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境界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
複告螺髻梵,天主應當知。
八種九種心,常與無明轉。
能生諸世間,皆心心法現。
由彼流轉故,諸識與諸根。
無明所變異,本心堅不動。
世間及根境,皆從十二支。
能生及所生,刹那而滅壞。
梵世至非想,亦從於因緣。
唯有天中天,能離作所作。
有情及無情,動與不動法。
皆如於瓶等,滅壞以為性。
天主應當知,諸識甚微細。
遷流而速疾,是佛之境界。
諸仙及外道,假稱是牟尼。
以言互相縛,而貪種種色。
於此生滅識,悉皆不能知。
假使一千歲,思唯四吠陀。
行施得梵天,還當有退落。
或四月苦行,祠祭所獲果。
或修異類壇,事火所求福。
或修三趣法,宰羊以祈禱。
得果還有退,梵王何不悟。
三德果系屬,不堅如芭蕉。
唯以智解脫,得生密嚴土。
定者證斯境,方能往彼宮。
是故大梵天,應當善修習。
密嚴中之人,無生死眷屬。
一切有情識,不斷亦不壞。
諸業無染著,亦無染熏習。
如蓮不著水,猶空不染塵。
日月無雲翳,瑜伽者亦爾。
速修是觀行,如來所攝持。
沐之淨戒流,飲以智慧液。
由修勝戒智,生死得解脫。
天主應當知,有情蘊處界。
衆法所合成,悉皆無所有。
眼色等因緣,而得生於識。
猶火因薪熾,識起亦複然。
境轉随妄心,猶鐵逐磁石。
如乾城陽焰,愚渴之所齲中無能造物,但随心變異。
複如乾城人,往來皆不實。
衆生身亦爾,進止悉非真。
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
妄見蘊等法,覺已本寂然。
四大微塵衆,離心無所得。
世間可特物,執非四大成。
譬如風疾緣,或現見諸境。
起屍無作者,世間法亦然。
汝等諸佛子,應當善觀察。
世間諸動植,猶如水聚沫。
瓶衣等妄想,不實如陽焰。
苦樂等諸受,方之水上泡。
衆行如芭蕉,中無有堅實。
是識如幻事,虛僞悉非真。
於彼三界中,動與不動法。
皆同於夢境,迷心之所現。
亦如幻化事,及乾闼婆城。
但诳於愚夫,初無有真實。
佛子覺此法,其心無所畏。
慧火焚諸患,即生密嚴國。
世間皆無相,相為所系縛。
無相為吉祥,相及心境界。
心境界非真,真為慧境界。
遠離於衆相,慈悲之所行。
無相遍一切,三界皆清淨。
色聲等衆相,名為三界法。
一切諸根境,有情之縛因。
由慧得解脫,安樂而自在。
時寶髻菩薩,坐殊妙之座。
向於金剛藏,而作如是言:遍諸俱胝刹,尊者為上首。
成就最妙智,了達所知法。
於無量悉檀,皆已得明見。
今在修行衆,能淨於彼疑。
覺察有情身,一切之本起。
以妙音演暢,窮劫不能荊 應當為衆會,說離諸逆順。
似非似等因,及以真實法。
令此諸智者,心淨無有疑。
舍於諸蘊因,不久得解脫。
蘊因法非法,生此身後身。
智則能脫苦,受則為堅縛。
有情心所起,由色及以明。
作意等衆緣,馳散於諸境。
迅疾其奔電,難可得覺知。
無明及愛業,以之而濁亂。
諸法意先導,意速意殊勝。
法與意相應,皆以意為性。
譬如摩尼寶,顯現於衆彩。
如是之妙義,佛子何不說。
如衆色摩尼,随色而顯現。
仁者瑜祇中,照耀亦如是, 具足如來像,恒住自在宮。
佛子衆圍繞,随宜應為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
於法自在者,複告大衆言: 密嚴微妙土,是最勝寂靜。
亦是大涅槃,解脫淨法界。
亦是妙智境,及以大神通。
修諸觀行者,所依之妙刹。
不斷亦不境,常住無變易。
水亦不能濡,風亦不能燥。
非如瓶等體,勤勇成而壞。
非似不似因,二種所成立。
立宗及諸分,皆是不定法。
以宗及以因,各執差别故。
密嚴微妙刹,體是轉依識。
超於分别心,非妄情境界。
如來密嚴刹,無終亦無始。
非微塵自性,非由於樂欲。
非大自在作,非無明愛業。
但由無功用,妙智之所生。
出欲色無色,超無想暗網。
密嚴微妙土,是阿若悉檀。
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
非由於勝性,自在與聲論。
及吠陀等宗,之所能開顯。
乃至資糧位,智慧不能了。
唯是於如來,及十地智境。
仁者今谛
複告螺髻梵,天主應當知。
八種九種心,常與無明轉。
能生諸世間,皆心心法現。
由彼流轉故,諸識與諸根。
無明所變異,本心堅不動。
世間及根境,皆從十二支。
能生及所生,刹那而滅壞。
梵世至非想,亦從於因緣。
唯有天中天,能離作所作。
有情及無情,動與不動法。
皆如於瓶等,滅壞以為性。
天主應當知,諸識甚微細。
遷流而速疾,是佛之境界。
諸仙及外道,假稱是牟尼。
以言互相縛,而貪種種色。
於此生滅識,悉皆不能知。
假使一千歲,思唯四吠陀。
行施得梵天,還當有退落。
或四月苦行,祠祭所獲果。
或修異類壇,事火所求福。
或修三趣法,宰羊以祈禱。
得果還有退,梵王何不悟。
三德果系屬,不堅如芭蕉。
唯以智解脫,得生密嚴土。
定者證斯境,方能往彼宮。
是故大梵天,應當善修習。
密嚴中之人,無生死眷屬。
一切有情識,不斷亦不壞。
諸業無染著,亦無染熏習。
如蓮不著水,猶空不染塵。
日月無雲翳,瑜伽者亦爾。
速修是觀行,如來所攝持。
沐之淨戒流,飲以智慧液。
由修勝戒智,生死得解脫。
天主應當知,有情蘊處界。
衆法所合成,悉皆無所有。
眼色等因緣,而得生於識。
猶火因薪熾,識起亦複然。
境轉随妄心,猶鐵逐磁石。
如乾城陽焰,愚渴之所齲中無能造物,但随心變異。
複如乾城人,往來皆不實。
衆生身亦爾,進止悉非真。
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
妄見蘊等法,覺已本寂然。
四大微塵衆,離心無所得。
世間可特物,執非四大成。
譬如風疾緣,或現見諸境。
起屍無作者,世間法亦然。
汝等諸佛子,應當善觀察。
世間諸動植,猶如水聚沫。
瓶衣等妄想,不實如陽焰。
苦樂等諸受,方之水上泡。
衆行如芭蕉,中無有堅實。
是識如幻事,虛僞悉非真。
於彼三界中,動與不動法。
皆同於夢境,迷心之所現。
亦如幻化事,及乾闼婆城。
但诳於愚夫,初無有真實。
佛子覺此法,其心無所畏。
慧火焚諸患,即生密嚴國。
世間皆無相,相為所系縛。
無相為吉祥,相及心境界。
心境界非真,真為慧境界。
遠離於衆相,慈悲之所行。
無相遍一切,三界皆清淨。
色聲等衆相,名為三界法。
一切諸根境,有情之縛因。
由慧得解脫,安樂而自在。
時寶髻菩薩,坐殊妙之座。
向於金剛藏,而作如是言:遍諸俱胝刹,尊者為上首。
成就最妙智,了達所知法。
於無量悉檀,皆已得明見。
今在修行衆,能淨於彼疑。
覺察有情身,一切之本起。
以妙音演暢,窮劫不能荊 應當為衆會,說離諸逆順。
似非似等因,及以真實法。
令此諸智者,心淨無有疑。
舍於諸蘊因,不久得解脫。
蘊因法非法,生此身後身。
智則能脫苦,受則為堅縛。
有情心所起,由色及以明。
作意等衆緣,馳散於諸境。
迅疾其奔電,難可得覺知。
無明及愛業,以之而濁亂。
諸法意先導,意速意殊勝。
法與意相應,皆以意為性。
譬如摩尼寶,顯現於衆彩。
如是之妙義,佛子何不說。
如衆色摩尼,随色而顯現。
仁者瑜祇中,照耀亦如是, 具足如來像,恒住自在宮。
佛子衆圍繞,随宜應為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
於法自在者,複告大衆言: 密嚴微妙土,是最勝寂靜。
亦是大涅槃,解脫淨法界。
亦是妙智境,及以大神通。
修諸觀行者,所依之妙刹。
不斷亦不境,常住無變易。
水亦不能濡,風亦不能燥。
非如瓶等體,勤勇成而壞。
非似不似因,二種所成立。
立宗及諸分,皆是不定法。
以宗及以因,各執差别故。
密嚴微妙刹,體是轉依識。
超於分别心,非妄情境界。
如來密嚴刹,無終亦無始。
非微塵自性,非由於樂欲。
非大自在作,非無明愛業。
但由無功用,妙智之所生。
出欲色無色,超無想暗網。
密嚴微妙土,是阿若悉檀。
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
非由於勝性,自在與聲論。
及吠陀等宗,之所能開顯。
乃至資糧位,智慧不能了。
唯是於如來,及十地智境。
仁者今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