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回 阻險竄荒山 落日窮途 仙鄉何處 興亡說古國 尺刃寸弩 殷鑒空悲
關燈
小
中
大
吃不住勁,也跟着垂下。
尾巴上挂着的那一片形如圓扇,大約畝許的藤網,又吃地下的藤網纏住。
藤纏藤,自然更要結實得多,兩頭俱被纏住,真似一座大圓拱橋,橫亘地上,哪裡還能動得了身。
隻見它身子往上挺了幾挺,便即力竭而死。
那古樹上的雙頭怪蛇,還有百十來條,大半俱是中号的,差不多也有五七丈長短。
這些蛇比較狡猾。
先見許多同類飛蹿出去,都被次蛇打落的打落,阻住的阻住,條條墜地,被藤網纏住不能脫身,便将身縮回樹上,隻管吐舌發威,卻不上前。
等次蛇一死,讓出道路,各自一陣噓噓亂叫,重又一條接一條地待要連着鈎接起十來道蛇虹飛出。
雲鳳仁視了半個多時辰,雖知這種毒蛇報仇心急,能舍命來拼,并非易與,心已不似前時驚慌;再加蛇的來路已經看清,想出應付之法。
便不等它連接長了,便将飛針取出。
照準樹上較為長大的幾條發去。
才一出手,便聽一聲霹靂過處,一道紅光,帶起一溜火焰,朝群蛇飛去。
星飛電駛,飛到蛇前,隻一閃,便即不見。
晃眼工夫,火光重明,已從未蛇尾中穿出叢樹密幹之間,梭一般地照着蛇多之處往來上下,穿射起來。
同時那當頭四五條怪蛇接成的長虹,被紅光由首到尾接連穿過,叭嚨連聲,身子一彎一縮,也整條墜落在樹下藤網之中。
餘者想是知道厲害,忙即縮回身子,往樹上逃竄時,火光所到之處,無論蛇大蛇小,挨着就是個死。
群蛇也是惡貫滿盈,該當全數伏誅。
上有飛針,下有藤網,本已無可逃死。
偏那古樹年深日久,雖然樹抄蔭濃葉密,但是枯朽之枝甚多,千年古木原易着火,再加飛針上的火焰與尋常之火不同,略一繞轉,便有幾處被火引燃。
雲鳳使用飛針尚是初次,發時心想此針雖能發收,無奈蛇數太多,總得連連收發多少次,才能除盡,還恐一條條去殺,阻不住群蛇齊來之勢。
不料針一出手,未等自己收回,竟自動地追殺群蛇起來。
正在驚喜,樹上業已着火,霎時之間,濃煙突突亂冒,火焰四射。
群蛇一見火起,益發亂驚亂竄,紛紛離樹穿出,還沒多遠便即墜入藤網之中,不多一會,那蔭蔽數畝的一株參天古樹,竟和一座火山相似,上半株全部燃着。
地下藤網也被逃蛇帶下來的殘枝餘火引燃,直似無數條大小火蛇,滿地遊竄,火頭越引越多,火勢越來越大,漸漸融會成一片烈火,順着地下怪藤密網,往四外蔓延開來,成了一個火海。
樹上的蛇,個個死亡逃竄了個盡。
地下的蛇,總數何止千條,大半未死,更被藤網纏住,脫身不得,眼看火勢燒來,急得齊聲慘叫。
那飛針兀自追逐不休。
雲鳳見火已成了野燒,群蛇俱在網中,必無幸理。
看火勢,少時便要燒到身前,不便在此久停,忙收回飛針,轉身奮力往後面縱去。
落地之處,俱有藤網纏足,每到一處,須用寶劍将附近一片藤網削斷,才能往前再縱,須要縱出裡許遠的地面,方是空地。
仗着身輕縱遠,約十幾縱,才出了藤地。
縱時見藤網中不時有小衣小鞋出現,當時也未在意。
回顧火勢,益發猛烈,連附近大小樹木俱都引燃,轟轟發發,火光燭天,上千群蛇,俱都葬身火裡。
不時看見一條條的大蛇,因纏藤為火燒斷,奮力從火光中縱起,被火煙一壓,重又落到火中。
時聞奇腥焦臭之氣,中人欲嘔。
喜得還是站在上風地位,否則怕不被它薰倒。
連忙奔向高處,上下一看,這時雨勢早止,天空濕雲被火煙沖開了一個雲衖,雲密層厚,映成無數片斷的彩霞,别成一種奇觀。
正愁那火無法熄滅,忽聽天上轟轟作響,一陣狂風過處,當頭雲衖,漸往中央合攏。
倏地眼前金光閃了兩閃,接着便是一個震天價的大霹靂打将下來。
雲鳳見大雨快降,山頂無有避雨之處,雖然四外大樹甚多,有了前車之鑒,不敢造次。
剛尋了一座危崖下面站好,又聽咔嚓一聲巨響,那株大古樹在風火中齊腰折斷,滾入火中。
同時比豆粒還大的暴雨傾盆降落。
一時之間,雷鳴電閃,雨驟風狂,四下交作。
那麼大的一片火海,不消頓飯光景,全都被雨澆滅。
又過有半個多時辰,才行雨住天明。
被燒之處,變為一堆堆的劫灰,隻剩那株古樹,兀立山原之中。
樹幹上粘伏着無數殘頭斷尾,尺許數寸,長短不等的小蛇。
細看樹心,卻是空的,才知那樹是雙頭怪蛇的老巢,無怪乎那般多法。
那怪藤,東南西三面俱都蔓延甚廣,隻北面離樹十丈便行絕迹,算計群蛇必由樹北去了。
雖未必就此絕種,總算除了無數的害,冒了這些奇險也還值得。
觀看了片刻,仰望雲空蒼莽,仙山萬丈,杳無蹤影。
自身幾同天外飛落,再想上去,其勢甚難,不禁着起慌來。
仔細尋思了一陣,仙山雖然高不可見,決不會憑空懸立。
記得失足墜落時,縱起的那一個勢子,至多身子離崖踏空處,相隔不過十數丈。
就算被風力所吹,距離山的根腳,也不會差得過遠。
可是舉目四望,高山雖多,新霁之後,多半俱能見頂,縱有幾處高出雲外的,也都不似。
自己好容易得遇曠世仙緣,五姑隻見過一面,過了所約之日不來,必有原因。
也許是試探自己,能否有這恒心毅力。
好端端捉甚雲兒,一個失足,便成了人間天上,判絕雲泥,無可攀跻。
萬一五姑恰恰今日回山,她不知是無心失足,卻當作難耐勞苦,私行離山他去,豈不誤了大事?成敗所關,不由着起急來。
愁思了一陣,無計可施。
見天色雖不算晚,如照自己從空下墜那些時候計算,即使真能尋到原來山腳,冒着艱險,穿雲攀登,也非一日半日之功所能到頂。
萬般無奈,心想:"天下事不進則退,終以前進為是。
曾祖母是位神仙,隻要能回到洞中,必蒙鑒宥。
這麼大一座山,既無懸空之理,總有它的所在,不畏辛苦艱危,照前尋去,必有發現之時,走一程到底是一程。
"想到這裡,便坐下去,把心氣平甯下來,細心揣度好了下落時的風頭方向,将氣一提,施展輕身功夫,翻山越嶺,往前跑去。
一路留神觀察,群山突兀,大半相似,并無一座特别高大,看不見頂巅的。
随跑随采取些野生的果實,連吃帶藏,腳底卻不停歇。
走到黃昏将近,已行有三五百裡山路,翻過了十好幾座山頭嶺脊。
因為這些山嶺均極高峭險峻,重重阻隔,上下費事,不比平地飛行,路走得雖然不近,如照平時算,前行仍無好遠。
仙山渺渺,全無一些迹兆。
眼看山勢越進越高,前面有兩座高山,有積雪蓋頂。
日薄西山,斜陽影裡,雁陣橫空,歸鴉噪晚,天色業已向暮。
暗忖:"适才所見諸山,并不曾見山頂有雪,此時才剛剛看見。
原來的山,說不定被這兩座高山阻住,非翻越過去,或是到達這兩座山頂,不能看出。
估量前路尚遙,自己這一日内,飽嘗了許多奇危至險,辛苦勞煩,精力已經疲敝,需要覓地休息一會,方能再走。
加以日落天黑,路昏莫辨,再要翻越懸崖峭壁,深壑大澗,去攀登比來路艱難好多倍的高山,勢所不能。
與其賈着餘勇,喘息前進,去做那辦不到的事,還不如尋一可避風雨的崖洞,就着殘陽之光,多尋一點食糧,飽餐一頓,坐下用功歇息,養精蓄銳,天色微明,便即上路,一口氣攀登上去,較為穩妥。
" 主意打定,且喜路旁不遠,便有一個山窟。
而且各種果樹,遍山都是。
雲鳳先擇好了當晚安身之所,然後把果實一樣樣連枝采取了些,以便攜帶。
兩手提着山果,正要往山窟之中走去,忽然一眼看見桃林深處,夾着一棵枇杷樹,實大如拳,映着穿林斜陽,金光湛湛,甚是鮮肥,訝為平生僅見。
忙跑進林去一看,四外都是桃樹,一株緊接一株,叢生甚密,柯幹相交。
隻中間有一塊兩三丈方圓的空地,當中種着這麼一棵枇杷,樹根生在一個六角形的土堆之上。
堆外圍着一圈野花野藤交錯而成的短籬,高有二尺。
這時天色愈晚,雲鳳也未細看,見着這等希奇珍果,頓觸夙嗜,就枝頭摘了一個下來。
皮才剝去,便聞清香撲鼻,果肉白嫩如玉,漿汁都成乳色。
因見大得異樣,先拔下頭上銀針試了試,看出無毒。
剛咬了一口,立覺甜香滿頰,涼沁心脾,爽滑無比,心神為之一快。
隻惜适才采摘各種果實時邊采邊吃,腹已漸飽,這批粑的肉又極肥厚,不能多用。
勉強吃了兩個,舒服已極。
一數樹上所結枇杷并不甚多,共總不過三十來個。
有心想将它一齊摘走,又想天氣甚暖,離樹久了,如若變味,豈不可惜?反正今日已吃不下許多,不如隻采一個回洞,等隔了這一夜,明日起來,試試它變味沒有。
如不變味,便将它一齊帶走;否則隻将種帶些回山去培植,以免暴殄天物,仍任它自生自落好了。
想到這裡,便帶葉摘了一個,連别的果枝一同拿着。
回身走沒兩步,覺着左腳踹在一個軟東西上。
低頭一看,乃是一頂小孩所戴的帽子,形式奇特,質料非絲非麻,與除雙頭怪蛇時在藤網中所見小人衣履相類,比較編制精絕,色彩猶新,好似遺在那裡不久。
猛想起枇杷樹下土堆形式,頗似人工培壅。
轉近前去一看,不但土堆,那花籬也出于人工編就,盤結之處并還綁有粗麻,不禁驚異。
暗忖:"這半日來,屢次臨高遠望,都未見一點人迹。
沿途所見,猛惡禽獸,卻不在少,忙着行路,也未睬它。
這藤中衣履和樹下小帽,俱似幼童穿戴之物。
難道這等洪荒未辟的深山,還有人家寄居麼?" 越想越奇怪。
仰視夕陽,已墜入山後,月光又被山角擋住,景物更暗,隻得回洞再說。
出林時,見左側有一條沒有草的窄徑,也似人辟,便不從原路上走,特地繞道回去。
因不知這些小人是人是魈,有了戒心,又把寶劍拔出,以防萬一。
劍上寒光照在地上,新雨之後,土地上竟現出許多小人腳印,都是四五個一排,成為直行,算計為數定多。
林中地上俱是芳草綿綿,獨這條窄徑上寸草不生,兩旁桃林也甚整齊,益知所料不差。
沿路循迹,走了兩箭之地,才走完這片桃林,到達洞窟前面,匆匆抄山路跑回洞窟。
洞外恰好有松枝柏葉,用劍斫削下兩大抱,鋪在地面,權當茵席。
又搬了幾塊大石,将洞窟堵塞,以防萬一。
再拾起兩根枯枝,擊石取火,将它點燃。
四外一照,這洞窟不過兩丈方圓,乃是一個天生石穴。
洞門高可及人,上下四面潔淨無塵。
當中卻有一大塊類似油漬的黃斑,用火一燒,聞着一股松子般的清香,猜是松脂遺迹。
除此之外,絲毫不見有蟲豸蛇蠍盤伏的迹象,足可放心安歇。
因為日間從雲中墜落時正逢驟雨,周身衣履皆濕,跋涉了這半日的崎岖險峻的山徑,外衣受風日吹曬雖然幹燥,貼身的兩件衣服仍是濕的。
好在洞已封堵,索性生起一堆火來,将内衣換下,準備烤幹了,明晨上路。
自被五姑接引入山,事起倉猝,除了一身衣履外,并無一件富餘,又不知在山中要住多少日子。
雲鳳愛幹淨,平時在白陽洞潛修,總是裡外衣互為洗換,甚是愛惜,惟恐殘敝了,沒有換的。
等把内衣烘幹着好,又想起鞋襪也都濕透,何不趁着餘火,烤它一烤?便盤膝坐在火旁,脫下鞋襪一看,鞋底已被山石磨穿了兩個手指大小的破洞,襪線也有好些綻落之處。
想起五姑不知何日回洞,分别之時也忘了求她帶些衣服回來,就算明日能趕将回去,這雙鞋襪經過這般長途山石擦損,哪裡還可再着?便是這幾件衣服,常服不換,也難曠日持久。
何況外衣上又被藤網挂破了好些,洞中并乏針線可以縫補,日後難道赤身度日不成?愁思了一會。
那鞋曾被水浸飽,急切間不能幹透。
閑中無聊,左手用一根松枝挑着去火上烤,右手便去撫摩那一雙白足,覺着玉肌映雪,滑比凝脂,腔附豐妍,底平指斂,入手便溫潤纖綿,柔若無骨,真個誰見誰憐。
暗暗好笑:"幸虧小時喪母,性子倔強,老父垂憐過甚,由着自己性兒,沒有纏足;否則縱然學會一身功夫,遇到今日這等境地,沒處去尋裹腳布,怎能行動?明日回山,如五姑再不回轉
尾巴上挂着的那一片形如圓扇,大約畝許的藤網,又吃地下的藤網纏住。
藤纏藤,自然更要結實得多,兩頭俱被纏住,真似一座大圓拱橋,橫亘地上,哪裡還能動得了身。
隻見它身子往上挺了幾挺,便即力竭而死。
那古樹上的雙頭怪蛇,還有百十來條,大半俱是中号的,差不多也有五七丈長短。
這些蛇比較狡猾。
先見許多同類飛蹿出去,都被次蛇打落的打落,阻住的阻住,條條墜地,被藤網纏住不能脫身,便将身縮回樹上,隻管吐舌發威,卻不上前。
等次蛇一死,讓出道路,各自一陣噓噓亂叫,重又一條接一條地待要連着鈎接起十來道蛇虹飛出。
雲鳳仁視了半個多時辰,雖知這種毒蛇報仇心急,能舍命來拼,并非易與,心已不似前時驚慌;再加蛇的來路已經看清,想出應付之法。
便不等它連接長了,便将飛針取出。
照準樹上較為長大的幾條發去。
才一出手,便聽一聲霹靂過處,一道紅光,帶起一溜火焰,朝群蛇飛去。
星飛電駛,飛到蛇前,隻一閃,便即不見。
晃眼工夫,火光重明,已從未蛇尾中穿出叢樹密幹之間,梭一般地照着蛇多之處往來上下,穿射起來。
同時那當頭四五條怪蛇接成的長虹,被紅光由首到尾接連穿過,叭嚨連聲,身子一彎一縮,也整條墜落在樹下藤網之中。
餘者想是知道厲害,忙即縮回身子,往樹上逃竄時,火光所到之處,無論蛇大蛇小,挨着就是個死。
群蛇也是惡貫滿盈,該當全數伏誅。
上有飛針,下有藤網,本已無可逃死。
偏那古樹年深日久,雖然樹抄蔭濃葉密,但是枯朽之枝甚多,千年古木原易着火,再加飛針上的火焰與尋常之火不同,略一繞轉,便有幾處被火引燃。
雲鳳使用飛針尚是初次,發時心想此針雖能發收,無奈蛇數太多,總得連連收發多少次,才能除盡,還恐一條條去殺,阻不住群蛇齊來之勢。
不料針一出手,未等自己收回,竟自動地追殺群蛇起來。
正在驚喜,樹上業已着火,霎時之間,濃煙突突亂冒,火焰四射。
群蛇一見火起,益發亂驚亂竄,紛紛離樹穿出,還沒多遠便即墜入藤網之中,不多一會,那蔭蔽數畝的一株參天古樹,竟和一座火山相似,上半株全部燃着。
地下藤網也被逃蛇帶下來的殘枝餘火引燃,直似無數條大小火蛇,滿地遊竄,火頭越引越多,火勢越來越大,漸漸融會成一片烈火,順着地下怪藤密網,往四外蔓延開來,成了一個火海。
樹上的蛇,個個死亡逃竄了個盡。
地下的蛇,總數何止千條,大半未死,更被藤網纏住,脫身不得,眼看火勢燒來,急得齊聲慘叫。
那飛針兀自追逐不休。
雲鳳見火已成了野燒,群蛇俱在網中,必無幸理。
看火勢,少時便要燒到身前,不便在此久停,忙收回飛針,轉身奮力往後面縱去。
落地之處,俱有藤網纏足,每到一處,須用寶劍将附近一片藤網削斷,才能往前再縱,須要縱出裡許遠的地面,方是空地。
仗着身輕縱遠,約十幾縱,才出了藤地。
縱時見藤網中不時有小衣小鞋出現,當時也未在意。
回顧火勢,益發猛烈,連附近大小樹木俱都引燃,轟轟發發,火光燭天,上千群蛇,俱都葬身火裡。
不時看見一條條的大蛇,因纏藤為火燒斷,奮力從火光中縱起,被火煙一壓,重又落到火中。
時聞奇腥焦臭之氣,中人欲嘔。
喜得還是站在上風地位,否則怕不被它薰倒。
連忙奔向高處,上下一看,這時雨勢早止,天空濕雲被火煙沖開了一個雲衖,雲密層厚,映成無數片斷的彩霞,别成一種奇觀。
正愁那火無法熄滅,忽聽天上轟轟作響,一陣狂風過處,當頭雲衖,漸往中央合攏。
倏地眼前金光閃了兩閃,接着便是一個震天價的大霹靂打将下來。
雲鳳見大雨快降,山頂無有避雨之處,雖然四外大樹甚多,有了前車之鑒,不敢造次。
剛尋了一座危崖下面站好,又聽咔嚓一聲巨響,那株大古樹在風火中齊腰折斷,滾入火中。
同時比豆粒還大的暴雨傾盆降落。
一時之間,雷鳴電閃,雨驟風狂,四下交作。
那麼大的一片火海,不消頓飯光景,全都被雨澆滅。
又過有半個多時辰,才行雨住天明。
被燒之處,變為一堆堆的劫灰,隻剩那株古樹,兀立山原之中。
樹幹上粘伏着無數殘頭斷尾,尺許數寸,長短不等的小蛇。
細看樹心,卻是空的,才知那樹是雙頭怪蛇的老巢,無怪乎那般多法。
那怪藤,東南西三面俱都蔓延甚廣,隻北面離樹十丈便行絕迹,算計群蛇必由樹北去了。
雖未必就此絕種,總算除了無數的害,冒了這些奇險也還值得。
觀看了片刻,仰望雲空蒼莽,仙山萬丈,杳無蹤影。
自身幾同天外飛落,再想上去,其勢甚難,不禁着起慌來。
仔細尋思了一陣,仙山雖然高不可見,決不會憑空懸立。
記得失足墜落時,縱起的那一個勢子,至多身子離崖踏空處,相隔不過十數丈。
就算被風力所吹,距離山的根腳,也不會差得過遠。
可是舉目四望,高山雖多,新霁之後,多半俱能見頂,縱有幾處高出雲外的,也都不似。
自己好容易得遇曠世仙緣,五姑隻見過一面,過了所約之日不來,必有原因。
也許是試探自己,能否有這恒心毅力。
好端端捉甚雲兒,一個失足,便成了人間天上,判絕雲泥,無可攀跻。
萬一五姑恰恰今日回山,她不知是無心失足,卻當作難耐勞苦,私行離山他去,豈不誤了大事?成敗所關,不由着起急來。
愁思了一陣,無計可施。
見天色雖不算晚,如照自己從空下墜那些時候計算,即使真能尋到原來山腳,冒着艱險,穿雲攀登,也非一日半日之功所能到頂。
萬般無奈,心想:"天下事不進則退,終以前進為是。
曾祖母是位神仙,隻要能回到洞中,必蒙鑒宥。
這麼大一座山,既無懸空之理,總有它的所在,不畏辛苦艱危,照前尋去,必有發現之時,走一程到底是一程。
"想到這裡,便坐下去,把心氣平甯下來,細心揣度好了下落時的風頭方向,将氣一提,施展輕身功夫,翻山越嶺,往前跑去。
一路留神觀察,群山突兀,大半相似,并無一座特别高大,看不見頂巅的。
随跑随采取些野生的果實,連吃帶藏,腳底卻不停歇。
走到黃昏将近,已行有三五百裡山路,翻過了十好幾座山頭嶺脊。
因為這些山嶺均極高峭險峻,重重阻隔,上下費事,不比平地飛行,路走得雖然不近,如照平時算,前行仍無好遠。
仙山渺渺,全無一些迹兆。
眼看山勢越進越高,前面有兩座高山,有積雪蓋頂。
日薄西山,斜陽影裡,雁陣橫空,歸鴉噪晚,天色業已向暮。
暗忖:"适才所見諸山,并不曾見山頂有雪,此時才剛剛看見。
原來的山,說不定被這兩座高山阻住,非翻越過去,或是到達這兩座山頂,不能看出。
估量前路尚遙,自己這一日内,飽嘗了許多奇危至險,辛苦勞煩,精力已經疲敝,需要覓地休息一會,方能再走。
加以日落天黑,路昏莫辨,再要翻越懸崖峭壁,深壑大澗,去攀登比來路艱難好多倍的高山,勢所不能。
與其賈着餘勇,喘息前進,去做那辦不到的事,還不如尋一可避風雨的崖洞,就着殘陽之光,多尋一點食糧,飽餐一頓,坐下用功歇息,養精蓄銳,天色微明,便即上路,一口氣攀登上去,較為穩妥。
" 主意打定,且喜路旁不遠,便有一個山窟。
而且各種果樹,遍山都是。
雲鳳先擇好了當晚安身之所,然後把果實一樣樣連枝采取了些,以便攜帶。
兩手提着山果,正要往山窟之中走去,忽然一眼看見桃林深處,夾着一棵枇杷樹,實大如拳,映着穿林斜陽,金光湛湛,甚是鮮肥,訝為平生僅見。
忙跑進林去一看,四外都是桃樹,一株緊接一株,叢生甚密,柯幹相交。
隻中間有一塊兩三丈方圓的空地,當中種着這麼一棵枇杷,樹根生在一個六角形的土堆之上。
堆外圍着一圈野花野藤交錯而成的短籬,高有二尺。
這時天色愈晚,雲鳳也未細看,見着這等希奇珍果,頓觸夙嗜,就枝頭摘了一個下來。
皮才剝去,便聞清香撲鼻,果肉白嫩如玉,漿汁都成乳色。
因見大得異樣,先拔下頭上銀針試了試,看出無毒。
剛咬了一口,立覺甜香滿頰,涼沁心脾,爽滑無比,心神為之一快。
隻惜适才采摘各種果實時邊采邊吃,腹已漸飽,這批粑的肉又極肥厚,不能多用。
勉強吃了兩個,舒服已極。
一數樹上所結枇杷并不甚多,共總不過三十來個。
有心想将它一齊摘走,又想天氣甚暖,離樹久了,如若變味,豈不可惜?反正今日已吃不下許多,不如隻采一個回洞,等隔了這一夜,明日起來,試試它變味沒有。
如不變味,便将它一齊帶走;否則隻将種帶些回山去培植,以免暴殄天物,仍任它自生自落好了。
想到這裡,便帶葉摘了一個,連别的果枝一同拿着。
回身走沒兩步,覺着左腳踹在一個軟東西上。
低頭一看,乃是一頂小孩所戴的帽子,形式奇特,質料非絲非麻,與除雙頭怪蛇時在藤網中所見小人衣履相類,比較編制精絕,色彩猶新,好似遺在那裡不久。
猛想起枇杷樹下土堆形式,頗似人工培壅。
轉近前去一看,不但土堆,那花籬也出于人工編就,盤結之處并還綁有粗麻,不禁驚異。
暗忖:"這半日來,屢次臨高遠望,都未見一點人迹。
沿途所見,猛惡禽獸,卻不在少,忙着行路,也未睬它。
這藤中衣履和樹下小帽,俱似幼童穿戴之物。
難道這等洪荒未辟的深山,還有人家寄居麼?" 越想越奇怪。
仰視夕陽,已墜入山後,月光又被山角擋住,景物更暗,隻得回洞再說。
出林時,見左側有一條沒有草的窄徑,也似人辟,便不從原路上走,特地繞道回去。
因不知這些小人是人是魈,有了戒心,又把寶劍拔出,以防萬一。
劍上寒光照在地上,新雨之後,土地上竟現出許多小人腳印,都是四五個一排,成為直行,算計為數定多。
林中地上俱是芳草綿綿,獨這條窄徑上寸草不生,兩旁桃林也甚整齊,益知所料不差。
沿路循迹,走了兩箭之地,才走完這片桃林,到達洞窟前面,匆匆抄山路跑回洞窟。
洞外恰好有松枝柏葉,用劍斫削下兩大抱,鋪在地面,權當茵席。
又搬了幾塊大石,将洞窟堵塞,以防萬一。
再拾起兩根枯枝,擊石取火,将它點燃。
四外一照,這洞窟不過兩丈方圓,乃是一個天生石穴。
洞門高可及人,上下四面潔淨無塵。
當中卻有一大塊類似油漬的黃斑,用火一燒,聞着一股松子般的清香,猜是松脂遺迹。
除此之外,絲毫不見有蟲豸蛇蠍盤伏的迹象,足可放心安歇。
因為日間從雲中墜落時正逢驟雨,周身衣履皆濕,跋涉了這半日的崎岖險峻的山徑,外衣受風日吹曬雖然幹燥,貼身的兩件衣服仍是濕的。
好在洞已封堵,索性生起一堆火來,将内衣換下,準備烤幹了,明晨上路。
自被五姑接引入山,事起倉猝,除了一身衣履外,并無一件富餘,又不知在山中要住多少日子。
雲鳳愛幹淨,平時在白陽洞潛修,總是裡外衣互為洗換,甚是愛惜,惟恐殘敝了,沒有換的。
等把内衣烘幹着好,又想起鞋襪也都濕透,何不趁着餘火,烤它一烤?便盤膝坐在火旁,脫下鞋襪一看,鞋底已被山石磨穿了兩個手指大小的破洞,襪線也有好些綻落之處。
想起五姑不知何日回洞,分别之時也忘了求她帶些衣服回來,就算明日能趕将回去,這雙鞋襪經過這般長途山石擦損,哪裡還可再着?便是這幾件衣服,常服不換,也難曠日持久。
何況外衣上又被藤網挂破了好些,洞中并乏針線可以縫補,日後難道赤身度日不成?愁思了一會。
那鞋曾被水浸飽,急切間不能幹透。
閑中無聊,左手用一根松枝挑着去火上烤,右手便去撫摩那一雙白足,覺着玉肌映雪,滑比凝脂,腔附豐妍,底平指斂,入手便溫潤纖綿,柔若無骨,真個誰見誰憐。
暗暗好笑:"幸虧小時喪母,性子倔強,老父垂憐過甚,由着自己性兒,沒有纏足;否則縱然學會一身功夫,遇到今日這等境地,沒處去尋裹腳布,怎能行動?明日回山,如五姑再不回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