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回 彈指悟夙因 普渡金輪輝寶相 聞鐘參妙谛 一泓寒月證禅心

關燈
需恭出迎候。

    諸位欲往靈桂仙館,隻管随意,恕不奉陪了。

     "那天蒙禅師,乃東漢時神僧轉世,東漢季年已功行圓滿,早應飛升極樂。

    隻為成道之初,曾與同門師兄弟共發宏願,互相扶持,無論内中何人有甚魔擾,或是中途信心不堅,緻昧前因,任轉千百劫也必須盡力引度,必使同成正果。

    當發願時,雙方都是夙根深厚,具大智慧,修為又極勤苦,本來極好的根器。

    無如入門年淺,求進太急,又以前生各有夙孽情累,遂緻為魔所乘。

    禅師道心堅定,又隻有一點夙孽,到時尚能強自鎮攝心神,渡過難關。

    而那同門,卻被魔頭幻出前生愛寵,少年情葛,凡心一動,立堕魔障,等到醒悟色空,已是無及。

    并加上一個夙仇相迫,重又轉劫入世。

    雖仗根骨福慧生有自來,又得老禅師累世相随,救度扶持。

    每次轉劫,多是高僧行道,但那一段情緣未了,一直未得成為佛門正果。

    累得這位老禅師也遲卻千餘年飛升,中間助他超劫脫難,造成無心之過,并還轉劫三生。

    不過老禅師智慧神通早到功候,雖為良友減削前孽,轉動再世,卻是生而神明靈異,迥異恒流,與尋常有道之士轉劫不同罷了。

    直到北宋季年,老禅師方始隐居在滇西大雪山陰亂山之中,由此虔修佛法,不輕管人閑事。

    近年聽說不久便要成正果。

    那同門料他情緣早了,重歸佛門,将與老禅師一同飛升。

    隻這位高僧是誰,卻訪問不出。

    禅師得道千餘年,每次轉世,法力隻有精進,與白眉和尚齊名,為方今二位有道神僧,法力之高,不可思議。

    這次居然肯為峨眉出力,豈非異數?有一芬陀大師,群魔已非對手,況又加上這兩位神僧,暗以絕大法力相助,自然舉重若輕,群邪皆靡了。

    " 妙一夫人這一番話,對那與峨眉交厚,早知底細的,還不怎樣,那外來諸客,卻大出意料之外。

    一聽三位神僧神尼還要親降,并還擒了曉月禅師同來,皆欲瞻仰,更不再作靈桂仙館之遊,一齊願去至前殿相候。

    玄真子微運玄功推算,向妙一真人道:"三位神僧神尼已将恩師遺旨所說的嬰兒度引同來。

    留宴大約無望,事完即同飛錫。

    現已快由李善人家起身,我們速率衆弟子,去到凝碧崖上空迎候吧。

    "妙一真人随傳法旨,命衆弟子奏樂,手捧香花,排班出迎。

    一面轉請百禽道人公冶黃、極樂真人李靜虛、青囊仙子華瑤崧、媖姆師徒暫時代作主人,陪伴男女仙賓。

    在座仙賓凡是佛門中人,如神尼優昙、屠龍師太、南川金佛寺知非禅師、蘇州上方山鏡波寺無名禅師師徒等,或與三位神僧神尼同道相識,或是末學後輩,衷心敬仰,連同外道中高僧如虎頭禅師之類,俱都随出迎接。

    那各派仙賓以及海外散仙,雖不一同出行,也多齊集殿前平台之上,恭候禅駕。

     謝山、葉缤在旁,忽然靈機一動,見楊瑾正要随衆飛起,葉缤首先趕過去說道:"來時令師對我曾示玄機,惜乎我是鈍根,未能領悟。

    我想随同主人出迎,不知可否?"楊瑾笑道:"這個有何不可?"說時,衆門人已香花奏樂先行。

     妙一真人夫婦同了玄真子等一幹長老,正由殿中步出。

    謝山見葉缤已和楊瑾商定,同出迎接,正想開口,妙一真人已先笑道:"謝道友,也想同走麼?"謝山笑應:"白眉老禅師原本見過,這位天蒙老禅師卻是聞名已久,想求他指點迷津,因見諸位道友俱在殿台恭候,所以躊躇。

    同往迎接,正是心願。

    "妙一真人低聲笑道:"天蒙老禅師不為道友,今日還未必肯降臨呢。

    一同去吧。

    "謝山聞言,心中又是一動。

    見妙一真人說完這句話,便和本派同輩群仙以及嵩山二老等,還有與白眉、芬陀交厚的仙師,相次由平台上起身,各駕遁光,越過虹橋平湖,往紅玉坊外凝碧崖前上空飛去。

    楊瑾、葉缤二人,并立一處,也快随後起身,謝山趕忙過去笑道:"日前李道友同我往見白眉,曾示玄機,并有不日再見之言,難得老禅師同降,意欲往迎,就便請教。

    主人已走,和二位道友做一路吧。

    "楊、葉二人含笑點頭,三人随同飛起,到了凝碧崖上空。

     斜陽初沉,明月未升,半天紅霞,燦如翠绮,正是黃昏以前光景。

    妙一真人率了兩輩同門弟子,各駕雲光,雁行排列,停空恭候。

    此時謝山遙望前面神僧來路,尚無動靜。

     俯視峨眉,就在腳底,滿山雲霧迷茫,遠近峰巒浮沉在雲霧之中,如海中島嶼一般,僅僅露出一點角尖。

    再看雲層以下,各廟宇人家,已上燈光,宛如疏星羅列,梵呗之聲,隐隐交作。

    不時傳來幾聲疏鐘,數聲清磐,越顯山谷幽靜,佛地莊嚴,令人意遠。

    知道此時半山以下正下大雨,天色陰晦,所以月還未出,便上燈光。

    本山為佛門重地,普賢曾現化身,靈迹甚多,古刹林立。

    不禁想起佛家法力不可思議,一經覺迷回頭,大徹大悟,立可超凡入聖。

    謝山回想自己根骨本厚,從小便喜齋僧拜廟,時有出家之想。

    記得當時還遇一位老僧點化,隻為夙世情緣,割舍不下。

    後經變故,三生情侶,化作勞燕分飛,一時生離,竟成死别,心灰厭世之餘,幸蒙恩師接引,始入玄門,僥幸修到散仙地位。

    因愛妻也是夙根深厚,隻要尋到再生蹤迹,便可引度,同修仙業。

    道成以後,也曾費盡心力,遍尋宇内,竟是鴻飛冥冥,找不到一點蹤影。

    在苒數百年,随時都在留心,直到日前,才發現她早已皈依佛門,得證上乘正果,比起成就,要比自己高得多。

    不似自己每隔數百年,便要預防一次道家重劫,稍一不慎,便堕凡孽。

    這多年來,占算尋訪,俱無下落,分明愛妻法力高深,恐留情孽相尋,隐迹潛形,不令知聞。

    近日功行将完,方始略露行藏,令往一見。

    想不到苦修多年,成就反不如她。

     謝山還想到幼年所遇高僧,也曾說過自己原是佛門弟子。

    自入玄門,修煉多年,每值靜中參悟,不是不能推算過去未來。

    惟獨對于過去諸生,隻記得仿佛做過和尚,也做過道流,詳情因果竟是茫然。

    以自己的法力玄機,直是萬無此理,每一想起,便覺奇怪。

     以為前生必犯了教規,逐出佛門,一經堕劫,便昧夙因,忘卻本來,所以别的都能前知,獨此不能。

    事隔多年,忽于武夷山中石洞以内,發掘到古高僧錦囊偈語,方若有悟。

    同時好友葉缤,恰在海底珊瑚林内水穴之中,發現一具坐化千年的枯佛,得到一個古燈檠,與錦囊偈語諸多吻合。

    事後虔心參詳,那海底枯佛分明是自己漢時遺體,為躲仇家和保持那古燈檠,留待今生遇合,物歸原主。

    但今生偏又是玄門中人,殊覺離奇。

    新近為了此事,特請極樂真人李靜虛引見白眉禅師,初意自己已成散仙,不會再皈依佛門,隻不過請其指示前因,到底為了何事堕劫而舍釋入道?如說過去有甚罪惡,見棄佛門,仙佛一體,殊途同歸,一樣都是根深福厚始能成就,能為仙即能為佛。

    何況前生又是佛門弟子,本有夙世因緣,豈非難于索解?此外還要請教的,便是海底佛火心燈的用途,以及和葉缤的夙世淵源。

    哪知自眉禅師隻将心燈來曆用法指示,對于所問各節,隻示機鋒,語甚簡略。

    枉自學道多年,智慧靈明,當時隻覺他日成就,決不止此,急切之間,仍難參悟。

    因有"峨眉再見,回首即是歸路"之語,料定必有深意存焉,時還未至,便不多說。

    今日一聽說天蒙禅師将臨,忽然靈機連動。

    現在峨眉上空,忽聽下方僧寺疏鐘清磐,禅唱梵音,又似有甚醒覺。

    此為近三百年來未有之景象,甚是奇怪。

    莫非将來仍要歸依佛門,還我本來面目不成? 謝山念頭一轉,側顧葉缤,站在近側,也在低眉沉思,容甚莊肅。

    居中站在衆門徒前面的妙一真人和玄真子,正在對談。

    因人數衆多,随同迎候的外客,不肯悟越主人,多立在左右兩側,相隔較遠,語聲甚低。

    仿佛聽玄真子道:"此子居然如此道心堅定,轉動多年,一靈不昧,卻也難得。

    人都羨慕師弟有今日成就,哪知福緣善因,早在千年以前種下呢。

    "白雲大師元敬在旁插口道:"此子既不應在我門中,年紀偏又是個三歲童嬰,禅門中幾位至交,不是衣缽早有傳人,便是功行将行圓滿,不能待他成就。

    此子發願又宏,将來外道強敵不知多少,如不得一法力高強的禅師為師,任他生有自來,根器多厚,也難應付。

    師弟,你這前生慈父,作何打算呢?"妙一真人道:"這一層我早想好了,少時自知分曉。

    "餐霞大師問道:"此子之師,可是謝道友麼?"妙一真人點了點頭。

    白雲大師笑道:"這個果然再好沒有。

    我真非善知識,已經拜讀玉匣仙示,隻差把話寫明,竟未想到,豈非可笑?" 先前衆仙所談,謝、葉二人俱未留意。

    後頭是一段問答,全聽得逼真。

    尤其謝山聞言,驚喜交集。

    照此說法,分明長眉玉匣仙示,早已注明,自己果然還要返本還原,重入佛門。

    方在推詳,忽聽白谷逸道:"佛光現了,本來是在金頂,怎會如此高法?必是三位神僧神尼要顯神通度人吧?"峨眉金頂,每值雲霧一起,常有佛光隐現。

    現時隻是一圈彩虹,将人影映入其中,與畫上菩薩的腦後圓圈相似,并無甚強烈光芒。

    亘古迄今,遊山人往往見此奇景。

    信的人說是菩薩顯靈,不信的人多說是山高多雲,日華回光,由雲層中反射所緻。

    但是宇内盡多高山,任是雲霧多密,均無此現象。

    尤其是身經其境的,那輪佛光總是環在人影的腦後,和佛像一般無二,絕不偏倚,此與峨眉夜中神燈,同是寶景奇迹。

    千百年來,信與不信,聚訟紛壇,始終各是其是,并無一人說出一個确切不移之理。

    這在衆仙眼裡,原無足奇,可是當夜所見佛光,卻與往常大不相同。

    衆仙停處本在高空,腳底盡管雲霧迷茫,上面卻是碧霄萬裡,澄淨如洗,并無纖雲。

    那佛光比衆仙立處還要高些,恰在青天白雲之中突然出現。

    先也和峨眉金頂佛光相仿,隻大得多,七色彩光也較強些,宛如一圈極大彩虹,孤懸天際,看去相隔頗遠。

    及至衆仙紛運慧目注視,晃眼之間,彩光忽射金光,化作一道金輪,光芒強烈,上映天衢,相隔似近在咫尺之間。

    可是光中空空,并無人影。

    衆正驚顧,忽聽身側不遠的知非禅師和無名禅師同聲贊道:"西方普度金輪,忽宣寶相,定有我佛門中弟子劫後皈依,重返本來。

    如非累世修積,福緣深厚,引度人焉肯以身試驗,施展這等無邊法力?此時局中人應早明白,還不上前領受佛光度化麼?" 這時謝、葉二人瞥見當中迎候的衆仙,自妙一真人、玄真子以次,全都肅立躬身,神态異常誠敬,似要拜倒。

    一聞此言,猛然警覺,福至心靈,不謀而合,更不暇再看旁人動作,雙雙搶向前頭,剛合掌膜拜,口宣佛号,跪将下去,便覺那輪佛光已将全身罩住,智慧倏地空靈,宛如甘露沃頂,心地清涼,所有累劫經曆,俱如石火電光,在心頭一瞥而過,一切前因後果,全都了了。

    當時大徹大悟,一同隻高呼了一聲:"我佛慈悲。

    "金輪便已不見。

    事後,二人也仍立原處未動,隻是彈指之間,各自換了一副面目,從此皈依佛門,仍還本來罷了。

    不過佛法神妙,不可思議,這些情景,由謝、葉二人動念起,直到悟徹前因,重返佛門,在場衆仙除妙一真人、玄真子、優昙、餐霞、白雲等十餘位仙人,及外客中的知非禅師、俠僧轶凡、屠龍師太、無名禅師師徒等,總共不到三十人深知此中微妙,此外餘人隻見佛光,略現即隐,既未看見罩向誰的身上,也未看出有人上前受了度化。

    便有道行稍高的十來位,也隻知道佛家普度神光的來曆,專為接引夙根深厚的有緣人之用。

    能運用這等佛法的,已參上乘功果,行與菩薩羅漢一流。

    這類佛法,關系自身成敗,輕易不肯施為,那金輪乃行法人的元靈慧珠,行法之時,必須覓地入定,功力稍微不到火候,固易為魔侵擾。

    這類佛法接引,又無異舍身度人,事前須發宏願。

    而所接引的人,如非孽重魔高,前生早已成道,也不至于轉劫。

    尤其是根骨越厚,前生道行越高的人,今生的陷入也更深,其或背佛叛道,往往最難回頭,即或不然,仗着前生善根,未怎為惡,并還知道擺脫世緣,出家修道,有了成就,但也是個外教中人,決非佛門弟子。

    已經棄佛歸道,身在玄門,将成仙業,對于佛家,縱不鄙薄,令他舍舊從新,也是難事。

    而這類事,又須全出自願,進退取舍,系于一念,絲毫不能勉強。

    一個不領好意,或是到時夙因早昧,視如無關,不肯動念皈依,行法人雖不為此敗道,也要為此多修積數百年功果,惹出許多煩惱,末了還須随定此人,終于将他引度入門,完了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