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回 靈根不昧 再世修真 狹路逢仇 初番涉險
關燈
小
中
大
當下雲鳳、楊瑾便帶了四小,往白陽崖洞中飛回。
進洞落座,雲鳳重又率領四小,上前拜見,獻上清泉山果。
因楊瑾變計,要修養真靈,複元之後,再去除妖。
坐禅須在夜間子時以前起始,天甫黃昏,還有餘暇,互相談起前事。
才知淩雪鴻自在開元寺兵解坐化後,她生前殺孽太重,内功也稍欠精純,成不得地仙。
幸虧神尼優昙護持她的真靈,到處尋找軀殼。
因是功候未成,便遭兵解,不比尋常元嬰,神遊失體,隻要一具好軀殼,便可入竅。
又因受了她前生恩師芬陀大師的重托,欲令重轉一生,由幼年入道,以求深造,更要避免輪回,免昧夙因,必須在遊行之際,遇到那剛剛斷氣夭亡女嬰,附體重生。
這女嬰又須生來靈秀清健,不是濁物,方配得上。
可是這等靈秀清健的女嬰,又不會夭亡,遇合極難。
一連帶她尋了好些天,最後仗着神尼優昙的玄機妙算,才在姑蘇閻門外七裡山塘,找到她的軀殼。
那家姓楊,名阿福,是個極本分的人。
妻子潘氏。
以種花釣魚為業,又種得幾畝田。
吳中富庶,本可将就度日,無奈膝前子女衆多。
潘氏自十七歲出嫁,差不多每年有孕,而且每生必育,中間有幾回還是雙胎。
雖然夫妻二人年甫四十,已生了二十多個子女,一個指身為業的人,卻如何養育得起?一年到頭,都是為了兒女忙累。
後來人口日多,休說撫養艱難,便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偏生未七八胎,全是女孩。
大一點的男孩子,還可送出去傭工學生意,減些食糧。
這些孩子,年紀都小,個個生相醜陋。
加以乃父經年辛勞,乃母除料理家務外,一年有半年拖着大肚子生病,沒有精神管教,無一個不是淘氣到了極點,常招四鄰厭煩。
連想送給人當童媳、丫頭,都沒人要。
便大了來,也未必嫁得出去。
簡直是許多活累。
每日正為此愁煩,偏生末一胎生楊瑾時,不但又是個女的,相貌更比前幾個還醜得多。
這年又趕上了兩場冰雹,生活愈難自給。
潘氏一見又是一個醜女,當時一氣,隻哭喊一聲:"我弗要格種小鬼丫頭害人精呀!"便已急暈過去。
阿福見妻暈死,慌了手腳。
自己委實也是恨極,一面救轉潘氏,一面打算将嬰兒抛在門前吳江裡淹死,又下不了手。
想了想,無計可施,便拿些破棉花與破布,連頭一包,放在房後老遠的大井旁邊。
原意嬰兒初生,不是生得多的父母,難辨出她的美醜,想盼不知就裡的過路人來拾去喂養,既減負擔,又省得欠下一條命債。
卻不想那日正是三九下雪天氣,朔風凜冽,寒冷非常,初生嬰兒置于暖房,尚且不溫,何況風雪地裡,舊棉破布怎能支持得住?阿福心懸産婦,一切均未顧及,放在井旁,回身就走。
走沒片刻,嬰兒便已凍死過去。
這時恰好神尼優昙帶了淩雪鴻的靈光,不先不後趕到。
解開包一看,見那嬰兒生得天庭飽滿,長眉插鬓,秀發如漆,五官甚是清奇,一張赤紅臉,已凍成青白色。
知道新死俄頃,是個絕好的胎殼。
暗道了一聲:"罪過!"把雪鴻的靈光合了上去,又與她塞了一粒靈丹在口内。
嬰兒立即醒轉,拿眼望着神尼優昙,呀呀欲語。
神尼優昙忙止住她道:"淩道友,你雖脫劫借體重生,但是嬰兒太小,五官肢體俱未發育完全,最好還是暫且緘默,拼受一些塵世上煩惱,以應輪回之苦,而消災孽。
我現時暫将你道力用法禁閉,使你施展不得。
一則免你驚世駭俗,諸多不便;二則好使你重新修為,返駁歸純,建立道基。
隻不蔽你真靈,以免有昧夙因,自忘本來而已。
令師芬陀大師本該早成,為了道友,特地延遲飛升。
所有道友原來的法寶飛劍,少時即行送往保存,等道友一過七歲,令師必然親來渡化。
此刻先送你往寄生父母之家留養。
我因大劫已興,教業修行,苦無多暇,蓋以俗塵擾攘,孽累衆多,今日一别,至早也須五十年後,道友二次修成出世行道之日,始能相見了。
凡百珍重,勿忘此言。
"當下行法,用手一按嬰兒命門。
嬰兒說不出話來,兩眼含淚,将頭微點,意似感謝。
神尼優昙又道:"道友心事,我俱明白,歸時自會一一代辦,無容叮囑。
趁此風雪大作,無人之際,我送你回家吧。
" 說罷,将嬰兒抱藏懷内,徑往楊家叩門。
阿福正在家給妻子煎藥,開門一看,見是一個半老尼姑,便揪然道:"老師太,你來得不湊巧,房裡今日剛巧臨盆,錢米俱缺,隻剩一點稀飯米,要把産婦吃格,你到别人家化去吧。
"神尼優昙見他身上檻樓,身後大大小小跟着好幾個男女孩子,都生得相貌奇醜,面有菜色,渾身濕污,衣不蔽體,皮肉俱凍成了紫色,看光景家境甚是貧窮。
笑答道:"貧尼此來,并非為向施主募化财米。
隻因适才路過尊府左近,看見井旁有一棄去的嬰兒,哭得甚是可憐。
出家人怎能見死不救?偏又有事遠行,無處托付。
我看施主家況也不甚佳,不欲相累。
這裡有三百兩銀子,交與施主,作為此女養育之資,彼此兩便,想是不會推辭的吧?"說罷,從懷中将嬰兒取出,連同銀子,遞将過去。
阿福一見那嬰包,認得是自己棄去的女兒,父女天性,不由觸動傷心,流下淚來。
忙将包接到手内,含淚說道:"老師太,弗瞞你說,格個小囡本來是我格。
因為人忒窮,小囡忒多,實在養弗起,無法子,拿俚掼忒,險險教凍殺,幸虧老師大搭伊救活。
現在想起,交關難過,後悔還來弗及,應當謝謝你,再拿你這樣多銀子,阿要罪過?小囡我原留下來養起仔,老師太銀子銅钿來的弗容易,我是萬萬不敢領格。
"神尼優昙見他人頗本分,語出至誠,詞意極堅,那般貧寒,并不為财所動,瞞心昧己。
便笑答道:"此女相貌極好,異日必有大福,休要輕看了她。
雖說珠還合浦,原是親生,但是檀越業已棄去,被貧尼拾來,無殊為我所有。
既然托養,哪有不受酬謝之理?再者,檀越家況貧寒,不留點銀子在此,日後貧尼怎能放心賢夫婦待她如何,我看檀越為人忠厚善良,棄女為境所逼,非出本心,定是上天假手貧尼,使賢夫婦得此三百兩銀子,置些田産,以為度用教養子女之資,否則怎會如此巧合? 隻管收下,勿庸謙謝。
這裡還有丸藥一粒,可使産婦康強。
貧尼也決不會再來相擾,結此一種善緣吧。
"說罷,将丸藥、銀子放在破桌之上,回身開門而去。
阿福放下女嬰,持銀出門追趕,已然不知去向。
隻得回去,和潘氏一說,因平日原本信佛,俱當是菩薩濟事,好生歡喜,全家俱望空叩頭不止。
那藥與潘氏服下,半日後,便即康健下床,宿病悉法。
阿福忙命群兒,分頭拿銀子前去買辦香燭柴米等類回來,又去神佛前叩謝禱告一番。
因嬰兒曾棄井旁,取名井囡。
因她幼蒙佛佑,生有自來,才滿周歲,便能呀呀學語,舉物知名,穎悟絕倫,自然全家大小鐘愛逾恒。
阿福飽經憂患,備曆艱難,錢一個也不舍妄用,卻極愛背了人,行些善舉。
偏生時來運轉,那三百銀子自化成田産後,除曆年豐收外,第三年上,他又積了些錢,與人搭本為商。
說也奇怪,無論是甚麼買賣,隻要有他股本在内,竟是無往不利。
漸漸富甲一鄉,成了當地人望。
男孩子們耕讀商賈,各自前進。
便是那麼醜女兒,人家也不再嫌棄,競來訂婚攀附。
井囡更不用說,才滿三歲,求婚的人便踵接于門。
阿福夫妻雖是老實鄉農,卻也有些算計,心想後半生衣食,全由這個女兒身上得來,怎可随便許人。
再加井囡聰明已極,兩三歲便知孝順。
别的都乖巧聽話,獨一聽有人提起親事,便放聲大哭,整天價不進飲食。
阿福夫妻屢試屢驗,自然心疼,隻是不知是甚原故。
除向來人婉言謝絕外,再也不敢使她知道這類事兒。
後來逼得無法,當衆聲明,有神佛托夢,井囡婚姻,須待她年長緣至,父母别人均不得相強;否則,男女兩家,俱有奇禍。
井囡神異之迹,早已傳遍,這一來果然減了不少麻煩。
光陰易過,一晃井囡已有七歲。
不但出落的豐神挺秀,美麗若仙,而且文武皆通,舉止動作直似大家風範,宛若宿會。
阿福夫妻自然越發鐘愛。
家運也一年比一年興旺。
全家正喜氣洋洋,過着好日子。
這一天,井囡忽然病倒,和小時聞說訂婚一樣,終日不進飲食。
阿福夫妻不吝重酬,把蘇、常一帶的名醫全都請遍。
藥吃下去,立時嘔吐出來,仍是昏卧不醒,一點也不見效。
全家都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求醫的求醫,拜佛的拜佛,凄凄惶惶,走投無路。
不覺過了三日,正在無計可施,這日早起,全家大小愁聚病女床前,忽聽門外木魚佛号之聲,直達内寝。
這時楊家已成大富,人口又多,由大門到内室,有七八進深,井囡所居,還隔着一片花圃菜畦,外面多大聲音,平日從聽不到,這木魚佛号之聲,怎能入耳?方在低聲命人出看,井囡如瘋了一般,倏地從床上躍起,口喊恩師,往外便跑。
神力如虎,兄弟姊妹們一齊上前,都攔不住,紛紛跌倒,亂成一片。
後來阿福夫妻見勢不佳,齊向房門口跪倒,擋住去路。
井囡一見父母下跪,不能過去,才止了步,跪下來放聲大哭,口中直說: "我好容易等了七年,才将恩師等來,你們偏不放我出去。
少時恩師如若走了,我便是個死人。
"全家正忙亂間,阿福第六女兒名叫阿珍,人極聰明,隻是醜得出奇,自知貌陋
進洞落座,雲鳳重又率領四小,上前拜見,獻上清泉山果。
因楊瑾變計,要修養真靈,複元之後,再去除妖。
坐禅須在夜間子時以前起始,天甫黃昏,還有餘暇,互相談起前事。
才知淩雪鴻自在開元寺兵解坐化後,她生前殺孽太重,内功也稍欠精純,成不得地仙。
幸虧神尼優昙護持她的真靈,到處尋找軀殼。
因是功候未成,便遭兵解,不比尋常元嬰,神遊失體,隻要一具好軀殼,便可入竅。
又因受了她前生恩師芬陀大師的重托,欲令重轉一生,由幼年入道,以求深造,更要避免輪回,免昧夙因,必須在遊行之際,遇到那剛剛斷氣夭亡女嬰,附體重生。
這女嬰又須生來靈秀清健,不是濁物,方配得上。
可是這等靈秀清健的女嬰,又不會夭亡,遇合極難。
一連帶她尋了好些天,最後仗着神尼優昙的玄機妙算,才在姑蘇閻門外七裡山塘,找到她的軀殼。
那家姓楊,名阿福,是個極本分的人。
妻子潘氏。
以種花釣魚為業,又種得幾畝田。
吳中富庶,本可将就度日,無奈膝前子女衆多。
潘氏自十七歲出嫁,差不多每年有孕,而且每生必育,中間有幾回還是雙胎。
雖然夫妻二人年甫四十,已生了二十多個子女,一個指身為業的人,卻如何養育得起?一年到頭,都是為了兒女忙累。
後來人口日多,休說撫養艱難,便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偏生未七八胎,全是女孩。
大一點的男孩子,還可送出去傭工學生意,減些食糧。
這些孩子,年紀都小,個個生相醜陋。
加以乃父經年辛勞,乃母除料理家務外,一年有半年拖着大肚子生病,沒有精神管教,無一個不是淘氣到了極點,常招四鄰厭煩。
連想送給人當童媳、丫頭,都沒人要。
便大了來,也未必嫁得出去。
簡直是許多活累。
每日正為此愁煩,偏生末一胎生楊瑾時,不但又是個女的,相貌更比前幾個還醜得多。
這年又趕上了兩場冰雹,生活愈難自給。
潘氏一見又是一個醜女,當時一氣,隻哭喊一聲:"我弗要格種小鬼丫頭害人精呀!"便已急暈過去。
阿福見妻暈死,慌了手腳。
自己委實也是恨極,一面救轉潘氏,一面打算将嬰兒抛在門前吳江裡淹死,又下不了手。
想了想,無計可施,便拿些破棉花與破布,連頭一包,放在房後老遠的大井旁邊。
原意嬰兒初生,不是生得多的父母,難辨出她的美醜,想盼不知就裡的過路人來拾去喂養,既減負擔,又省得欠下一條命債。
卻不想那日正是三九下雪天氣,朔風凜冽,寒冷非常,初生嬰兒置于暖房,尚且不溫,何況風雪地裡,舊棉破布怎能支持得住?阿福心懸産婦,一切均未顧及,放在井旁,回身就走。
走沒片刻,嬰兒便已凍死過去。
這時恰好神尼優昙帶了淩雪鴻的靈光,不先不後趕到。
解開包一看,見那嬰兒生得天庭飽滿,長眉插鬓,秀發如漆,五官甚是清奇,一張赤紅臉,已凍成青白色。
知道新死俄頃,是個絕好的胎殼。
暗道了一聲:"罪過!"把雪鴻的靈光合了上去,又與她塞了一粒靈丹在口内。
嬰兒立即醒轉,拿眼望着神尼優昙,呀呀欲語。
神尼優昙忙止住她道:"淩道友,你雖脫劫借體重生,但是嬰兒太小,五官肢體俱未發育完全,最好還是暫且緘默,拼受一些塵世上煩惱,以應輪回之苦,而消災孽。
我現時暫将你道力用法禁閉,使你施展不得。
一則免你驚世駭俗,諸多不便;二則好使你重新修為,返駁歸純,建立道基。
隻不蔽你真靈,以免有昧夙因,自忘本來而已。
令師芬陀大師本該早成,為了道友,特地延遲飛升。
所有道友原來的法寶飛劍,少時即行送往保存,等道友一過七歲,令師必然親來渡化。
此刻先送你往寄生父母之家留養。
我因大劫已興,教業修行,苦無多暇,蓋以俗塵擾攘,孽累衆多,今日一别,至早也須五十年後,道友二次修成出世行道之日,始能相見了。
凡百珍重,勿忘此言。
"當下行法,用手一按嬰兒命門。
嬰兒說不出話來,兩眼含淚,将頭微點,意似感謝。
神尼優昙又道:"道友心事,我俱明白,歸時自會一一代辦,無容叮囑。
趁此風雪大作,無人之際,我送你回家吧。
" 說罷,将嬰兒抱藏懷内,徑往楊家叩門。
阿福正在家給妻子煎藥,開門一看,見是一個半老尼姑,便揪然道:"老師太,你來得不湊巧,房裡今日剛巧臨盆,錢米俱缺,隻剩一點稀飯米,要把産婦吃格,你到别人家化去吧。
"神尼優昙見他身上檻樓,身後大大小小跟着好幾個男女孩子,都生得相貌奇醜,面有菜色,渾身濕污,衣不蔽體,皮肉俱凍成了紫色,看光景家境甚是貧窮。
笑答道:"貧尼此來,并非為向施主募化财米。
隻因适才路過尊府左近,看見井旁有一棄去的嬰兒,哭得甚是可憐。
出家人怎能見死不救?偏又有事遠行,無處托付。
我看施主家況也不甚佳,不欲相累。
這裡有三百兩銀子,交與施主,作為此女養育之資,彼此兩便,想是不會推辭的吧?"說罷,從懷中将嬰兒取出,連同銀子,遞将過去。
阿福一見那嬰包,認得是自己棄去的女兒,父女天性,不由觸動傷心,流下淚來。
忙将包接到手内,含淚說道:"老師太,弗瞞你說,格個小囡本來是我格。
因為人忒窮,小囡忒多,實在養弗起,無法子,拿俚掼忒,險險教凍殺,幸虧老師大搭伊救活。
現在想起,交關難過,後悔還來弗及,應當謝謝你,再拿你這樣多銀子,阿要罪過?小囡我原留下來養起仔,老師太銀子銅钿來的弗容易,我是萬萬不敢領格。
"神尼優昙見他人頗本分,語出至誠,詞意極堅,那般貧寒,并不為财所動,瞞心昧己。
便笑答道:"此女相貌極好,異日必有大福,休要輕看了她。
雖說珠還合浦,原是親生,但是檀越業已棄去,被貧尼拾來,無殊為我所有。
既然托養,哪有不受酬謝之理?再者,檀越家況貧寒,不留點銀子在此,日後貧尼怎能放心賢夫婦待她如何,我看檀越為人忠厚善良,棄女為境所逼,非出本心,定是上天假手貧尼,使賢夫婦得此三百兩銀子,置些田産,以為度用教養子女之資,否則怎會如此巧合? 隻管收下,勿庸謙謝。
這裡還有丸藥一粒,可使産婦康強。
貧尼也決不會再來相擾,結此一種善緣吧。
"說罷,将丸藥、銀子放在破桌之上,回身開門而去。
阿福放下女嬰,持銀出門追趕,已然不知去向。
隻得回去,和潘氏一說,因平日原本信佛,俱當是菩薩濟事,好生歡喜,全家俱望空叩頭不止。
那藥與潘氏服下,半日後,便即康健下床,宿病悉法。
阿福忙命群兒,分頭拿銀子前去買辦香燭柴米等類回來,又去神佛前叩謝禱告一番。
因嬰兒曾棄井旁,取名井囡。
因她幼蒙佛佑,生有自來,才滿周歲,便能呀呀學語,舉物知名,穎悟絕倫,自然全家大小鐘愛逾恒。
阿福飽經憂患,備曆艱難,錢一個也不舍妄用,卻極愛背了人,行些善舉。
偏生時來運轉,那三百銀子自化成田産後,除曆年豐收外,第三年上,他又積了些錢,與人搭本為商。
說也奇怪,無論是甚麼買賣,隻要有他股本在内,竟是無往不利。
漸漸富甲一鄉,成了當地人望。
男孩子們耕讀商賈,各自前進。
便是那麼醜女兒,人家也不再嫌棄,競來訂婚攀附。
井囡更不用說,才滿三歲,求婚的人便踵接于門。
阿福夫妻雖是老實鄉農,卻也有些算計,心想後半生衣食,全由這個女兒身上得來,怎可随便許人。
再加井囡聰明已極,兩三歲便知孝順。
别的都乖巧聽話,獨一聽有人提起親事,便放聲大哭,整天價不進飲食。
阿福夫妻屢試屢驗,自然心疼,隻是不知是甚原故。
除向來人婉言謝絕外,再也不敢使她知道這類事兒。
後來逼得無法,當衆聲明,有神佛托夢,井囡婚姻,須待她年長緣至,父母别人均不得相強;否則,男女兩家,俱有奇禍。
井囡神異之迹,早已傳遍,這一來果然減了不少麻煩。
光陰易過,一晃井囡已有七歲。
不但出落的豐神挺秀,美麗若仙,而且文武皆通,舉止動作直似大家風範,宛若宿會。
阿福夫妻自然越發鐘愛。
家運也一年比一年興旺。
全家正喜氣洋洋,過着好日子。
這一天,井囡忽然病倒,和小時聞說訂婚一樣,終日不進飲食。
阿福夫妻不吝重酬,把蘇、常一帶的名醫全都請遍。
藥吃下去,立時嘔吐出來,仍是昏卧不醒,一點也不見效。
全家都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求醫的求醫,拜佛的拜佛,凄凄惶惶,走投無路。
不覺過了三日,正在無計可施,這日早起,全家大小愁聚病女床前,忽聽門外木魚佛号之聲,直達内寝。
這時楊家已成大富,人口又多,由大門到内室,有七八進深,井囡所居,還隔着一片花圃菜畦,外面多大聲音,平日從聽不到,這木魚佛号之聲,怎能入耳?方在低聲命人出看,井囡如瘋了一般,倏地從床上躍起,口喊恩師,往外便跑。
神力如虎,兄弟姊妹們一齊上前,都攔不住,紛紛跌倒,亂成一片。
後來阿福夫妻見勢不佳,齊向房門口跪倒,擋住去路。
井囡一見父母下跪,不能過去,才止了步,跪下來放聲大哭,口中直說: "我好容易等了七年,才将恩師等來,你們偏不放我出去。
少時恩師如若走了,我便是個死人。
"全家正忙亂間,阿福第六女兒名叫阿珍,人極聰明,隻是醜得出奇,自知貌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