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或令住預流果。
或令住一來果。
或令住不還果。
或令住阿羅漢果。
或令住獨覺菩提。
或令安住諸菩薩地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尚不辭勞。
況為教化無量無數無邊有情。
皆令獲得利益安樂。
而當懈倦。
複持如是精進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引攝精進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攝心不亂。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
廣說乃至入滅想受定。
此諸定中随所生起心心所法。
及諸善根一切和合。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於諸靜慮及靜慮支都無所得。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引攝靜慮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諸法中住循法觀。
雖以遠離行相。
或以寂靜行相。
或以無盡行相。
或以永滅行相。
觀一切法。
而於法性能不作證。
乃至能坐妙菩提座。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從此座起轉妙法輪。
利益安樂諸有情類。
複持如是妙慧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引攝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引攝非取非舍。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身心精進常無懈息。
求諸善法亦無厭倦。
恒作是念。
我定應得一切智智不應不得。
是菩薩摩诃薩為欲饒益一切有情常發誓願。
若一有情在一逾繕那外。
或十或百乃至無量逾繕那外。
或在一世界外。
或十或百乃至無量諸世界外。
應可度者我定當往方便教化。
若菩薩乘善男子等。
令住無上正等菩提。
若聲聞乘善男子等。
令住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若獨覺乘善男子等。
令其安住獨覺菩提。
若馀有情令其安住十善業道。
如是皆以法施财施而充足之方便引攝複持如是布施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不求聲聞獨覺等地。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布施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從初發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自離害生命乃至邪見。
亦勸他離害生命乃至邪見。
無倒稱揚離害生命乃至邪見法。
歡喜贊歎離害生命乃至邪見者,是菩薩摩诃薩持此淨戒波羅蜜多。
不求二乘及三界果。
但持如是淨戒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淨戒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從初發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於其中間人非人等競來惱觸。
或複斫刺斷割支體随意持去。
菩薩爾時不作是念。
誰斫刺我。
誰斷割我。
誰複持去。
但作是念。
我今獲得廣大善利。
彼諸有情為益我故。
來斷割我身分支節。
然我本為一切有情而受此身彼來自取己所有物而成我事。
菩薩如是審谛思惟諸法實相而修安忍。
持此安忍殊勝善根。
不求聲聞獨覺等地。
但持如是安忍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安忍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勤修諸定。
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
於諸有情起與樂想入慈無量。
廣說乃至入舍無量。
於諸色中起厭粗想入空無邊處定。
廣說乃至入滅想受定。
是菩薩摩诃薩。
雖入如是靜慮無量無色滅定。
而不攝受彼異熟果。
但随有情應可受化作饒益處而於中生。
既生彼已用四攝事六到彼岸而饒益之。
是菩薩摩诃薩。
依諸靜慮起勝神通。
從一佛土至一佛土。
親近供養諸佛世尊,請問甚深諸法性相。
精勤引發殊勝善根。
持此善根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靜慮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不見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名若事若性若相不見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若名若事若性若相。
乃至不見一切智智若名若事若性若相。
亦不見一切法若名若事若性若相。
於諸法中不起想念。
無所執著如說能作。
複持如是妙慧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般若波羅蜜多。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引攝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佛
或令住預流果。
或令住一來果。
或令住不還果。
或令住阿羅漢果。
或令住獨覺菩提。
或令安住諸菩薩地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尚不辭勞。
況為教化無量無數無邊有情。
皆令獲得利益安樂。
而當懈倦。
複持如是精進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引攝精進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攝心不亂。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
廣說乃至入滅想受定。
此諸定中随所生起心心所法。
及諸善根一切和合。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於諸靜慮及靜慮支都無所得。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引攝靜慮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諸法中住循法觀。
雖以遠離行相。
或以寂靜行相。
或以無盡行相。
或以永滅行相。
觀一切法。
而於法性能不作證。
乃至能坐妙菩提座。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從此座起轉妙法輪。
利益安樂諸有情類。
複持如是妙慧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引攝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引攝非取非舍。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身心精進常無懈息。
求諸善法亦無厭倦。
恒作是念。
我定應得一切智智不應不得。
是菩薩摩诃薩為欲饒益一切有情常發誓願。
若一有情在一逾繕那外。
或十或百乃至無量逾繕那外。
或在一世界外。
或十或百乃至無量諸世界外。
應可度者我定當往方便教化。
若菩薩乘善男子等。
令住無上正等菩提。
若聲聞乘善男子等。
令住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若獨覺乘善男子等。
令其安住獨覺菩提。
若馀有情令其安住十善業道。
如是皆以法施财施而充足之方便引攝複持如是布施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不求聲聞獨覺等地。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布施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從初發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自離害生命乃至邪見。
亦勸他離害生命乃至邪見。
無倒稱揚離害生命乃至邪見法。
歡喜贊歎離害生命乃至邪見者,是菩薩摩诃薩持此淨戒波羅蜜多。
不求二乘及三界果。
但持如是淨戒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淨戒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從初發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於其中間人非人等競來惱觸。
或複斫刺斷割支體随意持去。
菩薩爾時不作是念。
誰斫刺我。
誰斷割我。
誰複持去。
但作是念。
我今獲得廣大善利。
彼諸有情為益我故。
來斷割我身分支節。
然我本為一切有情而受此身彼來自取己所有物而成我事。
菩薩如是審谛思惟諸法實相而修安忍。
持此安忍殊勝善根。
不求聲聞獨覺等地。
但持如是安忍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安忍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勤修諸定。
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
於諸有情起與樂想入慈無量。
廣說乃至入舍無量。
於諸色中起厭粗想入空無邊處定。
廣說乃至入滅想受定。
是菩薩摩诃薩。
雖入如是靜慮無量無色滅定。
而不攝受彼異熟果。
但随有情應可受化作饒益處而於中生。
既生彼已用四攝事六到彼岸而饒益之。
是菩薩摩诃薩。
依諸靜慮起勝神通。
從一佛土至一佛土。
親近供養諸佛世尊,請問甚深諸法性相。
精勤引發殊勝善根。
持此善根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靜慮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不見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名若事若性若相不見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若名若事若性若相。
乃至不見一切智智若名若事若性若相。
亦不見一切法若名若事若性若相。
於諸法中不起想念。
無所執著如說能作。
複持如是妙慧善根。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回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
謂誰回向。
何所回向。
以何回向。
是為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引攝般若波羅蜜多。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引攝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