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從離欲生。

    此中喜樂從初禅定生。

    問曰:二禅亦離初禅結使。

    何以不言離生。

    答曰:雖複離結。

    但依定力多故。

    以定為名。

    複次言離欲者則離欲界。

    言離初禅未離色界。

    是故不名離生。

    如是等是二禅相。

    行者既得二禅。

    更求深定。

    二禅定有煩惱覆心。

    所謂愛慢邪見疑等。

    壞破定心。

    是二禅賊遮三禅門。

    是故當求斷滅此患以求三禅。

    問曰:若爾者,佛何以故說。

    離喜行舍得入三禅。

    答曰:得二禅大喜。

    喜心過差心變著。

    喜生諸結使。

    以是故喜為煩惱之本。

    又複諸結使無有利益不應生著。

    喜是悅樂甚為利益滞著難舍。

    以是故佛說舍喜得入三禅。

    問曰:五欲不淨罪。

    喜則應當舍。

    是喜淨妙衆生所樂。

    雲何言舍。

    答曰:先已答生著因緣則是罪門。

    複次若不舍喜,則不能得上妙功德。

    以是故舍小得大。

    有何過也。

    行者進求三禅。

    觀喜知患憂苦因緣所可喜樂。

    無常事變則生憂苦。

    複次喜為粗樂。

    今欲舍粗而求細樂。

    故言離喜更入深定求異定樂。

    雲何三禅相滅喜。

    舍此妙喜心不悔念。

    知喜為害。

    譬如人知婦是羅刹,則能舍離心不悔念。

    喜為狂惑粗法非妙。

    第三禅身受樂。

    世間最樂無有過者,聖所經由。

    能受能舍無喜之樂。

    以念巧慧身,則遍受入於三禅。

    問曰:此說一心念慧。

    初禅二禅何以不說。

    答曰:第三禅者,身遍受樂心行舍法。

    不令心著分别好鬼。

    故言一心念慧。

    複次三禅中有三過。

    一者心轉細沒。

    二者心大發動。

    三者心生迷悶。

    行者常應一心念此三過。

    若心沒時。

    以精進智慧力。

    還令心起。

    若大發動則應攝止。

    若心迷悶應念佛妙法還令心喜。

    常當守護治此三心。

    是名一心行樂者入第三禅。

    問曰:如經。

    第三禅中二時說樂。

    何等為二樂。

    答曰:前說受樂。

    後說快樂。

    問曰:有三種樂。

    受樂快樂無惱樂。

    以何樂故三禅名為第一之樂。

    答曰:三樂上妙皆勝下地。

    但以受樂第一。

    說名樂地。

    究竟盡故。

    馀二樂者上地猶有。

    此中不以為名。

    問曰:喜樂無喜樂。

    有何差别。

    答曰:樂受有二種。

    一者喜根。

    二者樂根。

    喜根喜樂。

    初禅二禅所攝。

    樂根無喜樂。

    三禅所攝。

    複次欲界初禅樂受。

    粗者名樂根。

    細者名為喜根。

    二禅三禅樂受。

    粗者為喜根。

    細者為樂根。

    譬如熱極得清冷水持洗手面。

    是名為喜。

    入大涼池舉身沐浴。

    是名受樂。

    行者如是,初禅覺觀故樂不遍身。

    二禅大喜驚故不能遍身。

    三禅無障礙故樂遍其身。

    是名差别。

    複次樂受有四種。

    欲界六識相應樂。

    名為喜根亦名樂根。

    初禅四識相應樂。

    名為樂根亦名喜根。

    二禅意識相應樂受名為喜根。

    三禅離喜故。

    意識相應樂受。

    名為樂根。

    行者既得三禅。

    知上三樂。

    一心守護常恐畏忘失,則為是惱。

    是故樂複為患。

    當求離樂。

    譬如人求富貴之樂。

    求時既苦。

    得時無厭則複為苦。

    得已守護亦複為苦。

    有人以求樂為苦故舍。

    或有得樂無厭覺苦故舍。

    或有既得守護為苦故舍。

    行者患樂亦如是,求初禅樂。

    以覺觀惱亂故舍。

    二禅大喜動故舍。

    三禅知樂無常難守故舍。

    以是故。

    當舍此樂求於四禅安隐之地。

    問曰:行者依禅定樂舍於欲樂。

    今依何等而舍禅樂。

    若舍禅樂得何利益。

    答曰:行者依於涅槃樂能舍禅樂。

    得三利故。

    所謂羅漢辟支佛佛道。

    是故舍禅定樂。

    行於四禅安隐快樂。

    以三乘道随意而入涅槃。

    問曰:雲何知是第四禅相。

    答曰:如佛說四禅相。

    若比丘斷樂斷苦先滅憂喜。

    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禅。

    問曰:斷三禅樂應爾。

    離欲時已斷苦。

    今何故複言斷苦。

    答曰:有人言:斷有二種。

    一别相斷。

    二總相斷。

    如須陀洹。

    以道比智。

    總斷一切見谛結使。

    是事不然。

    何以故?佛說斷苦斷樂先滅憂喜。

    若欲界苦。

    應說先斷苦憂喜。

    而不說者,以是故知非欲界苦。

    以三禅樂無常相故則能生苦。

    是故說斷苦。

    又如佛說。

    樂受時當觀是苦。

    於三禅樂生時。

    住時為樂滅時為苦。

    以是故言斷樂斷苦。

    先滅憂喜者,欲界中憂。

    初二禅喜者,問曰:欲界中有苦有憂。

    離欲時滅。

    何以但說斷憂。

    不說斷苦。

    答曰:離欲時雖斷二事。

    憂根不複成就。

    苦根成就。

    以成就故不得言滅。

    問曰:若三禅中樂生。

    住時樂滅時為苦。

    今說初禅二禅中喜。

    何獨不爾。

    答曰:佛經所說,離三禅時。

    斷樂斷苦無滅憂喜。

    初禅二禅不作是說。

    問曰:佛何因緣不作是說。

    答曰:三禅中樂。

    於三界中受樂最妙。

    心所著處。

    以其著故無常生苦。

    以喜粗故不能遍身雖複有失不大生憂。

    以是故佛經不說也。

    不苦不樂者,第四禅中雖有不苦不樂受。

    舍者舍三禅樂。

    行不苦不樂受不憶不悔。

    念清淨者,以滅憂喜苦樂四事故念清淨。

    問曰:上三禅中不說清淨。

    此中何以獨說。

    答曰:初禅覺觀亂故。

    念不清淨。

    譬如露地風中然燈。

    雖有脂炷。

    以風吹故明不得照。

    二禅中雖一識攝。

    以喜大發故定心散亂。

    是故不名念清淨。

    三禅中著樂心多亂此禅定故不說念清淨。

    四禅中都無此事故言念清淨。

    複次下地雖有定心。

    出入息故令心難攝。

    是中無出入息故心則易攝。

    易攝故念清淨。

    複次第四禅名為真禅。

    馀三禅者方便階梯。

    是第四禅譬如山頂。

    馀三禅定如上山道。

    是故第四禅。

    佛說為不動處。

    無有定所動處故。

    有名安隐調順之處。

    是第四禅相。

    譬如善禦調馬随意所至。

    行者得此第四禅。

    欲行四無量心随意易得。

    欲修四念處修之則易。

    欲得四谛疾得不難。

    欲入四無色定易可得入。

    欲得六通求之亦易。

    何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樂。

    舍念清淨調柔随意。

    如佛說喻。

    金師調金洋煉如法。

    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