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回 巧語釋微嫌 寂寂荒山求異寶 玄功消浩劫 茫茫孽海靜沉沙

關燈
煙,搖曳上升。

    一會,殘煙也已噴盡。

    妙一真人便照預計發令,将手一揮,穴上深井一般的大光筒便即撤去。

    衆弟子立駕遁光,散出陣外,分布空中九官方位上。

    十餘位仙人也各降下,與乙休、天癡上人相見,說笑一陣。

    衆仙遙看殘月西斜,海中魚介生物全部遷徙,海面上靜蕩蕩的,隻剩波濤向海岸沖擊,吞吐嗚咽。

    仰望空中,玄真子與妙一夫人同在八九千尋以上,不見一點形影。

    那毒煙烈火破空直上,所發風雷之聲也早靜止,顯得夜景分外幽寂,與日前猛惡之勢迥乎天淵之别。

    衆仙俱都紛紛祝賀,共慶功成,隻等東方微明,便起施為。

     一會工夫,啟明星耀,東方漸有曙色。

    妙一真人剛喝得一聲:"起!"便聽高天空裡異聲大作,宛如無數天鼓當空齊鳴,更有千萬神兵,鐵甲天馬,萬蹄雜沓,自天殺來。

     便是雷霆暴震,聲勢也無如此猛烈。

    說時遲,那時快,衆仙已争先飛起,晃眼數十百道金光霞彩,滿空交織,大地立現光明,映得上下四外俱成金色。

    那匹練般的金霞,閃電也似在空中略一掣動,便即互相聯合。

    隻是改直為橫,又分作了上下三層,每層相隔約數百丈,其長何止千丈,宛如三道經天長虹,交叉橫亘空中。

    一面衆弟子也把各人飛劍,聯合成了四道較短的光虹,分四面圍列在末層金虹之外。

    妙一真人、朱由穆與神駝乙休三人,早飛出最高一層金虹之上相待。

    同時空中異聲也越來越近,隐見無數火星,明滅亂迸,聚在一起,大如山嶽,瀑布也似往海面上倒瀉下來,眼看越來越近。

    妙一真人為首,喝一聲:"疾!"一道極大的金光,離手飛上前去。

    那火星便是空中太火毒焰,被罡風消滅以後所剩劫灰,吃玄真子行法禁制,合成一股其大無比的灰瀑,自萬丈高空倒瀉下來,灰沙互相摩擦激蕩,發出無量火星,由上向下,如火山飛堕一般,加上異聲怒吼,驚天動地。

    妙一真人一道金光,迎頭一裹,擠得那灰瀑勢益猛惡,由金光環繞中直瀉下來。

     衆仙所結三道經天長虹,早已列陣相待。

    最高一道金虹首先迎住,兩邊金光往上一翹,成了一道長河,将劫灰盛住。

    左邊一頭,便漸漸往前伸去,劫灰齊往金河中注入。

     隻聽轟轟發發之聲,金光閃耀,霞彩橫空,上接一根通天火柱,頓成亘古不見之奇。

    約有盞茶光景,金河的一頭未動,一頭已伸長了二三百裡,漸漸低垂,斜注海中。

    劫灰由金河中順流而下,海水立即怒沸,駭浪如山,直上遙空。

    數千丈大小的劫灰,互相擊撞,聲如暴雷。

    那金河随在海面上由近而遠,縱橫移動,約有刻許工夫,便離去本位。

    由妙一真人手指一道金光,緊束後尾,往東方移去。

    空中劫灰仍然往下怒瀉,那第二道金虹便迎上去,接個正着。

    仍是如法炮制,化成金河,一頭向西方伸長,漸注入海。

    所到之處,海水盡沸,東西兩應,勢更強烈。

    這時紅日正由天邊升起,朝雲曉霞,一層層齊幻金光,上有金虹斜挂,下有駭浪飛騰,端的氣象萬千,奇麗無恃。

     第二道金虹伸得漸遠,神駝乙休便放出一道紅光,束住光尾,向遠方海中移去。

    第三道金虹又複接上,前兩道金虹,本離島伸長二百裡以外,方始下注,近海邊百餘裡内,尚無劫灰注入。

    所以這次金虹不是一頭下垂,待了一會,忽在空中閃了幾閃。

    朱由穆手揚處,飛起一團佛光,将灰瀑圍住,口喝:"諸位道友,我等各顯神通,點綴一個奇景如何?"這第三道金虹,本是法力最高的幾位仙人主持,聞言會意,立将金河展開,化成一張華蓋,越展越寬,外邊俱都向下,将全島罩住,離海面不過兩三丈。

    那灰柱由佛光中直瀉下來,分向四邊流墜,瀉入海中,散布得均勻已極,由下往上,宛如一頂碩大無朋的金幕。

    四邊火珠如潮,滾滾飛落,由上往下,又似一朵萬丈金蓮,挾着無量星沙,自天倒挂,煞是奇觀。

    因是離開海面,做一大圓圈,同時下注,朱由穆又頻使神通,使那無量星沙遠近飛布,激得掀天巨浪,潮湧而起,令人心驚目眩,又是一番奇景。

    個把時辰過去,第一、第二兩道金河放完了劫灰,先後飛回,改為一南一北,接向上面。

    相繼接夠了數,仍和先前一樣,向南北兩頭伸長出去,注入海中。

    近島的一圈,因是地方不大,頭一次劫灰便将海底布夠了數。

     朱由穆二次待要如法施為,被妙一真人由北飛來止住,并說:"百丈毒火所遭灰沙不過石許,倒傾之勢,比較上升還快速得多。

    因要使海底沉沙一律平勻,如若行法散布,勢必鬧得滿空俱被灰塵布滿,連月不消,既費時候,使上空兩個主持人也更多費心力。

     所以才請諸位道友各運玄功,将各人飛劍、法寶連成天河,使其分注海中。

    但是劫灰餘毒未盡,分量極重,并為迅速廣布,又将空中天河分成三道,以便相互接替,分向四方八面傾注。

    現在近島一帶,已經鋪有三丈來深,不宜再增;空中劫灰,也十去六七,再倒換一兩回,便可畢事。

    大師兄和山荊在靈空交界處滅火消沙,自從那日到山,不曾稍息。

    朱道友如是有興,何妨上去助他們一臂?"說時,神駝乙休也由南方飛回,說: "這二次布散劫灰,諸位道友已然放心,足可勝任,無須另行戒備。

    大師兄和齊仙嫂正在賢勞,我和小和尚同去略效微勞吧。

    "朱由穆早答要去,聞言,說一聲:"好。

    "兩道金光比電還疾,隻一閃,便雙雙射入高空雲層之中不見。

     妙一真人看二人去後,微笑道:"朱道友轉劫歸來,仍是這等天真,我如晚到一步,這銅椰島上許多琪花瑤草,日久豈不被灰毒燒死,那被乙道友所斷銅椰靈木,如何重生? 沉沙不可複起,地底靈泉恐受流毒,趁此片刻餘閑,且為此島添一新景吧。

    "随縱遁光飛起,手掐靈訣,指着海中,立有一道金光飛出,電轉星馳,環島飛行三匝,回到原處,一閃即隐。

    随又用手朝外一指,一聲霹靂過去,環着銅椰島四圍,忽起海潮,由島邊沙灘起,宛如擊石投水,化成一個水圈,由小而大,往外推展開去。

    最前浪頭,約有三四十丈高下,裡許來寬。

    全圈一般平,無甚高低,直推出百裡以外,忽然停止,直似環島添了一圈浪城。

    浪花盡管翻流不休,卻是通體高低如一,不消不退。

    天癡上人因衆仙行法早有成竹,妙一真人又未招呼,未便插手,正率門人在島上旁觀贊佩,一見妙一真人為本島添此奇景,好生欣慰,趕忙過去稱謝。

     妙一真人笑道:"我知此島多産嘉木靈藥,雖仗元磁精氣種育,也還靠了此島有靈泉滋潤之故。

    初意留這環島四邊百餘裡,不使劫灰下注,不料一時疏忽,未曾先說。

    朱道友見金虹分載灰沙,一東一西,有似天河倒瀉,他不知那劫灰重逾山嶽,又是熱毒異常,若有少許觸及地面,生物沾上,立被灼死。

    何況又自八九千丈高空傾天下注,頭兩道天河已然移開,須另有承受。

    那第三道天河,原備更番接替之用。

    見獵心喜,不假思索,見島一帶劫灰尚未注入,隻圖奇景壯觀娛目,卻未防到靈泉真脈正藏海底,近島一帶劫灰下壓日久,必被侵蝕脈絡,滲入其内。

    此灰奇毒,須受多年海水沖刷,始能消受,全島草木豈不遭殃?我在遠處看見,又不便攔他高興,隻得等大家飽了眼福,再行趕來阻止。

    我想本島本産不少巨鲸,現均行法徙去,即使近島百餘裡未布劫灰,魚類無知,稍微遊遠,便中灰毒。

    如将此灰行法禁制,在海底逼起一圈長堤,再将鲸群移回,有此一圈阻隔,不緻遊向圈外中毒,豈非絕妙?不過毒灰雖被推向外圈,因受禁制,不能再受潮汐沖刷,歲月一久,便要繼長增高。

    三百六十年後,必成一圈五色河堤,高出水面。

     同時,它那餘毒,也逐漸由河孔中,往外圈發洩出去,與受海中沖刷,并差不許多。

    彼時圈中之水,使其化鹹為淡,成一環湖,或在堤上另開門戶,與海相通,便悉随尊便了。

    " 天癡上人連聲稱謝,笑問道:"小弟前次愚昧,不知天數,幾肇殺身滅形之禍。

    多蒙道兄鼎力解免,感謝之情,不消說了。

    但是小弟自來疏狂,不曾輕受人惠,又以昔年走火身僵,山居清修,杜門多年,同道中往還極少。

    乃日前白犀潭赴約,來去途中,俱中埋伏。

    小弟或尚無妨,随去弟子卻多不免傷陷。

    不意暗中竟有佛法解救,并還屢現金字告警,預示趨避,人卻不肯相見。

    自思平生友好,佛門中人極少,即有也道成證果,是何因緣如此為力?也曾再三留意,查看蹤迹,終如神龍見首,不見端倪。

    最後,歸途又有人解圍,方有一小沙彌影子,略閃即逝,相貌既未看清,而照所駕遁光,雖是上乘傳授,以他破乙道友仙法,功力似還未到,好生不解。

    适才想起,道兄對此一劫早識先機,一切預有安排,而那沿途相助之人,行徑又似與乙道友相識,不是道兄所托,也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