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回 阻險竄荒山 落日窮途 仙鄉何處 興亡說古國 尺刃寸弩 殷鑒空悲
關燈
小
中
大
,想法弄來衣履,衣服破了,尚可用獸皮圍身,鞋卻無法,說不得隻好做一個赤足大仙了。
" 正在胡思亂想,似聽洞外遠處有多人呐喊之聲,疑是黃昏時所見小人。
夜靜山空,入耳甚是真切。
連忙拔上半幹的鞋,輕輕走向洞口,就石縫往外一看,隻見月光已上,左近峰巒林木清澈如畫,到處都可畢睹。
除那片桃林外,地多平曠,看得甚遠。
隻聽萬樹搖風,聲如潮湧,與多人呐喊相似,卻不見一個人影。
細看并無可疑之兆,知是起了山風,自己一時聽錯。
再看天上星光,時已不早,鞋已半幹,懶得再烤,便将殘火弄熄,放置火旁,就在松枝上打起坐來。
雲鳳這多日來,起初是勤于用功,坐了歇,歇了坐。
後來功候精進,成了習慣,一直未曾倒身睡過。
當日雖是過于勞乏,等到氣機調勻,運行過了十二請天,身體便即複原。
做完功課起身,略微走動,覺着百骸通暢,迥非日間疲敝之狀。
自思:"難怪真修道人多享遐齡,自己才得數十日功夫,已到如此境地。
隻要照此去練,再得五姑指點,前程遠大,真可預蔔。
"正在欣喜,猛又想起昨日失足,不啻天邊飛墜,下落深淵,雖然前進方向不誤,目光被雪山擋住,隻一翻越過去,便可到達白陽山麓,究是出于臆斷。
再者,下落時雲層那般濃密,即使到達山麓,由數千百丈的高山絕嶺穿雲上升,知道有多少危險?想到這裡,不由又怕又急,恨不能當時就走往洞窟外觀看。
月光業已隐去,四外黑沉沉的,風勢仿佛已止,不時看見曠地上有一叢叢的黑影。
先疑是原野中的矮樹,算計月光被山頭遮住,天色離明尚早。
決意再做一次功課,把精力養得健健的,那時天也明了,再多采集一點山果食糧上路,以免前途尋不到吃的。
于是二次又把心氣沉穩,調息凝神坐起功來。
等到坐完,微聞洞外有了響動。
剛一走到洞口,便聽洞外衆聲喧馳,聲如鳥語,又尖又細,腳步甚輕,好似多人在近處飛跑。
就石隙往外一看,天已微明,上次所見一叢叢的黑影,俱都不知去向,也不見一個人影。
方在奇怪,忽聽一聲驚叫,三五個二尺長短的黑影,從洞窟外飛起,疾如飛鳥,直往前側面土坡之下投去,一瞥即逝。
雲鳳眼光何等銳利,早看出是幾個小人影子,料是昨日所見無疑。
心裡一好奇,也不管是人是怪,忙将堵洞大石推開,拔劍在手,縱身追出一看,隻見洞窟外面已滿積樹枝,堆有尺許高下,便往土坡上縱去。
剛一到達,便見土坡下面一片平地上,聚着千百鮮花衣帽的小人,每個高僅二尺,各佩弓刀,班行雁列,排得甚是整齊。
中間三把小木椅上,坐着一男二女。
男的身材略高,像是小人之王。
面前跪着三人,正在曉曉陳訴,神态急迫。
雲鳳才一現身,那群小人便像蚊蟲聚哄般,嘩的一聲呐喊,如飛分散開來,成了一個橫行,站在小王前面,各自張弓搭箭,作出朝上欲發之勢。
那小王倏地從座中起立,走向前面,嘴裡"咿呀"了一聲。
群小中便閃出一人,戰兢兢地朝雲鳳走近了幾步,先将手中弓刀擲下,不住地手指足劃,嘴裡咭咭呱呱說個不休。
雲鳳看出群小空自人多,并無甚麼本領。
雖不通他言語,看出并不是懷有惡意。
知道走近前去,必定将他驚走,便不下去,隻将手連招,引他上前,捉住看看到底是人是怪。
那小人見狀,仍是怯畏不前。
雲鳳也學他将劍還鞘,以示并無惡意。
那小王原疑雲鳳是妖怪,見用火攻未遂,雲鳳業已追來,要派那人求和,問雲鳳要甚麼東西。
及見雲鳳将手連招,又以為想吃那小人。
那個派出去的小人,隻管膽怯不前,恐将雲鳳招惱,亂子更大,又咭呱咭呱叫了兩聲。
便從身後隊裡面又走出五個小人,内中四個先走上前去,把先派出的那一個小人按倒,從身旁取出藤索捆起,押往小王面前跪下;另一個便将衣服脫下,露出一身雪白皮肉,戰兢兢往坡上走來。
雲鳳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小人轉把自己當成妖怪,特地選出一個臣民,來供犧牲,不禁又好氣、又好笑。
本心想考查他是否人類,這般送上門來,正合心意,暫且由他。
等那小人近前,索性伸手提起一看,隻見他生得如周歲嬰兒一般長短,隻是筋骨健壯,皮肉堅實得多,其餘五官手足,均與常人無異。
背上還印着一行彎曲歪斜類似象形的朱文字迹,不知是何用意。
小人因為受驚太甚,業已暈死過去。
雲鳳見他二目緊閉,心頭微微起伏不停,知道氣還未絕。
人小脆弱,禁不起挫折,反倒憐惜起來。
暗忖:"古稱憔僥之國,莫非便是這種人麼?可惜言語不通,沒法詢問。
"想到這裡,便坐了下來,把小人仰放在膝頭上,輕輕撫摸,想将他救轉。
忽聽"嘤嘤"啜泣之聲,起自下面。
低頭一看,那小王已複了原位。
先派出來答話的一個,正被四個手持藤鞭的同類按在地下痛打呢。
那小王看去法令頗嚴,被打的人伏在地下,一任行刑的鞭如雨下,連一動也不敢動,也不敢高聲哭泣,隻管咬牙忍受,鳴咽不止。
雲鳳見點點小人受此酷刑,好生不忍。
知這些人把自己畏若神明,便放下膝間小人,緩緩走下坡去,連喝帶比道:"你們不要打他,我并不要吃人。
你們找一個懂人話的來,我有話問。
"雲鳳往下走沒兩步,下面群小又暴噪一聲,各将片刀舉起。
雲鳳仔細一看,人數少了好些,不知何時溜走,自己竟未看出。
知他疑要加害,再如前進,勢必群起來拼,這等小人,怎禁一擊?既不像是山妖木魅,何苦多殺生靈,以傷天和?便把步履停住,仍把那幾句幼稚的話比說不休。
經過幾次,那小王好似有些懂得,口裡咿了一聲,便即停刑。
衆小中又走出數人,也是走到雲鳳面前,将周身脫淨,戰兢兢站在那裡,意似等雲鳳自己取食。
雲鳳将手連擺,随意又提起兩個一看,生相均與先一個大同小異,隻背上字迹和身着衣飾不同罷了。
這幾個膽子似較略微大些,雲鳳放了手,他們也不走,隻管仰頭注視雲鳳動作。
再看坡下那一個,業已醒轉,仍伏在原處不動。
雲鳳見怎麼比說,也是不懂,心急上路。
又想起昨日所采大枇杷和許多果實尚在洞中,打算回洞取了起身,不再和群小逗弄,以免誤了正事。
雲鳳才回到坡上,又聽身後群小呐喊之聲。
回頭一看,那赤身小人連先前那一個,共是七個,俱都滿臉驚懼之色,跟随在身後不去,不禁心中一動。
暗付:"山居寂寞,這種小人倒也好玩,何不捉兩個藏在懷裡,帶回山去,無事時照樣教他們練習功夫,日久通了言語,豈不有趣?"便解開胸前衣服,挑了兩個面目清俊的包在懷裡,外用帶子紮好,徑直回洞,取了昨晚所采的果實,走将出來。
正待起身,見餘下五人赤身小人跟出跟進,仍未離開。
猛想起自己還愁沒有衣履,仙山高寒,這小人不知能否禁受?他們現有衣服,何不給兩小多要一些帶走?于是重又往坡下走去。
剛一到達,還未看見群小所在,便聽下面一聲暴噪,那數寸長的竹箭,如暴雨也似射将上來。
雲鳳劍已還鞘,手裡滿持着連枝帶葉的果實,猝不及防,隻得拿果枝當了兵器,去擋那亂箭。
好在此時雲鳳身子已練到尋常刀劍不能損傷的地步,何況這些小人弓箭,施展身法略一撥弄,那箭紛紛墜落,一技也未射中身上。
因見小人這般詭詐,不由心裡有氣,往前一探身,剛要往坡下縱去,擒那小王。
忽見路邊桃林内又沖出一隊小人,約有百十來個。
内中三十多個,用幾根竹竿擡着一個藤兜,中坐一個身材怄偻,和常人相似的女子,後面數十人,分擡着幾個大蛇的頭,飛也似往小王面前跑來。
還未近前,駝女已咭咭呱呱,高聲大喊。
喊聲甫息,那小王将手中一面綠色小旗一麾,口中喝了一聲。
群小立即各棄弓刀,跟着小王朝雲鳳跪下,舉手膜拜不置。
雲鳳見他前倨後恭,方要喝問,忽聽那駝女用人言高叫道:"這位女仙休要見怪。
他們都是這山中天生的小人,适才無知得罪,望乞原諒一二,等小女子上前跪禀。
"随說随從兜中扒起,左腳已殘,隻有一隻右腳。
旁立小人遞過一對拐杖,駝女接過,将兩杖夾在脅下,一跳一跳走來,雖是獨腳,行動卻是敏捷。
一到便擲杖跪下說道:"小女子闵湘娃,原是楚南世家。
十數歲上,因受繼母虐待,展轉逃入此山,被猛虎吞去一足,眼看待死。
多蒙這裡老王用毒箭射死老虎,救到王洞,割去一腿,用土産靈草治痛,才得活命。
他們雖舌頭太尖,不能學我們說話,其他卻同我們一樣。
小女子多年不見同類生人,也學會了他們所說的語言。
這裡耕織狩獵,大半為小女子所傳。
新王又是小女子徒弟,故爾相待極厚。
"王洞先前原不在此,隻因那裡近年不知從何處移來成千條雙頭怪蛇,新王的臣民被它們吞吃不少。
雖然小女子也曾設計驅除,毒箭火攻,般般用到,無奈人小力微,蛇數太多,實無法想。
去年小女子見情勢危急,才勸新王遷居,隻留下小女子和數百不怕死的勇士,留守原洞,立誓要将群蛇除盡,以報老王相救之恩。
費了無數心機,在蛇窟大樹之下,乘蛇群每日照例翻山曬皮,傾巢而出之際,在樹下周圍,偷偷撒了九爪鈎連藤子。
此藤名子母吃人草,一根藤上有九根子藤,每根子藤上又各有九根小藤,俱都生有倒須堅刺,層層纣結,自織為網,能收能合。
凡是有血肉的東西,不論是人是獸,隻要沾着它,便被網住,非等被陷的人獸血消肉盡,隻剩幾根殘骨,不會松開。
人若誤踹上去,如身旁帶有極快的刀,尋到母藤上的結環,用刀尖慢慢将它刺斷,再挑開子藤,如是藤少,還可脫身。
手仍不能挨觸它一點,否則越掙越纏得緊,不消片時,全身皆被纏住,除死方休了。
這東西生長雖然極速,但是生在深壑絕壁之下,要十年工夫才開花結籽。
籽一落地,老藤便即枯死。
不久新藤出土,一株可長到半畝方圓地面。
那雙頭蛇不但厲害兇毒,而且行動如飛,能在草地樹枝上滑行,如魚遊水,迅速非常,簡直無法可制。
去冬恰趕上此藤結籽的時候,費了許多心力,遭了無數危難,還傷去幾條人命,才在挨近藤邊上采集了數千粒藤籽。
做蛇窟的古樹,三面靠平原,一面靠山。
撒籽時,原想四面合圍,都給撒上,等藤一長成,便可使群蛇一齊落網。
撒到靠山的一面,籽剛撒好,忽被山洪沖去好些,僅離樹十餘丈有藤。
先還以為蛇出遊時,總是身在樹上,一蹿多少丈遠。
等曬罷太陽歸巢,多半慢騰騰地遊行而上,那藤子又非慢慢生長,冬天撤了籽,便漸漸往土内鑽去,地面上看不出一點痕迹。
但一交春,趕上一夜大雷雨,第二日一早,便枝枝糾結,遍地布滿,和織成的獵網相似。
那蛇決想不到,無論如何,總要纏死它好些條。
誰知那蛇甚是靈巧,藤長成之後,僅有一條半大不大的蛇落網。
餘蛇以首尾銜接,由樹上挂起一條長虹般的蛇橋,直達無藤之處。
等将樹上小蛇渡完,再微一伸屈,甩将過去,一條也不會落在網裡。
回巢時也是如此,總是沒奈它何。
靠山的一面藤少,更成了它必由之路。
此藤油重易燃,本想放火去燒,也因這面藤少,恐将群蛇驚散,為禍更烈。
"正在日夜焦思,昨日忽聽一個小夥伴急匆匆跑來,向小女子報道:蛇窟下來了一個天神,生得比小女子還高,手持一口有電光的寶劍,先将兩條蛇王殺死。
站在藤地裡,藤竟會纏她不住。
也不知使甚法兒,讓一條大蛇用尾巴将樹上的蛇打落了一多半,在藤地裡纏住。
後來手上又放出一道雷火,滿枝亂穿,将餘蛇弄死了個幹淨。
最末後将全藤地點燃,将死蛇和窟中小蛇鬼一齊燒死。
才飛到山頂上去,放下一場大雨,将火熄滅。
他見了害怕,等天神走了,才跑來告訴我。
全洞中人得了喜信,自是快活。
連忙趕到蛇窟一看,果然群蛇俱成灰燼,隻是在靠山那一面尋到蛇王的兩個大頭。
大家望空叩拜謝神之後,便即命人擡了蛇頭,冒雨起程趕來,與小王報喜。
我心裡還
" 正在胡思亂想,似聽洞外遠處有多人呐喊之聲,疑是黃昏時所見小人。
夜靜山空,入耳甚是真切。
連忙拔上半幹的鞋,輕輕走向洞口,就石縫往外一看,隻見月光已上,左近峰巒林木清澈如畫,到處都可畢睹。
除那片桃林外,地多平曠,看得甚遠。
隻聽萬樹搖風,聲如潮湧,與多人呐喊相似,卻不見一個人影。
細看并無可疑之兆,知是起了山風,自己一時聽錯。
再看天上星光,時已不早,鞋已半幹,懶得再烤,便将殘火弄熄,放置火旁,就在松枝上打起坐來。
雲鳳這多日來,起初是勤于用功,坐了歇,歇了坐。
後來功候精進,成了習慣,一直未曾倒身睡過。
當日雖是過于勞乏,等到氣機調勻,運行過了十二請天,身體便即複原。
做完功課起身,略微走動,覺着百骸通暢,迥非日間疲敝之狀。
自思:"難怪真修道人多享遐齡,自己才得數十日功夫,已到如此境地。
隻要照此去練,再得五姑指點,前程遠大,真可預蔔。
"正在欣喜,猛又想起昨日失足,不啻天邊飛墜,下落深淵,雖然前進方向不誤,目光被雪山擋住,隻一翻越過去,便可到達白陽山麓,究是出于臆斷。
再者,下落時雲層那般濃密,即使到達山麓,由數千百丈的高山絕嶺穿雲上升,知道有多少危險?想到這裡,不由又怕又急,恨不能當時就走往洞窟外觀看。
月光業已隐去,四外黑沉沉的,風勢仿佛已止,不時看見曠地上有一叢叢的黑影。
先疑是原野中的矮樹,算計月光被山頭遮住,天色離明尚早。
決意再做一次功課,把精力養得健健的,那時天也明了,再多采集一點山果食糧上路,以免前途尋不到吃的。
于是二次又把心氣沉穩,調息凝神坐起功來。
等到坐完,微聞洞外有了響動。
剛一走到洞口,便聽洞外衆聲喧馳,聲如鳥語,又尖又細,腳步甚輕,好似多人在近處飛跑。
就石隙往外一看,天已微明,上次所見一叢叢的黑影,俱都不知去向,也不見一個人影。
方在奇怪,忽聽一聲驚叫,三五個二尺長短的黑影,從洞窟外飛起,疾如飛鳥,直往前側面土坡之下投去,一瞥即逝。
雲鳳眼光何等銳利,早看出是幾個小人影子,料是昨日所見無疑。
心裡一好奇,也不管是人是怪,忙将堵洞大石推開,拔劍在手,縱身追出一看,隻見洞窟外面已滿積樹枝,堆有尺許高下,便往土坡上縱去。
剛一到達,便見土坡下面一片平地上,聚着千百鮮花衣帽的小人,每個高僅二尺,各佩弓刀,班行雁列,排得甚是整齊。
中間三把小木椅上,坐着一男二女。
男的身材略高,像是小人之王。
面前跪着三人,正在曉曉陳訴,神态急迫。
雲鳳才一現身,那群小人便像蚊蟲聚哄般,嘩的一聲呐喊,如飛分散開來,成了一個橫行,站在小王前面,各自張弓搭箭,作出朝上欲發之勢。
那小王倏地從座中起立,走向前面,嘴裡"咿呀"了一聲。
群小中便閃出一人,戰兢兢地朝雲鳳走近了幾步,先将手中弓刀擲下,不住地手指足劃,嘴裡咭咭呱呱說個不休。
雲鳳看出群小空自人多,并無甚麼本領。
雖不通他言語,看出并不是懷有惡意。
知道走近前去,必定将他驚走,便不下去,隻将手連招,引他上前,捉住看看到底是人是怪。
那小人見狀,仍是怯畏不前。
雲鳳也學他将劍還鞘,以示并無惡意。
那小王原疑雲鳳是妖怪,見用火攻未遂,雲鳳業已追來,要派那人求和,問雲鳳要甚麼東西。
及見雲鳳将手連招,又以為想吃那小人。
那個派出去的小人,隻管膽怯不前,恐将雲鳳招惱,亂子更大,又咭呱咭呱叫了兩聲。
便從身後隊裡面又走出五個小人,内中四個先走上前去,把先派出的那一個小人按倒,從身旁取出藤索捆起,押往小王面前跪下;另一個便将衣服脫下,露出一身雪白皮肉,戰兢兢往坡上走來。
雲鳳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小人轉把自己當成妖怪,特地選出一個臣民,來供犧牲,不禁又好氣、又好笑。
本心想考查他是否人類,這般送上門來,正合心意,暫且由他。
等那小人近前,索性伸手提起一看,隻見他生得如周歲嬰兒一般長短,隻是筋骨健壯,皮肉堅實得多,其餘五官手足,均與常人無異。
背上還印着一行彎曲歪斜類似象形的朱文字迹,不知是何用意。
小人因為受驚太甚,業已暈死過去。
雲鳳見他二目緊閉,心頭微微起伏不停,知道氣還未絕。
人小脆弱,禁不起挫折,反倒憐惜起來。
暗忖:"古稱憔僥之國,莫非便是這種人麼?可惜言語不通,沒法詢問。
"想到這裡,便坐了下來,把小人仰放在膝頭上,輕輕撫摸,想将他救轉。
忽聽"嘤嘤"啜泣之聲,起自下面。
低頭一看,那小王已複了原位。
先派出來答話的一個,正被四個手持藤鞭的同類按在地下痛打呢。
那小王看去法令頗嚴,被打的人伏在地下,一任行刑的鞭如雨下,連一動也不敢動,也不敢高聲哭泣,隻管咬牙忍受,鳴咽不止。
雲鳳見點點小人受此酷刑,好生不忍。
知這些人把自己畏若神明,便放下膝間小人,緩緩走下坡去,連喝帶比道:"你們不要打他,我并不要吃人。
你們找一個懂人話的來,我有話問。
"雲鳳往下走沒兩步,下面群小又暴噪一聲,各将片刀舉起。
雲鳳仔細一看,人數少了好些,不知何時溜走,自己竟未看出。
知他疑要加害,再如前進,勢必群起來拼,這等小人,怎禁一擊?既不像是山妖木魅,何苦多殺生靈,以傷天和?便把步履停住,仍把那幾句幼稚的話比說不休。
經過幾次,那小王好似有些懂得,口裡咿了一聲,便即停刑。
衆小中又走出數人,也是走到雲鳳面前,将周身脫淨,戰兢兢站在那裡,意似等雲鳳自己取食。
雲鳳将手連擺,随意又提起兩個一看,生相均與先一個大同小異,隻背上字迹和身着衣飾不同罷了。
這幾個膽子似較略微大些,雲鳳放了手,他們也不走,隻管仰頭注視雲鳳動作。
再看坡下那一個,業已醒轉,仍伏在原處不動。
雲鳳見怎麼比說,也是不懂,心急上路。
又想起昨日所采大枇杷和許多果實尚在洞中,打算回洞取了起身,不再和群小逗弄,以免誤了正事。
雲鳳才回到坡上,又聽身後群小呐喊之聲。
回頭一看,那赤身小人連先前那一個,共是七個,俱都滿臉驚懼之色,跟随在身後不去,不禁心中一動。
暗付:"山居寂寞,這種小人倒也好玩,何不捉兩個藏在懷裡,帶回山去,無事時照樣教他們練習功夫,日久通了言語,豈不有趣?"便解開胸前衣服,挑了兩個面目清俊的包在懷裡,外用帶子紮好,徑直回洞,取了昨晚所采的果實,走将出來。
正待起身,見餘下五人赤身小人跟出跟進,仍未離開。
猛想起自己還愁沒有衣履,仙山高寒,這小人不知能否禁受?他們現有衣服,何不給兩小多要一些帶走?于是重又往坡下走去。
剛一到達,還未看見群小所在,便聽下面一聲暴噪,那數寸長的竹箭,如暴雨也似射将上來。
雲鳳劍已還鞘,手裡滿持着連枝帶葉的果實,猝不及防,隻得拿果枝當了兵器,去擋那亂箭。
好在此時雲鳳身子已練到尋常刀劍不能損傷的地步,何況這些小人弓箭,施展身法略一撥弄,那箭紛紛墜落,一技也未射中身上。
因見小人這般詭詐,不由心裡有氣,往前一探身,剛要往坡下縱去,擒那小王。
忽見路邊桃林内又沖出一隊小人,約有百十來個。
内中三十多個,用幾根竹竿擡着一個藤兜,中坐一個身材怄偻,和常人相似的女子,後面數十人,分擡着幾個大蛇的頭,飛也似往小王面前跑來。
還未近前,駝女已咭咭呱呱,高聲大喊。
喊聲甫息,那小王将手中一面綠色小旗一麾,口中喝了一聲。
群小立即各棄弓刀,跟着小王朝雲鳳跪下,舉手膜拜不置。
雲鳳見他前倨後恭,方要喝問,忽聽那駝女用人言高叫道:"這位女仙休要見怪。
他們都是這山中天生的小人,适才無知得罪,望乞原諒一二,等小女子上前跪禀。
"随說随從兜中扒起,左腳已殘,隻有一隻右腳。
旁立小人遞過一對拐杖,駝女接過,将兩杖夾在脅下,一跳一跳走來,雖是獨腳,行動卻是敏捷。
一到便擲杖跪下說道:"小女子闵湘娃,原是楚南世家。
十數歲上,因受繼母虐待,展轉逃入此山,被猛虎吞去一足,眼看待死。
多蒙這裡老王用毒箭射死老虎,救到王洞,割去一腿,用土産靈草治痛,才得活命。
他們雖舌頭太尖,不能學我們說話,其他卻同我們一樣。
小女子多年不見同類生人,也學會了他們所說的語言。
這裡耕織狩獵,大半為小女子所傳。
新王又是小女子徒弟,故爾相待極厚。
"王洞先前原不在此,隻因那裡近年不知從何處移來成千條雙頭怪蛇,新王的臣民被它們吞吃不少。
雖然小女子也曾設計驅除,毒箭火攻,般般用到,無奈人小力微,蛇數太多,實無法想。
去年小女子見情勢危急,才勸新王遷居,隻留下小女子和數百不怕死的勇士,留守原洞,立誓要将群蛇除盡,以報老王相救之恩。
費了無數心機,在蛇窟大樹之下,乘蛇群每日照例翻山曬皮,傾巢而出之際,在樹下周圍,偷偷撒了九爪鈎連藤子。
此藤名子母吃人草,一根藤上有九根子藤,每根子藤上又各有九根小藤,俱都生有倒須堅刺,層層纣結,自織為網,能收能合。
凡是有血肉的東西,不論是人是獸,隻要沾着它,便被網住,非等被陷的人獸血消肉盡,隻剩幾根殘骨,不會松開。
人若誤踹上去,如身旁帶有極快的刀,尋到母藤上的結環,用刀尖慢慢将它刺斷,再挑開子藤,如是藤少,還可脫身。
手仍不能挨觸它一點,否則越掙越纏得緊,不消片時,全身皆被纏住,除死方休了。
這東西生長雖然極速,但是生在深壑絕壁之下,要十年工夫才開花結籽。
籽一落地,老藤便即枯死。
不久新藤出土,一株可長到半畝方圓地面。
那雙頭蛇不但厲害兇毒,而且行動如飛,能在草地樹枝上滑行,如魚遊水,迅速非常,簡直無法可制。
去冬恰趕上此藤結籽的時候,費了許多心力,遭了無數危難,還傷去幾條人命,才在挨近藤邊上采集了數千粒藤籽。
做蛇窟的古樹,三面靠平原,一面靠山。
撒籽時,原想四面合圍,都給撒上,等藤一長成,便可使群蛇一齊落網。
撒到靠山的一面,籽剛撒好,忽被山洪沖去好些,僅離樹十餘丈有藤。
先還以為蛇出遊時,總是身在樹上,一蹿多少丈遠。
等曬罷太陽歸巢,多半慢騰騰地遊行而上,那藤子又非慢慢生長,冬天撤了籽,便漸漸往土内鑽去,地面上看不出一點痕迹。
但一交春,趕上一夜大雷雨,第二日一早,便枝枝糾結,遍地布滿,和織成的獵網相似。
那蛇決想不到,無論如何,總要纏死它好些條。
誰知那蛇甚是靈巧,藤長成之後,僅有一條半大不大的蛇落網。
餘蛇以首尾銜接,由樹上挂起一條長虹般的蛇橋,直達無藤之處。
等将樹上小蛇渡完,再微一伸屈,甩将過去,一條也不會落在網裡。
回巢時也是如此,總是沒奈它何。
靠山的一面藤少,更成了它必由之路。
此藤油重易燃,本想放火去燒,也因這面藤少,恐将群蛇驚散,為禍更烈。
"正在日夜焦思,昨日忽聽一個小夥伴急匆匆跑來,向小女子報道:蛇窟下來了一個天神,生得比小女子還高,手持一口有電光的寶劍,先将兩條蛇王殺死。
站在藤地裡,藤竟會纏她不住。
也不知使甚法兒,讓一條大蛇用尾巴将樹上的蛇打落了一多半,在藤地裡纏住。
後來手上又放出一道雷火,滿枝亂穿,将餘蛇弄死了個幹淨。
最末後将全藤地點燃,将死蛇和窟中小蛇鬼一齊燒死。
才飛到山頂上去,放下一場大雨,将火熄滅。
他見了害怕,等天神走了,才跑來告訴我。
全洞中人得了喜信,自是快活。
連忙趕到蛇窟一看,果然群蛇俱成灰燼,隻是在靠山那一面尋到蛇王的兩個大頭。
大家望空叩拜謝神之後,便即命人擡了蛇頭,冒雨起程趕來,與小王報喜。
我心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