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回 圖解勤參 寸心通妙谛 飛雲可捉 咫尺誤仙緣
關燈
小
中
大
生,竟悟出自東壁起始,個個俱似有呼應關聯。
一數全壁,共是三百六十四個圖形。
暗忖:"這圖解分明按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怎麼少了一個?"四外又無殘缺之痕,再四揣摩不出。
反正無師之學,全仗自己用心試習,并不深知玄妙,且試試再說。
便決計從東壁許多圖像起,照樣練習起來。
起首是一連十二個人形的坐像,俱都跌坐朝前。
頭一個兩手直向膝頭,一目垂簾内視,首微下垂。
第二個頭略正些,态甚安閑。
以下的十個坐像,俱都相同,看不出有甚不一樣處。
雲鳳雖猜是坐功次序,但是四壁三百六十四個圖像,飛潛動靜,無一雷同。
這起首十二個,除頭一個首略俯,算是坐功起始,調息時的姿态外,後面這十一個既無甚姿态,要它何用?定有深意在内,隻是自己心粗,沒有看出它的異處。
她定了定神,再仔仔細細察看那十一個圖像的同異之點。
除面貌胖瘦、身材高矮不一外,休說姿态相同,連服裝和那衣紋都是一個樣式畫出似的,想不出個道理來。
後來一想,這也許是當初真人門下練圖解的十二個弟子,也未可知。
看壁上人形,一共不足二十,除這十二個有衣冠外,餘者均是赤着身子,所料或者不差。
想了想,把初意略微變更,便舍了這十二圖像,暫且不學,竟從第十三個圖像開始學習。
其實雲鳳如按初定主意,不問三七二十一,竟從頭一圖學起,日子一久,自可悟出玄門上乘大道。
隻為天資過分聰明了些,心略一活動,這一改主意,反倒舍近求遠。
等把壁間圖解學完,悟出走錯了路,已該是下山時候,無暇虔修。
日後到了峨眉,不能與三英二雲比肩,仍要随定一輩道行略次的同門,在左元洞内,苦練三百六十五日。
差一點便和雷、楊等人同樣走火入魔,白費多年的辛苦。
這且不提。
十三圖起,盡是些人物烏魯各式各樣的動定狀态。
雲鳳便照着上面熊經鳥伸,一一練習起來。
先隻是打算照本畫符,以為不知怎麼難法。
原拟每次功課完畢,每一像學上幾次,不問有效無效,能通與否,先練習上十多次,再挨次往下練去。
反正不惜辛苦,把這三百六十四像一一練完,看是如何,再作計較。
及至照圖才練了兩式,便覺出有些意思,一式有一式的朕兆,不禁心裡頭怦怦跳動。
連飲食都顧不得用,照式勤練不已。
第一日連着幾次,練了二十餘式。
坐完了功課便練,練完又坐,雖已入了悟境,尚不能将各式融會貫通。
等到第三日過去,已會了百十來式。
有一次練完,試照幼年在家練習武功之法,将各式先挨次連貫如打拳般練了一遍。
然後又颠倒錯置,再練一遍。
練時猛覺氣機随着流行,和坐功時相仿,益發狂喜。
不消十來天的工夫,壁間圖像俱已練到。
雖然隻知依樣葫蘆,不能深悉其中微妙,對于運氣功夫,卻是已有進境。
崔五姑去時,曾說每隔旬日,必來看望一次。
這日雲鳳做完功課,一算日期,已有半個多月,五姑說來傳授劍法,并未來到。
可是洞角所留的食糧,看去還是那麼多,絲毫不見減少。
起初隻顧每日苦練,沒有注意到此,這時一經想起,覺着奇怪。
暗忖:"神仙決不打謊語,但是飛行絕迹,來去無蹤。
"一想到這裡,便留了神,将所餘食糧,分别估了數目,打了記号,照自己每日食量一估,還敷月餘之用。
過了兩三天,一查看竟少了些。
尤其是自己最喜煮來吃的山芋,一根無存,好生後悔,不該暗破玄機,又去打甚記号。
光陰易過,雲鳳在白陽崖花雨洞中,不覺過了一個多月,五姑始終未見一臨,眼看着食糧将罄。
喜得那日五姑曾說四九期滿,便可出洞覓食,如今相隔已無多日。
洞外罡風凜冽,日前也曾試過兩次,除風力稍勁外,并無所說之甚。
連日忙着用功,僅在洞前稍立,偌大一座仙山,俱未涉足。
再過兩日,如五姑還不見到,便準備在本洞左近,先采辦一點食糧存儲,省得用完之後,急切無處采辦。
雖然仙法未得傳授,好在自己原有一身武藝,又有一口仙家寶劍,還有那根神針防身,縱遇山魈木魅,自信尚能應付。
出家人山居修道,一切艱危災害,原所難免,也怕不了許多。
正在沉思,偶望壁間圖像,個個姿态生動,仿佛欲活,仙人手筆果是靈奇,越看越出神。
猛然想起自己曾将三百五十二像一口氣連貫習完,覺着與坐功真氣運行流替雖有動靜之分,但殊途同歸,并無二緻。
五姑去時未傳劍法,正苦無法練習,何不用這口仙劍,照着壁圖也試它一試,看是如何?萬一也和上次一般,悟出些道理來,豈非絕妙?雲鳳想到就做,當下拔出那口玄都劍,按着圖形,參以平日心得,一招一式,擊刺縱躍起來。
頭兩次練罷,得心應手,頗能合用。
隻因圖形部位變化不同,有的式子專用右手便難演習,非換手不可。
如真照了樣做去,到時勢非撒手丢劍不可,覺着有些美中不足。
練到十次以上
一數全壁,共是三百六十四個圖形。
暗忖:"這圖解分明按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怎麼少了一個?"四外又無殘缺之痕,再四揣摩不出。
反正無師之學,全仗自己用心試習,并不深知玄妙,且試試再說。
便決計從東壁許多圖像起,照樣練習起來。
起首是一連十二個人形的坐像,俱都跌坐朝前。
頭一個兩手直向膝頭,一目垂簾内視,首微下垂。
第二個頭略正些,态甚安閑。
以下的十個坐像,俱都相同,看不出有甚不一樣處。
雲鳳雖猜是坐功次序,但是四壁三百六十四個圖像,飛潛動靜,無一雷同。
這起首十二個,除頭一個首略俯,算是坐功起始,調息時的姿态外,後面這十一個既無甚姿态,要它何用?定有深意在内,隻是自己心粗,沒有看出它的異處。
她定了定神,再仔仔細細察看那十一個圖像的同異之點。
除面貌胖瘦、身材高矮不一外,休說姿态相同,連服裝和那衣紋都是一個樣式畫出似的,想不出個道理來。
後來一想,這也許是當初真人門下練圖解的十二個弟子,也未可知。
看壁上人形,一共不足二十,除這十二個有衣冠外,餘者均是赤着身子,所料或者不差。
想了想,把初意略微變更,便舍了這十二圖像,暫且不學,竟從第十三個圖像開始學習。
其實雲鳳如按初定主意,不問三七二十一,竟從頭一圖學起,日子一久,自可悟出玄門上乘大道。
隻為天資過分聰明了些,心略一活動,這一改主意,反倒舍近求遠。
等把壁間圖解學完,悟出走錯了路,已該是下山時候,無暇虔修。
日後到了峨眉,不能與三英二雲比肩,仍要随定一輩道行略次的同門,在左元洞内,苦練三百六十五日。
差一點便和雷、楊等人同樣走火入魔,白費多年的辛苦。
這且不提。
十三圖起,盡是些人物烏魯各式各樣的動定狀态。
雲鳳便照着上面熊經鳥伸,一一練習起來。
先隻是打算照本畫符,以為不知怎麼難法。
原拟每次功課完畢,每一像學上幾次,不問有效無效,能通與否,先練習上十多次,再挨次往下練去。
反正不惜辛苦,把這三百六十四像一一練完,看是如何,再作計較。
及至照圖才練了兩式,便覺出有些意思,一式有一式的朕兆,不禁心裡頭怦怦跳動。
連飲食都顧不得用,照式勤練不已。
第一日連着幾次,練了二十餘式。
坐完了功課便練,練完又坐,雖已入了悟境,尚不能将各式融會貫通。
等到第三日過去,已會了百十來式。
有一次練完,試照幼年在家練習武功之法,将各式先挨次連貫如打拳般練了一遍。
然後又颠倒錯置,再練一遍。
練時猛覺氣機随着流行,和坐功時相仿,益發狂喜。
不消十來天的工夫,壁間圖像俱已練到。
雖然隻知依樣葫蘆,不能深悉其中微妙,對于運氣功夫,卻是已有進境。
崔五姑去時,曾說每隔旬日,必來看望一次。
這日雲鳳做完功課,一算日期,已有半個多月,五姑說來傳授劍法,并未來到。
可是洞角所留的食糧,看去還是那麼多,絲毫不見減少。
起初隻顧每日苦練,沒有注意到此,這時一經想起,覺着奇怪。
暗忖:"神仙決不打謊語,但是飛行絕迹,來去無蹤。
"一想到這裡,便留了神,将所餘食糧,分别估了數目,打了記号,照自己每日食量一估,還敷月餘之用。
過了兩三天,一查看竟少了些。
尤其是自己最喜煮來吃的山芋,一根無存,好生後悔,不該暗破玄機,又去打甚記号。
光陰易過,雲鳳在白陽崖花雨洞中,不覺過了一個多月,五姑始終未見一臨,眼看着食糧将罄。
喜得那日五姑曾說四九期滿,便可出洞覓食,如今相隔已無多日。
洞外罡風凜冽,日前也曾試過兩次,除風力稍勁外,并無所說之甚。
連日忙着用功,僅在洞前稍立,偌大一座仙山,俱未涉足。
再過兩日,如五姑還不見到,便準備在本洞左近,先采辦一點食糧存儲,省得用完之後,急切無處采辦。
雖然仙法未得傳授,好在自己原有一身武藝,又有一口仙家寶劍,還有那根神針防身,縱遇山魈木魅,自信尚能應付。
出家人山居修道,一切艱危災害,原所難免,也怕不了許多。
正在沉思,偶望壁間圖像,個個姿态生動,仿佛欲活,仙人手筆果是靈奇,越看越出神。
猛然想起自己曾将三百五十二像一口氣連貫習完,覺着與坐功真氣運行流替雖有動靜之分,但殊途同歸,并無二緻。
五姑去時未傳劍法,正苦無法練習,何不用這口仙劍,照着壁圖也試它一試,看是如何?萬一也和上次一般,悟出些道理來,豈非絕妙?雲鳳想到就做,當下拔出那口玄都劍,按着圖形,參以平日心得,一招一式,擊刺縱躍起來。
頭兩次練罷,得心應手,頗能合用。
隻因圖形部位變化不同,有的式子專用右手便難演習,非換手不可。
如真照了樣做去,到時勢非撒手丢劍不可,覺着有些美中不足。
練到十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