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那連提耶舍譯)
關燈
小
中
大
。
轉入識。
識有所識不可我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眼。
眼所見好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眼所見中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眼所見惡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耳。
耳所聞好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耳所聞中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耳所聞惡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鼻。
鼻所聞好香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鼻所聞中香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鼻所聞惡臭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語言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口所得中味中語言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身。
身所得細軟可身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身所得中細軟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身所得惡粗堅苦痛不可身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佛言:菩薩斷是百八痛。
乃應為菩薩行。
不斷痛者不應為菩薩行。
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諸菩薩如是尚未解。
當複校計。
諸菩薩問佛。
當複校計何等。
佛言:菩薩當校計百八關生。
諸菩薩問佛。
何等為百八關生。
佛言:菩薩心所貫痛癢思想生死識。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
佛言:關心不使入痛癢思想生死識。
便無五陰無有習。
佛言:關五陰習令心不動。
為斷生死痛關者,為貫地水火風空痛癢思想生死識。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
關意便不動。
不受地水火風空痛癢思想生死識。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
關意便不動。
不受地水火風空痛癢思想生死識。
不受五陰習。
不關者堕罪。
關意不動者堕道。
是為關生。
轉入識。
識亦貫地水火風空色痛癢思想生死識。
便有五陰習便貫生死。
不關者堕生死痛。
關者為堕道不為生死。
轉入眼。
眼所貫好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眼所貫中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堕罪。
眼所貫惡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轉入耳。
耳所貫好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耳所貫中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耳所貫惡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轉入鼻。
鼻所貫好香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鼻所貫中香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鼻所貫惡臭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轉入口。
口所貫美味好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口所貫中味中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口所貫惡味惡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轉入身。
身所貫好細軟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身所貫中細軟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身所貫惡粗堅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佛言:菩薩行要當關令不動。
動者為未解。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當坐禅令不動。
佛問諸菩薩言:禅已複動不。
諸菩薩報佛言:禅覺複動。
佛問諸菩薩。
何以故複動。
諸菩薩言:自然動。
佛問諸菩薩。
何以故自然動。
諸菩薩言:我不解不知從何因緣動。
佛言:如是諸菩薩尚未解。
諸菩薩言:願佛當複為我解。
佛言:菩薩所以禅自然動覺者,菩薩有百八關生。
動不動不止故。
佛說如是,諸菩薩皆稽首受行。
佛言:菩薩如是尚未應解。
諸菩薩言:何以故複未解。
佛言:但坐菩薩有本不止守百八行故。
諸菩薩皆稽首言:願佛當複為我解。
佛言:菩薩心本多所念不止守故。
心本罪百八行。
轉入意。
意本多所念。
不止守故意本罪百八行。
轉入識。
識本多所念。
不止守故識本罪百八行。
轉入眼。
眼本多所見好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眼本多所見中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眼本多所見惡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轉入耳。
耳本多所聞好聲。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耳本多所聞中聲。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耳本多所聞惡聲。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轉入鼻。
鼻本多所聞好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鼻本多所聞中香。
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鼻本多所聞惡臭。
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轉入口。
口本多所得美味好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口本多所得中味中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口本多所得惡味惡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轉入身。
身本多所得好細軟可身。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身本多所得中細軟。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身本多所得惡粗堅苦痛不可身。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佛說如是,諸菩薩皆歡喜受行。
此經自下二卷,則丹藏所無。
故今無可相校。
而宋鄉二本。
此卷之中皆有三節之文。
文斷義絕。
難取解處。
第一第九幅十七行雲:有五陰中有之下(更雲)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等。
第二第十幅二十一行雲:言相未具者自不之下(更雲)習自言我無罪等。
第三第十二幅二行雲:是為颠倒口之下(更雲)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
是為三節文斷處也。
今準明度經此中二本。
皆錯将是為颠倒口之下。
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等。
凡二十七行。
總三百七十九字。
進而寫之于五陰中有之下。
卻将五陰中有之下。
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颠倒口等。
凡二十七行。
總三百七十六字。
退而寫之于相未具者自不之下。
緻令三節之文文斷義絕。
今依明度經。
進退而正之。
又為看舊鄉宋藏者,略錄正文于左中有五陰中有(便雲)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颠倒口(便雲)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便雲)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雲雲)。
轉入識。
識有所識不可我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眼。
眼所見好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眼所見中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眼所見惡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耳。
耳所聞好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耳所聞中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耳所聞惡聲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鼻。
鼻所聞好香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鼻所聞中香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鼻所聞惡臭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語言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口所得中味中語言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轉入身。
身所得細軟可身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身所得中細軟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身所得惡粗堅苦痛不可身為痛。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種痛。
佛言:菩薩斷是百八痛。
乃應為菩薩行。
不斷痛者不應為菩薩行。
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諸菩薩如是尚未解。
當複校計。
諸菩薩問佛。
當複校計何等。
佛言:菩薩當校計百八關生。
諸菩薩問佛。
何等為百八關生。
佛言:菩薩心所貫痛癢思想生死識。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
佛言:關心不使入痛癢思想生死識。
便無五陰無有習。
佛言:關五陰習令心不動。
為斷生死痛關者,為貫地水火風空痛癢思想生死識。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
關意便不動。
不受地水火風空痛癢思想生死識。
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
關意便不動。
不受地水火風空痛癢思想生死識。
不受五陰習。
不關者堕罪。
關意不動者堕道。
是為關生。
轉入識。
識亦貫地水火風空色痛癢思想生死識。
便有五陰習便貫生死。
不關者堕生死痛。
關者為堕道不為生死。
轉入眼。
眼所貫好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眼所貫中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堕罪。
眼所貫惡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轉入耳。
耳所貫好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耳所貫中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耳所貫惡聲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轉入鼻。
鼻所貫好香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鼻所貫中香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鼻所貫惡臭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轉入口。
口所貫美味好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口所貫中味中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口所貫惡味惡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轉入身。
身所貫好細軟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身所貫中細軟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身所貫惡粗堅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
是為貫生死。
關令不動者堕道。
不關者堕罪。
佛言:菩薩行要當關令不動。
動者為未解。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當坐禅令不動。
佛問諸菩薩言:禅已複動不。
諸菩薩報佛言:禅覺複動。
佛問諸菩薩。
何以故複動。
諸菩薩言:自然動。
佛問諸菩薩。
何以故自然動。
諸菩薩言:我不解不知從何因緣動。
佛言:如是諸菩薩尚未解。
諸菩薩言:願佛當複為我解。
佛言:菩薩所以禅自然動覺者,菩薩有百八關生。
動不動不止故。
佛說如是,諸菩薩皆稽首受行。
佛言:菩薩如是尚未應解。
諸菩薩言:何以故複未解。
佛言:但坐菩薩有本不止守百八行故。
諸菩薩皆稽首言:願佛當複為我解。
佛言:菩薩心本多所念不止守故。
心本罪百八行。
轉入意。
意本多所念。
不止守故意本罪百八行。
轉入識。
識本多所念。
不止守故識本罪百八行。
轉入眼。
眼本多所見好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眼本多所見中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眼本多所見惡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轉入耳。
耳本多所聞好聲。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耳本多所聞中聲。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耳本多所聞惡聲。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轉入鼻。
鼻本多所聞好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鼻本多所聞中香。
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鼻本多所聞惡臭。
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轉入口。
口本多所得美味好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口本多所得中味中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口本多所得惡味惡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轉入身。
身本多所得好細軟可身。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身本多所得中細軟。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身本多所得惡粗堅苦痛不可身。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佛說如是,諸菩薩皆歡喜受行。
此經自下二卷,則丹藏所無。
故今無可相校。
而宋鄉二本。
此卷之中皆有三節之文。
文斷義絕。
難取解處。
第一第九幅十七行雲:有五陰中有之下(更雲)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等。
第二第十幅二十一行雲:言相未具者自不之下(更雲)習自言我無罪等。
第三第十二幅二行雲:是為颠倒口之下(更雲)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
是為三節文斷處也。
今準明度經此中二本。
皆錯将是為颠倒口之下。
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等。
凡二十七行。
總三百七十九字。
進而寫之于五陰中有之下。
卻将五陰中有之下。
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颠倒口等。
凡二十七行。
總三百七十六字。
退而寫之于相未具者自不之下。
緻令三節之文文斷義絕。
今依明度經。
進退而正之。
又為看舊鄉宋藏者,略錄正文于左中有五陰中有(便雲)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颠倒口(便雲)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便雲)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雲雲)。