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八(竺法護譯)

關燈
神通。

    佛告族姓子。

    何謂菩薩具備神足,則以五事而逮神足。

    何謂為五。

    示現色身神通自在。

    神識音響神足悉達。

    心意所行神足普周。

    一切衆生心所娛樂。

    神足皆别。

    親近所見神足鹹至。

    坐見十方無數國土。

    周遍一切諸佛境界。

    随其習俗現其形體。

    身遍一切十方衆生。

    為其說法。

    令得開解發大道意。

    是族姓子。

    菩薩所行神足清淨。

     佛告族姓子。

    菩薩慧眼具天眼淨。

    其天眼者,住於神識亦無所著,則緻天耳本末清淨。

    住無罣礙。

    尋即知衆生心念。

    靡不通達。

    悉知過去當來處所。

    悉能證明。

    住無所行。

    皆盡諸漏生死之行。

    便淨神足諸通明徹。

    所謂神通,則諸漏盡聖慧之門。

    菩薩於彼。

    以此五通而自娛樂。

    其心不住盡諸漏慧。

    佛告族姓子。

    譬如去於居邑。

    百千俞旬玄回之路。

    有大國城。

    其路艱險衆難難計。

    阻邃曲隘寇賊抄掠。

    師子虎狼還相食啖。

    若出此路能到彼國。

    入大城者悉脫衆患。

    安隐無量。

    時有一人。

    聞彼國城恩德功勳。

    快樂遠著。

    其人生年唯有一子。

    甚愛重念視之無厭。

    聞彼國名舍子而往。

    盡力勤行。

    忍諸艱苦衆難之患。

    晝夜不懈。

    得值陰涼。

    六藝備體執持五兵。

    便得越度。

    到其城門住門梱上。

    稍複進前至第二門。

    開其城門而獨住立。

    即便憶念。

    所生一子獨不得來。

    以子恩情不入大城。

    尋更還反将其子來。

    共至樂國。

    佛告族姓子。

    菩薩如是被無極铠。

    以大精進堅固志性。

    精誠所緻顯發大道。

    淨治心業淳淑之行。

    諸漏得盡興大哀心。

    開化衆生為其說法。

    慧斷生死。

    得至無漏究竟成就。

    哀愍衆生欲救護故,則複來還現凡夫地。

    佛告族姓子。

    其城者喻聖慧巍危諸漏已盡涉難遠行百千俞旬。

    玄迥路者,謂遊無量生死諸難。

    救脫衆生不以為拘。

    盜賊虎狼者,謂衆魔邪見非法之難。

    相食啖者,謂三界中陰衰之患。

    值陰涼者,謂平等行。

    六藝五兵。

    謂六度無極五神通也。

    其人者菩薩也。

    到其城住門梱上。

    從外門稍複進至中門。

    住不前者,謂菩薩而從有為至於無為。

    諸漏已盡其心明徹。

    不舍本願欲度十方。

    如念一子也。

    不入城還反者,菩薩愍傷一切衆生。

    中心念之如一子父。

    滅除生死諸漏之難。

    超住法頂雖出生死。

    不盡諸漏尋複來還。

    在於五趣開化衆生。

    是為菩薩善權方便大哀之行。

    爾時寶髻菩薩前白佛言:至未曾有天中天。

    菩薩大士。

    志懷大哀不樂解脫。

    欲度衆生如觀己掌。

    反還生死而不惡厭。

    複問佛言:菩薩遵修何法不厭生死。

    佛告族姓子。

    菩薩有二十事不厭生死。

    何謂二十事。

    奉行德本至無極慈。

    執持大慈以攝大危。

    懷抱大哀攝不弘愍。

    開化衆生度脫一切。

    常以精進攝諸怯劣。

    以和調性攝諸懷結。

    以權方便攝不知節,則以智慧攝諸愚冥。

    而以一心攝諸放逸。

    能以神通攝諸不暢。

    能以聖明攝諸闇塞。

    能以随時攝諸無義。

    其意專惟攝諸煩愦。

    遵奉道心攝諸不學。

    而行四恩攝諸無護。

    以布施攝貧窮。

    以敬戒攝無禮。

    以博聞攝少智。

    以總持攝喜忘。

    以辯才攝頑讷。

    以上德攝少福。

    由是之故乃成大慧。

    是族姓子。

    菩薩所行二十事不厭生死也。

    寶髻菩薩複問佛言:何謂菩薩宜於生死。

    為無數人而有加益。

    佛告族姓子。

    若使菩薩。

    以德莊嚴宜於生死。

    以福潤澤窮乏危厄。

    博聞莊嚴宜於生死,則以辯才多所饒益。

    能執其意而不忽忘。

    逮得總持宜於生死。

    令一切人各各聞慧。

    逮得寶掌以好布施。

    而自莊嚴财不耗減。

    用此财寶多所饒益。

    又不放逸宜於生死講法不倦。

    多所饒益於一切人。

    又等集諸相宜於生死。

    修慧莊嚴於諸衆生。

    言行相應宜於生死。

    所為應時不失其節。

    多所饒益於諸衆生。

    一切所有施而不吝。

    宜於生死。

    随時開化各得其所。

    施度無極。

    多所饒益於諸衆生奉清淨戒宜於生死。

    莊嚴持戒。

    多所饒益於諸衆生。

    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宜於生死。

    六度無極。

    多所饒益於諸衆生。

     佛告族姓子。

    乃去往古無央數劫。

    長遠無量。

    爾時有佛。

    名普壞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

    号佛世尊,世界名曰天觀。

    劫名欣豫。

    何故其劫名曰欣豫。

    於彼劫中六萬佛興。

    時淨居天聞無數音班宣佛德。

    於是劫中有六萬佛。

    時天世人皆共歌頌。

    此谘嗟聲其有聞之。

    靡不歡喜善心生焉。

    以是之故。

    劫名欣豫。

    佛告族姓子。

    其佛世界安隐快樂。

    其德巍危諸天人民觀之無厭。

    以故世界名曰天觀。

    其土微妙至誠莊嚴。

    以雜種香而成其地。

    堪任執本於千世界。

    又其佛土所出香熏,則能周遍十方無量無數之國。

    栴檀煙陰於其土地。

    自然生起無極蓮花。

    名光明曜。

    其蓮花光。

    常以大晖照彼世界。

    人民大小皆有神足。

    宿德所居香為樓觀。

    講堂精舍。

    軒戶窗牖床榻茵蓐。

    微妙綩綖。

    其佛之土。

    亦無國邑郡縣村落。

    又彼人民。

    悉得神通經行虛空。

    樓閣講堂亦處于空。

    坐斯樓堂。

    專精念道諷誦講論。

    彼無女人亦無胞胎。

    人皆化生不聞女名。

    亦無三塗惡趣之名。

    又無衆惱勤苦之患。

    一切衆人。

    禅定歡悅以為飲食。

    笃信微妙志求大乘。

    彼無異乘聲聞緣覺之名也。

    其土人民皆著冠帻衣服。

    顔色猶如天人。

    假使出學。

    塵勞愛欲尋皆舍離。

    無有憂累。

    又彼如來。

    亦不敕告諸菩薩等使被法服。

    所以者何。

    其人不生穢濁心故。

    而彼如來。

    形體威顔現如梵天。

    諸菩薩衆。

    威儀禮節靡不備悉。

    坐起安詳講說經道。

    設使十方諸佛之土。

    有無極變神通菩薩。

    詣天觀世界者,通過諸國來觐如來。

    稽首歸命聽說經典。

    見彼佛土無有倫匹。

    其德超殊巍巍無量。

    怪未曾有舉聲嗟歎。

    爾乃舍去。

    佛告族姓子。

    若彼如來。

    為諸菩薩班宣道化。

    踴昇虛空。

    去地六十六丈。

    坐於微妙清淨莊嚴師子之座。

    為諸菩薩。

    論上法教粗舉其要。

    不廣分别屢練中義。

    如吾於此多說殷勤。

    所以者何。

    斯諸正士悉入聖慧。

    以一章句。

    辄能解入百千之義。

    是故如來。

    約宣經教不以多言:其佛為說四清淨行。

    度無極淨。

    道品法淨。

    神通行淨。

    化衆生淨。

    是為四也佛告寶髻。

    時彼佛土。

    有一菩薩名曰珍寶。

    即自啟問壞世如來。

    何謂菩薩宜在生死多所饒益於諸衆生。

    於時如來便為菩薩。

    廣分别說此兩句義。

    於斯大慧道莫能當。

    菩薩所行恒在生死。

    逮得慧曜多所潤益。

    佛適說是。

    六萬菩薩得柔順忍。

    佛告寶髻。

    珍寶菩薩。

    複問何謂菩薩嚴淨道場坐於佛樹。

    壞世如來。

    告珍寶曰:以無放逸嚴淨道場坐於佛樹。

    於彼何謂無放逸者,其佛告曰:奉行經典。

    又問何謂奉行經典。

    告曰言行相應是無放逸。

    又無放逸不自馳騁。

    修於無量大德之铠。

    不與陰合越於五陰。

    布施無量不可盡故。

    持戒無量為未學故。

    忍辱無量堪衆苦故。

    精進無量正士業故。

    禅定無量無退落故。

    智慧無量無罣礙故。

    慈心無量。

    開化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