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六十九

關燈
取物。

    不希他辱戲弄取财。

    施主拟施若所贊人。

    或說法者或複大衆。

    或未别拟或施未決。

    菩薩終不入中取分。

    若受施财終不執著。

    此是我物此是我有。

    尋當回施諸馀沙門或婆羅門師僧父母及馀貧乏平等受用。

    若财物盡不以為憂。

    少日不得心無苦惱。

    是諸菩薩若受他施若回施他二俱清淨。

    行清淨故心不疲勞。

    何以故?是諸菩薩為利有情久處生死而不厭患。

    若有魔事衆苦逼切心無退轉。

    若人欲行二乘之道。

    即為說法不憚劬勞。

    菩薩自修菩提分法終無厭倦。

    此諸菩薩如是精進。

    則能随順佛正教行。

    何以故?此諸菩薩遠離放逸心常謹慎。

    善自攝身不造諸惡語意亦爾。

    雖處現在恒懼未來。

    斷諸惡法令永不起。

    言必附理常說法教非法不言:棄雜穢業修純淨行。

    不毀佛教遠離煩惱不淨之法。

    是則護持如來正教。

    諸惡不善皆斷離之。

    此諸菩薩如是随順清淨佛教。

    若見有情舒顔含笑遠離嚬蹙。

    所以者何。

    心離穢濁諸根清淨。

    離瞋恚垢内無恨結。

    菩薩如是即得多聞觀察生死。

    能如實知貪瞋癡火燒然迷亂。

    亦如實覺有為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

    世間有情耽著戲論。

    又如實覺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最為寂靜。

    聞他說法即能思義。

    傳以授人發大慈悲起堅固念。

    若不聞法即無思修。

    是故聞慧如衆字本。

    一切智慧因之而生。

    既得多聞則護正法。

    若未來世正法滅時。

    有諸有情樂勤修行。

    不值法炬無人為說甚深法要。

    菩薩爾時即為宣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令諸有情修戒定慧。

    因而贊曰:汝善男子,能於如是正法滅時。

    發菩提心求無上覺。

    為欲利樂一切有情。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

    三世諸佛之所行處。

    汝若勤修大覺非遠。

    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與大菩提不相離故。

    如人種穀其苗已秀。

    當知是人獲果不久。

    菩薩亦爾。

    求大菩提得聞般若波羅蜜多。

    當知去佛決定非遠。

    善男子等若有舍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更依馀經求無上覺。

    若能證得必無是處。

    譬如王子舍其父王。

    更就馀人求為太子決不可得。

    菩薩亦爾。

    求一切智必因般若波羅蜜多。

    若依馀經定不能得。

    譬如犢子若欲須乳必依其母。

    若就馀牛則不可得。

    菩薩亦爾。

    求大菩提要依般若波羅蜜多。

    若依馀法必不能證。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親近般若波羅蜜多為法王子。

    相好嚴身諸根無缺。

    行佛行處覺佛所覺。

    救護一切苦惱有情。

    善能通達佛所說教。

    常修梵行遠離染濁。

    守護諸佛一切智城。

    是諸菩薩為法王子。

    釋梵護世皆共尊重。

    何以故?行菩薩道已得不退一切惡魔不能傾動。

    安住佛法通達一切空平等理。

    不信外緣。

    如是安住佛法智慧。

    不與聲聞獨覺等共。

    超過世間住無生忍。

    是諸菩薩能如實知一切有情貪瞋癡品上中下異。

    亦如實知善及堅固心品差别。

    如實知已各各為說諸對治門如是善能化有情類。

    是諸菩薩若有有情應見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見菩薩身而得度者,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見獨覺身而得度者,現獨覺身而為說法。

    見聲聞身而得度者,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若見釋梵婆羅門刹帝利長者居士等身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化諸有情令得度脫。

    是諸菩薩心性慈和正直軟善。

    無諸谄曲嫉妒垢穢。

    心常清淨離粗惡語。

    多行忍辱親狎有情。

    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在處安樂所以者何。

    具足正見及清淨見清淨之行。

    所行境界與心相應。

    若心相違惡不善法境界穢處斯則不行。

    是諸菩薩見同學人深心歡喜。

    若财若法皆共受用唯行佛道唯佛為師。

    菩薩如是在處安樂。

    具諸攝法而攝有情。

    以利益施若安樂施若無盡施攝諸有情。

    以利益語若有義語若如法語若不異語攝諸有情。

    以财利益平等若身利益平等若命利益平等若資具利益平等攝諸有情。

    天王當知。

    利益施者即是法施。

    安樂施者即是财施。

    無盡施者即示正道。

    利益語者令生善法。

    有義語者令見正理。

    如法語者随順佛教。

    不異語者說如實法。

    财利益平等者謂可飲食及衣服等。

    身利益平等者如以攝衛利益己身令他亦爾。

    命利益平等者謂諸珍寶名為外命。

    資具利益平等者謂象馬等一切淨财。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自行與他皆悉同等。

    是諸菩薩受生端正。

    常能修習寂靜威儀不僞威儀清淨威儀。

    衆所樂見内外溫善。

    觀者無厭能悅人意。

    一切有情鹹所愛重。

    其有見者皆發善心。

    瞋忿者見心則和解。

    此諸菩薩如是端正堪為依止。

    等護有情令煩惱滅。

    能引有情出離生死。

    無邊曠野能度有情。

    世間險難無眷屬者為作親友。

    煩惱病者為作良醫。

    無救護者為作救護。

    無歸依者為作歸依。

    無明有情為作法炬。

    如是菩薩為諸有情作所依止。

    善療衆病如藥樹王。

    如有樹王名為善見。

    根莖枝葉及諸花果色香味觸皆能療玻此諸菩薩亦複如是,從初發心乃至究竟。

    常為有情療煩惱疾。

    菩薩多有福德智慧。

    諸有見聞衆病皆愈。

    是諸菩薩功德相應。

    随力所堪供養三寶。

    有疾病者皆施醫藥。

    若見饑渴即施飲食。

    若寒凍者即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