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七

關燈
摩诃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

    於一切法平等發起非亂非定智。

    非常非無常智。

    非樂非苦智。

    非我非無我智。

    非淨非不淨智。

    非空非不空智。

    非有相非無相智。

    非有願非無願智。

    非寂靜非不寂靜智。

    非遠離非不遠離智。

    非真實非虛假智。

    持此善根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首所起妙智。

    不行過去未來現在。

    非不知三世法。

    不行欲色無色界。

    非不知三界法。

    不行善不善無記。

    非不知三性法。

    不行有漏無漏。

    非不知有漏無漏法。

    不行世間出世間。

    非不知世間出世間法。

    不行有為無為。

    非不知有為無為法。

    持此善根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舍利子,以諸菩薩由如是等方便善巧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故。

    複名摩诃薩。

    舍利子,如是普為利樂有情發趣大乘諸菩薩摩诃薩。

    普為十方克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處大衆中。

    歡喜贊歎作如是言:某方某世界中有某名菩薩摩诃薩。

    普為利樂一切有情。

    發趣大乘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遊戲神通作所應作。

    如是展轉聲遍十方。

    人天等聞皆大歡喜。

    鹹作是言:是菩薩摩诃薩不久當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爾時具壽舍利子問具壽滿慈子言:雲何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滿慈子言: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

    雖乘布施波羅蜜多。

    而不得布施波羅蜜多。

    亦不得菩薩受者施物及所遮法。

    雖乘淨戒波羅蜜多。

    而不得淨戒波羅蜜多。

    亦不得菩薩及犯戒者并所遮法。

    雖乘安忍波羅蜜多。

    而不得安忍波羅蜜多。

    亦不得菩薩及所忍境并所遮法。

    雖乘精進波羅蜜多。

    而不得精進波羅蜜多。

    亦不得菩薩及懈怠者并所遮法。

    雖乘靜慮波羅蜜多。

    而不得靜慮波羅蜜多。

    亦不得菩薩及散亂者定境遮法。

    雖乘般若波羅蜜多。

    而不得般若波羅蜜多。

    亦不得菩薩及愚癡者慧境遮法。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

    為遣修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乃至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實觀察諸菩薩摩诃薩但有假名。

    菩提薩埵俱自性空不可得故。

    色乃至識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眼處乃至意處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色處乃至法處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眼界乃至意界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色界乃至法界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無明乃至老死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内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真如乃至實際但有假名。

    皆自性空不可得故。

    菩提佛陀但有假名。

    俱自性空不可得故。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乃至證得一切智智。

    用無所得而為方便。

    常修菩薩圓滿神通。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親近供養諸佛世尊,於諸佛所聽受正法。

    所謂大乘相應妙法。

    亦是菩薩所學法要。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雖乘大乘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親近供養諸佛世尊,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於諸佛所聽受正法。

    而心都無佛土等想。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住不二地。

    觀諸有情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便現受如是之身。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乃至證得一切智智。

    随所生處常不遠離大乘正法。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不久當得一切智智為天人等轉正法輪。

    如是法輪聲聞獨覺諸天魔梵阿素洛等所不能轉。

    舍利子,以諸菩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故。

    複名摩诃薩。

    舍利子,如是普為利樂有情乘於大乘菩薩摩诃薩。

    普為十方克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處大衆中。

    歡喜贊歎作如是言:某方某世界中有某名菩薩摩诃薩。

    普為利樂一切有情乘於大乘。

    不久當得一切智智為天人等轉正法輪。

    其輪世間諸聲聞等皆不能轉。

    如是展轉聲遍十方。

    人天等聞皆大歡喜。

    鹹作是言:是菩薩摩诃薩不久當得一切智智轉妙法輪度無量衆。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

    諸菩薩摩诃薩被大乘铠。

    齊何當言諸菩薩摩诃薩被大乘铠。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能被布施波羅蜜多铠乃至般若波羅蜜多铠。

    是為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