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六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分衆德相品第七十六之二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
甚為希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察二空。
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化。
皆非實有無性為性自相皆空。
而能安立善非善等諸法差别皆無雜亂。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诃薩甚為希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察二空。
雖知諸法皆如夢等都非實有。
無性為性自相皆空。
而能安立善非善等諸法差别不相雜亂。
汝等若知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有甚奇希有之法。
聲聞獨覺皆不成就不能測量。
汝等一切聲聞獨覺。
於諸菩薩摩诃薩辯尚不能對。
況馀有情而能酬答。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何等名為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有甚奇希有之法聲聞獨覺皆不成就不能測量。
佛告善現,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有甚奇希有之法。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安住異熟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五神通。
若三十七菩提分法。
若陀羅尼。
若三摩地。
若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若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若馀無量無邊佛法。
往十方界若諸有情。
應以布施乃至般若而攝受者,則以布施乃至般若而攝受之。
應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而攝受者,則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而攝受之。
應以慈悲喜舍而攝受者,則以慈悲喜舍而攝受之。
應以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而攝受者,則以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而攝受之。
應以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而攝受者,則以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而攝受之。
應以諸馀善法而攝受者,則以諸馀善法而攝受之。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安住異熟波羅蜜多五神通等無量功德。
以布施等攝諸有情。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施諸有情所須之物。
謂須飲食施與飲食。
若須衣服施與衣服。
若須車乘施與車乘。
若須華香施與華香。
若須卧具施與卧具。
若須舍宅施與舍宅。
若須燈明施與燈明。
若須醫藥施與醫藥。
若須諸馀種種資具。
悉皆施與令無匮乏。
或施聲聞獨覺菩薩諸佛世尊,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房舍資具。
諸妙華香寶幢幡蓋伎樂燈明及蘇油等諸馀供具。
如是施時。
其心平等無差别想而行布施。
如施持戒犯戒亦爾。
如施人趣非人亦爾。
如施内道外道亦爾。
如施諸聖異生亦爾。
如施尊貴下賤亦爾。
上從諸佛下至傍生。
平等平等無所分别。
不觀施田勝劣有異。
所以者何。
諸菩薩摩诃薩了達一切自相皆空。
空中都無上下差别故。
無異想無所分别而行布施。
是菩薩摩诃薩由無異想無所分别而行布施。
當得無異無分别法。
謂得圓滿一切相智及馀無量諸佛功德。
善現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見傍生等有所求乞。
便起是心。
此來乞者,若是如來應正等覺真福田故我應施之。
若非如來應正等覺。
是傍生等非福田故不應施與所須資具。
是菩薩摩诃薩。
起如是心越菩薩法。
所以者何。
諸菩薩摩诃薩。
要淨自心福田方淨。
見求乞者不應念言:如是有情有所求乞我應布施。
如是有情有所求乞我不應施。
若作是念。
違本所發大菩提心。
謂諸菩薩發菩提心。
我為有情當作依怙洲渚舍宅救護之處。
見來乞者應起是心。
今此有情貧窮孤露。
我當以施而攝受之。
彼由此緣不盜他物。
少欲喜足能轉施他。
由是因緣離斷生命。
廣說乃至離雜穢語。
亦能調伏貪恚邪見。
身壞命終乘前福業。
生刹帝利大族。
或婆羅門大族。
或長者大族。
或居士大族。
或馀随一富貴家生。
豐饒财寶修諸善業。
或因布施攝受因緣。
漸依三乘而趣圓寂。
謂令趣證聲聞獨覺及無上乘般涅槃界。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有諸怨敵。
或馀有情。
來至其所為損害故。
或有匮乏求乞身分及諸财物。
是菩薩摩诃薩終不應起分别異心。
此應施與此不應施。
但應發起平等之心。
随求身分及諸财物悉皆施與。
所以者何。
是菩薩摩诃薩普為饒益諸有情故。
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不為利樂自身命故。
若當發起分别異心。
此應施與此不應施。
便為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獨覺聲聞世間天人阿素洛等諸聖賢衆共所呵責。
誰要請汝發菩提心。
誓普利樂諸有情類。
無歸依者為作歸依。
無舍宅者為作舍宅。
無洲渚者為作洲渚。
無救護者為作救護。
不安樂者令其安樂。
而今簡别有施不施。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有人非人來至其所。
求乞種種髓腦支節。
是菩薩摩诃薩不應發起分别二心為施不施。
唯作是念。
随彼所求定當施與。
所以者何。
是菩薩摩诃薩常作是念。
我為利樂諸有情故而受此身。
諸有來求定當施與不應不施故。
見乞者便起是心。
吾今此身本為他受。
彼不來取尚
甚為希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察二空。
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化。
皆非實有無性為性自相皆空。
而能安立善非善等諸法差别皆無雜亂。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诃薩甚為希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察二空。
雖知諸法皆如夢等都非實有。
無性為性自相皆空。
而能安立善非善等諸法差别不相雜亂。
汝等若知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有甚奇希有之法。
聲聞獨覺皆不成就不能測量。
汝等一切聲聞獨覺。
於諸菩薩摩诃薩辯尚不能對。
況馀有情而能酬答。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何等名為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有甚奇希有之法聲聞獨覺皆不成就不能測量。
佛告善現,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有甚奇希有之法。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安住異熟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五神通。
若三十七菩提分法。
若陀羅尼。
若三摩地。
若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若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若馀無量無邊佛法。
往十方界若諸有情。
應以布施乃至般若而攝受者,則以布施乃至般若而攝受之。
應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而攝受者,則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而攝受之。
應以慈悲喜舍而攝受者,則以慈悲喜舍而攝受之。
應以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而攝受者,則以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而攝受之。
應以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而攝受者,則以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而攝受之。
應以諸馀善法而攝受者,則以諸馀善法而攝受之。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安住異熟波羅蜜多五神通等無量功德。
以布施等攝諸有情。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施諸有情所須之物。
謂須飲食施與飲食。
若須衣服施與衣服。
若須車乘施與車乘。
若須華香施與華香。
若須卧具施與卧具。
若須舍宅施與舍宅。
若須燈明施與燈明。
若須醫藥施與醫藥。
若須諸馀種種資具。
悉皆施與令無匮乏。
或施聲聞獨覺菩薩諸佛世尊,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房舍資具。
諸妙華香寶幢幡蓋伎樂燈明及蘇油等諸馀供具。
如是施時。
其心平等無差别想而行布施。
如施持戒犯戒亦爾。
如施人趣非人亦爾。
如施内道外道亦爾。
如施諸聖異生亦爾。
如施尊貴下賤亦爾。
上從諸佛下至傍生。
平等平等無所分别。
不觀施田勝劣有異。
所以者何。
諸菩薩摩诃薩了達一切自相皆空。
空中都無上下差别故。
無異想無所分别而行布施。
是菩薩摩诃薩由無異想無所分别而行布施。
當得無異無分别法。
謂得圓滿一切相智及馀無量諸佛功德。
善現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見傍生等有所求乞。
便起是心。
此來乞者,若是如來應正等覺真福田故我應施之。
若非如來應正等覺。
是傍生等非福田故不應施與所須資具。
是菩薩摩诃薩。
起如是心越菩薩法。
所以者何。
諸菩薩摩诃薩。
要淨自心福田方淨。
見求乞者不應念言:如是有情有所求乞我應布施。
如是有情有所求乞我不應施。
若作是念。
違本所發大菩提心。
謂諸菩薩發菩提心。
我為有情當作依怙洲渚舍宅救護之處。
見來乞者應起是心。
今此有情貧窮孤露。
我當以施而攝受之。
彼由此緣不盜他物。
少欲喜足能轉施他。
由是因緣離斷生命。
廣說乃至離雜穢語。
亦能調伏貪恚邪見。
身壞命終乘前福業。
生刹帝利大族。
或婆羅門大族。
或長者大族。
或居士大族。
或馀随一富貴家生。
豐饒财寶修諸善業。
或因布施攝受因緣。
漸依三乘而趣圓寂。
謂令趣證聲聞獨覺及無上乘般涅槃界。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有諸怨敵。
或馀有情。
來至其所為損害故。
或有匮乏求乞身分及諸财物。
是菩薩摩诃薩終不應起分别異心。
此應施與此不應施。
但應發起平等之心。
随求身分及諸财物悉皆施與。
所以者何。
是菩薩摩诃薩普為饒益諸有情故。
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不為利樂自身命故。
若當發起分别異心。
此應施與此不應施。
便為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獨覺聲聞世間天人阿素洛等諸聖賢衆共所呵責。
誰要請汝發菩提心。
誓普利樂諸有情類。
無歸依者為作歸依。
無舍宅者為作舍宅。
無洲渚者為作洲渚。
無救護者為作救護。
不安樂者令其安樂。
而今簡别有施不施。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有人非人來至其所。
求乞種種髓腦支節。
是菩薩摩诃薩不應發起分别二心為施不施。
唯作是念。
随彼所求定當施與。
所以者何。
是菩薩摩诃薩常作是念。
我為利樂諸有情故而受此身。
諸有來求定當施與不應不施故。
見乞者便起是心。
吾今此身本為他受。
彼不來取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