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羅蜜多時。
不動勝義而行菩薩摩诃薩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能疾證得一切智智。
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若諸法等平等之性皆本性空。
此本性空於一切法。
皆非能作亦非所作。
雲何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動勝義以四攝事攝益有情。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法等平等之性皆本性空。
此本性空於有無法。
皆非能作亦非所作。
然諸菩薩能為有情以四攝事作大饒益。
若諸有情自知諸法皆本性空。
則佛菩薩不現神通作希有事。
謂於諸法本性空中。
雖無所動而令有情遠離種種虛妄分别。
住諸法空脫生死苦。
謂令有情遠離我想廣說乃至使見者想。
亦令有情遠離色想乃至識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處想乃至意處想。
亦令有情遠離色處想乃至法處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界想乃至意界想。
亦令有情遠離色界想乃至法界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識界想乃至意識界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觸想乃至意觸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想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想。
亦令有情遠離地界想乃至識界想。
亦令有情遠離因緣想乃至增上緣想。
亦令有情遠離從緣所生諸法想。
亦令有情遠離無明想乃至老死想。
亦令有情遠離有漏無漏法想。
亦令有情遠離世間出世間法想。
亦令有情遠離有為無為法想。
亦令有情離諸想。
已住無為界解脫一切生老病死。
無為界者即諸法空。
依世俗說名無為界。
具壽善現便白佛言:以何空故說諸法空。
佛告善現,以色乃至一切智智皆性空故說諸法空。
複次善現,於意雲何。
若所化身複化作事。
此有實事而不空耶。
善現對曰:不也世尊,諸所幻化都無實事一切皆空。
佛告善現,所化與空如是二法非合非散。
此二俱以空空故空。
不應分别是空是化。
所以者何。
非空性中有空有化二事可得。
以一切法畢竟空故。
複次善現無色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而非化者,諸是化者無不皆空。
複次善現,依如是法施設種種補特伽羅所謂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無非是化。
諸是化者無不皆空。
具壽善現便白佛言:蘊處界等世間諸法及諸有情可皆是化。
四念住等出世間法及諸有情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等無非是化。
然於其中有聲聞化有獨覺化。
有菩薩化有如來化。
有煩惱化有是業化。
由此因緣我說一切皆如幻化等無差别。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所有斷果。
謂預流果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如來永斷煩惱習氣相續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如是諸法若與生滅二相相應亦皆是化。
具壽善現便白佛言:何法非化。
佛告善現,若法不與生滅相應是法非化。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何法不與生滅相應。
佛告善現,不虛诳法即是涅槃。
此法不與生滅相應。
具壽善現便白佛言:如世尊說。
平等法性一切皆空。
無能動者,無二可得。
無有少法非自性空。
雲何涅槃可說非化。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有少法非自性空。
此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
非諸佛作亦非馀作。
有佛無佛自性常空此即涅槃。
是故我說涅槃非化非實有法名為涅槃。
可說無生無滅非化。
複次善現,新學菩薩聞一切法皆畢竟空。
乃至涅槃亦皆如化。
心便驚怖不能修善故。
我為說若法不與生滅相應。
此法非化非别實有不空涅槃。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雲何方便教誡教授新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摩诃薩。
令知諸法本性常空。
聞畢竟空不生怖畏。
佛告善現,豈一切法先有後無非本性空。
然一切法先既非有後亦非無。
本性常空無所怖畏。
應作如是教誡教授新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摩诃薩。
令知諸法本性常空。
聞畢竟空歡喜信受。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無量菩薩摩诃薩衆。
及諸聲聞人非人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第四會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若夫識之所識。
曷嘗非識。
如之所如。
未始不如。
是故能行與所行兼空。
則攝受之理廢。
自性與無性不異。
則執取之念忘。
若忘執而有恃。
或存概以堕業。
知盛修而不行。
乃虛己而制勝。
恐野馬之情未戢。
故靈鹫之談複敞。
或曰:其在名也。
每切有行之誡。
其於實也。
必警無行之擔塗緻或爽。
折中奚歸。
竊應之曰:一切凡夫。
剖名相之符。
保癡愛之宅。
所以措懷有著。
拟議必違。
至真反此。
動寂斯會。
由此言之。
行亦不行。
不行亦不行。
而宛然行矣。
宛然不行矣。
以假名般若。
授假名菩薩。
是持幻法與幻人。
故無作亦無得。
此又晨蜉之語歲。
夢蝶之議覺乎。
慨斯取之未傾。
欣此教之方漸。
凡二十九品。
一十八卷。
即舊小品道行。
新道行明度經。
品之為言分也。
分有長短。
故有大品小品焉。
道行即分中之初品。
譯者取以别經。
明度乃智度之異言:即就總目為号。
寔由殘缺未具。
故使名題亦差。
今大教克圓。
鴻規允布。
心術之要可複道哉。
不動勝義而行菩薩摩诃薩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能疾證得一切智智。
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若諸法等平等之性皆本性空。
此本性空於一切法。
皆非能作亦非所作。
雲何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動勝義以四攝事攝益有情。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法等平等之性皆本性空。
此本性空於有無法。
皆非能作亦非所作。
然諸菩薩能為有情以四攝事作大饒益。
若諸有情自知諸法皆本性空。
則佛菩薩不現神通作希有事。
謂於諸法本性空中。
雖無所動而令有情遠離種種虛妄分别。
住諸法空脫生死苦。
謂令有情遠離我想廣說乃至使見者想。
亦令有情遠離色想乃至識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處想乃至意處想。
亦令有情遠離色處想乃至法處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界想乃至意界想。
亦令有情遠離色界想乃至法界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識界想乃至意識界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觸想乃至意觸想。
亦令有情遠離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想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想。
亦令有情遠離地界想乃至識界想。
亦令有情遠離因緣想乃至增上緣想。
亦令有情遠離從緣所生諸法想。
亦令有情遠離無明想乃至老死想。
亦令有情遠離有漏無漏法想。
亦令有情遠離世間出世間法想。
亦令有情遠離有為無為法想。
亦令有情離諸想。
已住無為界解脫一切生老病死。
無為界者即諸法空。
依世俗說名無為界。
具壽善現便白佛言:以何空故說諸法空。
佛告善現,以色乃至一切智智皆性空故說諸法空。
複次善現,於意雲何。
若所化身複化作事。
此有實事而不空耶。
善現對曰:不也世尊,諸所幻化都無實事一切皆空。
佛告善現,所化與空如是二法非合非散。
此二俱以空空故空。
不應分别是空是化。
所以者何。
非空性中有空有化二事可得。
以一切法畢竟空故。
複次善現無色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而非化者,諸是化者無不皆空。
複次善現,依如是法施設種種補特伽羅所謂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無非是化。
諸是化者無不皆空。
具壽善現便白佛言:蘊處界等世間諸法及諸有情可皆是化。
四念住等出世間法及諸有情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等無非是化。
然於其中有聲聞化有獨覺化。
有菩薩化有如來化。
有煩惱化有是業化。
由此因緣我說一切皆如幻化等無差别。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所有斷果。
謂預流果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如來永斷煩惱習氣相續豈亦是化。
佛告善現,如是諸法若與生滅二相相應亦皆是化。
具壽善現便白佛言:何法非化。
佛告善現,若法不與生滅相應是法非化。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何法不與生滅相應。
佛告善現,不虛诳法即是涅槃。
此法不與生滅相應。
具壽善現便白佛言:如世尊說。
平等法性一切皆空。
無能動者,無二可得。
無有少法非自性空。
雲何涅槃可說非化。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有少法非自性空。
此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
非諸佛作亦非馀作。
有佛無佛自性常空此即涅槃。
是故我說涅槃非化非實有法名為涅槃。
可說無生無滅非化。
複次善現,新學菩薩聞一切法皆畢竟空。
乃至涅槃亦皆如化。
心便驚怖不能修善故。
我為說若法不與生滅相應。
此法非化非别實有不空涅槃。
爾時善現便白佛言:雲何方便教誡教授新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摩诃薩。
令知諸法本性常空。
聞畢竟空不生怖畏。
佛告善現,豈一切法先有後無非本性空。
然一切法先既非有後亦非無。
本性常空無所怖畏。
應作如是教誡教授新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摩诃薩。
令知諸法本性常空。
聞畢竟空歡喜信受。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無量菩薩摩诃薩衆。
及諸聲聞人非人等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第四會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若夫識之所識。
曷嘗非識。
如之所如。
未始不如。
是故能行與所行兼空。
則攝受之理廢。
自性與無性不異。
則執取之念忘。
若忘執而有恃。
或存概以堕業。
知盛修而不行。
乃虛己而制勝。
恐野馬之情未戢。
故靈鹫之談複敞。
或曰:其在名也。
每切有行之誡。
其於實也。
必警無行之擔塗緻或爽。
折中奚歸。
竊應之曰:一切凡夫。
剖名相之符。
保癡愛之宅。
所以措懷有著。
拟議必違。
至真反此。
動寂斯會。
由此言之。
行亦不行。
不行亦不行。
而宛然行矣。
宛然不行矣。
以假名般若。
授假名菩薩。
是持幻法與幻人。
故無作亦無得。
此又晨蜉之語歲。
夢蝶之議覺乎。
慨斯取之未傾。
欣此教之方漸。
凡二十九品。
一十八卷。
即舊小品道行。
新道行明度經。
品之為言分也。
分有長短。
故有大品小品焉。
道行即分中之初品。
譯者取以别經。
明度乃智度之異言:即就總目為号。
寔由殘缺未具。
故使名題亦差。
今大教克圓。
鴻規允布。
心術之要可複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