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一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地時。
應住五法。
雲何為五。
一者勤求多聞常無厭足。
於所聞法不著文字。
二者以無染心常行法施。
雖廣開化而不自高。
三者為嚴淨土植諸善根。
雖用回向而不自舉。
四者為化有情。
雖不厭倦無邊生死而不憍逸。
五者雖住慚愧而無所著。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三地時。
應常安住如是五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四地時。
應於十法受持不舍。
雲何為十。
一者住阿練若常不舍離。
二者常好少欲。
三者常好喜足。
四者常不舍離杜多功德。
五者於諸學處常不棄舍。
六者於諸欲樂深生厭離。
七者常樂發起寂滅俱心。
八者舍一切物。
九者心不滞沒。
十者於一切物常無顧戀。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四地時。
於如是十法應受持不舍。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五地時。
應遠離十法。
雲何為十。
一者應遠離居家。
二者應遠離刍尼。
三者應遠離家慳。
四者應遠離衆會忿诤。
五者應遠離自贊毀他。
六者應遠離十不善業道。
七者應遠離增上傲慢。
八者應遠離颠倒。
九者應遠離猶豫。
十者應遠離貪瞋癡。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五地時。
應常遠離如是十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六地時。
應圓滿六法。
雲何為六。
所謂六種波羅蜜多。
即是布施乃至般若。
複應遠離六法。
雲何為六。
一者聲聞心。
二者獨覺心。
三者熱惱心。
四者見乞者來不喜愁慼心。
五者舍所有物追戀憂悔心。
六者於來求者方便矯诳心。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六地時。
常應圓滿前說六法。
及應遠離後說六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七地時。
應遠離二十法。
雲何二十。
一者應遠離我執乃至見者執。
二者應遠離斷執。
三者應遠離常執。
四者應遠離相想執。
五者應遠離見執。
六者應遠離名色執。
七者應遠離蘊執。
八者應遠離處執。
九者應遠離界執。
十者應遠離谛執。
十一者應遠離緣起執。
十二者應遠離住著三界執。
十三者應遠離一切法執。
十四者應遠離於一切法如理不如理執。
十五者應遠離依佛見執。
十六者應遠離依法見執。
十七者應遠離依僧見執。
十八者應遠離依戒見執。
十九者應遠離依空見執。
二十者應遠離厭怖空性。
複應圓滿二十法。
雲何二十。
一者應圓滿通達空。
二者應圓滿證無相。
三者應圓滿知無願。
四者應圓滿三輪清淨。
五者應圓滿悲愍有情及於有情無所執著。
六者應圓滿一切法平等見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七者應圓滿一切有情平等見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八者應圓滿通達真實理趣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九者應圓滿無生忍智。
十者應圓滿說一切法一相理趣。
十一者應圓滿滅除分别。
十二者應圓滿遠離諸想。
十三者應圓滿遠離諸見。
十四者應圓滿遠離煩惱。
十五者應圓滿止觀地。
十六者應圓滿調伏心性。
十七者應圓滿寂靜心性。
十八者應圓滿無礙智性。
十九者應圓滿無所愛染。
二十者應圓滿随心所欲往諸佛土於佛衆會自現其身。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七地時。
常應遠離如前所說二十種法。
及應圓滿如後所說二十種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八地時。
應圓滿四法。
雲何為四。
一者應圓滿悟入一切有情心行。
二者應圓滿遊戲諸神通。
三者應圓滿見諸佛土如其所見而自嚴淨種種佛土。
四者應圓滿承事供養諸佛世尊於如來身如實觀察。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八地時。
於此四法應勤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九地時。
應圓滿四法。
雲何為四。
一者應圓滿根勝劣智。
二者應圓滿嚴淨佛土。
三者應圓滿如幻等持數入諸定。
四者應圓滿随諸有情善根應熟故入諸有自現化生。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九地時。
於此四法應勤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十地時。
應圓滿十二法。
雲何十二。
一者應圓滿攝受無邊處所大願随有所願皆令證得。
二者應圓滿随諸天龍及藥叉等異類音智。
三者應圓滿無礙辯說。
四者應圓滿入胎具足。
五者應圓滿出生具足。
六者應圓滿家族具足。
七者應圓滿種姓具足。
八者應圓滿眷屬具足。
九者應圓滿生身具足。
十者應圓滿出家具足。
十一者應圓滿莊嚴菩提樹具足。
十二者應圓滿一切功德成辦具足。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十地時。
應勤圓滿此十二法。
善現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住第十地已,與諸如來應言無别。
雲何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修治增上意樂業。
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修集一切殊勝善根。
是為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增上意樂業。
雲何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
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引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是為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
雲何菩薩
應住五法。
雲何為五。
一者勤求多聞常無厭足。
於所聞法不著文字。
二者以無染心常行法施。
雖廣開化而不自高。
三者為嚴淨土植諸善根。
雖用回向而不自舉。
四者為化有情。
雖不厭倦無邊生死而不憍逸。
五者雖住慚愧而無所著。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三地時。
應常安住如是五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四地時。
應於十法受持不舍。
雲何為十。
一者住阿練若常不舍離。
二者常好少欲。
三者常好喜足。
四者常不舍離杜多功德。
五者於諸學處常不棄舍。
六者於諸欲樂深生厭離。
七者常樂發起寂滅俱心。
八者舍一切物。
九者心不滞沒。
十者於一切物常無顧戀。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四地時。
於如是十法應受持不舍。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五地時。
應遠離十法。
雲何為十。
一者應遠離居家。
二者應遠離刍尼。
三者應遠離家慳。
四者應遠離衆會忿诤。
五者應遠離自贊毀他。
六者應遠離十不善業道。
七者應遠離增上傲慢。
八者應遠離颠倒。
九者應遠離猶豫。
十者應遠離貪瞋癡。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五地時。
應常遠離如是十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六地時。
應圓滿六法。
雲何為六。
所謂六種波羅蜜多。
即是布施乃至般若。
複應遠離六法。
雲何為六。
一者聲聞心。
二者獨覺心。
三者熱惱心。
四者見乞者來不喜愁慼心。
五者舍所有物追戀憂悔心。
六者於來求者方便矯诳心。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六地時。
常應圓滿前說六法。
及應遠離後說六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七地時。
應遠離二十法。
雲何二十。
一者應遠離我執乃至見者執。
二者應遠離斷執。
三者應遠離常執。
四者應遠離相想執。
五者應遠離見執。
六者應遠離名色執。
七者應遠離蘊執。
八者應遠離處執。
九者應遠離界執。
十者應遠離谛執。
十一者應遠離緣起執。
十二者應遠離住著三界執。
十三者應遠離一切法執。
十四者應遠離於一切法如理不如理執。
十五者應遠離依佛見執。
十六者應遠離依法見執。
十七者應遠離依僧見執。
十八者應遠離依戒見執。
十九者應遠離依空見執。
二十者應遠離厭怖空性。
複應圓滿二十法。
雲何二十。
一者應圓滿通達空。
二者應圓滿證無相。
三者應圓滿知無願。
四者應圓滿三輪清淨。
五者應圓滿悲愍有情及於有情無所執著。
六者應圓滿一切法平等見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七者應圓滿一切有情平等見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八者應圓滿通達真實理趣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九者應圓滿無生忍智。
十者應圓滿說一切法一相理趣。
十一者應圓滿滅除分别。
十二者應圓滿遠離諸想。
十三者應圓滿遠離諸見。
十四者應圓滿遠離煩惱。
十五者應圓滿止觀地。
十六者應圓滿調伏心性。
十七者應圓滿寂靜心性。
十八者應圓滿無礙智性。
十九者應圓滿無所愛染。
二十者應圓滿随心所欲往諸佛土於佛衆會自現其身。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七地時。
常應遠離如前所說二十種法。
及應圓滿如後所說二十種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八地時。
應圓滿四法。
雲何為四。
一者應圓滿悟入一切有情心行。
二者應圓滿遊戲諸神通。
三者應圓滿見諸佛土如其所見而自嚴淨種種佛土。
四者應圓滿承事供養諸佛世尊於如來身如實觀察。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八地時。
於此四法應勤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九地時。
應圓滿四法。
雲何為四。
一者應圓滿根勝劣智。
二者應圓滿嚴淨佛土。
三者應圓滿如幻等持數入諸定。
四者應圓滿随諸有情善根應熟故入諸有自現化生。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九地時。
於此四法應勤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十地時。
應圓滿十二法。
雲何十二。
一者應圓滿攝受無邊處所大願随有所願皆令證得。
二者應圓滿随諸天龍及藥叉等異類音智。
三者應圓滿無礙辯說。
四者應圓滿入胎具足。
五者應圓滿出生具足。
六者應圓滿家族具足。
七者應圓滿種姓具足。
八者應圓滿眷屬具足。
九者應圓滿生身具足。
十者應圓滿出家具足。
十一者應圓滿莊嚴菩提樹具足。
十二者應圓滿一切功德成辦具足。
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十地時。
應勤圓滿此十二法。
善現當知。
若菩薩摩诃薩住第十地已,與諸如來應言無别。
雲何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修治增上意樂業。
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修集一切殊勝善根。
是為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增上意樂業。
雲何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
善現,若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引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是為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
雲何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