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七十
關燈
小
中
大
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
或有聞說寂止妙觀。
或有聞說諸聲聞法。
或有聞說諸獨覺法。
或有聞說諸菩薩法。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示現種種轉法輪相。
随諸有情根性差别。
各得利樂深心歡喜。
時舍利子謂最勝言:天王。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所有境界。
極為甚深難思難議難知難入。
最勝報言:大德。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功德勝事無量無邊我今所說百分千分。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不得其一。
唯有如來乃能盡說。
我今所說彼少分者,皆承如來威神之力。
何以故?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一生所系諸菩薩衆。
說其功德尚不能荊況馀菩薩。
大德當知。
諸佛境界寂靜離說。
無分别智及後所得之所能了。
大德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欲得證入諸佛境界。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究竟通達健行三摩地。
如幻三摩地。
金剛喻三摩地。
金剛輪三摩地。
無動慧三摩地。
遍通達三摩地。
不緣境界三摩地。
師子自在三摩地。
三摩地王三摩地。
功德莊嚴三摩地。
寂靜慧三摩地。
普超越三摩地。
無染著三摩地。
慧莊嚴王三摩地。
無等等三摩地。
等覺三摩地。
正覺三摩地。
悅意三摩地。
歡喜三摩地。
清淨三摩地。
火焰三摩地。
光明三摩地。
難勝三摩地。
常現前三摩地。
不合和三摩地。
無生三摩地。
通達三摩地。
最勝三摩地。
超過魔境三摩地。
一切智慧三摩地。
幢相三摩地。
大悲三摩地。
安樂三摩地。
愛念三摩地。
及不見法三摩地等。
大德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能學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便能究竟通達此等無量無邊克伽沙數三摩地門。
乃能證入諸佛境界。
其心安隐無所怖畏。
如師子王不畏禽獸。
何以故?若菩薩摩诃薩修如是等諸三摩地。
凡有所行皆無怖畏。
不見其前有一怨敵。
何以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心無所緣亦無所祝譬如有人生無色界。
八萬大劫唯有一識。
無有住處亦無所緣。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心無所緣亦無所祝何以故?是諸菩薩心不行無行處。
心不想無想處。
心不緣無緣處。
心不著無著處。
心不亂無亂處。
心無高下心無違順。
無憂無喜無分别離分别。
離奢摩他毗缽舍那。
心不随智心不自住亦不住他。
不依眼住不依耳鼻舌身意祝不依色住不依聲香味觸法祝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兩間。
心不緣法亦不緣智。
不住三世不住離世。
大德當知。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不取一法而於諸法智見無礙心行淨故。
見一切法皆悉無垢。
不取見相見無分别離諸戲論。
大德當知。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不與一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相應非不相應。
亦複不與一切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漏盡諸智相應非不相應。
大德當知。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與一切法皆非相應非不相應。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於一切法得平等智。
能觀一切有情心行。
一切染淨皆如實知。
於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諸佛功德皆不失念。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無功用心達一切法。
無心意識常在寂定。
不起寂定教化有情。
施作佛事常不休息。
於諸佛法得無礙智心無染著。
譬如化佛化作如來。
所化如來無心意識。
無身無身業無語無語業。
無意無意業。
而能施作一切佛事饒益有情。
何以故?佛神力故。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之所化作。
無身無身業。
無語無語業。
無意無意業。
無功用心常作佛事饒益有情。
何以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通達諸法皆如幻等心無分别。
而諸有情恒聞說法。
大德當知。
是諸菩薩所有智慧。
不住有為不住無為。
不住諸蘊及諸界處。
不住内外及兩中間。
不住善惡及世出世。
不住染淨有漏無漏有為無為。
不住三世及離三世。
不住虛空擇非擇滅。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雖常如是心無所祝而能通達諸法性相。
以無礙智無功用心。
為諸有情宣說諸法常在寂靜。
而教化事無有休息。
是諸菩薩宿願力強無功用心為他說法。
是諸菩薩由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常無怖畏。
何以故?執金剛神若行若立若坐若卧。
恒常随逐而守衛故。
大德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心不驚怖無惑無疑。
當知已得受菩提記。
何以故?信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近佛境界。
以此一心即能通達一切佛法。
達佛法故利樂有情。
不見有情與佛法異。
何以故?有情佛法理無二故。
或有聞說寂止妙觀。
或有聞說諸聲聞法。
或有聞說諸獨覺法。
或有聞說諸菩薩法。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示現種種轉法輪相。
随諸有情根性差别。
各得利樂深心歡喜。
時舍利子謂最勝言:天王。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所有境界。
極為甚深難思難議難知難入。
最勝報言:大德。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功德勝事無量無邊我今所說百分千分。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不得其一。
唯有如來乃能盡說。
我今所說彼少分者,皆承如來威神之力。
何以故?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一生所系諸菩薩衆。
說其功德尚不能荊況馀菩薩。
大德當知。
諸佛境界寂靜離說。
無分别智及後所得之所能了。
大德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欲得證入諸佛境界。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究竟通達健行三摩地。
如幻三摩地。
金剛喻三摩地。
金剛輪三摩地。
無動慧三摩地。
遍通達三摩地。
不緣境界三摩地。
師子自在三摩地。
三摩地王三摩地。
功德莊嚴三摩地。
寂靜慧三摩地。
普超越三摩地。
無染著三摩地。
慧莊嚴王三摩地。
無等等三摩地。
等覺三摩地。
正覺三摩地。
悅意三摩地。
歡喜三摩地。
清淨三摩地。
火焰三摩地。
光明三摩地。
難勝三摩地。
常現前三摩地。
不合和三摩地。
無生三摩地。
通達三摩地。
最勝三摩地。
超過魔境三摩地。
一切智慧三摩地。
幢相三摩地。
大悲三摩地。
安樂三摩地。
愛念三摩地。
及不見法三摩地等。
大德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能學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便能究竟通達此等無量無邊克伽沙數三摩地門。
乃能證入諸佛境界。
其心安隐無所怖畏。
如師子王不畏禽獸。
何以故?若菩薩摩诃薩修如是等諸三摩地。
凡有所行皆無怖畏。
不見其前有一怨敵。
何以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心無所緣亦無所祝譬如有人生無色界。
八萬大劫唯有一識。
無有住處亦無所緣。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心無所緣亦無所祝何以故?是諸菩薩心不行無行處。
心不想無想處。
心不緣無緣處。
心不著無著處。
心不亂無亂處。
心無高下心無違順。
無憂無喜無分别離分别。
離奢摩他毗缽舍那。
心不随智心不自住亦不住他。
不依眼住不依耳鼻舌身意祝不依色住不依聲香味觸法祝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兩間。
心不緣法亦不緣智。
不住三世不住離世。
大德當知。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不取一法而於諸法智見無礙心行淨故。
見一切法皆悉無垢。
不取見相見無分别離諸戲論。
大德當知。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不與一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相應非不相應。
亦複不與一切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漏盡諸智相應非不相應。
大德當知。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與一切法皆非相應非不相應。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於一切法得平等智。
能觀一切有情心行。
一切染淨皆如實知。
於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諸佛功德皆不失念。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無功用心達一切法。
無心意識常在寂定。
不起寂定教化有情。
施作佛事常不休息。
於諸佛法得無礙智心無染著。
譬如化佛化作如來。
所化如來無心意識。
無身無身業無語無語業。
無意無意業。
而能施作一切佛事饒益有情。
何以故?佛神力故。
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之所化作。
無身無身業。
無語無語業。
無意無意業。
無功用心常作佛事饒益有情。
何以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通達諸法皆如幻等心無分别。
而諸有情恒聞說法。
大德當知。
是諸菩薩所有智慧。
不住有為不住無為。
不住諸蘊及諸界處。
不住内外及兩中間。
不住善惡及世出世。
不住染淨有漏無漏有為無為。
不住三世及離三世。
不住虛空擇非擇滅。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雖常如是心無所祝而能通達諸法性相。
以無礙智無功用心。
為諸有情宣說諸法常在寂靜。
而教化事無有休息。
是諸菩薩宿願力強無功用心為他說法。
是諸菩薩由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常無怖畏。
何以故?執金剛神若行若立若坐若卧。
恒常随逐而守衛故。
大德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心不驚怖無惑無疑。
當知已得受菩提記。
何以故?信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近佛境界。
以此一心即能通達一切佛法。
達佛法故利樂有情。
不見有情與佛法異。
何以故?有情佛法理無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