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慮四無色定滅盡定次第超越順逆自在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诃薩欲於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皆得自在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欲得具覺支三摩地。
師子遊戲三摩地。
師子奮迅三摩地。
師子頻伸三摩地。
師子欠呿三摩地。
健行三摩地。
寶印三摩地。
妙月三摩地。
月幢相三摩地。
一切法印三摩地。
灌頂印三摩地。
法界決定三摩地。
決定幢相三摩地。
金剛喻三摩地。
入一切法印三摩地。
安住定王三摩地。
王印三摩地。
精進力三摩地。
等湧三摩地。
入一切言詞決定三摩地。
入一切名字決定三摩地。
觀方三摩地。
陀羅尼印三摩地。
無忘失三摩地。
諸法等趣海印三摩地。
遍覆虛空三摩地。
三輪清淨三摩地。
趣向不退轉神通三摩地。
器中湧出三摩地。
最勝幢相三摩地。
燒諸煩惱三摩地。
降伏四魔三摩地。
大智慧炬三摩地。
出生十力三摩地。
菩薩摩诃薩欲得如是等無量百千三摩地門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欲滿一切有情心之所願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欲滿如是殊勝善根。
由此善根。
永不堕惡趣。
不生貧賤家。
不堕聲聞及獨覺地。
於菩薩頂終不退堕。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雲何名為菩薩頂堕。
善現答言:若諸菩薩無方便善巧而行六波羅蜜多。
無方便善巧住三解脫門。
堕於聲聞或獨覺地。
不入菩薩正性離生。
如是名為菩薩頂堕。
即此頂堕亦名為生。
時舍利子即複問言:何緣菩薩頂堕名生。
善現答言:生謂法愛。
若諸菩薩順道法愛。
說名為生。
舍利子言:何謂菩薩順道法愛。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於色住空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空而起想著。
於色住無相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無相而起想著。
於色住無願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無願而起想著。
於色住無常而起想著於受想行識住無常而起想著。
於色住苦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苦而起想著。
於色住無我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無我而起想著。
於色住不淨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不淨而起想著。
於色住寂靜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寂靜而起想著。
於色住遠離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遠離而起想著。
是為菩薩順道法愛。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作是念言:是色應斷。
是受想行識應斷。
由此故色應斷。
由此故受想行識應斷。
是苦應遍知。
由此故苦應遍知。
是集應永斷。
由此故集應永斷。
是滅應作證。
由此故滅應作證。
是道應修習。
由此故道應修習。
是雜染是清淨。
是應親近是不應親近。
是應行是不應行。
是道是非道。
是應學是不應學。
是布施波羅蜜多。
是非布施波羅蜜多。
是淨戒波羅蜜多。
是非淨戒波羅蜜多。
是安忍波羅蜜多。
是非安忍波羅蜜多。
是精進波羅蜜多。
是非精進波羅蜜多。
是靜慮波羅蜜多。
是非靜慮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
是非般若波羅蜜多。
是方便善巧是非方便善巧。
是菩薩生是菩薩離生。
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住如是等法而生想著。
是為菩薩順道法愛。
如是法愛說名為生。
如宿食生能為過患。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雲何菩薩摩诃薩入正性離生。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見内空。
不待内空。
而觀外空。
不見外空。
不待外空。
而觀内空。
不待外空。
而觀内外空。
不見内外空。
不待内外空。
而觀外空。
不待内外空。
而觀空空。
不見空空。
不待空空。
而觀内外空。
不待空空。
而觀大空。
不見大空。
不待大空。
而觀空空。
不待大空。
而觀勝義空。
不見勝義空。
不待勝義空。
而觀大空。
不待勝義空。
而觀有為空。
不見有為空。
不待有為空。
而觀勝義空。
不待有為空。
而觀無為空。
不見無為空。
不待無為空。
而觀有為空。
不待無為空。
而觀畢竟空。
不見畢竟空。
不待畢竟空。
而觀無為空。
不待畢竟空。
而觀無際空。
不見無際空。
不待無際空。
而觀畢竟空。
不待無際空。
而觀散空。
不見散空。
不待散空。
而觀無際空。
不待散空。
而觀無變異空。
不見無變異空。
不待無變異空。
而觀散空。
不待無變異空。
而觀本性空。
不見本性空。
不待本性空。
而觀無變異空。
不待本性空。
而觀自相空。
不見自相空。
不待自相空。
而觀本性空。
不待自相空。
而觀共相空。
不見共相空。
不待共相空。
而觀自相空。
不待共相空。
而觀一切法空。
不見一切法空。
不待一切法空。
而觀共相空。
不待一切法空。
而觀不可得空。
不見不可得空。
不待不可得空。
而觀一切法空。
不待不可得空。
而觀無性空。
不見無性空。
不待無性空。
而觀不可得空。
不待無性空。
而觀自性空。
不見自性空。
不待自性空。
而觀無性空。
不待自性空。
而觀無性自性空。
不見無性自性空。
不待無性自性空。
而觀自性空。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若作是觀。
名入菩薩正性離生。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應如是學。
色應知不應著。
受想行識應知不應著。
色名應知不應著。
受想行識名應知不應著。
眼處應知不應著。
耳鼻舌身意處應知不應
菩薩摩诃薩欲得具覺支三摩地。
師子遊戲三摩地。
師子奮迅三摩地。
師子頻伸三摩地。
師子欠呿三摩地。
健行三摩地。
寶印三摩地。
妙月三摩地。
月幢相三摩地。
一切法印三摩地。
灌頂印三摩地。
法界決定三摩地。
決定幢相三摩地。
金剛喻三摩地。
入一切法印三摩地。
安住定王三摩地。
王印三摩地。
精進力三摩地。
等湧三摩地。
入一切言詞決定三摩地。
入一切名字決定三摩地。
觀方三摩地。
陀羅尼印三摩地。
無忘失三摩地。
諸法等趣海印三摩地。
遍覆虛空三摩地。
三輪清淨三摩地。
趣向不退轉神通三摩地。
器中湧出三摩地。
最勝幢相三摩地。
燒諸煩惱三摩地。
降伏四魔三摩地。
大智慧炬三摩地。
出生十力三摩地。
菩薩摩诃薩欲得如是等無量百千三摩地門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欲滿一切有情心之所願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欲滿如是殊勝善根。
由此善根。
永不堕惡趣。
不生貧賤家。
不堕聲聞及獨覺地。
於菩薩頂終不退堕。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雲何名為菩薩頂堕。
善現答言:若諸菩薩無方便善巧而行六波羅蜜多。
無方便善巧住三解脫門。
堕於聲聞或獨覺地。
不入菩薩正性離生。
如是名為菩薩頂堕。
即此頂堕亦名為生。
時舍利子即複問言:何緣菩薩頂堕名生。
善現答言:生謂法愛。
若諸菩薩順道法愛。
說名為生。
舍利子言:何謂菩薩順道法愛。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於色住空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空而起想著。
於色住無相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無相而起想著。
於色住無願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無願而起想著。
於色住無常而起想著於受想行識住無常而起想著。
於色住苦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苦而起想著。
於色住無我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無我而起想著。
於色住不淨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不淨而起想著。
於色住寂靜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寂靜而起想著。
於色住遠離而起想著。
於受想行識住遠離而起想著。
是為菩薩順道法愛。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作是念言:是色應斷。
是受想行識應斷。
由此故色應斷。
由此故受想行識應斷。
是苦應遍知。
由此故苦應遍知。
是集應永斷。
由此故集應永斷。
是滅應作證。
由此故滅應作證。
是道應修習。
由此故道應修習。
是雜染是清淨。
是應親近是不應親近。
是應行是不應行。
是道是非道。
是應學是不應學。
是布施波羅蜜多。
是非布施波羅蜜多。
是淨戒波羅蜜多。
是非淨戒波羅蜜多。
是安忍波羅蜜多。
是非安忍波羅蜜多。
是精進波羅蜜多。
是非精進波羅蜜多。
是靜慮波羅蜜多。
是非靜慮波羅蜜多。
是般若波羅蜜多。
是非般若波羅蜜多。
是方便善巧是非方便善巧。
是菩薩生是菩薩離生。
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住如是等法而生想著。
是為菩薩順道法愛。
如是法愛說名為生。
如宿食生能為過患。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雲何菩薩摩诃薩入正性離生。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見内空。
不待内空。
而觀外空。
不見外空。
不待外空。
而觀内空。
不待外空。
而觀内外空。
不見内外空。
不待内外空。
而觀外空。
不待内外空。
而觀空空。
不見空空。
不待空空。
而觀内外空。
不待空空。
而觀大空。
不見大空。
不待大空。
而觀空空。
不待大空。
而觀勝義空。
不見勝義空。
不待勝義空。
而觀大空。
不待勝義空。
而觀有為空。
不見有為空。
不待有為空。
而觀勝義空。
不待有為空。
而觀無為空。
不見無為空。
不待無為空。
而觀有為空。
不待無為空。
而觀畢竟空。
不見畢竟空。
不待畢竟空。
而觀無為空。
不待畢竟空。
而觀無際空。
不見無際空。
不待無際空。
而觀畢竟空。
不待無際空。
而觀散空。
不見散空。
不待散空。
而觀無際空。
不待散空。
而觀無變異空。
不見無變異空。
不待無變異空。
而觀散空。
不待無變異空。
而觀本性空。
不見本性空。
不待本性空。
而觀無變異空。
不待本性空。
而觀自相空。
不見自相空。
不待自相空。
而觀本性空。
不待自相空。
而觀共相空。
不見共相空。
不待共相空。
而觀自相空。
不待共相空。
而觀一切法空。
不見一切法空。
不待一切法空。
而觀共相空。
不待一切法空。
而觀不可得空。
不見不可得空。
不待不可得空。
而觀一切法空。
不待不可得空。
而觀無性空。
不見無性空。
不待無性空。
而觀不可得空。
不待無性空。
而觀自性空。
不見自性空。
不待自性空。
而觀無性空。
不待自性空。
而觀無性自性空。
不見無性自性空。
不待無性自性空。
而觀自性空。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若作是觀。
名入菩薩正性離生。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應如是學。
色應知不應著。
受想行識應知不應著。
色名應知不應著。
受想行識名應知不應著。
眼處應知不應著。
耳鼻舌身意處應知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