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作器無不成就。

    問曰:行者雲何得慈心無量。

    答曰:行者依四禅已,念一城衆生願令得樂。

    如是一國土。

    一閻浮提四天下。

    小千國土。

    二千國土。

    三千大千國土。

    乃至十方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衆生。

    慈心遍覆皆願得樂。

    譬如水劫盡時消水火珠滅不複現。

    大海龍王心大發動。

    從念生水出海盈漫。

    及天澍雨遍滿天下。

    是時天地彌漫無不充溢。

    行者亦爾。

    以大慈水滅瞋恚。

    消慈火珠。

    慈水發溢漸漸廣大。

    遍至無量無邊衆生。

    悉蒙潤澤常出不斷。

    或聽說法增益慈心。

    譬如大雨無不周普。

    行者慈念衆生。

    令得世間清淨之樂。

    亦以所得禅定快樂持與衆生。

    亦以涅槃苦盡之樂。

    乃至諸佛第一實樂。

    願與衆生。

    以慈力故。

    悉見十方六道衆生無不受樂。

    問曰:如阿毗昙說。

    何等是慈三昧。

    觀一切衆生悉見受樂。

    又經中說慈心三昧。

    遍滿十方皆見受樂。

    雲何但言願令衆生得樂。

    答曰:初習慈心願令得樂。

    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見衆生無不受樂。

    如鑽燧出火。

    初然細軟乾草。

    火勢轉大濕木山林一時俱然。

    慈亦如是,初入觀時。

    見人受樂願與苦者,慈力轉成悉見得樂。

    問曰:衆生實無得者,雲何皆見得樂而不颠倒。

    答曰:定有二種。

    一者觀諸法實相。

    二者觀法利用。

    譬如真珠師。

    一者善知珠相貴賤好鬼。

    二者善能治用。

    或有知相而不能用。

    或有治用而不知相。

    或有知相亦能治用。

    行者如是,賢聖未離欲者,能觀法相四真谛等而不能用。

    不行四無量故。

    如凡夫離欲行諸功德。

    能有利用。

    生四無量心。

    不能觀實相故。

    如俱解脫阿羅漢等。

    能觀實相。

    具禅定故生四無量。

    四無量者得解之法。

    以利用故非為颠倒。

    複次佛法之實無有衆生。

    雲何觀苦者為實。

    樂者為倒。

    所謂颠倒。

    無衆生中而著我相。

    若常若無常。

    若邊若無邊等。

    是為颠倒。

    行慈之人知衆生假名。

    如輪等和合名之為車。

    是故行者,慈心清淨則非颠倒。

    複次若無衆生以為實者,衆生受樂應是颠倒。

    而有衆生無衆生皆為是邊。

    不應但有衆生以為颠倒。

    複次慈三昧力故。

    行者皆見衆生無不得樂如一切入觀。

    禅定力故於緣境界轉青作赤。

    何況衆生皆有樂相而不見也。

    如貴賤貧富禽獸之屬。

    各自有樂互相憐愍。

    貴者之患貧者所無。

    貧者之患貴者所無。

    問曰:馀道可爾。

    地獄雲何。

    答曰:地獄衆生亦有樂分。

    遠見刀山灰河。

    皆謂林水而生樂想。

    見樹上女人亦生樂想。

    又我心颠倒故愛樂其身。

    若欲殺時逃避啼哭請求獄卒願見放舍。

    若語赦汝。

    得脫此苦心亦可樂。

    如是之等皆有樂分。

    又複神通力故。

    行慈之心。

    種種教化令衆生得樂。

    或随所有而能與之。

    及身口行助成利益。

    如諸佛菩薩深心愛念壞諸惡趣。

    實令衆生得種種樂。

    以是故不但願與。

    亦實令得樂。

    問曰:行慈者得何功德。

    答曰:行慈者諸惡不能加。

    如好守備外賊不害。

    若欲惱害反自受患。

    如人以掌拍矛。

    掌自傷壞矛無所害。

    五種邪語不能壞心。

    五種者,一妄語說過。

    二惡口說過。

    三不時說過。

    四惡心說過。

    五不利益說過。

    譬如大地不可破壞。

    種種瞋惱讒謗等不能毀也。

    譬如虛空不受加害。

    心智柔軟猶若天衣。

    複次行者入慈。

    虎狼毒獸蛇蚖之屬皆不能害。

    如入牢城無能傷害。

    得如是等無量功德。

    問曰:慈德如是,何者名慈法。

    答曰:愛念衆生皆見受樂。

    是心相應法行陰所攝名為慈法。

    或色界系或不系。

    心數法。

    心共生。

    随心行。

    非色法。

    非是業。

    業相應。

    業共生。

    随業行。

    非報生。

    是應修得修行修。

    應證身證慧證。

    或思惟斷或不斷。

    或有覺有觀。

    或無覺有觀。

    或無覺無觀。

    或有喜或無喜。

    或有出入息或無出入息。

    或賢聖或凡夫。

    或樂受相應。

    或不苦不樂受相應非道品。

    先緣相後緣法。

    在四禅亦馀地。

    緣無量衆生故名為無量。

    清淨故。

    慈念故。

    憐愍利益故。

    名為梵行梵乘。

    能到梵世名為梵道。

    是過去諸佛常所行道。

    問曰:雲何修習慈心。

    答曰:若行者作是念。

    我除剃須發不在飾好破憍慢相。

    若稱此者宜應行慈。

    今著染衣。

    當應行慈令心不染。

    食他之食不虛受施。

    如經所說,若有比丘。

    漸修慈心則随佛教。

    如是不虛食人信施。

    複次若出家若在家行者作是念。

    慈心力故。

    於惡世中安隐無患。

    於破法衆中獨随法行。

    於熱煩惱令心清冷。

    如近聚落有涼清池。

    複次行慈力故。

    怨家毒害不能複害。

    如著革屣刺不能傷。

    行者處於欲界。

    多瞋怒害。

    鬥诤怨毒種種諸害。

    慈心力故無能傷損。

    譬如力士著金剛铠執持利器。

    雖入大陣不能傷壞。

    複次是慈能利益。

    利益三種人。

    凡夫行慈除諸瞋恚。

    得無量福生於淨果。

    世間福德無過是者,求聲聞辟支佛者,欲界多瞋慈力能破。

    及馀煩惱則亦随滅。

    得離欲界漸出三界。

    如佛所說,慈心共俱近修七覺。

    大乘發心為度衆生。

    以慈為本。

    如是慈心。

    於三種人無量利益。

    又習慈初門。

    又十六行令速得慈。

    又使牢固。

    亦常修行。

    一者持戒清淨。

    二者心不悔。

    三者善法中生喜。

    四者快樂。

    五者攝護五情。

    六者念巧便慧。

    七者身離心離。

    八者同行共住。

    九者若聽若說随順慈法。

    十者不惱亂他人。

    十一者食知自節。

    十二者少於睡眠。

    十三者省於言語。

    十四者身四威儀安隐適意。

    十五者所須之物随意無乏。

    十六者不戲論諸法行。

    是十六法助慈三昧。

    悲者觀衆生苦。

    如地獄餓鬼畜生世間刑徒饑寒病苦等。

    取其苦相故悲心轉增。

    乃至樂人皆見其苦。

    問曰:雲何以樂為苦。

    答曰:樂是無常樂無厭足從因緣生。

    念念生滅無有住時。

    以是故苦。

    複次如欲天受樂。

    如狂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