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六十八

關燈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但一坐食。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為諸有情示現乞食。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常勤修學阿練若行。

    謂修梵行於諸根中不起過失。

    樂多聞力堪修正行。

    離我怖畏不計著身常行寂靜。

    是諸菩薩於正法中常樂出家。

    持三輪戒善知法相。

    如來所說為少壯老三種人戒悉能了達。

    不緣外境專念自心。

    诃毀世法贊歎出世。

    調伏諸根不取慧境。

    於阿練若居無難處。

    城邑乞食不遠不近。

    有清泉水盥洗便易。

    豐花果林無惡禽獸。

    岩穴寂靜空閑罕人。

    如是勝處而為居止。

    所曾聞法晝夜三時。

    勤加贊誦聲離高下。

    心不緣外專念憶持。

    婆羅門等來至其處。

    顧命令坐歡喜慰問。

    觀其根性為說正法。

    令得歡喜信受修行。

    如是具足方便善巧遠離我心。

    以無我故於阿練若不生怖畏。

    離怖畏故樂行寂靜。

    菩薩如是巧方便力。

    示現修行阿練若行。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觀諸行作是思惟。

    一切飲食清淨香潔。

    身火觸之即成不淨爛壞臭處。

    愚夫無智愛著此身及諸飲食。

    若依聖智如實觀察。

    即生厭惡不起樂著。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作是思惟。

    多行瞋忿便起惡業。

    我今當離嗔心趣道。

    真實思惟非徒口說。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作如是念。

    若法有生即是因緣。

    因緣之法又從緣起。

    雲何智者於此虛妄因緣生法而作罪愆。

    菩薩身中有障善法即自除斷若不能斷。

    他障善法。

    心便生舍不起無明。

    雲何名為障善之法。

    謂不恭敬佛法僧寶及清淨戒不敬同學。

    老少幼小自高淩彼。

    趣向五欲背舍涅槃而起我見。

    或有情見乃至知者見見者見。

    執空起斷見。

    執有起常見。

    遠離賢聖親近愚夫。

    舍持戒人依破戒者,親附惡友遠離善友。

    聞甚深法便生毀謗。

    身惡威儀。

    語無善說。

    心具谄曲。

    煩惱所覆貪著利養。

    五慢具生。

    一姓貴慢。

    二種族慢。

    三見勝慢。

    四國土慢。

    五徒衆慢。

    見惡便助遇善而舍。

    贊美女人童稚外道。

    不樂修習阿練若行。

    不解節食遠離師長。

    雖複讀誦不知時節。

    見善不重見惡不怖。

    如象無鈎馬無辔勒。

    放逸不制喜生瞋忿。

    心無慈念見苦不愍。

    遇疾不瞻於死不怖。

    處大火聚都不求出。

    應作不作非作反作。

    不思而思應思不思。

    非望而求不出謂出。

    非路謂路未得謂得。

    樂習重惡遠離大善。

    毀訾大乘及大乘人。

    贊歎小道及學小者,多樂鬥亂好粗惡言:心無慈悲令他怖畏。

    出言粗鄙語無一實。

    樂著戲論而不能舍。

    如是等事名障善法。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修習空行滅戲論法。

    作是思惟。

    所觀境界皆悉空無。

    能觀之心亦複非有。

    無能所觀二種差别。

    諸法一相。

    所謂無相。

    如是思惟遣内外相。

    不見身心亦不見法。

    次第相續修學止觀。

    觀謂如實見法。

    止謂一心不亂。

    菩薩如是修觀行已即得淨戒。

    戒清淨故行亦清淨。

    是名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行清淨。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護持如來無上法藏聽受正法。

    為護法故不為利養。

    為三寶種不斷絕故。

    不為恭敬。

    為欲守護大乘行故。

    不為名譽。

    無歸依者令得歸依。

    無救濟者令得救濟。

    無安樂者令得安樂。

    無慧眼者令得慧眼。

    修小乘者示聲聞道。

    學中乘者示獨覺道。

    行大乘者示無上道。

    如是聽法為無上智。

    終不為得下劣之乘。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知種種毗奈耶法。

    謂毗奈耶。

    毗奈耶行。

    毗奈耶甚深。

    毗奈耶微細。

    淨與不淨有失無失。

    别解脫本。

    聲聞毗奈耶。

    菩薩毗奈耶。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於如是等毗奈耶法皆悉善知。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知一切威儀戒行。

    善學聲聞獨覺菩薩所受持戒。

    既修戒行若見威儀不稱衆意則應舍離非處不行。

    若有沙門威儀戒行具足清白即親近之。

    若婆羅門異學馀行。

    則勸舍離修毗奈耶。

    修習如是戒行成滿。

    心無巧僞嫉妒便滅。

    自行布施亦勸他行。

    贊歎布施令他修學。

    見他布施心生随喜。

    不作是念施我非馀。

    但應思惟。

    諸有情類多有貧乏饑寒困苦。

    願彼得财現世安樂。

    聞正法故後世安樂。

    我應今世精勤修道。

    願與有情同得出離。

    是名菩薩無嫉妒心。

    於諸有情皆得平等。

    若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乃至一切相智。

    普為有情其心無二。

    何以故?所修之法與有情共念為境界令速得道。

    於生死火自既得出。

    亦願有情同得出離。

    天王。

    譬如長者六子幼稚。

    并皆愛念無偏黨心。

    長者在外其宅火起。

    於意雲何。

    爾時長者頗有是念。

    於其六子先後救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其父於子心平等故。

    天王當知。

    菩薩亦爾。

    愚夫貪著處在六趣。

    生死火宅不知出離。

    是諸菩薩以平等心。

    種種方便誘化令出。

    皆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