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名曰無毀。
其中如來壽十千劫。
彼佛世界常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彼諸天魔及外道等。
於此經典不能障礙。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智盛刍即是今者曼殊室利。
谛授刍即是今者最勝天王。
此二菩薩方便善巧。
種種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令久住世。
十方佛國若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此二菩薩即往聽受。
如我今者說是法門。
放大光明尋光來集。
△第六分付囑品第十七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可受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勿令忘失。
時阿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雲何受持如是經典。
於是佛告阿難陀言:受持此經有十種法。
一者書寫。
二者供養。
三者施他。
四者谛聽。
五者披讀。
六者受持。
七者廣說。
八者諷誦。
九者思惟。
十者修習。
依斯十法受持此經。
譬如世間一切草木華果藥等皆依大地。
如是一切殊勝善法皆依般若波羅蜜多。
如轉輪王若住在世七寶常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複如是,若住在世三寶不滅。
爾時大衆瞻仰尊顔。
異口同音俱傷歎曰:如來滅後誰能荷擔如是世尊大法重擔。
謂於無量無邊大劫修集所得無上菩提。
爾時衆中便有一萬二千菩薩。
為護此法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我等舍身命,不求未來福。
護持佛所說,此甚深法要。
爾時衆中五百天子賢王為首。
複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說頌言:為度諸有情,成大悲願力。
護持佛所說,此甚深法要。
時天帝釋。
持髻梵王。
毗沙門王。
皆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說頌言:能療一切病,世尊今所說,般若微妙藥,我等頂戴持。
執金剛神。
亦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說頌言:法本無名字,佛以名字說。
大悲真教法,我今頂戴持。
爾時佛告持髻梵言:梵天當知。
佛贊三事最為無上。
何等為三。
一者發菩提心。
二者護持正法。
三者如教修行。
如是三法最為無上。
能修行者真供養佛。
我若住世一劫或一劫馀。
說此功德亦不能荊護持如來一四句頌。
所獲功德尚不可荊況能護持三世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三世諸佛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生故。
以法供養真供養佛。
若以資财非真供養。
故法供養最為第一。
若有護持佛正法者,當知彼類二世安樂。
是故梵天。
常應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汝由護法已當得見賢劫千佛悉為請主。
梵天當知。
於此穢土護持正法須臾之間。
勝淨土中若經一劫或一劫馀所獲功德。
故應精勤護持正法。
世尊,複告天帝釋言:憍屍迦。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随所在處。
當知即是如來生處得菩提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
何以故?憍屍迦。
一切菩薩一切善法一切如來皆從此生。
若有法師宣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此地即為佛所行處。
諸有情類於法師所。
當生善友尊重佛心。
恭敬歡喜供養贊歎。
若我住世一劫或一劫馀。
說此法師流傳此經所獲功德亦不能荊憍屍迦。
若此法師所行之處。
善男子等。
有能刺血灑地供養未足為多。
何以故?無上法輪難受持故。
時天帝釋白言:世尊,未來世中說此經處。
我及眷屬皆當擁護彼地方所及說法師。
若見此經所在之處。
即生前說四種處心。
爾時世尊贊天帝釋。
汝能如是善哉善哉!吾以此經付囑於汝。
宜於來世擁護流通。
時天帝釋即白佛言:我等諸天得生善趣。
皆由般若波羅蜜多。
發菩提心亦複由此。
是故我等不顧身命擁護世尊如是深法。
時佛複贊天帝釋言:善哉善哉!如說能作。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最勝天王及十方界諸大菩薩一切聲聞。
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聞夫即相無睹。
挺真如之壯觀。
即慮無知。
成種智之默識。
但二塵且落。
時逐見以輕濃五翳将披。
複因疑而聚散。
是以驟明空道。
給孤總旋憩之常曆選時徒。
妙吉昇對揚之重。
忽無觐以瞻仰。
俄不聆以餐悟。
既泯修而造修亦絕學而趍學。
狀其區别。
則菩提萬流。
斷其混茫。
則涅槃一相。
一相則不見生死。
萬流則無非佛法。
不壞假名之繁總。
而開實相之沈寥。
正明如來法無。
況菩薩法。
菩薩法無。
況二乘法。
二乘法無。
況凡夫法。
法尚不有。
何有菩提。
尚無菩提。
雲何可趣。
尚無可趣。
何有證得。
尚無證得。
何有證者,是故有之斯殊。
無之斯貫。
洞之斯遠。
沮之斯局。
豁爾夷蕩而無懈熾然翹勵而不精。
惱[W087]與慈渰分華。
劍林将玉毫比色。
皆其所也。
何以易諸。
觀其假言路以便便。
仰真宗而止止。
奕奕珠轉。
泠泠玉振。
起予聖旨。
莫尚於茲。
晞體法王。
不亦宜矣。
然則探其義也。
發祕藏之玄扃。
味其談也。
苞密語之殊轍。
詞宛而旨密。
即舊文殊般若矣。
雖雙軸成部。
而警策備彰。
庶七衆所歸。
較然無遠。
其中如來壽十千劫。
彼佛世界常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彼諸天魔及外道等。
於此經典不能障礙。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智盛刍即是今者曼殊室利。
谛授刍即是今者最勝天王。
此二菩薩方便善巧。
種種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令久住世。
十方佛國若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此二菩薩即往聽受。
如我今者說是法門。
放大光明尋光來集。
△第六分付囑品第十七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可受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勿令忘失。
時阿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雲何受持如是經典。
於是佛告阿難陀言:受持此經有十種法。
一者書寫。
二者供養。
三者施他。
四者谛聽。
五者披讀。
六者受持。
七者廣說。
八者諷誦。
九者思惟。
十者修習。
依斯十法受持此經。
譬如世間一切草木華果藥等皆依大地。
如是一切殊勝善法皆依般若波羅蜜多。
如轉輪王若住在世七寶常現。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複如是,若住在世三寶不滅。
爾時大衆瞻仰尊顔。
異口同音俱傷歎曰:如來滅後誰能荷擔如是世尊大法重擔。
謂於無量無邊大劫修集所得無上菩提。
爾時衆中便有一萬二千菩薩。
為護此法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我等舍身命,不求未來福。
護持佛所說,此甚深法要。
爾時衆中五百天子賢王為首。
複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說頌言:為度諸有情,成大悲願力。
護持佛所說,此甚深法要。
時天帝釋。
持髻梵王。
毗沙門王。
皆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說頌言:能療一切病,世尊今所說,般若微妙藥,我等頂戴持。
執金剛神。
亦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說頌言:法本無名字,佛以名字說。
大悲真教法,我今頂戴持。
爾時佛告持髻梵言:梵天當知。
佛贊三事最為無上。
何等為三。
一者發菩提心。
二者護持正法。
三者如教修行。
如是三法最為無上。
能修行者真供養佛。
我若住世一劫或一劫馀。
說此功德亦不能荊護持如來一四句頌。
所獲功德尚不可荊況能護持三世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何以故?三世諸佛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生故。
以法供養真供養佛。
若以資财非真供養。
故法供養最為第一。
若有護持佛正法者,當知彼類二世安樂。
是故梵天。
常應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汝由護法已當得見賢劫千佛悉為請主。
梵天當知。
於此穢土護持正法須臾之間。
勝淨土中若經一劫或一劫馀所獲功德。
故應精勤護持正法。
世尊,複告天帝釋言:憍屍迦。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随所在處。
當知即是如來生處得菩提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
何以故?憍屍迦。
一切菩薩一切善法一切如來皆從此生。
若有法師宣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此地即為佛所行處。
諸有情類於法師所。
當生善友尊重佛心。
恭敬歡喜供養贊歎。
若我住世一劫或一劫馀。
說此法師流傳此經所獲功德亦不能荊憍屍迦。
若此法師所行之處。
善男子等。
有能刺血灑地供養未足為多。
何以故?無上法輪難受持故。
時天帝釋白言:世尊,未來世中說此經處。
我及眷屬皆當擁護彼地方所及說法師。
若見此經所在之處。
即生前說四種處心。
爾時世尊贊天帝釋。
汝能如是善哉善哉!吾以此經付囑於汝。
宜於來世擁護流通。
時天帝釋即白佛言:我等諸天得生善趣。
皆由般若波羅蜜多。
發菩提心亦複由此。
是故我等不顧身命擁護世尊如是深法。
時佛複贊天帝釋言:善哉善哉!如說能作。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最勝天王及十方界諸大菩薩一切聲聞。
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聞夫即相無睹。
挺真如之壯觀。
即慮無知。
成種智之默識。
但二塵且落。
時逐見以輕濃五翳将披。
複因疑而聚散。
是以驟明空道。
給孤總旋憩之常曆選時徒。
妙吉昇對揚之重。
忽無觐以瞻仰。
俄不聆以餐悟。
既泯修而造修亦絕學而趍學。
狀其區别。
則菩提萬流。
斷其混茫。
則涅槃一相。
一相則不見生死。
萬流則無非佛法。
不壞假名之繁總。
而開實相之沈寥。
正明如來法無。
況菩薩法。
菩薩法無。
況二乘法。
二乘法無。
況凡夫法。
法尚不有。
何有菩提。
尚無菩提。
雲何可趣。
尚無可趣。
何有證得。
尚無證得。
何有證者,是故有之斯殊。
無之斯貫。
洞之斯遠。
沮之斯局。
豁爾夷蕩而無懈熾然翹勵而不精。
惱[W087]與慈渰分華。
劍林将玉毫比色。
皆其所也。
何以易諸。
觀其假言路以便便。
仰真宗而止止。
奕奕珠轉。
泠泠玉振。
起予聖旨。
莫尚於茲。
晞體法王。
不亦宜矣。
然則探其義也。
發祕藏之玄扃。
味其談也。
苞密語之殊轍。
詞宛而旨密。
即舊文殊般若矣。
雖雙軸成部。
而警策備彰。
庶七衆所歸。
較然無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