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六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複如是,雖說色處而非實有。
推求色處終不取著。
聲香味觸法處亦複如是,雖複說我而非實有。
推求此我終不取著。
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亦複如是,雖說世間而非實有。
推求世間終不取著。
雖說世法而非實有。
推求世法終不取著。
雖說佛法而非實有。
推求佛法終不取著。
雖說菩提而非實有。
推求菩提終不取著。
天王當知。
凡有言說名世俗谛。
此非真實。
若無世俗即不可說有勝義谛。
是諸菩薩通達世俗谛不違勝義谛。
由通達故知一切法無生無滅無成無壞無此無彼。
遠離語言文字戲論。
天王當知。
勝義谛者離言寂靜。
聖智境界無變壞法。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祝是名菩薩通達勝義。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若一切法無生無滅自性空離。
雲何有佛出現世間及轉法輪。
雲何菩薩於無生法而見有生。
佛告最勝。
天王當知。
諸法無滅是故無生。
何以故?性不變故。
但由世俗見有生滅。
皆是虛妄非真實有。
若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見因緣法。
知世俗谛空無所有。
不見堅實非有似有。
如幻如夢。
如響如像。
如光影。
如陽焰。
如變化事。
如尋香城。
搖動不安從因緣起。
是諸菩薩以妙般若觀諸法空。
廣說乃至從因緣起。
作是思惟。
此等諸法今見有生有住有滅。
何因緣生何因緣滅。
既思惟已,即如實知無明因緣故生諸行。
依行生識廣說乃至由有故生。
生即有老。
老故有死及愁歎苦憂惱。
是故修行為斷無明。
無明若斷馀十一支展轉随滅。
如身若斷命等随滅。
天王當知。
邪見外道為求解脫。
但欲斷死不知斷生。
若法不生即無有滅。
譬如有人塊擲師子。
師子逐人而塊自息。
菩薩亦爾。
但斷其生而死自滅。
犬唯逐塊不知逐人。
塊終不息。
外道亦爾。
不知斷生終不離死。
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知因緣諸法生滅。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知緣生法空無所有不起我慢。
生富貴家不起豪富尊貴二慢。
生貧賤家自知宿業不甚清淨。
得果下劣心起厭離。
便求出家作如是念。
如我此身雜業所得。
更修淨業令自清淨。
使他亦爾。
自既求度亦複度他。
自求出離亦解他縛。
以是因緣。
便起精進遠離懈擔障道惡法皆應斷除。
助道善法皆應增長。
勤修精進作是思惟。
我負重擔應當自滅一切煩惱。
度脫有情不應懈擔是諸菩薩親近師長。
多聞少聞有智無智持戒破戒俱生佛想恭敬同學。
思惟我今依師學習。
修善未滿應令滿足。
煩惱未盡應斷令荊守護善法舍離不善。
具一切智憐愍世間。
大悲福田煩惱寂靜。
天人師者是我大師善得勝利。
一切天人皆事法主以為大師。
是諸菩薩作是思惟。
佛說淨戒設為身命亦不毀犯。
如世尊說随順佛教。
即供養佛婆羅門等。
種種飲食信心施與如法受用。
不令彼人空無果報。
食者施者俱得利益。
婆羅門等以沙門名。
而於菩薩作福田想。
菩薩應當如理如量修行正法。
即令顯現沙門功德福田功德。
菩薩如是自行化他未嘗休廢。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修行則能随順一切世間。
見瞋忿者生下劣心。
見憍慢者起無我想。
見邪曲者起正直想。
見诳語者起如實言:於惡言者常說愛語。
見剛強者示現柔和。
見?參毒者則生慈忍。
見邪法者則生大慈。
見苦惱者則生大悲。
見慳嫉者則行布施。
此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随順世間智故生淨佛土。
何以故?持戒無缺離諸雜穢。
修平等心於有情所。
具大善根不著名利。
有清淨信無所希望。
勤行精進不生懈擔修諸靜慮離散亂法。
以微妙慧而習多聞。
諸根無缺具足利智。
常修大慈遠離瞋惱。
以是因緣生淨佛土。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如佛所說,修戒等法生淨佛土。
為要備修為随修一生淨佛土佛告最勝。
天王當知若有菩薩於前所說種種法中。
淨修一行即備衆法如是一行亦生淨土。
何以故一一行中具衆行故。
是諸菩薩生淨佛土不為胎污。
何以故?是諸菩薩造作佛像修營僧園。
佛制多前香泥塗地燒香供養。
或布妙華。
或以香湯灌洗佛像。
於僧園内掃灑泥塗。
父母師僧慈心供侍。
同學善友及諸沙門。
以平等心恭敬供養。
持此善根與有情共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令諸有情皆得清淨。
菩薩如是即得離欲。
何以故?心無取著不染朋黨。
背諸境界遠離愛緣。
於妙欲境心不愛染。
佛所說戒如實修行。
於四供養少欲喜足。
趣得支身心常怖畏。
恒樂寂靜遠離之法。
如是菩薩不著俗事。
即得淨命無僞威儀欺詐語意。
謂施主前終不僞現。
安庠徐步視前六肘。
不顧左右邪命威儀。
無施主時即便縱誕。
又對施主不為利養。
出順彼意細語美言無施主時語便粗鄙見他行施心實起貪。
而言不須不得便惱。
語現少欲心多貪利。
是諸菩薩無如是等求利之相。
若見施主終不發言:三衣弊壞什物阙少或須醫藥。
又對施主終不發言:某甲施主施我此物。
彼人謂我持戒多聞大悲心淨。
雖爾贊歎我無此德。
唯勤修善報施主恩。
是諸菩薩不對白衣自贊毀他而求名利。
見施馀人不生瞋惱。
終不谄曲而以取财。
不詐親善害他
推求色處終不取著。
聲香味觸法處亦複如是,雖複說我而非實有。
推求此我終不取著。
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亦複如是,雖說世間而非實有。
推求世間終不取著。
雖說世法而非實有。
推求世法終不取著。
雖說佛法而非實有。
推求佛法終不取著。
雖說菩提而非實有。
推求菩提終不取著。
天王當知。
凡有言說名世俗谛。
此非真實。
若無世俗即不可說有勝義谛。
是諸菩薩通達世俗谛不違勝義谛。
由通達故知一切法無生無滅無成無壞無此無彼。
遠離語言文字戲論。
天王當知。
勝義谛者離言寂靜。
聖智境界無變壞法。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祝是名菩薩通達勝義。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若一切法無生無滅自性空離。
雲何有佛出現世間及轉法輪。
雲何菩薩於無生法而見有生。
佛告最勝。
天王當知。
諸法無滅是故無生。
何以故?性不變故。
但由世俗見有生滅。
皆是虛妄非真實有。
若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見因緣法。
知世俗谛空無所有。
不見堅實非有似有。
如幻如夢。
如響如像。
如光影。
如陽焰。
如變化事。
如尋香城。
搖動不安從因緣起。
是諸菩薩以妙般若觀諸法空。
廣說乃至從因緣起。
作是思惟。
此等諸法今見有生有住有滅。
何因緣生何因緣滅。
既思惟已,即如實知無明因緣故生諸行。
依行生識廣說乃至由有故生。
生即有老。
老故有死及愁歎苦憂惱。
是故修行為斷無明。
無明若斷馀十一支展轉随滅。
如身若斷命等随滅。
天王當知。
邪見外道為求解脫。
但欲斷死不知斷生。
若法不生即無有滅。
譬如有人塊擲師子。
師子逐人而塊自息。
菩薩亦爾。
但斷其生而死自滅。
犬唯逐塊不知逐人。
塊終不息。
外道亦爾。
不知斷生終不離死。
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知因緣諸法生滅。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知緣生法空無所有不起我慢。
生富貴家不起豪富尊貴二慢。
生貧賤家自知宿業不甚清淨。
得果下劣心起厭離。
便求出家作如是念。
如我此身雜業所得。
更修淨業令自清淨。
使他亦爾。
自既求度亦複度他。
自求出離亦解他縛。
以是因緣。
便起精進遠離懈擔障道惡法皆應斷除。
助道善法皆應增長。
勤修精進作是思惟。
我負重擔應當自滅一切煩惱。
度脫有情不應懈擔是諸菩薩親近師長。
多聞少聞有智無智持戒破戒俱生佛想恭敬同學。
思惟我今依師學習。
修善未滿應令滿足。
煩惱未盡應斷令荊守護善法舍離不善。
具一切智憐愍世間。
大悲福田煩惱寂靜。
天人師者是我大師善得勝利。
一切天人皆事法主以為大師。
是諸菩薩作是思惟。
佛說淨戒設為身命亦不毀犯。
如世尊說随順佛教。
即供養佛婆羅門等。
種種飲食信心施與如法受用。
不令彼人空無果報。
食者施者俱得利益。
婆羅門等以沙門名。
而於菩薩作福田想。
菩薩應當如理如量修行正法。
即令顯現沙門功德福田功德。
菩薩如是自行化他未嘗休廢。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修行則能随順一切世間。
見瞋忿者生下劣心。
見憍慢者起無我想。
見邪曲者起正直想。
見诳語者起如實言:於惡言者常說愛語。
見剛強者示現柔和。
見?參毒者則生慈忍。
見邪法者則生大慈。
見苦惱者則生大悲。
見慳嫉者則行布施。
此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随順世間智故生淨佛土。
何以故?持戒無缺離諸雜穢。
修平等心於有情所。
具大善根不著名利。
有清淨信無所希望。
勤行精進不生懈擔修諸靜慮離散亂法。
以微妙慧而習多聞。
諸根無缺具足利智。
常修大慈遠離瞋惱。
以是因緣生淨佛土。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如佛所說,修戒等法生淨佛土。
為要備修為随修一生淨佛土佛告最勝。
天王當知若有菩薩於前所說種種法中。
淨修一行即備衆法如是一行亦生淨土。
何以故一一行中具衆行故。
是諸菩薩生淨佛土不為胎污。
何以故?是諸菩薩造作佛像修營僧園。
佛制多前香泥塗地燒香供養。
或布妙華。
或以香湯灌洗佛像。
於僧園内掃灑泥塗。
父母師僧慈心供侍。
同學善友及諸沙門。
以平等心恭敬供養。
持此善根與有情共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令諸有情皆得清淨。
菩薩如是即得離欲。
何以故?心無取著不染朋黨。
背諸境界遠離愛緣。
於妙欲境心不愛染。
佛所說戒如實修行。
於四供養少欲喜足。
趣得支身心常怖畏。
恒樂寂靜遠離之法。
如是菩薩不著俗事。
即得淨命無僞威儀欺詐語意。
謂施主前終不僞現。
安庠徐步視前六肘。
不顧左右邪命威儀。
無施主時即便縱誕。
又對施主不為利養。
出順彼意細語美言無施主時語便粗鄙見他行施心實起貪。
而言不須不得便惱。
語現少欲心多貪利。
是諸菩薩無如是等求利之相。
若見施主終不發言:三衣弊壞什物阙少或須醫藥。
又對施主終不發言:某甲施主施我此物。
彼人謂我持戒多聞大悲心淨。
雖爾贊歎我無此德。
唯勤修善報施主恩。
是諸菩薩不對白衣自贊毀他而求名利。
見施馀人不生瞋惱。
終不谄曲而以取财。
不詐親善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