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回 阻險竄荒山 落日窮途 仙鄉何處 興亡說古國 尺刃寸弩 殷鑒空悲

關燈
可惜得信晚了,不曾見到神仙是甚麼樣子。

    昨晚月光甚好,急于和小王見面,也未歇腳。

    适才行到離此數裡的綠梅嶺,忽見小王的兵在那裡埋伏火石,又遇見傳小王令旨的人,才知昨晚這裡來了一個大人,不知是神是怪,宿在桃林坡山洞之内。

    小王因小女子不在,本想講和,命人上前答話,問要甚麼禮物,才可離開此地。

    先疑心她和早先的殃神一般想吃活人。

    等把人送過去,先是不要,後來又揣了兩個在懷裡,想是留着慢慢受用。

    小王見她得了不走,仍回洞内,本恐貪得無厭,萬一索要王妃,那還了得?再加有人報信,說昨晚還盜了兩個黃金果,這才着了急。

    一面命人請小女子速來,想法應付;一面準備弓箭手,四面埋伏了火石,決計一拼。

    小女子一問昨日見神的小夥伴,所說天神裝束身材,竟與天仙一般無二,知要闖出大禍,連忙趕來。

    雖然晚了一步,小王已有冒犯,還望仙人寬洪大量,念其情急無知。

    本山還有一害,雖不似雙頭蛇惡毒殘忍,每年這時也要傷些人命,還望大發慈悲,一并除去才好。

    "說罷,叩頭不止。

     雲鳳聞言,好生驚異,想不到深山之中,竟有這等小人種族生長。

    那一害不知是甚物事,這小小種族,怎禁得起蛇獸怪物蠶食?本想助他除害,又恐誤了回山正事。

    欲将不管,一則上天有好生之德,修道人最重要是積修外功,豈能見死不救?二則這等聰明靈秀的小人種族,平時隻是傳聞古有憔僥之國,不料果有其事,造物之神,真是無奇不有,任其滅種,未免可惜。

    自己本想帶兩個回去訓練,難得還有通話之人,可見緣法湊巧。

    昨日無心代他們除了大害,何必為德不終?好在還是為生靈除害,并非畏難逗留,五姑仙人定能前知。

    這口仙傳寶劍頗有靈異,何不向空蔔上一卦,以定去留,或者不會見怪。

    這些小人行動如飛,甚是敏捷,既在此間聚族多年,也許能知仙山根腳所在,說不定還能從他們口中尋得一點線索。

     再四尋思為難了一陣,便對駝女闵湘娃說道:"你命他們起來。

    昨日我從雲中墜下,見群蛇猖撅,将它們除去,原出無心。

    我回山心急,此事尚難自主,還須向仙祖默祝,才能定準。

     許了無須歡喜,不許我此時就走,強留也是無用。

    "說罷,摘下身佩寶劍,捧在手内,向空跪祝道:"曾孫女一時雲中失足,由仙山墜落此地,無心中誅了千百怪蛇。

    今日又遇見這群小人,言說尚有一害未除,虔誠挽留,須要耽擱兩日,惟恐仙祖回山,誤了仙緣,難決去留。

    仙祖道法玄深,無遠弗照,如荷鑒督,許為生靈除害,此劍便當時示警。

    "剛剛祝罷,便聽嗆的一聲,一道寒光,寶劍出匣,約有尺許。

    雲鳳驚喜交集,還不敢邃以為信,将劍還匣,重又默祝,那劍連鳴三次。

    這一來不但看出五姑準她暫留,連事完回山,都可料到,不緻影響仙緣,不由興高采烈,大放寬心。

    小王等人見寶劍無故出匣,自然益發加了敬畏。

     雲鳳拜罷起身,對駝女道:"仙祖已允我留此,為你們除害。

    那害在何處?快快說出,我即刻便去如何?"駝女道:"啟禀大仙,這東西的巢穴,似在前面雪山腳下,約有半天多途程即可到達。

    不過他也和我們大人一樣,隻相貌裝束要醜怪些。

    每年隻出來兩次,每次須要送上二十四名小人作為供獻,便好好回去;否則無論逃到何處,都被迫來搜着,那死傷的人就多了。

    我們隻躲過他一回,又對抗過一回,就吓破了膽。

    小女子的恩人老王,便死在他手裡。

    這幾年,年年供獻,并未缺過一次。

    他每次出來,俱有定時。

    每一次都是這黃金果熟之際。

    還有三天,便是他來的時候。

    此時如去尋他,那雪山大有千百裡,一則不知真正所在,難以尋找;二則也無人敢于領了前去。

    他每次受享,就在左側裡許傷心崖頂一塊大石上面。

    來時他滿身都是煙霧圍繞。

    大仙昨晚住的洞内,早備下二十四名送死的小人,各捧着一個黃金果。

    等他一到,便脫了衣服,自己走出,跪在崖下。

    小女子曾在左近,偷看過兩次,見他用一根幡往下一擺,一陣大風,連他和二十四名小人立時刮走,不知去向。

    家在雪山,也是他自己說的,并無人去過。

    如今算起年份,為害已有十數年了。

    "雲鳳心裡一驚,聽駝女之言,妖怪既然修成人形,又能空中飛行,自己怎是對手?如是左道妖人,更非其敵,不禁有些膽怯起來。

    又一想:"自己說出,不能不算;何況适才默祝,仙劍三番示警,自己有仙傳寶劍飛針,許能獲勝,也未可知。

    是福是禍,冥冥中早已注定。

    便無此事,今日趕往雪山,也難保不與妖人遇上,轉不如事前知道得好。

    事已到此,也管不了許多,且等三日再說。

     "因為期還有兩三天,駝女轉述小王之意,再三虔請大仙,去往王洞暫居。

    雲鳳好奇,也想藉這暫留的一二日工夫,一觇小人的風俗習尚,當下點頭應允。

    駝女再将話傳譯給衆人,小王聞得神仙肯光降他的洞府,并為除害,連忙率衆跪謝,一時歡聲雷動。

    駝女便命衆小人,擡過他的兜子,請大仙乘坐,同往王洞。

    雲鳳估量路途匪遙,知道駝女不良于行,執意步行前往。

    駝女不敢勉強,隻得和小王說了,請小王率領一半人趕速回洞,準備歡宴。

    等小王拜辭起身,才恭恭敬敬,随侍雲鳳起身。

     雲鳳見手中果實還有一隻未被小人弓箭殘毀,便随手揣入懷内,将餘下的連枝棄去。

    等上路之日,再行采集。

    行時見适才追随的幾個小人已将衣服穿好,想起懷中還有兩個小人,尚赤着身子。

    解衣取出一看,那兩個小人想是在懷中聽見駝女和小王問答,知得就裡,俱已轉優為喜,貼在雲鳳手間,甚為依戀。

    這兩個小人原本生得清秀,這一喜笑顔開,更加顯出可愛。

    雲鳳決計後日回山,仍帶這兩個同行。

    便命駝女取來衣服,與他們穿好,說了自己意思,問其可否。

     駝女聞言驚喜道:"本國人隻有兩姓,男姓希裡,女姓溫靈。

    人種雖小,卻與大人一般能幹,有的竟比大人還要靈巧。

    無論禽言獸語,俱都通曉。

    可惜隻有語言,并無文字,又是生就歧舌,無法教授。

    小女子因受老王救命之恩,幼時又讀過幾年書,初來那些年,屢次想盡方法,打算把文字傳給他們,俱因限于那根舌頭,毫無成效。

    事隔多年,以為絕望,自己也學會了他們的語言,不再想及前事了。

    他們的嬰兒生下地,大半指物定名。

    如天上的星叫作沙沙,黃羊叫作咪咪,這兩人一名就叫沙沙,一名咪咪。

    他們生來力氣大些,又比衆人聰明能幹,十四歲就被選充小王的近身侍衛。

    上月因随王打獵,二人誤走岔道,迷失了路途,口幹嘴渴,誤食了一粒毒果,舌上長了一個療瘡。

    後來雖經小王賜他們靈藥治好,舌尖已經爛去。

    小女子恰好殺了一條雙頭怪蛇,來見小王,得知此事,聽出他們發音與前不同,試一教他們人言,居然一學便會。

    知他們也和八哥等禽鳥一樣,隻要團了舌頭,便能言語。

    當時忙着除害,沒待兩日,便回舊洞。

    意欲等皇天鑒憐,殺死群蛇之後,再和小王說了,挑出些聰明的年輕臣民,團了歧舌,教他們中朝的語言文字。

    不曾想今日竟被大仙垂青。

    起初拿他們當供品,尚且不辭,能蒙度上仙山修道,真是幾百世修來的福分,豈有不願之理?至于仙山高居半天,罡風凜冽,雖不知能否禁受,可是這裡小人俱比常人還要能耐寒暑得多。

    好在有大仙攜帶,決無妨害。

    "雲鳳聞言甚喜。

    駝女又向小人把話略微翻譯,喜得沙沙、咪咪二人跪在雲鳳腳前,歡呼叩頭不止。

     雲鳳見駝女因自己步行,不敢坐那兜子,雖然獨腳步行,卻能盤旋于危坡峻坂之間,運轉如飛,雖不似小人矯捷,卻也不顯吃力,好生驚異。

    勸她乘兜,再三遜謝,也就罷了。

    二人且談且行,約有十裡之遙。

    忽見峭壁前橫,排天直上,似乎無路可通。

    沿壁走了裡許,地勢忽又寬廣,漸聞鼓樂之聲起自壁内。

    正希奇間,前面一群百十個領路的小人忽往壁中鑽去。

    近前一看,壁上下滿是薛蘿香蘭之類,萬花如繡,五色芳菲,碧葉平鋪,濃鮮肥潤,時聞異香,越顯幽豔。

    再看小人入口,乃是峭壁下面的一個圭窦。

    也有兩扇門,乃是用藤青花草紮成的,編排得甚是靈巧。

    底面附有尺多厚的泥土,藤蔓盤糾,草葉掩映,紅紫相間,關起來,與崖壁成了一體。

    不知底細的人,決看不出來。

    門是六角形,方圓隻有四五尺,拿小人的身量站在門中,自然還下得去;如是大人,再拿那片雄偉高大的崖壁一陪襯,就顯得太渺小了。

    雲鳳見前面群小俱已進完,駝女正伛偻揖客,隻得俯身而入。

     進門不遠,又是一座崖壁當路,前後兩壁,排天直上,高矮相差無幾,離地二十丈以上。

    壁上滿插着許多奇形怪狀的兵器和長大竹箭,鋒頭俱都斜着向上。

    當頂老藤交覆,濃蔭密布。

    藤下面時有片雲附壁粘崖,升沉遊散,益發把上面天光遮住。

    不時看見日光從藤隙漏下來的淡白點子,倏隐倏現,景物甚是陰森。

    暗付:"這些人種雖小,心思卻也周密,難為他們開辟出這等隐秘的地方,來做巢穴。

    休說外人到此尋它不着,便是在崖頂望下來,也隻當是一條無底深壑,又怎能看出下面會藏有亘古希見的僬僥之邦呢?"駝女見雲鳳且行且望,笑道:"大仙,看這裡形勢好麼?"雲鳳點了點頭。

    駝女道:"他們舍明就暗,也是沒法子事。

    因為他們身材太小,山中野獸雖多,還可用人力齊心防禦驅除;惟獨天空中的東西,休說是那些奇怪兇惡的大鳥,便是本山常見的大雕鷹鹗之類,俱甚厲害,假使兩三個人出外行走,便被飛下來銜去吃了。

    所以他們住的地方既要嚴密,出門時至少總是百十成群。

    平日患難相共,不知不覺,便養成了合群的心。

    否則似他們這等渺小脆弱,早就絕種不知多少年了。

    這兩座崖壁,總名叫做通天壑。

    兩邊崖壑,越上越往裡湊,下面相隔不下十五丈,可是盡上頭相隔隻有丈許,并有千年古藤盤繞。

    隻要洞門要地不被知曉,決難攻下。

    去年夏天,從藤縫中鑽下來一隻一丈多高的三頭怪鳥。

    彼時正值小王出獵回來,小人被它啄死了好幾個,可是刀斫箭射,俱都不能近身。

    吓得小王率衆逃入洞内,将門用石頭堵緊。

    每日隻聽那鳥在外怪叫,聲如兒啼,兩翼撲騰,用爪抓壁,一刻也不休息,聲勢非常驚人。

    鳥不飛走,誰也不敢出來。

    小女子又不在此地。

    似這樣過了八九天,漸漸不聞聲息。

    小王才派了二十個膽大的出來一看,那烏因找不到出路,飛上前便被藤網擋注,性子又烈,又尋不着吃的,已經力竭饑餓,伏在地上,奄奄一息了。

    那鳥的六隻眼晴,其紅如火,目光靈敏無比。

    先時一任刀矛弓箭朝它亂發,俱能用它兩翼兩爪,連抓帶撲,一些也傷不了它。

    這時卻是無用,經他們刀矛亂下,一會便分了屍。

    那六隻眼睛挖出來,俱有鴨蛋大小,紅光四射,現在還挂在洞内當燈呢。

    自從出了這回事,防它同類下來報仇,小王把小女子接回商量,帶了多人,爬上崖頂,将藤隙補勻密。

    又在藤下面兩壁中間,安置好了繃箭、繃刀、繃矛之類。

    無論是甚麼東西下來時,隻要觸動一處,立時上面刀矛箭戟同時發動,不怕弄它不死。

    可是至今沒有再出過亂子。

    以前這裡隻是避暑的别洞,如論起形勢來,那舊洞經數十代老王苦心布置,如非蛇禍,一切都比這裡強得多呢。

    " 雲鳳這時随着駝女,沿二層崖壁走去,正聽到有趣的當兒,忽聞鼓樂之聲大作。

    循聲走沒數十步,前面一個凹進去的壁間,小王已率領洞中臣民,手執一根點燃的木條,青煙缭繞,雜以鼓樂,迎将上來。

    近前一看,小王率領二妃、臣民跪在當地,手中擎着的那根木條比别人部長大些,顔色黝黑,發出來的香味清醇無比。

    身後方是一座高大洞門,也是六角形,約有兩丈方圓,門中刀輪隐現,不知何用。

    雲鳳忙将小王與二妃扶起,謙謝了幾句。

    經駝女轉譯之後,所有臣民、鼓樂隊全都起立,分列兩旁。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