,衆供養中上。

    能持此經者,不見我身相。

    假使滿百劫,修持於禁戒。

    而不持此經,不名為最勝。

     聽經而持戒,於戒為最上。

    亦於持經中,而無持經想。

    不名為犯戒,亦不為破戒。

    能學此經者,如我之所說, 若能學此經,亦善學菩提。

    雖同學菩提,而實無所學。

    能如是持戒,此經所顯示。

    於戒得具足,是名持戒者, 假設滿百劫,有人修忍辱。

    撾罵不還報,一切皆能忍。

    乃至截手足,而不起異想。

    亦不生怨嫌,一切無所念。

     能行是忍者,具足滿百劫。

    雖修如意忍,而心不為勝。

    是忍最第一,亦名為善修。

    若複聞此經,信解而受持。

     是名最勝忍,第一無有上。

    若於此經中,聞已能信解。

    欲求於無礙,無上佛智者,當受持此經,則能速具得。

     假使滿百劫,精進常不坐。

    經行已過時,除去於睡眠。

    智者修是經,應為人演說。

    則得無所畏,是名勝精進。

     假設滿百劫,而得五神通。

    若不聞此經,不名勝神通。

    若能持此經,是名勝神通。

    神通中最上,知義而不著。

     假設滿百劫,常作明智人。

    成就世間智,決了於世間。

    若不學此經,不名為智者,若能持此經,乃名為勇健。

     若能如是知,是名為智者,受持此經典,聞則能信解。

    顯示於此經,智者所行處。

    若能持此經,應加勤精進。

     爾時阿難。

    複說偈言:行滿百由旬,或至千由旬。

    當詣於智者,有是經法處。

    常應到彼所,為聽是經故。

     聽已而信解,其心恒随順。

    假滿世界火,百千億由旬。

    若有此經處,智者宜疾聽。

    若求聖禅定,諸禅中最上。

     當說如是經,為滅諸結使。

    若有欲舍去,樂著於世間。

    為顯示此經,如佛之所說,若欲見諸佛,阿閦為最上。

     於諸受持中,此經為第一。

    欲得一切樂,修諸菩薩行。

    應當說此經,速到安樂處。

    欲見三佛陀,安養難思議。

     應為演此經,如佛之所說, 爾時佛告阿難。

    善哉善哉!說是經時。

    族姓男女。

    若得聞者,心不散亂。

    讀誦此經。

    遠離一切諸親近處。

    亦悉滅除一切想識。

    若欲見佛即便得見。

    臨壽終時,則能面見百千諸佛。

    何以故?如是族姓子等。

    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說是經已,複能受持讀誦信解。

    亦為他人分别演說。

     △安養國品第九 爾時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四衆之中。

    時有童女。

    名曰師子。

    與五百童女俱。

    白佛言:世尊,若有女人讀誦此經。

    複能為他分别解說。

    得幾所福。

    佛告師子童女。

    若有女人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受持讀誦如是經典為人能說。

    當知此等是最後女身。

    更不複受。

    何以故?已能受持讀誦此經為他說故。

    而心無亂。

    一切結使皆得除滅。

    若有女人應起結使。

    亦令不起。

    師子白佛言:世尊,雲何是女人相。

    能生煩惱。

    佛言:師子。

    若有女人。

    見他端正女人及諸嬰珞摩尼等寶而自莊嚴。

    受於快樂見是事已,便生染著不解觀察。

    譬如畫瓶但飾其外。

    凡愚臭穢亦複如是,不淨所熏屎尿充滿不知觀察。

    如是等相便生樂著。

    而起染心。

    以是因緣常受女身。

    複告師子言:一切女人多生嫉妒欺诳妄語。

    心口俱異。

    或對面語。

    為乞丐故。

    往至比丘所而不為法。

    生瞋恚心及睡調心。

    但為愦鬧。

    親近俗事。

    而於此經作不利益。

    不肯聽受不說不誦。

    晝夜常起諸煩惱心。

    遠離解脫。

    有如是等心故。

    受女身不得遠離。

    是故師子。

    一切女人皆悉應作如是觀察。

    我當雲何斷諸結使不令複有。

    如是女人無利益事。

    當聽是經。

    受持讀誦。

    亦為他說。

    何以故?得聞是經分别次第。

    必能離於一切結使。

    時師子言:若有女人。

    讀誦此經為他解說。

    求舍女身當可得不。

    佛言:師子。

    若有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典者,是最後女身更不複受。

    除其方便神通變化現受女者,師子。

    譬如有人然大火聚。

    而自投之。

    既投火已,複作是言:莫燒我身。

    亦使我身莫作異色。

    師子。

    於汝意雲何。

    是人雖作此語。

    得如所言不。

    師子答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是大火聚性能燒物滅除身色。

    佛言:師子。

    此經亦複如是,能燒一切結使行薪。

    若欲舍女身相。

    即得離欲。

    成就佛法。

    欲見無量無數阿僧祇諸佛得無礙辯。

    欲發慈心一切衆生者,亦當受持讀誦書寫此經。

    是時師子及五百童女白佛言:世尊,我從定光佛所。

    得聞是經受持讀誦。

    我今複為無量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