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答曰:若行者住於第四禅。
依四如意分。
一心攝念觀身。
處處虛空如藕根孔。
取身輕疾相。
習之不已,身與心合。
如鐵與火合。
滅身粗重相。
但有輕疾身。
與欲精進思惟及助行法合。
欲等善行力故。
身則随逐如火在鐵輕軟中用。
又複色界四大造色。
在此身中與身和合。
令身輕便随意能去。
如人服藥。
令心了了身則輕便。
譬如色界四大造色明淨。
在此身故眼則明淨。
如人學跳習之轉工絕於馀人。
如鳥子學飛漸漸轉遠。
身通如是,初得之時,或一丈二丈。
漸能遠飛。
是變化神通有四種。
一者身飛虛空如鳥飛行。
二者遠能令近。
三者此滅彼出。
四者猶如意疾。
彈指之頃有六十念。
一念中間能越無量阿僧祇恒河沙國土。
随念即至。
用是神通身得自在。
一身能為多身。
多身能為一身。
大能為小小能為大。
重若須彌輕如鴻毛。
如是等所作如意。
複次菩薩得是身通。
一念之頃度恒河沙國土。
然衆生見菩薩到彼。
而菩薩不動於本處。
於彼說法教化。
此亦不廢。
或有天人著常颠倒。
可以神通度者,現燒三千大千國土。
而衆生見三千大千國土焚燒破壞。
而國土無損。
有衆生心生憍慢。
現作手執金剛杵。
從金剛中出火。
見者怖畏歸伏禮敬。
有人樂著轉輪聖王身。
即現轉輪聖王而為說法。
或現釋提桓因。
或現魔王。
或現聲聞辟支佛。
或現佛身。
随所樂身而為說法。
菩薩或複在虛空中結加趺坐。
從身四邊悉放種種光明而為說法。
或時衆生樂雜色莊嚴。
即為現三千大千國土七寶莊嚴幢幡華蓋百種伎樂。
處中說法。
或令三千大千國土為一海水。
青蓮紅華覆蓋水上。
於上說法。
或坐須彌山上。
以梵音聲說法。
普聞諸國。
或時衆生不見其形。
但聞說法之聲。
或作乾闼婆身。
伎樂音聲令其心悅。
然後說法。
或現龍王雷電霹靂。
而以說法。
如是種種因緣方便。
而現神變開引衆生。
問曰:是神通變化諸物。
雲何而不虛妄。
答曰:行者先知諸法虛诳如幻如化。
譬如調泥随意所作。
如福德之人尚能夏有雪冬生華河不流。
又如仙人瞋怒令虎狼師子變為石身。
何況神通定力而不變物。
複次一切物中各有氣分。
取其分相神力廣之。
馀者隐沒。
如經說。
有比丘神力心得自在。
見有大木欲令為地即皆是地。
所以者何。
木有地分故。
若水火風亦如是,若作金銀種種寶物。
随意悉作。
何以故?木有淨分故。
問曰:物變如是化無本末。
其事雲何。
答曰:有言虛空中四大所造微塵。
化心力故令諸微塵合成化人。
譬如人死或生天上或生地獄。
罪福因緣故。
和合微塵為化亦如是等是物變化神通相。
若行者欲求天耳。
亦以第四禅為本。
修四如意分。
如上所說,調柔其心。
屬念大衆音聲。
取種種聲相。
所聞之聲常當想念。
若心馀緣攝之令還。
常當一心修念。
即於耳中。
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之色。
是名修習天耳。
以是天耳。
聞十方無量國土音聲。
所謂天聲人聲龍聲。
阿修羅聲。
乾闼婆聲。
栴陀羅聲。
摩睺勒聲。
及畜生餓鬼之聲。
地獄苦痛粗細大小音聲等。
皆悉聽聞。
菩薩定心轉深。
乃聞十方諸佛音聲。
從佛聞法而不取相。
以法為真法為最上。
而依深義不依於語。
雲何深義。
所謂知諸法空無相無作。
不生邪見。
於義亦不得義。
不可得中亦無得相是依深義不依語言:複次行者依了義經。
不依非了義經。
了義經者,若能依義。
一切諸經皆是了義。
義畢竟空不可說相故。
是以諸經皆是了義。
若不依義。
是人於諸經皆不了義。
所以者何。
以無深智。
随逐音聲故。
是音聲實相亦入深義。
俱不可說。
是名分别了義經不非了義經。
複次行者依智而不依識。
何以故?行者知是識相。
從因緣和合生。
無有自性。
無色無對不可見。
無知無識虛诳如幻。
如是知識相。
識即為智。
是故依智而不依識。
行者雖複生識。
若識若智而不生著。
知識如相。
識即為智相。
以是智相為衆生說。
複次行者依法不依人。
何以故?若佛法中實有人者,無有清淨得解脫者,而一切法無我無人。
但随俗故說有人有我。
以是故行者依法不依人。
所謂法者諸法之性。
法性者無生性。
是無生性者畢竟空。
是畢竟空者不可說者是。
何以故?以語說法。
法中無語語中無法。
語則是無語相。
一切語言非語言相。
以是故經說。
無示無說是名佛法。
行者以天耳聞諸佛法。
若人若法不生著見。
若分别二相非為佛法。
若無二相則是佛法。
行者依止天耳力故。
聞甚深之法。
以教化衆生。
是名天耳神通。
若行者欲得他心智。
先自觀心。
取心生相住相滅相。
亦知心垢相淨相定相亂相等。
複觀心所緣垢淨近遠多
依四如意分。
一心攝念觀身。
處處虛空如藕根孔。
取身輕疾相。
習之不已,身與心合。
如鐵與火合。
滅身粗重相。
但有輕疾身。
與欲精進思惟及助行法合。
欲等善行力故。
身則随逐如火在鐵輕軟中用。
又複色界四大造色。
在此身中與身和合。
令身輕便随意能去。
如人服藥。
令心了了身則輕便。
譬如色界四大造色明淨。
在此身故眼則明淨。
如人學跳習之轉工絕於馀人。
如鳥子學飛漸漸轉遠。
身通如是,初得之時,或一丈二丈。
漸能遠飛。
是變化神通有四種。
一者身飛虛空如鳥飛行。
二者遠能令近。
三者此滅彼出。
四者猶如意疾。
彈指之頃有六十念。
一念中間能越無量阿僧祇恒河沙國土。
随念即至。
用是神通身得自在。
一身能為多身。
多身能為一身。
大能為小小能為大。
重若須彌輕如鴻毛。
如是等所作如意。
複次菩薩得是身通。
一念之頃度恒河沙國土。
然衆生見菩薩到彼。
而菩薩不動於本處。
於彼說法教化。
此亦不廢。
或有天人著常颠倒。
可以神通度者,現燒三千大千國土。
而衆生見三千大千國土焚燒破壞。
而國土無損。
有衆生心生憍慢。
現作手執金剛杵。
從金剛中出火。
見者怖畏歸伏禮敬。
有人樂著轉輪聖王身。
即現轉輪聖王而為說法。
或現釋提桓因。
或現魔王。
或現聲聞辟支佛。
或現佛身。
随所樂身而為說法。
菩薩或複在虛空中結加趺坐。
從身四邊悉放種種光明而為說法。
或時衆生樂雜色莊嚴。
即為現三千大千國土七寶莊嚴幢幡華蓋百種伎樂。
處中說法。
或令三千大千國土為一海水。
青蓮紅華覆蓋水上。
於上說法。
或坐須彌山上。
以梵音聲說法。
普聞諸國。
或時衆生不見其形。
但聞說法之聲。
或作乾闼婆身。
伎樂音聲令其心悅。
然後說法。
或現龍王雷電霹靂。
而以說法。
如是種種因緣方便。
而現神變開引衆生。
問曰:是神通變化諸物。
雲何而不虛妄。
答曰:行者先知諸法虛诳如幻如化。
譬如調泥随意所作。
如福德之人尚能夏有雪冬生華河不流。
又如仙人瞋怒令虎狼師子變為石身。
何況神通定力而不變物。
複次一切物中各有氣分。
取其分相神力廣之。
馀者隐沒。
如經說。
有比丘神力心得自在。
見有大木欲令為地即皆是地。
所以者何。
木有地分故。
若水火風亦如是,若作金銀種種寶物。
随意悉作。
何以故?木有淨分故。
問曰:物變如是化無本末。
其事雲何。
答曰:有言虛空中四大所造微塵。
化心力故令諸微塵合成化人。
譬如人死或生天上或生地獄。
罪福因緣故。
和合微塵為化亦如是等是物變化神通相。
若行者欲求天耳。
亦以第四禅為本。
修四如意分。
如上所說,調柔其心。
屬念大衆音聲。
取種種聲相。
所聞之聲常當想念。
若心馀緣攝之令還。
常當一心修念。
即於耳中。
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之色。
是名修習天耳。
以是天耳。
聞十方無量國土音聲。
所謂天聲人聲龍聲。
阿修羅聲。
乾闼婆聲。
栴陀羅聲。
摩睺勒聲。
及畜生餓鬼之聲。
地獄苦痛粗細大小音聲等。
皆悉聽聞。
菩薩定心轉深。
乃聞十方諸佛音聲。
從佛聞法而不取相。
以法為真法為最上。
而依深義不依於語。
雲何深義。
所謂知諸法空無相無作。
不生邪見。
於義亦不得義。
不可得中亦無得相是依深義不依語言:複次行者依了義經。
不依非了義經。
了義經者,若能依義。
一切諸經皆是了義。
義畢竟空不可說相故。
是以諸經皆是了義。
若不依義。
是人於諸經皆不了義。
所以者何。
以無深智。
随逐音聲故。
是音聲實相亦入深義。
俱不可說。
是名分别了義經不非了義經。
複次行者依智而不依識。
何以故?行者知是識相。
從因緣和合生。
無有自性。
無色無對不可見。
無知無識虛诳如幻。
如是知識相。
識即為智。
是故依智而不依識。
行者雖複生識。
若識若智而不生著。
知識如相。
識即為智相。
以是智相為衆生說。
複次行者依法不依人。
何以故?若佛法中實有人者,無有清淨得解脫者,而一切法無我無人。
但随俗故說有人有我。
以是故行者依法不依人。
所謂法者諸法之性。
法性者無生性。
是無生性者畢竟空。
是畢竟空者不可說者是。
何以故?以語說法。
法中無語語中無法。
語則是無語相。
一切語言非語言相。
以是故經說。
無示無說是名佛法。
行者以天耳聞諸佛法。
若人若法不生著見。
若分别二相非為佛法。
若無二相則是佛法。
行者依止天耳力故。
聞甚深之法。
以教化衆生。
是名天耳神通。
若行者欲得他心智。
先自觀心。
取心生相住相滅相。
亦知心垢相淨相定相亂相等。
複觀心所緣垢淨近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