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六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身念祝謂此菩薩以如實智。
遠離一切與身相應惡不善法。
觀察此身從足至頂。
唯有種種不淨過失。
無我無樂無常敗壞。
腥臊臭穢筋脈連持。
如斯惡色誰當喜見。
如是觀已身中貪欲執身我見皆不複生。
由此便能順諸善法。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受念祝謂此菩薩作是思惟。
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樂想。
異生愚癡謂苦為樂。
聖者但說一切皆苦。
為斷滅苦應修精進。
亦當勸馀勤修此法。
作是觀已恒住受念。
不随受行修行斷受亦令他學。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心念祝謂此菩薩作是思惟。
此心無常愚謂常祝實苦謂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
此心不住速疾轉易。
随眠根本諸惡趣門。
煩惱因緣壞滅善趣。
是不可信貪瞋癡主。
於一切法心為前導。
若善知心悉解衆法。
種種世法皆由心造。
心不自見種種過失。
若善若惡皆由心起。
心性速轉如旋火輪。
飄忽不停如風野馬。
如水瀑起如火能燒。
作如是觀令念不動。
令心随已不随心行。
若能伏心則伏衆法。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法念祝謂此菩薩能如實知世間所有惡不善法。
謂貪瞋癡及馀煩惱。
於諸煩惱應修對治。
謂修貪欲瞋恚愚癡及馀煩惱對治差别。
如實知已即回起念。
不行彼法亦令他離。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境起念。
謂此菩薩若遇色聲香味觸境便作是念。
雲何於此不真實法而生貪愛。
此乃異生愚癡所著。
即是不善。
如世尊說。
愛即生著著即迷謬。
由此不知善法惡法。
以是因緣堕於惡趣。
菩薩如是自不漏失。
不著境界令他亦爾。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念阿練若。
謂此菩薩作是思惟。
阿練若處是無诤人之所居止寂靜住處。
天龍藥叉他心智者,悉能知我心心所法。
不應住此起邪思惟。
由此思惟即得舍離。
於法正念勤修行之。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作是思惟。
城邑聚落多諸喧雜。
非出家人所可行處則不應往。
所謂酤酒淫女王宮博奕歌舞。
如是等處皆遠離之。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聞利養名起正憶念。
謂作是念。
為生彼福應受此财。
不由貪愛。
受已吝惜養育妻子。
不言我有如是财物。
而普周給一切貧窮。
如是行者人所贊歎。
終不計著我及我所。
複作是念。
人皆稱我惠施名聞。
世間無常須臾磨滅。
雲何智人無常無實。
不恒無主。
随彼而行執我我所。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念佛世尊所說禁戒。
謂作是念。
三世諸佛皆學此戒。
成無上覺證大涅槃。
如是知已精勤修學。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化有情及自修習。
少欲喜足著糞掃衣。
心常清潔信力堅固。
甯失身命於戒不犯。
心離憍慢遊行城邑。
雖服弊衣而不生恥。
遠離懈怠常修精進。
所作未辦終不中止。
於糞掃衣不見過患。
朽故弊壞終無輕鄙但取其德。
夫離欲者乃服此衣。
如來所贊息慳貪著。
亦不自贊我能服此。
於他不服終無毀言:如此行人諸天禮敬。
佛所贊歎菩薩護持。
婆羅門等恭敬供養。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修如是清淨妙行。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高行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何用著此糞掃衣耶。
佛言:天王。
諸大菩薩護世間故著糞掃衣。
所以者何。
世間若見著此衣服滅惡生善。
天王。
於意雲何。
菩薩高行何如世尊,最勝白言:百千萬億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
何以故?佛是法王具一切智。
無有一法不能照故。
天王。
於意雲何。
佛對一切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示現苦行。
及常贊歎杜多功德此何所為。
最勝白言:世尊,為欲教化可度諸有情類及初發心諸菩薩等。
未斷煩惱為說對治。
佛言:如是如是,天王。
高行菩薩著糞掃衣亦複如是,是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饒益有情。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世間故但畜三衣。
何以故?心喜足故更不多求即是少欲。
不求乞故無所聚積。
不聚積故則無喪失。
無喪失故則不憂苦。
無憂苦故則離煩惱。
離煩惱故則無所著。
無所著故則為漏荊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欲饒益諸有情故。
入諸城邑持缽乞食。
何以故?是諸菩薩大悲熏心。
觀諸有情多有窮苦。
欲令富樂受彼供養。
入城邑時威儀齊整。
心正不亂善攝諸根。
徐步而行前視六肘。
不顧左右如法乞食。
次第而往不越貧家。
稱量取食終不長受。
於所得中更開一分。
拟施貧乏供養福田。
何以故?信施難消為生福故。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但一坐食而不移動。
何以故?菩薩一坐妙菩提座。
魔來堯亂亦不移動。
於出世定慧智法空實際真如如理聖道一切種智皆不移動。
何以故?一切智法一坐得故。
是故
遠離一切與身相應惡不善法。
觀察此身從足至頂。
唯有種種不淨過失。
無我無樂無常敗壞。
腥臊臭穢筋脈連持。
如斯惡色誰當喜見。
如是觀已身中貪欲執身我見皆不複生。
由此便能順諸善法。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受念祝謂此菩薩作是思惟。
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樂想。
異生愚癡謂苦為樂。
聖者但說一切皆苦。
為斷滅苦應修精進。
亦當勸馀勤修此法。
作是觀已恒住受念。
不随受行修行斷受亦令他學。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心念祝謂此菩薩作是思惟。
此心無常愚謂常祝實苦謂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
此心不住速疾轉易。
随眠根本諸惡趣門。
煩惱因緣壞滅善趣。
是不可信貪瞋癡主。
於一切法心為前導。
若善知心悉解衆法。
種種世法皆由心造。
心不自見種種過失。
若善若惡皆由心起。
心性速轉如旋火輪。
飄忽不停如風野馬。
如水瀑起如火能燒。
作如是觀令念不動。
令心随已不随心行。
若能伏心則伏衆法。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法念祝謂此菩薩能如實知世間所有惡不善法。
謂貪瞋癡及馀煩惱。
於諸煩惱應修對治。
謂修貪欲瞋恚愚癡及馀煩惱對治差别。
如實知已即回起念。
不行彼法亦令他離。
天王。
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境起念。
謂此菩薩若遇色聲香味觸境便作是念。
雲何於此不真實法而生貪愛。
此乃異生愚癡所著。
即是不善。
如世尊說。
愛即生著著即迷謬。
由此不知善法惡法。
以是因緣堕於惡趣。
菩薩如是自不漏失。
不著境界令他亦爾。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念阿練若。
謂此菩薩作是思惟。
阿練若處是無诤人之所居止寂靜住處。
天龍藥叉他心智者,悉能知我心心所法。
不應住此起邪思惟。
由此思惟即得舍離。
於法正念勤修行之。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作是思惟。
城邑聚落多諸喧雜。
非出家人所可行處則不應往。
所謂酤酒淫女王宮博奕歌舞。
如是等處皆遠離之。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聞利養名起正憶念。
謂作是念。
為生彼福應受此财。
不由貪愛。
受已吝惜養育妻子。
不言我有如是财物。
而普周給一切貧窮。
如是行者人所贊歎。
終不計著我及我所。
複作是念。
人皆稱我惠施名聞。
世間無常須臾磨滅。
雲何智人無常無實。
不恒無主。
随彼而行執我我所。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念佛世尊所說禁戒。
謂作是念。
三世諸佛皆學此戒。
成無上覺證大涅槃。
如是知已精勤修學。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化有情及自修習。
少欲喜足著糞掃衣。
心常清潔信力堅固。
甯失身命於戒不犯。
心離憍慢遊行城邑。
雖服弊衣而不生恥。
遠離懈怠常修精進。
所作未辦終不中止。
於糞掃衣不見過患。
朽故弊壞終無輕鄙但取其德。
夫離欲者乃服此衣。
如來所贊息慳貪著。
亦不自贊我能服此。
於他不服終無毀言:如此行人諸天禮敬。
佛所贊歎菩薩護持。
婆羅門等恭敬供養。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修如是清淨妙行。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高行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何用著此糞掃衣耶。
佛言:天王。
諸大菩薩護世間故著糞掃衣。
所以者何。
世間若見著此衣服滅惡生善。
天王。
於意雲何。
菩薩高行何如世尊,最勝白言:百千萬億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
何以故?佛是法王具一切智。
無有一法不能照故。
天王。
於意雲何。
佛對一切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示現苦行。
及常贊歎杜多功德此何所為。
最勝白言:世尊,為欲教化可度諸有情類及初發心諸菩薩等。
未斷煩惱為說對治。
佛言:如是如是,天王。
高行菩薩著糞掃衣亦複如是,是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饒益有情。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世間故但畜三衣。
何以故?心喜足故更不多求即是少欲。
不求乞故無所聚積。
不聚積故則無喪失。
無喪失故則不憂苦。
無憂苦故則離煩惱。
離煩惱故則無所著。
無所著故則為漏荊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欲饒益諸有情故。
入諸城邑持缽乞食。
何以故?是諸菩薩大悲熏心。
觀諸有情多有窮苦。
欲令富樂受彼供養。
入城邑時威儀齊整。
心正不亂善攝諸根。
徐步而行前視六肘。
不顧左右如法乞食。
次第而往不越貧家。
稱量取食終不長受。
於所得中更開一分。
拟施貧乏供養福田。
何以故?信施難消為生福故。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但一坐食而不移動。
何以故?菩薩一坐妙菩提座。
魔來堯亂亦不移動。
於出世定慧智法空實際真如如理聖道一切種智皆不移動。
何以故?一切智法一坐得故。
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