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雖細尚應舍離。
何況無所有處。
作是念已離無所有處。
問曰:如佛法中亦有空無所有。
若是為實。
雲何言邪見應當舍離。
答曰:佛法中為用破著故。
說不以為實。
無所有處謂為是實。
邪見愛著故。
是中衆生受定果報已,随業因緣複受諸報。
以是故應舍。
名雖相似其實各異。
複次行者作是念。
一切想地皆粗可患。
如病如癰如瘡如箭。
無想地則是癡處。
今寂滅微妙第一處。
所謂非想非無想處。
如是觀已,則離無所有處想地。
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
問曰:是中為有想為無想。
答曰:是中有想。
問曰:若有想者,何以但下七地名為想定耶。
答曰:此地中想微細不利。
想用不了故不名為想。
行者心謂是處非有想非無想。
是故佛随其本名。
說是名非有想非無想處。
鈍根者,不覺是中有四陰。
便謂涅槃安隐之處生增上慢。
壽八萬劫已還堕諸趣。
是中四陰雖微深妙。
利根者則能覺知。
覺知已患厭作是念。
此亦和合作法。
因緣生法虛诳不實。
如病如癰如瘡如箭。
無常苦空無我。
亦是後生因緣。
應當舍離。
以其患故當學四谛。
問曰:舍馀地時。
何以不言學四谛。
答曰:前以說如病如癰如瘡如箭無常苦空無我。
便為略說四谛。
但未廣說。
複次馀地無遮無難。
凡夫有漏道亦能過故。
而此世間之頂。
唯有聖人學無漏道乃能得過。
譬如繩系鳥腳。
初雖得去繩盡攝還。
凡夫人亦如是,雖過馀地。
魔王不以為驚。
若過有頂之地。
魔王大驚如繩斷鳥去。
以是故。
離馀地時不說四谛。
有頂地是三界之要門。
欲出要門當學四谛。
問曰:雲何為四谛。
答曰: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苦有二種。
一者身苦。
二者心苦。
集亦二種。
一者使。
二者惱纏。
滅亦二種。
一者有馀涅槃。
二者無馀涅槃。
道亦二種。
一者定。
二者慧。
複次苦谛有二種。
一者苦谛。
二者苦聖谛。
苦谛者惱相故。
所謂五受陰名為苦谛。
苦聖谛者,以知見故修道。
是名苦聖谛。
集谛有二種。
一者集谛。
二者集聖谛。
集谛者出生相。
所謂愛等谛煩惱名為集谛。
集聖谛者,以斷故修道。
是為集聖谛。
滅谛有二種。
一者滅谛。
二者滅聖谛。
滅谛者寂滅相。
所謂四沙門果。
是名滅谛。
滅聖谛者,以證故行道。
是為滅聖谛。
道谛有二種。
一者道谛。
二者道聖谛。
道谛者出到相。
所謂八正道。
是名為道谛。
道聖谛者,以修故行道。
是為道聖谛。
複次谛有二種。
總相别相。
總相苦者,五受陰。
别相苦者,廣分别色陰受想行識陰。
總相集者,能生後身受。
别相集者,廣分别愛等諸煩惱及有漏業五受陰因緣。
總相滅者,能生後身愛盡。
别相滅者,廣分别八十九種盡。
總相道者,八聖道。
别相道者,廣分别從苦法忍乃至無學道。
若不通達四谛者,則輪轉五道。
往來生死無休息時。
以是因緣故。
行者應念老病死等一切苦惱皆由有身。
譬如一切草木皆從地出。
如經中說。
十方衆生所以有身。
皆為受苦故生。
譬如毒食。
若好若鬼皆為殺人。
若無身心者,死苦則無所寄。
如惡風摧折大樹。
若無樹者則無所壞。
如是略說身心受苦之本。
如虛空風之本。
木是火之本。
地是水之本。
身是苦之本。
複次如地常是堅相。
水常為濕相。
火常為熱相。
風常為動相。
身心常為苦相。
所以者何。
以有身故,則老病死饑渴寒熱風雨等苦常随逐之。
以有心故。
憂愁怖畏瞋惱嫉妒等苦常随逐之。
若知現在身苦。
過去苦亦爾。
如現在過去身苦。
未來亦爾。
譬如見今穀種生穀。
比知過去未來亦皆如是,又如現在火熱相。
比知過去未來火亦熱如是,若無身心。
前則無苦今亦無苦後亦無苦。
當知三世苦痛皆從身心而有。
是故應觀苦谛。
如是心生厭患。
是苦因緣。
唯從愛等諸煩惱生。
非天非時非自然亦非無因緣。
若離煩惱則不有生。
當知世間皆從愛等煩惱生。
如人造事皆欲以為先。
以是故諸煩惱是苦因緣。
複次由愛水故受身。
若無愛水則不受身。
如乾土不能著壁。
以水和之則有所著。
複次因諸煩惱是故受身種種不同。
如多欲者受多欲形。
多瞋恚者受多瞋恚形。
多癡者受多癡形。
煩惱薄者受薄煩惱形。
見今果報異故。
知昔因緣各别。
來世随煩惱受身差别亦如是,随業受身。
若不為瞋恚則不受毒蛇形。
一切馀形亦如是,以是故當知愛等諸煩惱一切苦因緣。
苦因緣盡故則苦盡涅槃。
涅槃名離欲。
斷諸煩惱常不變異。
是中無生無老無病無死。
無愛别離苦怨憎會苦。
常樂不退。
行者得涅槃滅度時都無所去。
名為寂滅。
譬如然燈膏盡則滅不至諸方。
是名滅谛。
得涅槃方便道。
定分有三種。
慧分有二種。
戒分有三種。
住
何況無所有處。
作是念已離無所有處。
問曰:如佛法中亦有空無所有。
若是為實。
雲何言邪見應當舍離。
答曰:佛法中為用破著故。
說不以為實。
無所有處謂為是實。
邪見愛著故。
是中衆生受定果報已,随業因緣複受諸報。
以是故應舍。
名雖相似其實各異。
複次行者作是念。
一切想地皆粗可患。
如病如癰如瘡如箭。
無想地則是癡處。
今寂滅微妙第一處。
所謂非想非無想處。
如是觀已,則離無所有處想地。
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
問曰:是中為有想為無想。
答曰:是中有想。
問曰:若有想者,何以但下七地名為想定耶。
答曰:此地中想微細不利。
想用不了故不名為想。
行者心謂是處非有想非無想。
是故佛随其本名。
說是名非有想非無想處。
鈍根者,不覺是中有四陰。
便謂涅槃安隐之處生增上慢。
壽八萬劫已還堕諸趣。
是中四陰雖微深妙。
利根者則能覺知。
覺知已患厭作是念。
此亦和合作法。
因緣生法虛诳不實。
如病如癰如瘡如箭。
無常苦空無我。
亦是後生因緣。
應當舍離。
以其患故當學四谛。
問曰:舍馀地時。
何以不言學四谛。
答曰:前以說如病如癰如瘡如箭無常苦空無我。
便為略說四谛。
但未廣說。
複次馀地無遮無難。
凡夫有漏道亦能過故。
而此世間之頂。
唯有聖人學無漏道乃能得過。
譬如繩系鳥腳。
初雖得去繩盡攝還。
凡夫人亦如是,雖過馀地。
魔王不以為驚。
若過有頂之地。
魔王大驚如繩斷鳥去。
以是故。
離馀地時不說四谛。
有頂地是三界之要門。
欲出要門當學四谛。
問曰:雲何為四谛。
答曰: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苦有二種。
一者身苦。
二者心苦。
集亦二種。
一者使。
二者惱纏。
滅亦二種。
一者有馀涅槃。
二者無馀涅槃。
道亦二種。
一者定。
二者慧。
複次苦谛有二種。
一者苦谛。
二者苦聖谛。
苦谛者惱相故。
所謂五受陰名為苦谛。
苦聖谛者,以知見故修道。
是名苦聖谛。
集谛有二種。
一者集谛。
二者集聖谛。
集谛者出生相。
所謂愛等谛煩惱名為集谛。
集聖谛者,以斷故修道。
是為集聖谛。
滅谛有二種。
一者滅谛。
二者滅聖谛。
滅谛者寂滅相。
所謂四沙門果。
是名滅谛。
滅聖谛者,以證故行道。
是為滅聖谛。
道谛有二種。
一者道谛。
二者道聖谛。
道谛者出到相。
所謂八正道。
是名為道谛。
道聖谛者,以修故行道。
是為道聖谛。
複次谛有二種。
總相别相。
總相苦者,五受陰。
别相苦者,廣分别色陰受想行識陰。
總相集者,能生後身受。
别相集者,廣分别愛等諸煩惱及有漏業五受陰因緣。
總相滅者,能生後身愛盡。
别相滅者,廣分别八十九種盡。
總相道者,八聖道。
别相道者,廣分别從苦法忍乃至無學道。
若不通達四谛者,則輪轉五道。
往來生死無休息時。
以是因緣故。
行者應念老病死等一切苦惱皆由有身。
譬如一切草木皆從地出。
如經中說。
十方衆生所以有身。
皆為受苦故生。
譬如毒食。
若好若鬼皆為殺人。
若無身心者,死苦則無所寄。
如惡風摧折大樹。
若無樹者則無所壞。
如是略說身心受苦之本。
如虛空風之本。
木是火之本。
地是水之本。
身是苦之本。
複次如地常是堅相。
水常為濕相。
火常為熱相。
風常為動相。
身心常為苦相。
所以者何。
以有身故,則老病死饑渴寒熱風雨等苦常随逐之。
以有心故。
憂愁怖畏瞋惱嫉妒等苦常随逐之。
若知現在身苦。
過去苦亦爾。
如現在過去身苦。
未來亦爾。
譬如見今穀種生穀。
比知過去未來亦皆如是,又如現在火熱相。
比知過去未來火亦熱如是,若無身心。
前則無苦今亦無苦後亦無苦。
當知三世苦痛皆從身心而有。
是故應觀苦谛。
如是心生厭患。
是苦因緣。
唯從愛等諸煩惱生。
非天非時非自然亦非無因緣。
若離煩惱則不有生。
當知世間皆從愛等煩惱生。
如人造事皆欲以為先。
以是故諸煩惱是苦因緣。
複次由愛水故受身。
若無愛水則不受身。
如乾土不能著壁。
以水和之則有所著。
複次因諸煩惱是故受身種種不同。
如多欲者受多欲形。
多瞋恚者受多瞋恚形。
多癡者受多癡形。
煩惱薄者受薄煩惱形。
見今果報異故。
知昔因緣各别。
來世随煩惱受身差别亦如是,随業受身。
若不為瞋恚則不受毒蛇形。
一切馀形亦如是,以是故當知愛等諸煩惱一切苦因緣。
苦因緣盡故則苦盡涅槃。
涅槃名離欲。
斷諸煩惱常不變異。
是中無生無老無病無死。
無愛别離苦怨憎會苦。
常樂不退。
行者得涅槃滅度時都無所去。
名為寂滅。
譬如然燈膏盡則滅不至諸方。
是名滅谛。
得涅槃方便道。
定分有三種。
慧分有二種。
戒分有三種。
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