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樂。

    情散愁愦心轉沈重。

    瞪瞢不了。

    即知睡眠害心之賊。

    尚破世利。

    何況道事。

    睡眠法者與死無異。

    氣息為别。

    如水衣覆水不睹面像。

    睡眠覆心不見好鬼。

    諸法之實亦複如是,即時除卻應作是念。

    諸煩惱賊皆欲危害何可安眠。

    如對賊陣。

    鋒刃之間不應睡眠。

    未離老病死患。

    未脫三惡道苦。

    於道法中乃至暖法未有所得。

    不應睡眠。

    作是念已若睡猶不止即應起行冷水洗面。

    瞻視四方仰觀星宿。

    念於三事除滅睡眠不令覆心。

    一者怖畏。

    當自思惟。

    死王大力常欲為害。

    念死甚近如賊疾來無可恃怙。

    又如拔刀臨項。

    睡則斬首。

    二者欣慰。

    當作是念。

    佛為大師。

    所有妙法未曾有也。

    我以受學自幸欣慶。

    睡心即滅。

    三者愁憂。

    當複念言:後世展轉受身經曆。

    苦痛毒害無邊無量。

    如是種種因緣呵睡眠法。

    如是思惟睡眠則止。

    若掉悔蓋起。

    應作是念。

    世人欲除憂。

    求歡喜故而生掉戲。

    今我苦行坐禅求道。

    雲何自恣放心掉戲。

    甚所不應。

    佛法所重攝心為本。

    不應輕躁縱心自放。

    如水波動不見面像。

    掉戲動心不見好鬼。

    悔如禅度中說。

    問曰:貪欲恚疑各别為蓋。

    何故睡眠掉悔二合為蓋。

    答曰:睡雖煩惱勢力微薄。

    眠不助成則不覆心。

    掉戲無悔不能成蓋。

    以是故二合為蓋。

    譬如以繩系物單則無力合而能系。

    複次睡眠心法因睡心重。

    以心重故身亦俱重。

    因睡微覆眠覆轉增遮壞道法。

    是故二合為蓋。

    眠既覺已心不專一。

    馳念五欲行諸煩惱。

    是名為掉。

    譬如猕猴得出羁閉。

    自恣跳踯戲諸林木。

    掉亦如是,已念五欲行諸結使。

    身口意失而生憂悔。

    作是念言: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是故掉悔相因二合為蓋。

    問曰:作惡能悔不應為蓋。

    答曰:如犯戒自悔。

    從今以往不複更作。

    如是非蓋。

    若心作罪常念不息。

    憂惱亂心故名為蓋。

    如是種種因緣。

    呵掉悔蓋。

    系心緣中。

    若心生疑即應令滅。

    所以者何。

    疑之為法非如愛慢。

    今世不生歡心。

    後世令堕地獄。

    有疑遮諸善法。

    如岐路猶豫不知那進。

    便自止息。

    行者如是,本所習法疑不複進。

    即知疑患遮覆正道。

    當疾除卻。

    複作是念。

    佛為一切智人。

    分别諸法。

    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

    是善是不善。

    是利是害。

    了了分明。

    今但受行不應生疑。

    當随教法不應拒違。

    複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如實如法。

    我無是智雲何自心籌量諸法。

    如人手執利器。

    乃可與賊相禦。

    若無所執而對強敵反以為害。

    我今未得修定智慧。

    雲何欲籌量諸法實相。

    是不應然。

    複次外道非佛弟子故應生疑。

    我是弟子雲何於佛而複生疑。

    佛常毀訾疑患。

    是覆是蓋是遮是礙。

    自诳之法。

    如人既知刺客即應除避。

    疑亦如是,诳惑行者,欲與疑慧而礙實智。

    譬如病疥搔之轉多身壞增劇。

    良醫授藥疥癢自止。

    行者如是,種種諸法而生疑想。

    随事欲解疑心轉多。

    是以佛教直令斷疑。

    疑生即滅。

    如是種種呵疑。

    當疾除卻。

    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蓋集諸善法。

    深入一心。

    斷欲界煩惱得初禅定。

    如佛經說。

    行者離欲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

    問曰:得初禅相雲何。

    答曰: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

    未得到地。

    身心快樂柔和輕軟身有光明。

    得初禅相轉複增勝。

    色界四大遍滿身故。

    柔和輕軟離欲惡不善一心定故能令快樂。

    色界造色有光明相。

    是故行者見妙光明照身内外。

    行者如是心意轉異。

    瞋處不瞋喜處不喜。

    世間八法所不能動。

    信敬慚愧轉多增倍。

    於衣服飲食等心不貪著。

    但以諸善功德為貴。

    馀者為賤。

    於天五欲尚不系心。

    何況世間不淨五欲。

    得初禅人有如是等相。

    複次得初禅時心大驚喜。

    譬如貧者卒得寶藏。

    心大歡喜作是念言:初夜中夜後夜。

    精勤苦行習初禅道。

    今得果報如實不虛。

    妙樂如是,而諸衆生狂惑頑愚。

    沒於五欲不淨非樂。

    甚可憐愍。

    初禅快樂内外遍身。

    如水漬乾土内外霑洽。

    欲界身分受樂不能普遍。

    欲界淫恚諸火熱身。

    入初禅池涼樂第一除諸熱惱。

    如大熱極入清涼池。

    既得初禅念本所習修行道門。

    或有異緣。

    所謂念佛三昧。

    或念不淨慈心觀等。

    所以者何。

    是行思力令得禅定轉複深入。

    本觀倍增清淨明了。

    行者得初禅已進求二禅。

    若有漏道。

    於二禅邊地厭患覺觀。

    如欲界五欲五蓋令心散亂。

    初禅覺觀惱亂定心亦複如是,若無漏道。

    離初禅欲。

    即用無漏初禅。

    呵責覺觀。

    問曰:如初禅結使亦能亂心。

    何故但說覺觀。

    答曰:初禅結使名為覺觀。

    所以者何。

    因善覺觀而生愛著。

    是故結使亦名覺觀。

    始得初禅未有馀著。

    複次本未曾得覺觀大喜。

    以大喜故壞敗定心。

    以破定故先應除舍。

    複次欲入甚深二禅定故除卻覺觀。

    為大利故而舍小利。

    如舍欲界小樂而得大樂。

    問曰:但說覺觀應滅。

    不說初禅煩惱耶。

    答曰:覺觀即是初禅善覺觀也。

    初禅愛等亦名覺觀。

    以惡覺觀障二禅道。

    是故宜滅。

    以善覺觀能留行者令心樂住。

    是故皆應當滅。

    尋複思惟。

    知惡覺觀是為真賊。

    善覺觀者雖似親善亦複是賊。

    奪我大利故。

    當進求滅二覺觀。

    覺觀惱亂如人疲極安眠衆音惱亂。

    是故行者,滅此覺觀已求二禅。

    譬如風土能濁清水不見面像。

    欲界五欲濁心如土濁水。

    覺觀亂心如風動水。

    以覺觀滅故内得清淨。

    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於二禅。

    問曰:雲何是二禅相。

    答曰:經中說言:滅諸覺觀。

    若善若無記。

    以無覺觀動故内心清淨。

    如水澄靜無有風波。

    星月諸山悉皆照見。

    如是内心清淨故。

    名賢聖默然。

    三禅四禅雖皆默然。

    以二禅初得。

    為名有覺觀語言因緣。

    因緣初滅故得名默然定生喜樂妙勝初禅。

    初禅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