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七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業果。
此法應作此法不應作。
若如是修感長夜樂。
不如是修獲長夜苦。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親近善友得聞如是次第說法。
時此菩薩知是法器。
則為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謂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我有情。
廣說乃至知者見者,複為宣說甚深緣起。
謂因此法有彼法生。
此法滅時彼法随滅。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齲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
若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愁歎苦憂惱滅。
時此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複作是說。
真實理中無有一法可生可滅。
何以故?世間諸法皆因緣生。
無我有情作者受者,因緣和合說諸法生。
因緣離散說諸法滅。
無一實法受生滅者,虛妄分别於三界中但有假名。
随業煩惱受果異熟。
若以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察。
則一切法無生無滅無作無受。
若法無作是亦無行。
則於諸法心無所著。
謂不著色受想行識。
不著眼處乃至意處。
不著色處乃至法處。
不著眼界乃至意界。
不著色界乃至法界。
不著眼識界乃至意識界。
時此菩薩複作是說。
諸法自性皆畢竟空。
寂靜遠離無取無著。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因如是說行常勝進而無退堕。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樂見諸佛樂聞正法。
不堕卑賤在所生處不離見佛。
聽受正法供養衆僧常見諸佛。
勇猛精進志求正法。
不著有為妻子仆使。
於資生具亦不貪著不染諸欲。
常依正教修佛随念。
舍俗出家如教修行轉為他說。
雖為他說而不求報。
見聽法衆常起大慈。
於有情類恒起大悲。
廣學多聞不惜身命。
常樂遠離少欲喜足。
但采義理不滞言詞。
說法修行不專為己。
為有情類得無上樂。
謂佛菩提大涅槃界。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如是修行。
遠離放逸勇猛精進攝護諸根。
若眼見色不著色相。
如實觀察此色過患。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爾。
若縱諸根名為放逸。
若能攝護名不放逸。
是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調伏自心将護他意名不放逸。
遠離貪欲心順善法。
尋伺瞋癡不善根本。
身語惡業及二邪命。
一切不善皆悉遠離名不放逸。
是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心常正念名不放逸。
是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信為上首。
正信之人不堕惡趣。
心不行惡賢聖所贊。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如法修行。
随所生處常得值佛。
遠離二乘安住正道。
得大自在成就大事。
謂諸如來正智解脫。
是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欲求安樂。
常勤随順一切智道。
天王當知。
今此大衆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已於過去無量大劫。
供養諸佛修集善根。
是故應當勤加精進勿令退失。
若天人等能制諸根不著五欲。
遠離世間常修出世。
三業清淨習助道法名不放逸。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正信具足心不放逸。
勤修精進令得勝法。
名不放逸。
諸菩薩摩诃薩欲具正信。
心不放逸。
精進正念。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因是念智能疾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具足正信心不放逸。
勤修精進即得正念。
用是念智知有知無。
雲何有無。
若修正行得正解脫是名為有。
若修邪行得正解脫是名為無。
眼等六根色等六境。
世俗為有勝義為無精進。
菩薩能得菩提是名為有懈擔菩薩得菩提者是名為無。
說五取蘊皆從虛妄分别而生。
是名為有。
說世俗法不由因緣自然而起。
是名為無。
說色無常苦敗壞法是名為有。
若言常樂非敗壞法是名為無。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無明緣行是名為有。
若離無明而行生者是名為無。
乃至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亦複如是,施得大富是名為有。
得貧窮者是名為無。
受持淨戒得生善趣是名為有。
生惡趣者是名為無。
乃至修慧能得成聖是名為有。
作愚夫者是名為無。
若修多聞能得大智是名為有。
得愚癡者是名為無。
若修正念能得出離是名為有。
不得為無。
若行邪念不得出離是名為有。
能得為無。
離我我所能得解脫是名為有。
執我我所能得解脫是名為無。
若言虛空遍一切處是名為有。
言五蘊中有真實我是名為無。
如實修智能得解脫是名為有。
若著邪智能得解脫是名為無。
離我等見能得空智是名為有。
著我等見能得空智是名為無。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知世有無。
能修平等了達諸法從因緣生。
世俗故有。
不起常見知因緣法。
本性皆空不生斷見。
於諸佛教如實通達。
天王當知。
佛為菩薩略說四法。
謂世沙門婆羅門等及長壽天多起常見。
為破彼執說行無常。
有諸天人多貪著樂。
為破彼故說一切苦。
外道邪見執身有我。
為破彼執說身無我。
增上慢者謗真涅槃。
是故為說
此法應作此法不應作。
若如是修感長夜樂。
不如是修獲長夜苦。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親近善友得聞如是次第說法。
時此菩薩知是法器。
則為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謂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我有情。
廣說乃至知者見者,複為宣說甚深緣起。
謂因此法有彼法生。
此法滅時彼法随滅。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齲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
若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愁歎苦憂惱滅。
時此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複作是說。
真實理中無有一法可生可滅。
何以故?世間諸法皆因緣生。
無我有情作者受者,因緣和合說諸法生。
因緣離散說諸法滅。
無一實法受生滅者,虛妄分别於三界中但有假名。
随業煩惱受果異熟。
若以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察。
則一切法無生無滅無作無受。
若法無作是亦無行。
則於諸法心無所著。
謂不著色受想行識。
不著眼處乃至意處。
不著色處乃至法處。
不著眼界乃至意界。
不著色界乃至法界。
不著眼識界乃至意識界。
時此菩薩複作是說。
諸法自性皆畢竟空。
寂靜遠離無取無著。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因如是說行常勝進而無退堕。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樂見諸佛樂聞正法。
不堕卑賤在所生處不離見佛。
聽受正法供養衆僧常見諸佛。
勇猛精進志求正法。
不著有為妻子仆使。
於資生具亦不貪著不染諸欲。
常依正教修佛随念。
舍俗出家如教修行轉為他說。
雖為他說而不求報。
見聽法衆常起大慈。
於有情類恒起大悲。
廣學多聞不惜身命。
常樂遠離少欲喜足。
但采義理不滞言詞。
說法修行不專為己。
為有情類得無上樂。
謂佛菩提大涅槃界。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如是修行。
遠離放逸勇猛精進攝護諸根。
若眼見色不著色相。
如實觀察此色過患。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爾。
若縱諸根名為放逸。
若能攝護名不放逸。
是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調伏自心将護他意名不放逸。
遠離貪欲心順善法。
尋伺瞋癡不善根本。
身語惡業及二邪命。
一切不善皆悉遠離名不放逸。
是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心常正念名不放逸。
是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信為上首。
正信之人不堕惡趣。
心不行惡賢聖所贊。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如法修行。
随所生處常得值佛。
遠離二乘安住正道。
得大自在成就大事。
謂諸如來正智解脫。
是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欲求安樂。
常勤随順一切智道。
天王當知。
今此大衆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已於過去無量大劫。
供養諸佛修集善根。
是故應當勤加精進勿令退失。
若天人等能制諸根不著五欲。
遠離世間常修出世。
三業清淨習助道法名不放逸。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正信具足心不放逸。
勤修精進令得勝法。
名不放逸。
諸菩薩摩诃薩欲具正信。
心不放逸。
精進正念。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因是念智能疾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具足正信心不放逸。
勤修精進即得正念。
用是念智知有知無。
雲何有無。
若修正行得正解脫是名為有。
若修邪行得正解脫是名為無。
眼等六根色等六境。
世俗為有勝義為無精進。
菩薩能得菩提是名為有懈擔菩薩得菩提者是名為無。
說五取蘊皆從虛妄分别而生。
是名為有。
說世俗法不由因緣自然而起。
是名為無。
說色無常苦敗壞法是名為有。
若言常樂非敗壞法是名為無。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無明緣行是名為有。
若離無明而行生者是名為無。
乃至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亦複如是,施得大富是名為有。
得貧窮者是名為無。
受持淨戒得生善趣是名為有。
生惡趣者是名為無。
乃至修慧能得成聖是名為有。
作愚夫者是名為無。
若修多聞能得大智是名為有。
得愚癡者是名為無。
若修正念能得出離是名為有。
不得為無。
若行邪念不得出離是名為有。
能得為無。
離我我所能得解脫是名為有。
執我我所能得解脫是名為無。
若言虛空遍一切處是名為有。
言五蘊中有真實我是名為無。
如實修智能得解脫是名為有。
若著邪智能得解脫是名為無。
離我等見能得空智是名為有。
著我等見能得空智是名為無。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知世有無。
能修平等了達諸法從因緣生。
世俗故有。
不起常見知因緣法。
本性皆空不生斷見。
於諸佛教如實通達。
天王當知。
佛為菩薩略說四法。
謂世沙門婆羅門等及長壽天多起常見。
為破彼執說行無常。
有諸天人多貪著樂。
為破彼故說一切苦。
外道邪見執身有我。
為破彼執說身無我。
增上慢者謗真涅槃。
是故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