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六十
關燈
小
中
大
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本求末。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譬如有人欲觀香象。
身量大小形類勝劣。
得而不觀反尋其迹。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本尋末。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譬如有人為珍寶故求趣大海。
既至海岸不入大海反觀牛迹。
作是念言:大海中水其量深廣。
豈及此耶。
此中亦應有諸珍寶。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本求末。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如有工匠或彼弟子。
欲造大殿如天帝釋殊勝殿量。
見彼殿已而反規摸日月宮殿。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大求校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如有欲見轉輪聖王。
見已不識舍至馀處。
見小國王觀其形相作如是念。
轉輪聖王形相威德豈勝於此。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勝求劣。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如有饑人得百味美食。
棄而求啖六十日穀飯。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勝求劣。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如有貧人得無價寶。
棄而翻取迦遮末尼。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舍勝取劣。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有諸菩薩若正書寫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衆辯卒起樂說種種差别法門。
令書寫等不得究竟。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可書寫不。
世尊告曰:不也善現,若菩薩乘善男子等。
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作如是念。
我以文字書寫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文字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或依文字執有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爾時應誡彼菩薩言:汝今不應執有文字能書般若波羅蜜多。
若作是執是為魔事。
若舍此執便舍魔事。
複次善現,若諸菩薩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或念國土城邑王都方處師友。
或念父母妻子眷屬伴侶王臣。
或念盜賊諸惡禽獸惡人惡鬼。
或念衆集伎樂遊戲報恩報怨。
或念飯食衣服卧具及馀資财。
或念制造文頌書論。
或念時節寒熱豐儉。
或念象馬水火等事。
或念諸馀所作事業。
菩薩當知皆是魔事。
複次善現,若諸菩薩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得大名利恭敬供養。
彼由此緣廢所作業。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若諸菩薩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惡魔方便執持種種世俗書論。
或複二乘相應經典。
授與菩薩作如是言:如是書典義味深奧。
應勤修學舍所習經。
若此菩薩方便善巧不應受著。
彼不能引一切智智。
若此菩薩受著惡魔所授書典舍所習經。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聽法者樂聞般若波羅蜜多。
能說法者著樂懈怠不欲為說。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受。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聽法者具念慧力。
樂聞般若波羅蜜多。
能說法者欲往他方不獲為說。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受。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愛重名利。
能聽法者不欲惠施。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受。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聽法者有信樂心。
欲聞般若波羅蜜多。
能說法者習誦不利不能為說。
或能說者習誦通利樂為他說。
能聽法者疑不通利不欲聽受。
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樂為他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聽法者不欲聽受。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複次善現,能聽法者樂聞般若波羅蜜多。
能說法者身重疲極。
睡眠所覆不能為說。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若諸菩薩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或有人來說三惡趣種種苦事勸舍菩提。
或有人來說人天趣種種樂事。
皆是無常苦空非我勸入圓寂。
彼由此言書寫等事。
不得究竟心懷愁惱。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好領徒衆。
樂營他事不憂自業。
能聽法者一身無累。
專修己事不憂他業。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樂處喧雜。
能聽法者不樂喧雜。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欲往他方危身命處。
能聽法者恐失身命不欲共往。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欲往他方多賊疾疫饑渴國土。
能聽法者慮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本求末。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譬如有人欲觀香象。
身量大小形類勝劣。
得而不觀反尋其迹。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本尋末。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譬如有人為珍寶故求趣大海。
既至海岸不入大海反觀牛迹。
作是念言:大海中水其量深廣。
豈及此耶。
此中亦應有諸珍寶。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本求末。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如有工匠或彼弟子。
欲造大殿如天帝釋殊勝殿量。
見彼殿已而反規摸日月宮殿。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大求校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如有欲見轉輪聖王。
見已不識舍至馀處。
見小國王觀其形相作如是念。
轉輪聖王形相威德豈勝於此。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勝求劣。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如有饑人得百味美食。
棄而求啖六十日穀飯。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棄勝求劣。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如有貧人得無價寶。
棄而翻取迦遮末尼。
當知彼類甚為愚癡。
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
求學二乘相應經典。
是愚癡類舍勝取劣。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有諸菩薩若正書寫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衆辯卒起樂說種種差别法門。
令書寫等不得究竟。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可書寫不。
世尊告曰:不也善現,若菩薩乘善男子等。
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作如是念。
我以文字書寫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文字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或依文字執有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爾時應誡彼菩薩言:汝今不應執有文字能書般若波羅蜜多。
若作是執是為魔事。
若舍此執便舍魔事。
複次善現,若諸菩薩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或念國土城邑王都方處師友。
或念父母妻子眷屬伴侶王臣。
或念盜賊諸惡禽獸惡人惡鬼。
或念衆集伎樂遊戲報恩報怨。
或念飯食衣服卧具及馀資财。
或念制造文頌書論。
或念時節寒熱豐儉。
或念象馬水火等事。
或念諸馀所作事業。
菩薩當知皆是魔事。
複次善現,若諸菩薩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得大名利恭敬供養。
彼由此緣廢所作業。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若諸菩薩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惡魔方便執持種種世俗書論。
或複二乘相應經典。
授與菩薩作如是言:如是書典義味深奧。
應勤修學舍所習經。
若此菩薩方便善巧不應受著。
彼不能引一切智智。
若此菩薩受著惡魔所授書典舍所習經。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聽法者樂聞般若波羅蜜多。
能說法者著樂懈怠不欲為說。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受。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聽法者具念慧力。
樂聞般若波羅蜜多。
能說法者欲往他方不獲為說。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受。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愛重名利。
能聽法者不欲惠施。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受。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聽法者有信樂心。
欲聞般若波羅蜜多。
能說法者習誦不利不能為說。
或能說者習誦通利樂為他說。
能聽法者疑不通利不欲聽受。
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樂為他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聽法者不欲聽受。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複次善現,能聽法者樂聞般若波羅蜜多。
能說法者身重疲極。
睡眠所覆不能為說。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若諸菩薩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經時。
或有人來說三惡趣種種苦事勸舍菩提。
或有人來說人天趣種種樂事。
皆是無常苦空非我勸入圓寂。
彼由此言書寫等事。
不得究竟心懷愁惱。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好領徒衆。
樂營他事不憂自業。
能聽法者一身無累。
專修己事不憂他業。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樂處喧雜。
能聽法者不樂喧雜。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欲往他方危身命處。
能聽法者恐失身命不欲共往。
或上相違兩不和合不獲說聽。
菩薩當知是為魔事。
複次善現,能說法者欲往他方多賊疾疫饑渴國土。
能聽法者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