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無所别知。

    死時乃覺。

    色無色界衆生。

    於深禅定愛味心著。

    命終随業因緣還複受報。

    如是衆生當有何樂。

    於地獄三惡道。

    是舊住處。

    天上人中猶如客住。

    暫得止息。

    以是因緣故。

    佛但說苦谛無有樂谛。

    是故一切衆生無不是苦。

    衆生可愍不知實苦。

    於颠倒中而生樂想。

    今世後世受種種憂惱而無厭心。

    雖暫得離苦還複求樂作諸苦事。

    如是思惟。

    見諸衆生悉皆受苦。

    是為悲心。

    馀悲心義如摩诃衍論四無量中說。

    喜者行人知諸法實相。

    觀苦衆生皆為樂相。

    觀樂衆生皆為苦相。

    如是諸法無有定相随心力轉。

    若諸法無有一定相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無有難。

    何況馀道。

    随意可得故心生歡喜。

    複次行者作是念。

    我因少持戒精進等便得離欲。

    逮諸禅定無量功德。

    念諸善功德故心生歡喜。

    譬如賈客赍持少物百千倍利。

    心大歡喜複作是念。

    如是法利皆由佛恩。

    佛自然得道與人演說。

    随教修行得如是利益。

    是時心念十方諸佛身有金色相好莊嚴及十力等無量功德法身。

    因是念佛心生歡喜。

    複次佛法於九十六種道中。

    最為第一。

    能滅諸苦能趣常樂。

    心生歡喜。

    又複分别三種佛法。

    一者涅槃無量常相。

    是究竟不壞法。

    二者涅槃方便八直聖道。

    三者十二部經宣示八道。

    如是念法心生歡喜。

    複次能知如是實相。

    行於正道離諸邪徑。

    是為正人。

    所謂佛弟子衆於一切衆中最為第一。

    自思惟言:我已在此衆中。

    是我真伴彼能益我。

    以是因緣故心生歡喜。

    願令衆生悉皆歡喜。

    定力轉成故。

    悉見衆生皆得是喜。

    舍者行人如小懈極心暫止息。

    但觀衆生一相不觀苦樂。

    喜相猶如小兒。

    若常愛念憍恣敗壞。

    若常苦切怖畏羸瘦。

    是故有時放舍不愛不憎。

    行者如是,若常行慈喜心則放逸。

    以喜樂多故。

    若常行悲心則生憂惱。

    以念苦多故。

    是故行舍莫令苦樂有過。

    複次行者入道得禅定味。

    分别衆生好鬼。

    是善是不善。

    善者恭敬愛念。

    不善者則生輕慢。

    如人得大珍寶輕慢貧者,見有寶者恭敬愛念。

    破是二相故而行舍心。

    如經中說。

    修行慈心除破瞋恚。

    修行悲心除惱衆生。

    修行喜心除破愁憂。

    修行舍心除破憎愛。

    但觀衆生得解脫故随心所作。

    如人觀林不觀樹也。

    又如世人寒時得溫熱時得涼。

    資生随意者,是名為樂。

    若得官位寶藏歌舞戲笑。

    是名為喜。

    若失此衆事者,是名憂苦。

    若無此三事者,是名為舍。

    行者亦如是,具有四心。

    自身受樂願及衆生。

    心既柔軟。

    見一切衆生悉得是樂。

    又複見諸天上世間豪貴。

    取其樂相願及衆生。

    心既柔軟。

    見一切衆生。

    悉得是樂。

    修行慈時心生大喜。

    以此大喜願與衆生。

    或從定起禮佛法衆贊歎供養。

    亦得心喜願與衆生。

    及取外喜願與衆生。

    或時自見其苦老病憂惱饑寒困苦。

    欲令衆生離是苦惱。

    我能分别籌量。

    心忍猶尚苦惱。

    何況衆生無有智慧忍受衆苦。

    何得不惱,則生悲心。

    複見外人刑戮鞭撻。

    又聞經說惡道苦痛。

    取是苦相觀一切皆苦。

    而生悲心。

    舍者自舍憎愛。

    亦觀衆生無有憎愛。

    及取外衆生受不苦不樂者,從第四禅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

    及欲界無苦無樂時。

    取是相已觀一切衆生。

    亦都如是無苦無樂。

    複次如貴人唯有一子。

    愛念甚重心常慈愍。

    世間諸樂願令悉得。

    自能得者亦皆與之。

    其子或時遭諸惱患。

    父甚悲念。

    若子從因得免。

    其父大喜。

    心生喜已,即便放舍任子自長。

    父得休息。

    行者如是,於四無量心中。

    觀諸衆生亦如子想。

    随己所有樂事。

    及取世間種種諸樂。

    願令得之。

    慈定力故悉見一切皆是樂者,行人從慈心起。

    若見衆生受諸苦痛。

    取是相已而生悲心。

    悲心力故見諸衆生悉皆受苦。

    見受苦已願令衆生皆離是苦。

    從悲三昧起。

    若見衆生受樂得道入涅槃者,取是相已而生喜心。

    欲令彼得而彼自得。

    心識柔軟悉見衆生皆得歡喜。

    從此定起。

    見衆生不苦不樂者不憂不喜者,取是相已而生舍心。

    願令衆生不苦不樂不憂不喜。

    以善修舍定力故。

    悉見衆生不苦不樂不憂不喜。

    得離煩惱熱。

    複次若衆生有諸過釁。

    舍而不問。

    若恭敬愛著不以為喜。

    是為舍心。

    如是等四無量義,如摩诃衍中說。

     淨觀者三品或初習行。

    或已習行。

    或久習行。

    若初習行當教言:破皮卻不淨。

    當觀白骨人。

    系意在觀不令外意。

    外念諸緣攝之令還。

    若已習行當教言:心卻皮肉。

    具觀頭骨不令外念。

    外念諸緣攝之令還。

    若人習行。

    卻身中一寸皮肉系意五處。

    頂上額上眉間鼻端心處。

    如是等處住意在骨不令外念。

    外念諸緣攝之令還。

    當複觀心。

    若心疲極舍諸外想注念在緣。

    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終日馳走。

    鎖常攝還極乃休息。

    所緣如柱。

    念則如鎖。

    心喻猕猴。

    亦如乳母。

    常觀小兒不令堕落。

    行者觀心亦複如是,漸漸制心令住緣處。

    若心久住是應禅法。

    若得禅定即有三相。

    身悉和悅柔軟輕便。

    白骨流光猶如白珂。

    心得靜住是為淨觀。

    是時便得色界中心。

    是名初學禅法門。

    若定得勝心,則不如制之令住。

    是名一心。

    若能一寸中住。

    便得遍卻。

    不得但觀赤骨人。

    得此觀已,棄赤骨人觀白骨人。

    不令外念。

    外念諸緣攝之令還。

    心若清淨住於骨觀。

    骨邊白光遍身中出。

    如天清明日光極淨。

    此光既出。

    以心目觀了了見之。

    因光力故見骨人中相。

    似諸心心相應法生滅。

    如毗琉璃筒中水流。

    是時心息得樂。

    淫人欲樂不足喻也。

    外身觀亦複如是,如是一身觀。

    次第轉多。

    乃至閻浮提。

    複從一閻浮提。

    還至一寸心得自住。

    是為不淨中淨三昧門。

    複次此身空骨以薄皮覆。

    有何可樂甚可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