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行者初來欲受法時。
師問五衆戒淨已,若淫欲多者,應教觀不淨。
不淨有二種。
一者惡厭不淨。
二者非惡厭不淨。
何以故?衆生有六種欲。
一者著色。
二者著形容。
三者著威儀。
四者著言聲。
五者著細滑。
六者著人相。
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淨。
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
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
觀不壞斷二種欲威儀言聲。
觀已壞悉斷六種欲。
習不淨有二種。
一者觀死屍臭爛不淨。
我身不淨死屍一等無有異也。
如是觀己心生惡厭。
取是相已,至閑靜處若樹下若空舍。
以所取相自觀不淨。
處處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
若心馳散還攝緣中。
二者雖不眼見。
從師受法憶想分别。
自觀身中。
三十六物不淨充滿。
發毛爪齒涕淚涎涶。
汗垢肪?冊皮膜肌肉。
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癊。
生藏膿血屎尿諸蟲。
如是等種種不淨聚。
假名為身。
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
若心厭惡淫欲。
心息則已,若心不息當勤精進。
呵責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為至近。
命如電逝。
人身難得善師難遇。
佛法欲滅如曉時燈。
有破定法衆患甚多。
内諸煩惱外有魔民。
國土饑荒内外老病。
死賊其力甚大壞習禅定。
我身可畏。
於諸煩惱賊中未有微損。
於禅定法中未有所得。
雖服法衣。
内實空虛俗人無異。
諸惡趣門一切皆開。
諸善法中未入正定。
於諸惡法未能必不為惡。
我今雲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
不能精勤制伏其心。
如此弊身賢聖所呵。
不淨可惡九孔流出。
而貪著此身。
與畜生同死。
俱投黑闇甚所不應。
如是鞭心思惟自責還攝本處。
又時亦複應令心悅。
作是念言:佛是一切智人。
直說道教易解易行。
是我大師。
如是不應憂畏。
如依大王無有怖畏。
諸阿羅漢所作已辦。
是我同伴。
已能伏心如奴衷主。
心已調伏具種種果六通自在。
我亦應自伏其心求得此事。
唯有此道無複異路。
如是思惟已還觀不淨。
複自欣歡作是念言:初習道時。
諸煩惱風吹破我心。
我欲得道。
上妙五欲尚不能壞。
何況弊者,如長老摩诃目揵連得阿羅漢道。
本婦将從伎樂盛自莊嚴飾欲壞目連。
目連爾時說偈言: 汝身骨幹立,皮肉相纏裹。
不淨内充滿,無一是好物。
韋囊盛屎尿,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直,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如人舍廁去。
若人知汝身,如我所厭惡。
一切皆遠離,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嚴飾,華香以璎珞。
凡夫所貪愛,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淨聚,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愚者以為好。
汝脅肋著脊,如椽依棟住。
五藏在腹内,不淨如屎箧。
汝身如糞舍,愚夫所保愛。
飾以珠璎珞,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終始不可著。
汝欲來堯我,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決定堅固。
住心本緣不畏衆欲。
若利根者,一心精勤。
遠至七日心得定住。
中根者,乃至三七。
鈍根者,久久乃得。
如攢酪成酥。
必可得也。
若不任習行。
是身雖複久習種種方喻。
空無所得。
譬如攢水終不成酥。
問曰:何事不中。
答曰:若犯禁戒不可忏者,若邪見不舍。
若斷善根及三覆障。
所謂厚利煩惱。
五無間罪。
三惡道報。
如是等罪不應習行。
又摩诃衍中。
菩薩利根。
有實智慧福德因緣。
不同其事。
若不任習行。
當誦經修福起塔供養。
說法教化行十善道。
問曰:雲何當知得一心相。
答曰:心住相者身軟輕樂。
瞋恚愁憂諸惱心法皆已止息。
心得快樂未曾所得勝於五欲。
心淨不濁故身有光明。
如清淨鏡光現於外。
如明珠在淨水中光明顯照。
行者見是相己心安喜悅。
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已見濕泥得水不久。
行者如是,初習行時如掘乾土。
久而不止得見濕相。
自知不久當得禅定。
一心信樂精勤攝心轉入深定。
作是念已毀訾五欲。
見求欲者甚為可惡。
如人見狗不得好食而啖臭糞。
如是種種因緣。
呵欲為過。
心生憐愍。
受五欲者,自心有樂而不知求。
反更外求不淨罪樂。
行者常應精進晝夜集諸善法助成禅定。
諸障禅法令心遠離。
集諸善法者,觀欲界無常苦空無我。
如病如瘡如癰如箭入心。
三毒熾燃起諸鬥诤嫉妒煙相甚為惡厭。
如是觀者,是名初習禅法。
若習法時。
中間或有五蓋覆心。
即應除滅。
如黑雲翳日風力破散。
若淫欲蓋起。
心念五欲即應思惟。
我今在道自舍五欲雲何複念。
如人還食其吐。
此是世間罪法。
我今學道。
除剃須發被著法衣。
盡其形壽。
五欲情願永離永斷。
雲何還複生著。
甚非所宜。
即令除滅。
如賊毒蛇不令入室。
以其為禍甚深重故。
複次五欲之法。
衆惡住處。
無有反複。
初時尚可。
久後欺诳受諸苦毒。
嫉妒恚怒無惡不作。
如囊盛衆刀以手抱觸左右傷壞。
複次設得五欲猶不厭足。
若無厭足則無有樂。
如渴飲漿。
未及除渴不得有樂,猶如搔疥。
其患未差不可為樂。
複次欲染其心不見好鬼。
不畏今世後世罪報。
以是之故除卻淫欲。
已卻淫欲或生瞋惱。
瞋惱心生即應除卻。
衆生可念。
處胎已來無時不苦。
衆苦備具雲何更增其惱。
如人臨欲刑戮。
何有善人重增苦痛。
又複行道之人。
應舍吾我愛慢等結。
雖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生念。
何況瞋恚拔樂根本。
複次如水沸動不見面像。
瞋恚心生不識尊卑父母師長。
乃至不受佛教。
瞋為大病。
殘害無道猶如羅刹。
當以思惟。
慈心消滅瞋恚。
淫欲瞋恚既止。
若得禅定則為快樂。
若未得禅
師問五衆戒淨已,若淫欲多者,應教觀不淨。
不淨有二種。
一者惡厭不淨。
二者非惡厭不淨。
何以故?衆生有六種欲。
一者著色。
二者著形容。
三者著威儀。
四者著言聲。
五者著細滑。
六者著人相。
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淨。
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
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
觀不壞斷二種欲威儀言聲。
觀已壞悉斷六種欲。
習不淨有二種。
一者觀死屍臭爛不淨。
我身不淨死屍一等無有異也。
如是觀己心生惡厭。
取是相已,至閑靜處若樹下若空舍。
以所取相自觀不淨。
處處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
若心馳散還攝緣中。
二者雖不眼見。
從師受法憶想分别。
自觀身中。
三十六物不淨充滿。
發毛爪齒涕淚涎涶。
汗垢肪?冊皮膜肌肉。
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癊。
生藏膿血屎尿諸蟲。
如是等種種不淨聚。
假名為身。
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
若心厭惡淫欲。
心息則已,若心不息當勤精進。
呵責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為至近。
命如電逝。
人身難得善師難遇。
佛法欲滅如曉時燈。
有破定法衆患甚多。
内諸煩惱外有魔民。
國土饑荒内外老病。
死賊其力甚大壞習禅定。
我身可畏。
於諸煩惱賊中未有微損。
於禅定法中未有所得。
雖服法衣。
内實空虛俗人無異。
諸惡趣門一切皆開。
諸善法中未入正定。
於諸惡法未能必不為惡。
我今雲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
不能精勤制伏其心。
如此弊身賢聖所呵。
不淨可惡九孔流出。
而貪著此身。
與畜生同死。
俱投黑闇甚所不應。
如是鞭心思惟自責還攝本處。
又時亦複應令心悅。
作是念言:佛是一切智人。
直說道教易解易行。
是我大師。
如是不應憂畏。
如依大王無有怖畏。
諸阿羅漢所作已辦。
是我同伴。
已能伏心如奴衷主。
心已調伏具種種果六通自在。
我亦應自伏其心求得此事。
唯有此道無複異路。
如是思惟已還觀不淨。
複自欣歡作是念言:初習道時。
諸煩惱風吹破我心。
我欲得道。
上妙五欲尚不能壞。
何況弊者,如長老摩诃目揵連得阿羅漢道。
本婦将從伎樂盛自莊嚴飾欲壞目連。
目連爾時說偈言: 汝身骨幹立,皮肉相纏裹。
不淨内充滿,無一是好物。
韋囊盛屎尿,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直,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如人舍廁去。
若人知汝身,如我所厭惡。
一切皆遠離,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嚴飾,華香以璎珞。
凡夫所貪愛,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淨聚,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愚者以為好。
汝脅肋著脊,如椽依棟住。
五藏在腹内,不淨如屎箧。
汝身如糞舍,愚夫所保愛。
飾以珠璎珞,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終始不可著。
汝欲來堯我,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決定堅固。
住心本緣不畏衆欲。
若利根者,一心精勤。
遠至七日心得定住。
中根者,乃至三七。
鈍根者,久久乃得。
如攢酪成酥。
必可得也。
若不任習行。
是身雖複久習種種方喻。
空無所得。
譬如攢水終不成酥。
問曰:何事不中。
答曰:若犯禁戒不可忏者,若邪見不舍。
若斷善根及三覆障。
所謂厚利煩惱。
五無間罪。
三惡道報。
如是等罪不應習行。
又摩诃衍中。
菩薩利根。
有實智慧福德因緣。
不同其事。
若不任習行。
當誦經修福起塔供養。
說法教化行十善道。
問曰:雲何當知得一心相。
答曰:心住相者身軟輕樂。
瞋恚愁憂諸惱心法皆已止息。
心得快樂未曾所得勝於五欲。
心淨不濁故身有光明。
如清淨鏡光現於外。
如明珠在淨水中光明顯照。
行者見是相己心安喜悅。
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已見濕泥得水不久。
行者如是,初習行時如掘乾土。
久而不止得見濕相。
自知不久當得禅定。
一心信樂精勤攝心轉入深定。
作是念已毀訾五欲。
見求欲者甚為可惡。
如人見狗不得好食而啖臭糞。
如是種種因緣。
呵欲為過。
心生憐愍。
受五欲者,自心有樂而不知求。
反更外求不淨罪樂。
行者常應精進晝夜集諸善法助成禅定。
諸障禅法令心遠離。
集諸善法者,觀欲界無常苦空無我。
如病如瘡如癰如箭入心。
三毒熾燃起諸鬥诤嫉妒煙相甚為惡厭。
如是觀者,是名初習禅法。
若習法時。
中間或有五蓋覆心。
即應除滅。
如黑雲翳日風力破散。
若淫欲蓋起。
心念五欲即應思惟。
我今在道自舍五欲雲何複念。
如人還食其吐。
此是世間罪法。
我今學道。
除剃須發被著法衣。
盡其形壽。
五欲情願永離永斷。
雲何還複生著。
甚非所宜。
即令除滅。
如賊毒蛇不令入室。
以其為禍甚深重故。
複次五欲之法。
衆惡住處。
無有反複。
初時尚可。
久後欺诳受諸苦毒。
嫉妒恚怒無惡不作。
如囊盛衆刀以手抱觸左右傷壞。
複次設得五欲猶不厭足。
若無厭足則無有樂。
如渴飲漿。
未及除渴不得有樂,猶如搔疥。
其患未差不可為樂。
複次欲染其心不見好鬼。
不畏今世後世罪報。
以是之故除卻淫欲。
已卻淫欲或生瞋惱。
瞋惱心生即應除卻。
衆生可念。
處胎已來無時不苦。
衆苦備具雲何更增其惱。
如人臨欲刑戮。
何有善人重增苦痛。
又複行道之人。
應舍吾我愛慢等結。
雖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生念。
何況瞋恚拔樂根本。
複次如水沸動不見面像。
瞋恚心生不識尊卑父母師長。
乃至不受佛教。
瞋為大病。
殘害無道猶如羅刹。
當以思惟。
慈心消滅瞋恚。
淫欲瞋恚既止。
若得禅定則為快樂。
若未得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